初中生物土壤里的小动物同步试题

时间:2021-06-11 15:38:51 试题 我要投稿

初中生物土壤里的小动物同步试题

  

初中生物土壤里的小动物同步试题

  第1节土壤里的小动物

  教学目标:

  目标:1.概述土壤里动物种类

  2.说出蚯蚓适应土壤生活的主要特征以及他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目标: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探究活动,提高实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加强保护蚯蚓等动物的情感,强化“与其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课前准备:

  调查表、笔、放大镜、白瓷盆、小铲子、透明有盖的小瓶子。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调查土壤中的生物种类

  我们的脚下的土壤中有些什么生物呢?先请大家观察一下,书本94页图12-1中的动物,你见过这些动物吗?你能辨认一下吗?

  今天我们打算带同学们走出教室到室外现场调查一下,我们校园里的土壤生物种类。

  指导:

  1. 全班同学4~5人组成一个调查小组,在我们学校的某处选择一个地方,

  2. 用小铲子掘取少量土壤,放在白瓷盘内,用手弄散土壤,捕捉土壤里的小动物,放入小瓶里,并加以辨认。每种动物收集3~4只,带回实验室。要注意安全和减少对土壤生态环境的破坏。

  3. 参考下表的检索表,在的指导下查找,设法认识从土壤离捕捉的小动物。通过观察,要找出这些动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将它们初步归类。认真记录你观察到的每一种动物,并将有关内容填在下表中。

  班级 组员 记录员

  调查时间 调查地点 环境特征

  动物名称 数量 形态特征

  4.观察完毕后,别忘了把这些小动物送回土壤中去。

  第二课时:探究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

  导言:小小的蚯蚓,泥水里有,花鸟市场有,渔具商店有,甚至饭桌上也会有,人们用它来喂鸡、喂鱼、做药,直至人类食品。可见它趋势与人类关系密切,是人类的朋友;此外,蚯蚓在生物演化史上还占有一席之地,它的许多形态结构在更高等的动物身上,都得到了很好的反映,因此,研究蚯蚓和生活习性,有关蚯蚓的知识,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一章我们土壤中生活的动物,就是以蚯蚓为代表的。

  提出主题,指出探究领域。

  蚯蚓是大家熟悉的小动物,但大家未必仔细观察过。本节课我们着重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运动、对刺激的反应等,找出蚯蚓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主要特征,培养多方面的能力。

  创设情景

  课前自己采集活蚯蚓,说出采集的地点及方式,用什么方法带到学校来。

  看课本19页的图,归纳出蚯蚓的生活环境——阴暗、潮湿、富含有机物的土壤中。

  食性如何?菜叶也行。大家是怎么样把蚯蚓带来的?

  评价:用装有湿润泥土的广口瓶带最好,思考为什么?

  补充:模拟了蚯蚓的生态环境。

  提出要求:在的基础上用实验台上准备好的实验器具 初中政治。完成观察蚯蚓的实验。观察时思考讨论下列讲义上的问题。

  1. 蚯蚓的身体呈什么形状?有什么意义?

  2. 它的身体组成有什么特点?

  3. 所有体节的大小、颜色、光滑程度有区别吗?

  4. 如何区别蚯蚓身体的前端和后端?

  5. 用放大镜观察身体前端的口和后端的肛门。

  6. 如何区别蚯蚓身体的背面和腹面?

  7. 用手来回触摸蚯蚓的体表,有什么感觉?说明体表有什么?它有什么作用?

  8. 手指沾点水后,轻轻地触摸蚯蚓的腹面,有何感觉?为什么?可用放大镜观察。

  9. 活蚯蚓放在粗糙的草纸上,观察它的运动(应注意随时用浸过水的棉球轻触体表,为什么?)蚯蚓运动时哪一端最先移动?移动时有没有声音?想一想为什么会有声音?

  10. 再把蚯蚓移到光滑的玻璃板上,你看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与第9题作比较,说明了什么?

  11. 用手指轻轻触动蚯蚓身体的各部分,看它分别有什么反应?思考为什么?

  12. 把浸过醋的棉球放在蚯蚓身体的前端附近,然后再把棉球放在蚯蚓身体的后端附近,看它分别有什么反映?想一想为什么?再用这个棉球触及蚯蚓的体壁,看它有什么反映,与水螅相比,蚯蚓对刺激的反映有什么特点?

  13. 用手电筒照射蚯蚓身体的前端、后端和中央,看它分别有什么反应,想一想,蚯蚓有眼睛吗?为什么?

  14. 实验台上还有纸盒、沙土、黏土,你能用它们自己设计一些观察蚯蚓行为的小实验吗?试试看!

  15. 如果在观察学习中发现什么问题,欢迎提出,大家一起讨论,而且,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可贵

  学习效果评价

  可作补充、纠正,并作出及时适当的评价,以鼓励为主,表扬有创新意识的。

  学生小组合作,选代表发言,汇报观察结果,注意引导组间交流

  师生共同归纳蚯蚓适于土壤生活的主要特点:

  1. 体形呈长圆柱形,减少钻土的阻力

  2. 体表有粘液,有润滑作用并完成呼吸,减少钻土时的摩擦力

  3. 刚毛可协助运动,肌肉的收缩是运动的动力。

  4. 没有眼睛,身体表面有大量感光细胞,尤其前端特别多

  5. 神经系统比水螅发达,对刺激的反应灵敏而准确,身体后端神经细胞多,进一步指出还有一些特点下节课讨论

  八年级生物试题之微小膜壳绦虫

  【—八年级之微小膜壳绦虫】,绦虫头节实际上是吸附器官,又称附着器,其结构有吸盘型型和吸叶型等。一般头节的顶端具有吻突,吻突上有的具钩。

  简述微小膜壳绦虫的生活史特点和对人体的危害,应如何对该病进行防治?

  微小膜壳绦的生活史特点是既可以不经过中间宿主而完成生活史,也可以经过某些节肢动物中间宿主而发育和传播。成虫寄生在鼠类或人的小肠内,脱落的孕节或虫卵随粪便排出,虫卵若被另一宿主吞食,则在小肠内孵出六钩蚴,约经4d发育为似囊尾拗 初中历史,然后附着在肠壁上发育为成虫。此外,当孕节在所寄生宿主的肠中被消化而释放出虫卵时,亦可孵出六钩蚴、再经过似囊尾蚴发育为成虫。实验证明,多神蚤类幼虫和面粉甲虫和拟谷盗等也可作为微小膜壳绦虫的中间宿主。当这些昆虫吞食该绦虫卵时,卵内六钩拗可在昆虫血腔内发育为似囊尾蚴,当鼠或人吞食了这些含似囊尾蚴的中间宿主昆虫时,亦可受感染。该虫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由于成虫头节小钩和体表微毛对宿主肠壁的机械损伤以及虫体的毒性分泌物所致。感染数量少时,一般无明显症状,感染严重时,尤其是儿童可出现胃肠和中性粒细胞浸润,及神经症状,如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痛、腹胀及头晕、头痛、烦躁和失眠,甚至惊厥等。有的患者还可以出现皮肤瘙痒和荨麻疹等过敏症状。对该病的预防和治疗原则是彻底治疗患者,以防止传播和自身感染,宣传教育,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注意环境卫生,消灭鼠类,注意营养,提高个体抵抗力是预防本病的重要措施o驱虫药可用吡喹酮15~25mg一次顿服,治愈率达90%~98%,亦可用阿苯达唑等。

  总结:绦虫,是一种巨大的肠道寄生虫,普通成虫的体长可以达到72英尺。扁形动物门的1纲。全部营寄生生活。成虫寄生于脊椎动物,幼虫主要寄生于无脊椎动物或以脊椎动物为中间宿主。

  八年级生物复习资料之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八年级生物之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下面是老师对八年级生物复习资料之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的总结学习,供大家参考学习。

  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吸气时膈肌收缩,胸腔上下径增大,肋间肌收缩,胸腔前后径、左右径增大,肺扩张,肺内气压小于外界气压 中考,气体由外界进入。呼气则相反。

  吸气和呼气末时肺内气压等于外界气压。

  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

  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扩散实现的。

  以上就是老师对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做的复习资料,同学们一定要把老师提供的复习资料认真复习,相信大家一定会考出好成绩的。

  初二生物教案:动物的社会行为

  一、社会行为的特征

  1、社会行为的特征:群体生活的动物具有一系列的社会行为。具体地说就是: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还形成等级。

  2、白蚁和狒狒的群体生活。

  引导分析讨论白蚁、狒狒群体的社会行为特点。

  (1)白蚁群体成员有哪些?它们的职能分别是什么?P37

  ①雌蚁:专职的"产卵机器",也叫后蚁。

  ②雄蚁:负责与雌蚁交配。

  ③工蚁:筑巢,喂养雄蚁、雌蚁和兵蚁,照料雌蚁产下的卵。

  ④兵蚁:专司蚁穴的保卫。

  (2)在狒狒的群体中哪一个是首领?为什么?

  在狒狒群体中,个头最大、力量最强、状况最好、凶猛程度最高的雄狒狒才能当首领。因为它要指挥整个群体的行动,还要负责整个群体的安全。所以必须要比一般的雄狒狒要出类拔萃,才能领导其它的狒狒。

  推测:为什么牧羊人放牧时管好领头羊就可以?头羊一般也具有首领中所具有的个头大、力量强、健康状况好高素质。

  二、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1、动物群体中存在信息交流吗?(提问)学生:动物内部只要有分工合作,就一定要有随时可以进行的信息交流。

  2、探讨:人类有语言,还有文字,所以在进行信息交流时很方便 中考。如果我们现在不用语言,也不用文字如何交流呢?(提问)学生:我们可以通过表情、动作和气味进行信息交流。如:用闻花香的气味辨别花的种类。又如,我们可以做各种表情和动作让同学去猜一猜所表达的意思。

  通过学生亲身体验明确人类除了可用语言进行交流外,还可以通过动作、表情、气味进行信息交流。

  同样道理,动物群体(没有语言更没有文字)可以通过动作、表情、气味进行信息交流。

  例:P39黑长尾猴发现蛇、豹、鹰发出不同的叫声。而其它长尾猴听到同伴不同的叫声,会做出不同反应。

  小结:黑长尾猴结群生活的信息交流方式有动作、声音,这种交流使群体间保持联系,共同取食和御敌。对个体及种族的延续有重要的意义。

  探究:蚂蚁的通讯录 P39

  :观察蚂蚁取食时,一只蚂蚁发现食物,会迅速返回巢穴,一会儿,一大群蚂蚁排着长长的队伍奔向食物所在。问题:蚂蚁没有发出声音,是靠什么传递信息的?领路的蚂蚁为什么总是要经过曲折的路径再次找到食物,并没有走一条捷径呢?

  作出假设:蚂蚁是靠气味传递信息的。

  提示:

  1、蚂蚁喜欢吃什么?

  2、怎样饲养蚂蚁?

  3、观察蚂蚁的取食行为时饥饿状态和吃饱的状态哪一个效果好?

  4、怎样能更好地控制蚂蚁的行为?

  5、能不能用其它的一些物体代替纸片?

  让学生换位思考,设想如果自己是一只小蚂蚁会有什么感受?我们应该怎么样对待动物?体验生命的脆弱,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情感。在此基础上自然而生热爱生命的情感。

  小结:学生一起朗诵屏幕上的一段文字:"仁慈地善待生命进化低于人类的动物,应该是人类的一种责任,人性的光辉将通过人类自身照亮同样有喜怒哀乐的动物世界"。升华情感,体验人性的美。

  初中生物:生物圈 课堂训练

  1.生物圈的范围为………………………………………………………………………( )

  A.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的全部

  B.大气圈和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

  C.大气圈的底部、水圈和岩石圈的全部

  D.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2.对于一只生活在田野中的蝗虫来说,它的生活环境是指…………………………( )

  A.田野中的植物和蛇、蛙等动物 B.阳光、空气、温度、水分等非生物因素

  C.A与B的总和 D.A与B的总和再加上田野中的其它蝗虫

  3.以下哪项不是仙人掌生存需要的基本条件…………………………………………( )

  A.阳光 B.水分 C.空气 D.有机物

  4.下列能构成生物圈的是………………………………………………………………( )

  A.森林中的所有树木 B. 湖泊中的所有生物 C.地球上的所有人类 D.地球及生物

  5.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成功发射,杨利伟成功绕地球飞行20小时,你认为“神舟五号”的太空仓中,应携带哪些维持生命所需的物质…………………………( )

  A.空气 B.食物、水 C.空气、食物、水 D.水

  6.1960年科学家在水深为11022米的马里亚纳海沟进行考查时,发现海底没有绿色植物生长。这是为什么?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为了深入探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美国科学家于1984年开始兴建一个完全封闭的生态实验室—&mdash 初中政治;“生物圈Ⅱ号”。该实验室有半个足球场那么大,在巨大的钢架玻璃罩内,有微型的森林、草原、沙漠、农田、海洋和溪流等;还放养了家禽和家畜等。1993年1月,八位科学家进入实验室。他们计划在完全与世隔绝的情况下,自给自足生活两年。但是,仅仅过了一年多,这个实验室内的氧气含量大大减少,粮食也严重减产,八位科学家只好提前撤出。更令人意外的是“生物圈Ⅱ号”运行三年后,实验室中对人体和动物体有害的'一氧化氮含量大幅度增加。

  (1)“生物圈Ⅱ号”模拟的是什么?

  (2)设想科学家是如何维持“生物圈Ⅱ号”的?分析导致实验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初中生物: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课堂训练

  1.线粒体是细胞的“动力车间”,在线粒体上有机物与氧气结合经过复杂的反应转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将有机物中的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研究发现不同的细胞内线粒体的数目不同。请推测:在人的下列细胞中含线粒体最多的是………………&hellip 初中政治;…()

  A.心肌细胞 B.腹肌细胞 C.角质层细胞 D.脂肪细胞

  2.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植物的叶肉细胞时,不易观察到的结构是……………………()

  A.细胞壁和细胞膜 B.叶绿体和线粒体 C.细胞膜和线粒体 D.细胞核和液泡

  3.下列结构属于动物体细胞中能量转换器的是…………………………………………()

  A.细胞核 B.线粒体 C.叶绿体 D.叶绿体和线粒体

  4.能够把细胞中的有机物分解,同时释放能量供给细胞利用的结构是………………()

  A.细胞核 B.叶绿体 C.线粒体 D.液泡

  5.把菠菜放入沸水中煮10min,沸水便成了含菠菜味的菜汤,假如把菠菜浸在冷水中,冷水不会变成菜汤,试解释此现象。

  6.下图是动物细胞或植物细胞的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为细胞,作出此判断的依据是此细胞具有[ ]、[ ]和[ ]等结构。

  (2)结构⑥的名称是,它能利用太阳光能把水和二氧化碳等合成有机物。

  (3)结构①的名称是,它能将细胞内的有机物分解并释放能量,供给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利用。

  (4)结构⑤的名称是,它是细胞中最重要的结构,对细胞的生命活动起着控制作用。

  初一生物上册知识点之染色体变异

  【—初一生物上册之染色体变异】,染色体变异是可遗传变异的一种。根据产生变异的原因,它可以分为结构变异和数量变异两大类。

  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发现

  染色体结构变异最早是在果蝇中发现的。遗传学家在1917年发现染色体缺失,1919年发现染色体重复,1923年发现染色体易位,1926年发现染色体倒位。人们在果蝇幼虫唾腺染色体上,对各种染色体结构变异进行了详细的遗传学研究。

  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发生

  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发生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因有各种射线、化学药剂、温度的剧变等,内因有生物体内代谢过程的失调、衰老等。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染色体可能发生断裂,断裂端具有愈合与重接的能力。当染色体在不同区段发生断裂后,在同一条染色体内或不同的染色体之间以不同的方式重接时,就会导致各种结构变异的出现。下面分别介绍这几种结构变异的情况。

  总结:在真核生物的体内,染色体是遗传物质DNA的载体。当染色体的数目发生改变时(缺少 初中英语,增多)或者染色体的结构发生改变时,遗传信息就随之改变,带来的就是生物体的后代性状的改变,这就是染色体变异。

【初中生物土壤里的小动物同步试题】相关文章:

《土壤里的小动物》同步练习题06-20

初一生物土壤里的小动物教案06-10

土壤学试题及答案03-19

语法同步练习试题06-12

Theweather同步试题及答案06-12

同步What will I be 的试题06-14

生物同步练习试题06-11

Seasonalchanges的同步试题及答案06-11

《燕子》课文同步试题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