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题实施方案

时间:2023-04-18 15:46:14 实施方案 我要投稿

小学课题实施方案(集合15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扎实开展,往往需要预先制定好方案,方案是为某一行动所制定的具体行动实施办法细则、步骤和安排等。那么方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课题实施方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课题实施方案(集合15篇)

小学课题实施方案1

  一、课题意义

  “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是古人曾经总结出的一条经验。做读书笔记,好处颇多:勤做读书笔记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领会和记忆读过的书的内容;勤做读书笔记可以培养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勤做读书笔记可以丰富知识,积累资料,便于经常复习,温故知新;勤做读书笔记可以提高写作能力。读书笔记的好处显而易见,它不但可以帮助记忆,弥补脑力不足,积累有用材料,开拓视野,增长知识,有效提高读书效率,而且作笔记会产生新的思考,有利于发现新问题,研究新问题,这便是思考,常思考,可锻炼人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和分析综合能力。

  二、问题现状

  我多年从事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我了解到很多老师都要求学生做读书笔记,由于缺乏严格的要求和辅导,其结果学生做的笔记既不成形,又不成章。我们所看到的往往是一些乱七八糟的零碎符号,更有甚者,将读书笔记胡乱地写在书本的字里行间,把课本弄得面目全非,学生看不清书中的汉字,大大影响了学生的读与写。如此笔记,对学生的学习没有起到积极作用。

  三、研究目标

  1、调查学生的课堂与课外阅读做读书笔记现状,通过问卷、访谈、调查等手段获取一系列数据,为本课题的研究搜集资料。

  2、开展阅读指导课,辅导学生学做读书笔记,并归纳一些做读书笔记常用的方法。

  3、在传统的读书笔记上创新,鼓励学生探索读书笔记的新模式。

  4、建立激励机制、开展读书笔记评价方案,建立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

  5、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获取知识,丰富语言的积累,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四、研究方法:

  此课题由两位教师承当研究任务,在研究过程中,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从实际出发,利用身边一切可用的硬件和软件资源,争取领导支持,确保活动经费,以达到预期的研究目标。

  1、教育调查法:对学生进行关于写读书笔记的问卷和访谈,了解学生的态度、看法,调查学生乐于接受写读书笔记的.策略和方法,进行比较和研究。

  2、文献研究法:查阅有关书籍、网络、报刊等,了解本课题的相关研究成果;制定实施方案,并进行方案的可行性论证。

  3、行动研究法。根据制定的培养学生写读书笔记兴趣的策略研究的实施方案,记录实施过程和效果,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根据实施的情况和反馈的结果,及时调整策略。同时积极撰写阶段科研成果,从而转变教师的职业行为,提高科研水平。

  五、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xxxx年9月—xxxx年10月)

  1、调查学生中存在的课外阅读读书笔记的现状及老师、家长对写读书笔记的看法。

  2、搜集并阅读国内外有关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探索与研究的文献、资料。

  3、整理课题申报相关材料,完成课题申报;

  4、制定研究方案,学习相关文献资料,做好课题研究的准备。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xxxx年10月—xxxx年12月)

  1、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深入实践研究。

  2、创设良好的写读书笔记氛围,培养学生写读书笔记习惯,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撰写读书笔记的方法。

  3、交流、验证,修改实施中的不足,及时调整跟进策略探究,寻求最有效的措施与方法。

  六、成果形式

  1、课题研究报告。

  2、有关本课题研究的教育论文或经验总结。

  3、读书笔记成果展览;归纳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并整理成册;结题报告。

  七、人员分工

  文义进负责指定课题研究方案,搜集并阅读国内外有关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探索与研究的文献、资料。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撰写读书笔记的方法。收集过程资料,总结实验经验,整理课题成果。建立激励机制、开展读书笔记评价方案,建立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胡树你负责开展阅读指导课,辅导学生学做读书笔记,并归纳一些做读书笔记常用的方法。在传统的读书笔记上创新,鼓励学生探索读书笔记的新模式。根据实施的情况和反馈的结果,及时调整策略。

  八、经费保障

  为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学校需要提供经费,用于课题调查、购买相关材料、添置学习书籍、读书笔记展览等活动。初步预算活动经费为1800元左右。

小学课题实施方案2

  一、课题介绍及研究背景

  《小学生生活习惯与学习的关系的研究》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已不是一个新问题,但凡在讲台上有过一年半载经历的教师都能认识到小学生的生活习惯对学习有重要的影响。很多教师都极力地规范孩子的生活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老师自身教学任务很重,没有把工作做到位;家长对这个问题不重视不配合,社会不良习惯侵扰着孩子,所以这个问题始终困扰着每位教师,得不到有效解决。再者,尽管很多老师意识到这个严重的问题,但很少人对其做系统的研究,采取有效的措施。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究竟生活与教育之间能否划为等号,暂且不论,但至少说明这两者之间断然是不能分割的。当下很多人片面的认为学生只能以书为伴,以题为友。忽视他们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导致在学习上提不高,生活上不快乐,最后讨厌一切。这就犯了一个大忌——把生活与学习孤立开来。我希望我的研究能在局部使这个问题取得一定的突破。

  二、课题研究要实现的目标

  (1)从理论和实践论证生活习惯与学习的'关系

  (2)形成有效的训练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措施

  三、课题研究的思路和设想

  (1)观察现象,收集信息,提出问题。从亲身工作经历中,掌握真实,有效,全面的观察信息。选择10个典型的同学为研究对象,以聊天的形式挖掘出他们内心的想法,再和班级同学以及其父母沟通。

  (2)针对问题分类总结分析。宏观表现反映学生心理变化,宏观表现导致的客观事实,外界事实作用于学生心理,心理作用于外界作用怎样形成良性的互动。以社会生活——心理作用——学习生活为主线。

  (3)提出合理可行办法和意见。回归人的自然属性,从规范生活习惯入手,其次才是提炼学习生活中的知识。阐明生活是第一性的观点。使父母明白学习好的前提是让孩子爱家庭,爱自己,爱生活,最后才能爱学习。

  (4)后期跟踪观察,检验理论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四、研究原则和方法

  原则:采集信息客观真实性

  选择对象具有代表性

  分析从现象到本质

  方法:行动研究法;访谈法

  问卷法;观察法;

  五、研究过程(三个阶段)

  准备阶段:20xx年9月至20xx年12月

  选定课题课题论证申报立项

  实施阶段:20xx年3月至20xx年8月

  制定方案——3月1日至4月10日

  启动开题——4月11日至4月30日

  实施研究——5月1日至8月31日

  总结阶段:20xx年9月至20xx年10月

  成果总结——9月1日至10月31日

  鉴定结题——11月1日至11月30日

  六、预期研究成果

  (1)以论文形式论证小学生生活习惯与学习的关系。

  (2)形成有效的训练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措施。

  (3)对孩子的学习有促进作用。

小学课题实施方案3

  一、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提出《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研究》这一课题,基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基于对当今作文教学改革现状的思考。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作文教学改革已初具成效,学生习作已由以往的说“假话”、“大话”、“空话”、“套话”转变为说“真话”“趣话”,“情话”,更多的是对生活的原汁原味的再品尝,教师也逐步树立了“为情趣而作文”,“为做人而作文”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作文教学追求做人的真谛。趁着这股改革的东风,我校提出“生活化作文教学研究”的课题一定会让广大语文教师更多地吸取人家的经验,更好地多角度、多渠道地开展作文教学的实践研究活动,以实现师生语文素养的共同提高。

  2、基于我校作文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我校师生对作文教学已经越来越重视。我们的语文教师也积累了一定经验,对作文教学的内容、方法指导、评价机制等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因此,在此基础上研究作文教学生活化课题具有更大的意义。

  3、基于我校农村远程教育工程应用的条件。

  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能够很好地支持音频、视频、图像等媒体信息,将文字、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有机结合,以图文并茂、声形辉映的完整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同时,还可以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帮助学生打开记忆的仓库。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大量阅读,进而提高作文水平。随着我校信息技术硬件装备的不断完善,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习作展示和交流的机会已成可能。将现代化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整合起来,能够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更加方便快捷地为学生成长服务。

  二、研究的目标:

  1、作文是为了同别人交流思想、情感、经验,达到某种交际的目的。因此,本课题研究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实际能力,培养交际能力,尤其注重培养主动学习的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2、生活作文目标是作真文与做真人的统一,生活作文研究必须树立做人与作文的协调统一的目标,以期达到生活与写作的同步前进、协调发展,最终为达到生活教育理论求真人的目标服务。

  3、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作文的习惯: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及时地以“我手写我心”;养成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

  4、探索作文教学生活化的有效途径和方法:通过实验研究,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各年龄阶段的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的作文教学的策略。

  5、生活作文指导课与作后评讲课研究的探索与实践。

  6、构建作文教学生活化的评价体系:学生自我评价,同伴互相评价,教师家长评价。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1、致力于生活教育理论的运用与发展。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博大精深,我们的首选策略是通过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来提高教育教学的自觉性,通过生活作文的研究来丰富生活教育理论的内容。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实践才是深入的实践,没有生活教育理论来指导的生活作文实践是难以奏效的。

  2、牢固确立作文教学的生活本源观——所谓“本源”,是指事物产生的根源。学生作文的本源是来自生活。“生活本源”,是指学生的作文来源于日常生活,作文教学必须引导学生从观察、体验日常生活入手,引导学生认识周围的世界,认识生活,热爱生活,做生活的主人。这是贯穿小学作文教学始终的主线。让学生生活“语文化”,就是让学生深入生活,最大限度地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时间及学习内容,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在学校、家庭、社会、自然生活中养成时时学语文、处处用语文的好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兴趣和水平。

  3、追求多种形式的生活作文表达方式,丰富生活作文的写作内容。

  (1)“循环日记”——日记是作文的辅助形式,“循环日记”是作文的补充和延伸。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明确组长和组员,排列好先后顺序。每组同学合用一本日记本,依次轮流写作。每天轮一个人,写什么内容,什么体裁都由自己决定,任何人不加干涉。后写的同学要先当读者,认真阅读自己前一位同学的日记,并写上“评语”。然后,再做作者,也写一篇日记做交流。这样,每天都有若干个同学同时习作。轮到小组内最后一个学生写完后,就是“一轮回”。一轮回,一评比,评出班内这一轮的“最佳习作小组”、“最佳作者”、“最佳读者”。评比的重点是感情是否真挚和语言是否顺畅。评出的优秀日记,每天都要抽空让小作者在班里朗读。之后,收入班级自办的《循环日记欣赏》,并向优秀刊物推荐发表。写“循环日记”可以使学生养成随时随地观察生活、记录生活的习惯,使他们的眼睛和大脑迅速敏锐起来。 “循环日记”可以使学生健步踏入一个“生活——写作——生活”的良性循环轨道,可以把读和写、写和评、写作与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到写作的轻松,协作的快乐,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2)画生活中的画,写生活中的事——手画、眼观、嘴说,可调动各种感官,有利于语言表达。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观察,以丰富生活,积累情感;多思考,以获取灵感,提高认识;多练笔,以表达意愿,巩固技法。在小学作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不断拓宽学生生活的领域,引导学生从“我”的世界走向“周围的世界”,从“我”的生活走向“社会群体”的生活。从作文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一句话,要让学生在作文中充分展示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充满幻想和想象的内心世界、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做到了这一点,小学生能绘童心、露童趣、叙童乐,就能写实在的事物,写丰富的想象,抒发真情实感。多引导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去,了解、感受大自然的美妙、神奇,或者要他们走到社会上去,体验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再用笔把他们记录下来。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能写一句,就写一句;能写几句,就写几句。对写的内容再配一幅漂亮的画。写得好,画得好,及时鼓励。“绘画写话”,学生喜欢,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会作文!

  (3)在活动中体验生活,写出精彩。教师要经常引导并带领学生参与生活,观察、体验生活,积累有关材料,互相交流所得,记录他们的见闻和感受,使他们在学习中感悟生活,在生活中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如种植花草树木,让他们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饲养虫鱼鸟兽,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参与家务劳动及公益劳动,体验劳动的滋味;考察家乡生态环境的变化,从而懂得保护环境……在实践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实践的感受。如学会技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做了好事受到他人赞扬的欢乐;遇到困难、挫折时的懊丧;受到责备、误解时的难过与愤慨……引导学生把这一切装进自己的“作文素材库”。开辟第二课堂活动阵地——组织开展写作兴趣小组活动,学生们通过活动,一定有很多的收获与感受,如果记下来,留下的不仅仅是一篇文章,更是生活的印记,生命的律动。

  4、加强生活作文指导课的研究。

  作前指导是学生习作成功的重要保证,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语言储存,完成见闻、思想、情感等信息的输出。作前指导一是夯实表达基本功,即做到“能以妙笔绘春秋”,用扎实的训练提高写作技巧;二是要打开学生思路,调动生活积累,减少训练作文的“假”的因素,以激发动机,提高兴趣,促进生活作文的良性循环。此外,还要重视写中指导,除了传统的课堂巡视、个别指导外,可以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可以采用“现说现录”“现评现改”的“现场教学”新方式。这样可以促进学生有说到写、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既让学生高效地掌握基本的`习作知识与技能,又真切地体会到了作文的轻松快乐,还完整地呈现了作文的过程与方法。这样兼顾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的课应该是比较理想高效的。

  5、生活作文评讲课的研究

  作后评讲是在作文批改的基础上进行的,作文评讲必须体现发展性,通过评讲发展学生的认识和表达生活的能力。通过评讲,解决本次作文的普遍问题,提高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教师可以先示范评改,然后集体尝试修改,再由每位学生作自我评改,让学生们逐步养成“推敲”的作文习惯。

  6、生活作文批改方法的研究。

  生活作文坚持“学生是作文批改的主人”的观点,研究改革批改方法,切实提高作文批改的效能,克服“教师批得累死,学生无动于衷”的弊端,变教师埋头苦批为学生互批互改,变书面集中批改为分散轮流批改,变统一要求批改为分层批改。同时,我们鼓励每个学生阅读批改,小组讨论批改。让学生懂得: “文章不厌百回改”;“好作文往往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

  7、师生共同开展“大阅读”活动。让阅读成为生活的一种需要,一种习惯。教师要读读文学作品,增强文化底蕴。要求孩子们读的书,教师首先要去读一读,真正成为孩子们阅读、作文的引路人。

  8、教师要养成写下水文的习惯。一方面,让学生们“亲其师,信其道”,另一方面,有利于教师们的专业成长,让师生在课题研究中共同成长。

  9、家校携手,形成合力。教师还应该多与家长沟通,指导家长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多给予孩子参与家庭生活活动的机会,多带孩子外出活动,公园、工厂、乡村、田野……教师甚至可以把此项活动作为回家作业布置给学生及家长,让学生真正地融入到社会、自然中去,感知现实生活,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真实感受,这样,我们的生活化作文才会走到一条光明大道上来。

  四、研究方法:

  1、现状调查法:课题组教师选定研究对象,分析学生现有作文水平,教师授课方式,教材内容,学生生活等,找出对策。

  2、文献资料法:通过搜集资料,总结实验学校、优秀教师的研究成果、教学经验,及时了解同行的研究动态和特色,从而不断调整本课题的研究策略。

  3、行动研究法:根据研究目标与策略进行实践,边实践边反思,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优化教学效果。

  4、经验总结法:课题实施过程中,根据研究的重点,总结研究的得失。

  5、效果对比法:将实验前后情况作比较,以了解实验的成效。

  五、研究过程和步骤:

  1、前期准备阶段(20xx年9月—20xx年1月)

  (1)搜集信息,并进行分析、归类、筛选有价值的信息,制订课题研究方案,并申报立项。

  (2)落实课题组织人员,分析教师、学生作文教学现状。

  (3)组织课题研究组人员深入学习,深刻领会方案的内涵。

  2、中期实施阶段(20xx年2月—20xx年1月)

  根据课题研究方案组织实施,并做好对实验目标、实验内容进行调查、记录、调研、研讨展示等工作。主要工作安排:

  (1)进一步学习相关理论,收集和积累与本课题有关的材料、经验总结、论文等作研究借鉴用,逐步构建作文教学生活化教学模式。

  (2)开展各种形式的课题研究活动。如问卷调查、课题研究课、作文指导课、作文竞赛等。

  (3)做好实施阶段分析总结工作,并修订完善实施方案。

  3、后期实施总结阶段(20xx年2月—20xx年6月)

  (1)根据中期实施阶段的经验和调整的实验方案,继续做好实验工作,进一步完善实验工作体系。全面总结,形成课题研究报告

  (2)组织课题结题,接受上级检查、评估、验收;展示课题研究成果(学生作文集;教师论文案例集等)。

  六、预期成果:

  1、课题方案、专题论文和研究报告。

  2、实验课光盘。

  3、学生习作集。

  4、师生获奖情况及有关资料。

  七、文献资料:

  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3、《福建教育》、《福建教学研究》、《福建教师》等教育刊物。

小学课题实施方案4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局、总校跨越式教学方案为指导,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促进学生健康、主动的发展和教师专业化成长,推进课题实践,确保学校教研工作落到实处,进一步提高教研质量。

  二、主要任务:

  1、认真学习贯彻县教研室铺开小学英语跨越式教学的课题实践的精神,学习课题实践的实施方案。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的基本知识,掌握教学规律和教学技巧,提高教学业务水平。

  2、认真学习小学英语跨越式教学理论,立足以

  “口语交际”为中心的'教学思想,理透

  “1∶1∶1”教学模式,转变教育观念,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跨越式教学”的规律,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3、发挥小组的合作精神,制定教学计划、明确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深入研究教学内容,使教师在掌握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材体系、重点难点的基础上研究处理和使用教材,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性教学,采取适宜的教学方法,推行

  “1∶1∶1”的教学模式,启发、引导、爱护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4、在课题实践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提升理论认识,不断改进,不断创新,不断完善教案设计,初步定型教案以备后者学习和研究。

  三、具体措施

  1、健全机构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教学主任和任何教师为组员的校课题实践小组,由教研组长主持、召集教研组的活动。

  2、制定计划

  在学校教研工作计划制定后,教研组长组织教师讨论制定教研组教研工作计划,要求对本学期教学研究的目标、重点课题、活动方法做出统筹安排,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让方案有利于课题实践的实施。

  3、活动要求

  教研活动以教研组为单位,以课题实践为主线,每次教研活动实行严格考勤,必须按时参加,不得无故缺席,一般也不得请假。活动必须做到有目的、有计划、有专题、有效果、有记录。

  4、活动内容

  学习新课标、小学英语跨越式教学理论,钻研教材、改进教法,研究小学英语跨越式

  “1∶1∶1”教学模式的备、教、辅、改、析、评等活动,并对各项活动及时总结和交流。

  5、实验班设置:英语实验班为三年级和四年级。

  四、教研活动制度

  1、全体教师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以满腔的热情,以主人公的态度积极参加小学英语跨越式教学课题实践的教研活动。

  2、学校实行领导分管制度,以促课题实践的更好实施。

  3、教研组是学校落实教学工作、开展教学研究和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重要组织。英语教研组长应以课题实践为主题负责组织领导本组有关教学研究的全部工作。

  4、以“课题实践”为主导思想,制定好学校教研工作计划和英语组教研工作计划。计划应做到有目的、有计划、有专题、有效果、好实施。

  5、活动安排:

  (1)活动地点各组按需自行确定

  (2)定期组织教研活动,同时进行理论学习,参与教师不得迟到、早退或无故缺席,有事先请假,并经有关领导人批准后方可,对不能遵守活动时间和无故缺席者做好记录。

  (3)教研组长提前准备,安排好下次活动主讲人、内容,并做好记录。

  (4)活动时每位教师需做好业务学习笔记。

  6、为了更好的推行小学英语跨越式教学的课题实践,为了更好的实施

  “1∶1∶1”教学模式,英语组全体教师应积极响应、积极参与、积极支持、积极鼓励、积极帮助实验教师备好课,上好课。

  7、鼓励教师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听课、评课是实施有效教学指导的重要措施,是教师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重要途径,是优化教学的重要手段。英语组应组织教师多听实验班的教研课,每周至少听一节课,并向实验教师提出宝贵的建议和整改措施,让实验教师积累更丰富的教学经验,更好的推行课题实践。

  五、具体活动安排

  三月份:

  1、制定学校跨越式教学实施方案

  2、跨越式教学培训

  四月份:

  1、跨越式教学研讨活动(三年级英语)

  五月份:

  跨越式教学示范课观摩

  六月份:

  跨越式教学阶段总结

  七月份:

  1、跨越式教学工作总结

  2、所有资料归类装档

小学课题实施方案5

  为了全面落实市教科所未来五年教育科研工作的指示精神,全面落实我镇拟定的《教育科研工作五年规划》,实现“科研兴校”的整体构想,将承担的科研课题有序地稳步实施,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坚持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方针,发扬“求真、求实、求是”的科研品格;坚持以应用研究为主体;坚持全面强化,全面渗透,全面推进的工作思路,使科研工作切实为教育教学改革服务,为提高我镇教育教学质量服务,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服务,为打造一支适应教学改革的高、精、尖的教师队伍服务。

  二、整体目标

  1、xx期间,我镇确立的主课题为《新课程改革理念与各学科融合》,围绕主课题向语文、数学、英语学科拓展,从面形成了语文学科与思品学科的融合,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如何创设教学情境;英语学科如何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等子课题。从而形成了我镇“”期间教育科研的`整体框架。为教师群体参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各校要紧紧围绕我镇拟定的主课题,结合本校专任教师的教学实际确立好子课题,紧密结合教师的科研能力及学生的学习现状,通过理论学习、调查、讨论、分析等手段,对所拟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形成校校有课题,全员都参与的科研氛围。

  3、以校本研修为载体,开展校本研究,课题确立后,校长要帮助指导教师积极立项,研究具体的策略与方法,确保此项工作稳步实施。

  4、加强科研科普信息传递力度,通过校本培训,提高专任都的理论水平与专业化能力;通过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材料,为指导青年教师参与研究做样子、铺路子、当参谋;能过理论讲座,专家引领为教师参与科研做好充分准备。

  5、集中抓好科研工作,从而达到“在研究状态下工作,在工作过程中研究的目标。”

  三、具体要求

  1、学校领导是教育科研的第一责任人。

  首先要成立科研工作领导小组,使之成为科研工作的组织者、探索者和实践者,各校参与科研的人数不得少于60%。

  其次,要建立校本科研制度,力争做到制度化、经常化、科学化,并与教师的考核紧密结合起来。

  再次,领导要率先参与科研,坚持用自己的观点研究对策及方法,成果与教师共同研讨,在同伴互助中思进,在探索与完善中升华。

  2、参研教师要围绕子课题在个性中寻找共性,要教学情境中甄别与评价,致力于为师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完善自我的空间与舞台,使自己的研究成果真正成为学生终生受益的源动力。

  3、采取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评价体系,即各校专任教师从教学实际出发,确定好子课题,经各校筛选后择优上报,然后由中心校按计划要求定期检查指导,注重研究过程,注重方法及步骤,注重科研方案及实验报告写法的指导,中心校责成专人为各学校提交的子课题进行跟踪指导,使此项工作健康有序地实施。

小学课题实施方案6

  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切实促进我校教育教学工作持续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将我校教育科研向更深层次推进,引导学校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研究,创建高效课堂。结合高平市教育局《关于开展以“以导学案为载体,构建高效课堂”为主题的课题研究活动的通知》的精神和要求,以及我校的实际情况,特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树立“问题就是课题,反思就是研究”的教育科研理念,坚持“立足教学实际,切实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原则,全校教师共同参与,从教育教学中的小事情、小现象、小问题入手,以小见大,实实在在,针对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确定自己的研究课题,实实在在地研究,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二、实施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提高教师将教育科研与日常教学工作进行有机整合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通过课题研究,切实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学有效性。

  3、形成教研组科研氛围,提高教研成效,促进教研组建设。

  三、总体思路

  以校为单位,制定校级研究课题,组织构建研究团队,开展研究,业务副校长和教导主任为课题负责人,部分骨干教师参与研究过程、收集资料等。教师个人以校级课题为参考依据,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制定出个人研究课题。全校上下形成以课题研究引领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的研训一体的校本研训机制,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校教育的发展。

  四、实施流程

  1.选题(4月上旬)。结合市教育局的文件精神,以市教研室制定的“以导学案为载体,构建高效课堂的策略研究”这一总题为依据,结合我校一年来在实施导学案模式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制定校级课题“导学案模式下的小组合作研究”。教师根据这一总题,制定出自己的的子研究课题。

  2.申报立项(四月中旬)。校级课题研究组,在规定时间内向市教研室提交课题研究方案,确定研究的主要内容,阐明所解决的问题和预期达成的目标,提出研究的方法、步骤等,并在校内公布立项的课题。教师个人及时向教导处上报研究的.子课题。

  3.实施研究(20xx年4月-20xx年5月)。课题负责人组织成员按照课题方案,有计划地开展研究工作,积累研究过程资料,建立课题研究档案,并将常规教研与课题研究相结合,在教学、听课、评课过程中开展实践研究,从而解决问题。教导处将对教师个人的课题研究进行督查指导。

  4.结题(20xx年6月上旬)。每个学期结束,都要开展子课题研究成果交流会,学校对研究状况进行评估;校级课题要根据上级要求及时向市教研室进行汇报。

  课题成果一般应是一份总结报告(附件四)和相关附件材料(附件包括支持研究课题的论文、案例等以及研究的过程性材料)。结题程序为:(1)课题组及时整理研究过程资料及成果资料,撰写研究报告;(2)将研究报告、过程资料及成果资料交学校教导处。

  5.成果鉴定与推荐(20xx年6月下旬)。结题后,学校将对开展的子课题研究成果进行评价。对优秀的研究成果进行全校推广,推动成果在学科内及学科间的应用与共享。

  五、课题管理

  1.营造良好的课题研究氛围。学校积极倡导和要求全体教师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并提供理论上和实践操作层面上的具体指导。要进一步强化“问题就是课题,反思就是研究”的教育科研新理念,以“短、小、实、快”为教育科研工作指导方针,促使广大教师破除教育科研“高不可攀”的神秘感,引导课题组选择一些内容具体、切口小、周期短的问题进行科学研究,从而克服传统课题研究“假、大、空”的不良现象。

  2.加强组织领导。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课题研究的指导和评审等工作。制定具体可操作的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加强研究的过程管理,对立项的子课题研究建立电子档案,督促教师将课题研究扎实有序地开展。

  3.培训子课题研究教师。进行专题培训,介绍与校级课题研究有关的教育理论等,指导教师通过多种渠道查阅相关资料,激发教师研究子课题的兴趣和研究欲望,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从而培养出一些能力突出的研究型教师。

  4.深化课题研究。要把课堂教学作为实施课题研究的主渠道,积极开展以上课、说课、评课为基本形式的课堂教学活动,深入探究各学科教学的基本策略;研究组成员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分析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共同研讨对策和措施;课题组内部也可以开展教学论文、教学反思、教育案例、教学设计和课堂实录等不同系列的课题研究成果评比活动,引导教师研教结合,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

小学课题实施方案7

  一、指导思想

  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基准,以数学《课程标准》为指导,以课改理念为先导,以课标教材的学习理解为载体,以新课改达标课、课题实验为抓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数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二、任务目标

  1、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小学数学教学的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面向全体学生,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实现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处理好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实现接受性学习与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并用的教与学的方式。

  3、教与学的活动更加科学,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上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等活动,使学生的学习成为积极参与、富有个性、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计算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最终实现优质高效的数学课堂。

  4、丰富网络教研的内容,使其发挥更大作用,现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一种教与学的资源平台。

  5、名师培养取得新的进展。充分利用现有的特级、名师、能手、标兵等人才资源,实行师带徒,帮扶式的培养机制。

  6、建立起科学的评价体系。改变一张试卷评定学生学习成绩的现状,实现教师、学生、家长多元的评价体系,评价时即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关注学习过程及数学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将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纳入评价范畴,实现足迹式、全过程、立体式的评价。

  三、实施措施

  1、课堂教学

  (1)学习新课标,了解新精神,用课改的理念指导我们的教学。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将于20xx年上半年颁布,与原《标准》相比,修改稿又有诸多新变化,如:在“双基”的基础上提出了“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要树立“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知道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应使学生在获得间接经验的同时也能够有机会获得直接经验,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探索、交流,获得数学新知,不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习、理解和落实课标教材。要认识教材编写特点,了解教材体系,掌握知识结构。要研究教材的编写意图,研究教材中体现的数学思想策略方法,研究教材所蕴含的`情感要素以及本单元(或小节)教材在整套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只有弄清了这些,才能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教学时做到有的放失,才能将教材落到实处。对于教材的改动,不论是素材的更换,例题的调整,要做到“形”变“神”不变,要做到外在的变化不影响本质的变化。即改动后的教材要确保:本节教材的知识点不变,策略方法、数学思想、情感要素的培养等教学目标不变。即改动后的教材更加合理、适当、更加优化。

  (3)教学方案的设计要以三维目标的落实作为出发点与归宿。课程标准指出:要挖掘教学内容丰富的教育价值,把“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的目标与“知识与技能”目标有机的结合,并通过教学活动使这四个方面的目标得以整体实现。设计教学方案时,不仅要关注如何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而且要关注如何引导学生感悟基本思想,通过参加数学活动获得基本经验,激发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课题实施方案8

  一、课题的提出

  近几年来,许多学校都将读书活动放在了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广大教师也充分认识到了阅读在孩子健康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但审视当前学生的阅读现状却不太令人乐观,在大力呼吁读书的同时,老师不知道该向孩子推荐什么书,家长们不知道怎样的书籍适合自己的孩子,孩子手中捧着的书则呈现或缺乏价值、或缺乏乐趣的状态。

  我们课题研究的价值在于从儿童的心理与能力出发,分年段地有重点地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有效地提高孩子的阅读质量与阅读乐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适应力及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针对目前学生的阅读现状,提出了阶梯性阅读方式,根据学生的年龄层次,选择适合的书籍,并通过阅读指导课的形式,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有效地指导

  二、理论假设

  朱永新教授说过,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而童年的阅读对于一个人的完美人格形成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儿童文学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意味着成长的伴侣,意味着心灵的雨露,意味着精神的家园,意味着美的存在,意味着笑的源泉,意味着第二个生命。

  儿童文学是人类专门为儿童写的,是儿童自己的“文学”,表现的是童心和童趣,使最适合儿童心灵的读物,因而也是儿童最愿意接受的。儿童文学让人善良,儿童文学增添人审美的意趣,儿童文学会让人孩子的心灵变得丰富敏锐,使他们具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童年阶段的阅读是审美情趣和美好人性的起点,儿童文学可能影响人的一生。

  带领孩子走进童书的世界,帮助孩子选择适合自己年龄的书籍, 引领孩子在阅读中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让阅读成为孩子生活中的一种习惯、一个爱好,让书籍成为孩子快乐的源泉。

  三、研究目标和内容

  1.研究目标

  通过开展阅读童书的活动,带领孩子走进童书的世界,帮助孩子选择适合自己年龄的书籍,引领孩子在阅读中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让阅读成为孩子生活中的`一种习惯、一个爱好,让书籍成为孩子快乐的源泉。

  2.主要研究内容

  (1)、研究阅读当前优秀儿童读物,寻找鉴别优秀作品,从儿童哲学、儿童心理与教育目的出发,思考特定的儿童“应当读什么”的问题。

  (2)、选择“共读”童书,组织和开展班级读书会,探索如何通过师生的共同讨论,引领儿童在阅读能力、品德修养、审美情趣等方面得到发展。

  (3)、借助家长与社会的力量,组织和开展亲子共读活动,研究亲子共读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本课题研究意图在于通过童书阅读的研究与实践,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与阅读能力,进一步推进书香校园的建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研究中将采用分年段推荐、阶梯性阅读的方式开展阅读活动。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收集有关童书阅读的中外研究资料及他人成功的阅读课、读书会的案例,借鉴其成功之处,同时进行不断扬弃,形成课题研究的基本理念。

  2.行动研究法:实验教师研读童书,引领学生阅读童书,以阅读课为阵地,课内外想结合,在实践中不断地反思、改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12

小学课题实施方案9

  一、本课题研究之背景

  1.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师生活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网络资源的利用,极大拓展和丰富了作文教学的空间和资源,开阔了学生眼界,丰富了作文素材。利用网络环境,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和自主作文的氛围,创造师生平等交流的条件。凭借网络,“师生”、“生生”之间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及时沟通。这不仅大大拓展了作文教学活动空间,也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得到发充分满足。

  2.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要求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合理利用网络资源,也使作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得到有机的整合,将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进行作文教学时除涉及到语文、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外、还会用到音乐、美术、科学、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在进行作文的同时,也学到了其他学科的知识,使各科知识得到同步增长,达到了有机的统一。

  3.小学作文教学的要求

  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工作的难点和重点,孩子的作文水平是家长关注的焦点,加之教育部明确规定有条件的地区可以从三年级开设电脑课,许多家庭为了配合学校的教学都自备了电脑,如何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大面积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以适应时代的需要。为此我们提出本课题旨在寻找网络资源应用于作文教学的最佳结合点。

  考察传统思维中的作文教学,我们认为存在着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学生的视野“窄”,二是学生的作文内容“空”。所谓“窄”,就是把课本作为唯一的学习场所,把教材作为唯一的学习资源,以为学习好语文书本上的知识是最根本的任务。其实,这种将书本知识与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以及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割裂的状况,使我们的作文教学仍然固守一隅,封闭在课堂上、书本上,不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开放,不向信息化的社会开放。学生苍白无味的生活,必然不能充分体验和享受作文的乐趣。所谓“空”,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没有生活感受和语言素养的积淀,言之无物;另一方面也缺少必要的方法指导,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言之无法,“集体失语症”带来了莫大的悲哀。

  二、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学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借助网络丰富的信息资源进行教学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基于此,我校提出本课题,其研究的意义在于:

  利用网络资源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创建互动合作的学习氛围。构建网络资源在作文教学中充分运用的作文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学生的说话、独立思考及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作文教学效率。提高实验教师作文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及作文教学的能力、水平。提高实验教师组织、指导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水平。

  三、本课题研究之具体目标和内容

  (一)教师目标:

  通过研究,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改革单一作文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使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通过对多媒体网络的运用,使教师适应二十一世纪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二)学生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实验,全面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使中高年级的学生掌握写作技能,初步具有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让学生逐步做到作文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遣词造句准确,通顺连贯,有条理性。另外,还要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初步总结出网络资源与作文教学整合的规律和方法,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本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

  通过“网络资源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利用”研究,我们将围绕如下内容进行实验:

  1.研究如何利用网络资源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积累;

  2.研究如何创建班级QQ群、教师教育博客、班级作文博客主页和学校博客群组,搭建师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平台,实现作文教学资源的共享。

  3.研究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创造性教学,形成愉快的学习氛围和融洽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部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由于多媒体计算机和Internet网络的发展,多媒体的音、像、声具备和网络的交互性为写作中的“情境”创设和“协作”“会话”发挥巨大的作用,自然地提高写作能力。从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和教学观看,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学系统是非常合适的知识建构的认知工具和认知环境之一。

  赞可夫的发展教学理论和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

  使用观察法和媒传法等教学方法,恰时运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感染力强的特点,激发学生作文兴趣。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调查分析法

  调查分析学生的基本资料:家庭拥有电脑情况、学生兴趣爱好、网上行为、是否有QQ号等等。

  2、文献研究法

  运用文献研究法收集、整理和应用现今国内外与课题相关的先进教育教学理论,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为课题提供充实可靠的理论依据;运用文献研究法研究培养目标、课程内容等,在开展对课程资源的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找到新的生长点。

  3、行动研究法

  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将有针对性地采取“五一”措施,即营造一种科教氛围、磨练一支师资队伍、建立一套机制、搭建一个资源平台、探索一种教学模式进行实践研究。通过网络资源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利用研究,为学习者的双向交流提供广阔的空间,达到“人——机——人”相互交流,即学习者(人)通过多媒体网络(机)与教师和其他学习者(人)进行互相交流、协作学习。在整个课题实际操作过程和实施的过程中认真进行行动过程的研究,边实践边探索,边修改边完善,使理论与实践成果与应用有机的统一起来。

  4、经验总结法

  对“网络资源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利用”研究过程中一些有效的课程资源及时积累总结,对有效的教法和学法进行总结、推广。

  5、个案研究法

  本课题旨在通过网络资源的利用,促进学生积极、有效、自主地习作,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宜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展开对学生成长过程和规律的研究,可对学生进行网络学习档案袋管理,进行跟踪分析,于个性中见共性,于特殊中见一般。为课题的假设提供典型的事实例证。

  六.本课题研究之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20xx年5月至12月)

  加强软硬件建设,成立课题组,制定课题计划,落实人员分工,邀请专家对课题研究方案设计进行论证;进行师资培训、理论学习、实验班选择;组织人员学习课题研究的理论,统一课题组成员思想。

  第一阶段的研究成果:

  (1)调查分析,掌握学生的基本资料:兴趣爱好、网上行为、QQ号,为课题开展准备资料。

  (2)完成班级QQ群建设,教师依托安庆教育博客平台制定班级作文网页,通过初步试用论证可行性,制订实施方案。

  2、实验阶段(20xx年元月至20xx年6月)

  全面实施课题计划,加强课题研究管理,举行课题研究现场会,定期展示研究进程和成果,做好数据积累、经验总结工作;

  第二阶段的研究成果:

  继续深入班级作文网页创建工作,进行实验研究,适时总结实验过程中的得失,写出实验总结;

  3、总结阶段(20xx年7月至12月)

  主要目标:回顾总结实验研究情况,整理实验中得到的各种材料,通过对比、分析、得出相关结论。小结本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得失,并请上级和有关专家对本实验研究进行鉴定。

  第三阶段研究成果:

  收集资料,撰写实验研究报告和论文,力争取得县市乃至省教育专家的支持和认同,并得到完善和大面积推广。

  七、课题组成员分工情况:

  黄金舟:负责课题的定向、指导,协调人员分工,监督课题的实施,课题的总结。

  李思迪:负责课题计划的制订、本校教育博客群组建设,进行课题行动研究。将科学而全面地总结教改经验或教训。

  杨贤松:负责课题实施的调控,解决课题研究中所需的人力、财力等问题。

  石沉香:负责调查问卷的设计、数据分析,进行课题行动研究。负责问卷材料的收集。

  李声宏、梅庆安:负责文献研究,即研究对网络作文教学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有哪些,有哪些指导意义,如何在实践中运用这种理论等。进行课题行动研究。负责论文资料的收集。

  石小霞、邵双梅、段贞洁、余红燕、叶带楠:进行个案研究,即具体分析一些网络作文教学的典型课例,分析在这些课例中,教师、学生、教材和所用媒体这四个教学要素的地位和作用,与传统教学结构相比,有哪些显著变化,效果如何,学生在情感和态度方面有哪些转变等。进行课题行动研究。负责个案案例资料的收集。

  八、完成本课题的条件分析

  1.人员结构:

  该课题组成员以一线语文教师为主,其负责人黄金舟,系安庆市首届语文学科骨干教师,县小语学科骨干教师,县小语学科带头人。曾参与完成“经典诵读”市级课题,多篇论文获省市级奖并有论文在省级专业刊物上发表。课题组第二负责人李思迪,于多年前便开始了信息技术与习作教学整合的研究与探索,曾于200xx年全国中小学骨干班主任国家级远程培训中承担过本项目县辅导教师工作,积累了一些处理网络信息的经验。有十几篇论文获省市奖,并有十多篇论文在各级各类专业刊物上发表。课题组成员中有多人曾参与完成省市级课题研究,他们都是教学骨干,课程改革的积极实践者,是课题研究的重要的人力资源。

  2.资料设备、科研手段等: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利用网络开展教学极为便利。目前,我校已与局域网连接并建立了校园网,已建成初具规模、功能完备的网络系统,一个网络教室,一个教师电子备课室,共配备有连网微机百台左右;全校青年教师均已参加了“现代技术教育”的培训;过关率达100%。教师们已经普遍学习了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和一些信息处理软件的使用,在运用信息技术的知识和理论方面都具备了一定的条件。我们还将组织部分老师进行有关网络技术的培训和相关理论的学习,并实行课题组长负责制,以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3.经费保障:

  学校领导非常重视教育改革和实验,他们对本课题十分关心,并给予充足的经费保障。

  学校的生存依赖于学校的发展,这是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心声。因此,我校完全有条件、有能力进行课题的研究。

小学课题实施方案10

  一.课题界定及理论依据

  课题界定:

  “小学美术课堂”这里指的是按教学常规要求进行的美术课堂教学,即在以40分钟为一节课的单位时间里,以班级为单位在教室里进行的教学活动方式。要求在一节课内要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这种教学形式的特点是地点固定、时间固定、学生集中、内容集中、目标性强、环节紧凑。一节真正意义上的美术课不能照本宣科,还必须根据本地学情、教学设备、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地备课、准备教具、制定教学方法和采用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最终目的教学实践活动。

  “学生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行为倾向。

  “策略”就是为了实现某一个目标,首先预先根据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的若干对应的方案,并且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变化来制定出新的方案,或者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变化来选择相应的方案,最终实现目标。

  理论依据: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获取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有国内外相关资料表明: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相关,80%与信心、意志、习惯、兴趣、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相关,其中学习习惯占有重要的位置。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也说过:“播下一个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可见习惯有一种多么强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为了尽快改变小学美术课堂上学生学习习惯不良的现状,寻求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途径与方法,探讨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生课堂养成教育进行研究。

  二.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选题背景:

  周玉仁教授曾说过“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索得出的,老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老师决不暗示”,注重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模式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和内容标准之一,而要能有效的实施这种教学模式,必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具有了这一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去主动的学习,才能探究出问题的原因,教师才能真正做到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才能使课堂教学立于不败之地。同时,对小学生来说,除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外,很重要的是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和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因此,小学生课堂学习习惯的培养应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让小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维进入课堂对于学生有着重要的作用。

  研究意义:

  在美术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有这样一种非常严重的不良课堂状态:学生工具准备不够充分,在学习中积极性不够高;学生的参与率低,缺乏足够的思考空间。这种现状的出现归根结底是我们没有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学习的好习惯。俗话说:“好习惯终身受益”。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基础,也是人素质高低的体现。对小学生来说,他们年龄小,知识少,行为习惯正处在形成之中,可塑性大,可变性强。

  由此可见,如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美术课堂习惯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于是我决定,就以此为我课题研究的主题,探讨小学生美术课堂养成教育的策略研究。

  三.课题研究目标及内容

  研究目标:

  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课堂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构建“主动——探究”式教学模式,本教学模式的研究,从微观领域着实于研究教学策略。旨在探究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突出体现对人的教育,通过审美教育,艺术实践,艺术体验,以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以及独特的个性品质。在交流中架起连接师生情感、传承美术文化和审美思想的桥梁,共同探索未知的领域。在愉悦体会成功的情感中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并依据一定的教育理论构建的教学模式。

  (1)掌握小学生学习美术过程中的学习习惯养成状况。

  (2)探讨小学美术教学中养成课堂学习习惯的途径和方法。

  (3)构建“主动——探究”的教学模式。

  主要内容:

  (1)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生课堂学习习惯养成的现状调查,利用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召开座谈会等方式,调查学生课堂学习习惯差的原因,为分析形成原因奠定基础。

  (2)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的原因调查与分析。从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的角度分析小学生不喜欢美术教学活动的原因,同时也要从教师教学方面寻找原因,并进行认真分析。

  (3)制定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主动——探究”模式并付诸实践。

  (4)小学生喜欢美术活动的个案研究。

  四.课题研究过程及方法

  研究过程:

  (1)利用“课前预习”,培养学生搜集学习材料的好习惯。课前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搜集有关材料。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做好了课前的充分准备,为课中练习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同时也让学生养成了带学习工具的良好习惯,他们逐渐体会了动手操作的快乐。

  (2)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学会听课,并利用有效地教学手段适时检查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情况,学生课中认真倾听的习惯才能慢慢得到培养。

  (3)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思想上产生不同的认识,想法,见解,教师必须提供有效的时间和空间,激活课堂。

  (4)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在合作中张扬自己,接受别人,只有学生在学习过程不断交流,融会贯通,课堂教学内容才能得到不断地深化和升华。

  (5)借鉴别人的做法:建立教师、学生、家长相结合的评价联系卡。

  研究方法:

  该课题目的是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主要研究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学生求知欲,学生养成课堂学习的习惯。在实验研究过程中,利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去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其成为每个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求对学生今后的继续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采用的研究方法有:

  (1)案例研究法。通过学生主动学习与美术学科教学整合案例研究,有针对性的积累实践经验。特别是研究课前预习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问题。

  (2)行动研究法。在学习、教育、教学、教研方面不断实践,通过上教研课、主动听别人的课、评课、编写导学案、撰写教学反思、参与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个案分析等途径来研究。

  (3)经验总结法。不断挖掘与课题有关的相关要素,及时总结体会和经验。

  (4)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资料,参考相关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寻求理论与实践创新。

  五.课题研究的实施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xx年12月——xx年2月)进行相关理论的学习,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xx年3月——xx年4月)严格按照课题的实施计划方案实施本课题的研究。采取阅读学习、听课研讨、实践反思等达到良好行为习惯的基本养成。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xx年5月——xx年6月)整理和分析各种研究资料,汇总研究成果,撰写研究论文;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申请结题。

  六.预期结果

  1.促进教师教育教学经验的提升及自身的成长。

  2.促进学生美术技能、理论学习、动手能力等方面的提高,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

  3.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全面发展。

  4.形成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主动——探究”模式理论体系。

  5.撰写结题报告。

  6.撰写一篇《美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论文。

小学课题实施方案11

  构建“以生为本高效整合”小学语文教学体系的实验研究课题提出已经一年多了,在这期间,我们进行了大胆的研究和实践,坚持以单元为整体单位,进行省时高效的全方位的整合。已经初见成效,但同时也发现了许多问题,学生阅读的现状令人担忧:

  1、师生不重视阅读。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并未得到比较恰当的体现。部分教师,对阅读并未引起足够重视;部分家长反对学生读课外书;阅读能力培养意识较为淡薄;

  2、缺乏阅读兴趣。农村学生,回家只想看电视者居多,上街疯狂奔跑玩耍的居多,对阅读课外书籍兴趣就不浓。原因:一是教师对阅读的要求偏移、对学生的能力拔高、忽视学生的体验。二是现在教学质量抓得很紧,各科老师占用严重,学生阅读时间所剩无几了。

  3、阅读的课内外有机结合少。教师没有注意课内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加之教师的阅读教学策略与阅读能力培养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这就是造成课堂效率低,教学效果差的原因之一。

  基于阅读现状,要想改变阅读的这种现状,提高阅读教学效率,达成新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的目标,首先要从施教者的教学策略改变入手,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主体阅读学习模式,重视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其次,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变机械的吸收为理性的和感情式阅读,强化个体在阅读中对内容的重新构建,丰富学生的阅读生活。基于此,我校决定从今年开始,着力探究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整合的方法与策略,全面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一、研究内容

  在新的课改背景下,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阅读资源,实现课内外阅读的有机整合,加强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和阅读能力的培养。

  1、掌握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阅读技能的提高,打造高效的阅读课。

  2、探讨课内外整合在拓宽教学途径、帮助学生形成良好“智力”背景、开发“学困生”智力、以读促思、以读助写、以及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等诸方面的功能和实际效益。

  3、探索小学低、中、高三个年级段由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辐射的策略与路径,训练基本能力、训练能力品质、培养健康情趣;探寻课外阅读指导课的'类型,如读物推荐课、读书方法指导课、读后叙述课、交流评论课、读书笔记辅导课等等。

  4、重视积累与运用,在阅读中强化技能和应用,培养语感,提高语文素养,促进写作技能的同步提高。

  二、研究目标

  1、鼓励语文教师及学生全员参与阅读活动,在阅读中人人受益;

  2、初步形成小学语文整合阅读学习模式;

  3.探索小学语文整合阅读学习模式实践性的认知特征,重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

  5、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提高各学科学习能力;

  6、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课外阅读总量。

  1-2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3-4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5-6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总计课外阅读145万字。

  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变得富有和强大;在阅读中创造生命的质量;在阅读中修身养性,姿态优雅。为学生现在和将来幸福地阅读做有益的探索。

  三、方法策略

  (一)带头示范,注重指导。

  教师每天和学生一起读20分钟书的读书活动。教师要成为课内外阅读持久的示范者,积极的倡导者,组织者,合格的指导者,并要成为学生忠实的读者和听众。

  引导学习方法。课内阅读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习阅读方法,变革繁琐的分析课文的教法,让学生会真正成为阅读课堂的主人,力求简简单单教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

  (二)让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效结合

  (1)以课内带课外。有意识地把课内阅读教学带动课外阅读,拓展阅读面,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从而达到课内悟方法,课外求发展的目的。如学习《桂林山水》一课后就让学生再去阅读《张家界》等其他描写祖国风光的文章。再如学习《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后,向学生推荐《爱的教育》一书。学习了《詹天佑》等这组“祖国在我心中”专题的课文后,推荐学生去阅读“爱国题材”的课外书籍或文章。

  (2)以课外促课内。

  补充课外信息,扩大视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在不同的材料中适当地引入背景知识或相关知识,看似离逸了课文的主线,实际上更好的突出了课文的主线,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补充课外信息,积蓄情感,深刻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材中许多文章均留有“空白”,需要读者自己去感悟。但对小学生而言,感悟毕竟不是易事,教师可以适当的补充课外信息,将会获得事半功倍之效。

  补充课外信息,降低理解难度,突破教学难点。

  在阅读教学中,费时最多、收效最微的是课文难点的教学。在理解课文难点时,适当地补充课外信息,可以让难点迎刃而解。

  (三)让“图书超市”中的图书大放光彩

  1、发挥学校的图书的作用

  有效地使用好学校的图书,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培养热爱读书、自觉读书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提高图书的使用效果,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2、指导好学生读书

  开展早读活动。引导和帮助学生养成早读与午读的习惯。早读要求每周五次,早读时间20分钟。放学回家闲暇时间为同学们的读书时间,可以是下午也可以是晚上。老师定期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指导和好书推荐。

  (四)积极开展读书讲坛活动

  在学生广读书籍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各个层面的读书讲坛活动,让学生把自己的读书所得和收获,当众讲出来,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让学生体味到成功的快乐。

小学课题实施方案12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意义

  1.《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而培养学生良好预习习惯是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

  2.《礼记·中庸》:“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长期坚持便形成习惯,它不仅是学习的第一步,更是成功的起点。正如乌申斯基所言:“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一生所储存的资本,这个人一生便享用它的利息。”

  3.预习,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师讲课前学生先行自学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最能体现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学习的精神。预习最大的好处是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习惯,同时也为老师上课做好准备。

  4.本校实际:我校地处乡镇,学生都是农村儿童。家长在外打工的占大多数,相当的一部分成为了“留守儿童”。留在家的多为大字不识的老人家,无法辅导孩子的学习。孩子没有安静的学习空间,家长为了生计忽视了孩子的学习。孩子在性格、行为习惯、学习成绩等方面都不尽人意。我们发现,这些学生的学习活动以被动接受居多,主动参与不够,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在《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一文中说:“指导预习的办法实施了,上课的情形就将和现在完全两样。上课做什么呢?在学生是报告和讨论,不再是一味听讲,在教师是指导和订正,不再是一味讲解。”看来,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发现学习法: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积极创导的发现学习法,是让学生按教师提供的材料自己探究和主动发现问题,从而得出相应结论的一种教学模式或教

  学方法。这种学习法其实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预习阶段应经常使用。长期运用此种学习方法,有助于学生自主走进学习,独立去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使学生始终保持一颗敏锐的心面对学习。

  2.建构主义学习观:学习是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信息进行加工而建成的。由此可以看出,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吸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信息,这里的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另一方面也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或重组。预习可使学生初步了解教材的大概内容,使学生对新知在思想上有所准备;能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解决一些教材中能够独自解决的问题,同时又起到巩固旧知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至关重要。

  3.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主体的、能动的。学生是个性认识的主体,实践的主体,自我发展的主体。学生成长关键在于自身的积极性。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成功教育从习惯养成开始。教育的核心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学会做人。习惯是一个人存放在神经系统的资本,一个人养成好的习惯,一辈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由此看出,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需要教师“严”字当头、长期不懈地去引导、培养。

  三、关键词界定

  预习:预习是学科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指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学习的功课,是教师讲课前学生先行自学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最能体现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学习的精神。预习最大的好处是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习惯,同时也为老师上课做好准备。

  习惯:好的习惯是人们走向成功的钥匙,而坏的习惯是通向失败敞开的门。语文预习习惯是指是“在长时间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1]在语文学习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自动化行为。

  四、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1.使学生树立预习意识,提高对预习的兴趣,以此促进良好预习习惯的养成。

  2.使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预习方法,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以此促进良好预习习惯的养成。

  3.以评价促进良好预习习惯的养成,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五、课题研究的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全体学生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针对不同阶段研究的需要,设计相关问卷调查表。经科学的统计分析后,得出较有说服力的数据或结论。如此实证分析,一方面,可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依据;另一方面,可为研究的结果提供支撑性材料。

  2.文献研究法:

  查阅与课题相关的基础理论、应用理论资料,及时分析整理,充实本课题的理论基础,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促进研究的深入。

  3.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是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应用,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变社会行为的目的的研究方法。

  4.经验总结法:在研究过程中,及时进行阶段性小结,撰写经验总结,积累资料。

  六、研究内容

  (一)以激“趣”促进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有科学的学习方法,端正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生动直观和趣味盎然的学习会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欲望。由此可以看出,要使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不自觉到自觉,由“要我预习”变成“我要预习”,必须从“趣”着手,引领学生走入文本,从而促进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以此提升预习的有效性。

  1.悬念激趣,激发“思”趣

  正所谓“情随心动,趣从内生。”针对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的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在预习阶段创设悬念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让其带着期待与思考对课文内容进行自主探究。这种激趣方式目的是让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的基础上,抓住悬念,自主尝试、解读悬疑,从而使学生上课时对老师教的内容在思想上有所准备,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思”趣,更近一步的“探”趣,促进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

  2.质疑激趣,激发“学”趣

  质疑是学习与创新的起点。在预习中指导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质疑,初步去解疑,收获预习的成功与快乐,就显得尤为重要。如: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指导学生领会课题含义,对学生深入学习和理解课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预习时教师可让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并根据质疑初步走入新课自主探究,找寻答案。也可让学生到课文中去质疑答题,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学”趣,促进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

  3.声形激趣,激发“情”趣

  “感人心者,莫过于情”。教师在进入新课前,利用课前导读、自学提示、插图、、录音、网络视频等形式创设与课文内容相符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求

  知欲,使其自觉走入文本,感受“情”趣。以此达到动情、感知、晓理的预习效果,促进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

  4.故事激趣,激发“知”趣

  对于情节性强的新课,教师可在预习前埋下伏笔。绘声绘色地讲述故事的开头,在精彩之处戛然而止,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走进预习,以此激发学生对新知的“知”趣,促进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

  (二)以“导法”促进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

  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与手段,一个人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就如同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所以,要想让学生具有自学的本领,作为教师就要重视预习方法的指导。实验教师根据小学中段语文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及其认知规律,预设以下几种预习方法:

  1.读。 “读”是一种最重要的预习方法。预习做到读音准确,不添字,不漏字,不换字,不读破句,正确把握语调、语气。遇到重点篇目,要反复朗读。仔细推敲课文的含义,品其意味,得其精华。

  2.查。查字典、词典或其它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弄清、弄懂生字、生词的形、音、义。将一些难以把握的字词划出来,及时请教他人,做到能初读课文,对文章内容有初步印象。借助各种学习资源,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拓展学习,如作者介绍、课文写作背景等,以此达到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大概内容的预习目的。

  3.思。每篇课文后的思考与练习是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课前预习时,不妨让学生将这些思考题想一想,动手做一做,不会做的等上课与老师共同探讨解决,这样带着问题上课,效果会更好。

  4.写。即勤动笔。预习时,在课文一些重点地方写写画画,圈圈点点是很有必要的。例如,给不懂读音的字标上拼音,不理解的词写上注释,含义深的句子

小学课题实施方案13

  一、课题的提出

  小学阶段开设英语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情感,形成初步的英语语感,为其打好语音、语调基础,最终使学生具备初步的用所学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阅读是语言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阅读教学在外语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在我国的英语教学中,阅读课一直是最受重视的科目。它可以帮助学生得到乐趣,获取信息,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具有正确的阅读技巧,拥有主动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的精神,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阅读是巩固和扩大词汇量的好方法。然而现行的小学英语并无明确的英语阅读教学目标和配套的阅读教材,因此在小学阶段开设英语阅读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课题的界定

  基础教育阶段,《新课程标准》已较大的篇幅阐述了英语学习策略,这就对英语教师的教学策略提出了新的要求:能在实践教学中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有效地使用学习策略,采用科学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身发展能力。阅读教学策略是英语学习策略的一部分,它源于教学实践的需要,在阅读教学中根据一定的教学理论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教师自己对课内外阅读教学组织和调控的方案。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古德曼(K.S.Goodman)在1972年指出:“阅读是对三种相互有关而各有区别的信息,即形符的、句法的和语义的信息,进行信息处理的一种形式。”英语阅读包括了朗读和默读。但主要是借助视觉进行默读。默读是最符合实际需要的方式。默读要求把注意点放在理解语言单位上,速度较快。现在的中学生普遍存在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弱的现象。导致这种现象有多方面的原因,如情感因素,方法与策略因素,智力因素。但在我的教学中,我发现其主要原因是语言因素限制了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形成。所谓的语言因素是指字母、单词、习语、短语和语法规则等。当学生遇到新单词或新句式时,立即产生了畏惧感,觉得束手无策,思路混乱。其次,学生缺乏阅读的兴趣。大部分学生除了作业中的阅读练习,从来不主动阅读课外材料。再者,学生对阅读的内容缺乏深层的理解。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研究的目的:探索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二)总体目标:巩固和扩大词汇量,增强语感,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的准确度,逐步形成他们的英语阅读习惯和能力。帮助学生善于、乐于了解异国文化,拓展实践空间,不断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促进英语听说能力的提高。

  (三)分级目标:

  三年级:

  1、能看图识单词,或认读所学单词。

  2、能朗读和理解学过的简单的句型及对话。

  3、能在图片的帮助下读懂简单的小故事。

  四年级:

  1、具有初步拼读具有一定规则的单词的能力。

  2、在老师的帮助下理解一些单词、词组在句、篇中的含义。鼓励学生学习使用字典。

  3、能通过自己的阅读,从短文中获取大意。

  五年级:

  1、能根据拼读的规律,读出简单的单词。

  2、能通过上下文理解部分生词的含义。正确运用工具书理解文中的单词、词组。

  3、能通读简单的故事、短文,正确理解大意。

  4、能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描述所读的语言材料。

  5、初步建立起课内,课外阅读的兴趣和习惯。

  六年级: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所学对话,短文以及与教材难度相当的对话,短文。

  2、能够正确理解所读故事,短文的大意,能从文中找出有关信息。

  3、能够运用简单的阅读技巧来提高理解的准确度和阅读的速度。

  4、有较浓的课内,课外阅读的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小学课题实施方案14

  一、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作业设计是教学工作中的基本环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其研究对于教学实践的深化和教学理论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传统的作业观已不能适应新课程实施的要求,必须进行改革。我们曾对本校部分学生的语文、数学作业做过调查,发现学生作业在“质”的方面问题较多,其问题主要表现为作业数量与质量反差巨大,主要表现为:

  1、作业脱离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现成内容多,实际编写少。

  2、作业程式化、刻板化,枯燥乏味,知识巩固多,应用实践少。

  3、总量过大,质量偏低,统一任务多,自主选择少。缺乏创新,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结果是,学生负担过重,教学效率低下。

  4、渗透不广,将语文、数学学科和其他学科割裂开来,就着语文练语文,数学练数学,忽视了多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

  5、对象不分,不同层次的学生做着完全相同的作业,有的“吃不饱”,有的“受不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在小学作业设计中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小学作业量与质的巨大反差形成了明显的负面效应。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优化小学语、数作业设计迫在眉睫! 鉴于上述认识, 我们课题组申报了课题《小学课堂作业设计研究》,希望通过研究使作业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活动过程,成为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研究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真正给学生以自主选择、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二、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帮助教师在实践中转变语、数作业设计观念,提高师生设计作业的能力,让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树立适应新课程理念的作业观,优化学习环境,让作业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素养的一座桥梁。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让学生在实践作业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学以致用,学会在实践活动中检验知识,获得全面、主动的发展,最终为自己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4、控制作业的数量,提高作业的质量,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二)同一研究领域研究现状,给我们的启发

  关于如何设计好课堂学作业这一研究内容,在国内部分学校陆续展开,作业设计上对实践性作业、综合性作业的研究在报刊、网络上有文章发表。

  这些作业给我们的启发就是:首先要确立以生为本、新颖多样、

  面向全体、重视学以致用的作业观,即教师应该更多的从学生个性发展的角度来设计作业,而不应该仅从完成自身教学或增长学生知识的角度设计作业;作业的内容和要求应因人而异,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特长的目的。其次,教师可以通过作业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的教育合力,以作业的完成过程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品质,发展学生的合作精神、顽强的意志,形成终身学习的观念与能力。所以,教师应像对待课堂教学一样着眼于小学语文、数学作业的优化设计,努力开发作业设计的价值。

  本课题将立足于学校现状和学生实际,以小学语文、数学教学中的作业设计作为研究内容,分析当前作业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为提高语、数教学质量探索出一条有效的途径。

  三、课题研究方法、对象和原则

  (一)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研读有关专著,收集有关教学思想和模式的资料及论文,与新课程理念融合,借助理论和经验,形成合力,进行课题研究,提高教学效果。

  2、行动研究法:依据《课程标准》,用相关的教学理念指导实践,并围绕课题问题,在课题组内组织学习、课堂教学作业设计研讨、点评和理论主讲活动等等,努力探索优化小学作业设计的原则和策略,分语文、数学两个设计的作业案例进行研究。

  3、观察法:对全体学生进行观察,有目的、有计划、精细的、深入的观察。

  4、调查研究法:通过对教师和学生在研究之前、研究中期、研究后期对作业多方面情况进行调查分析,验证研究的进展和效果。

  5、经验总结法:重视资料积累,认真撰写阶段性报告,总结各阶段的得失,不断调节研究步伐。最后以总结形式完成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二)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本校1-6年级各班,课堂作业设计。

  (三)研究原则

  1、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果只是让他们被动机械地写,即使作业再多,也没多大实效。布置作业时必须注意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作业要为学生服务。

  2、实效性原则。要讲求实效,重视知识、能力的点滴积累,不能急于求成。

  3、差异性原则。学生是有差异的,发展性教育理论认为“差异是一种资源”。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必须对作业量、作业难度、作业方式作适当调整,分层布置。

  4、趣味性原则。让学生尝试、实践趣味性作业,不仅善于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还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研究策略

  1、作业设计多样化

  教师要善于在学生活动中捕捉时机,设计灵活多样的作业内容。 新的作业设计应可写、可读、可看、可操作、可玩耍,让每项活动增加目的性,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听、说、读、写与演、唱、画、做等多种形式相结合,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符合他们好奇、爱动、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把作业技能的培养与活动相贯穿,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参与学习。

  总之,把对客观事物的观察、阅读、表达相互联系起来,构成整体,既促进听、说、读、写、算、画的结合,也促进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发展。

  2、作业设计兴趣化

  要让学生有兴趣,教师设计的作业就应该灵活新颖,富有情趣,吸引学生。

  3、作业设计应层次化

  学习能力先天有差异,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势必会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是主体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对不同水平学生的要求应有所侧重。

  此外,年龄的差异对学生学习能力有着重要影响,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进行层次化作业设计。作业设计应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循序渐进提出不同要求。

  5、作业设计综合化

  ①课内外联系。课内必须与课外相结合,让学生在课余、课外通过丰富多彩的作业形式,巩固、应用,深化所学的知识,促进知 识向能力的转化。

  ②学科间融合。把语文、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淡化学科之间的界限,淡化知识分割,尽可能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尽可能综合学习并运用知识。

  ③校内外沟通。生活中处处语文数学知识,生活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资源。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布置学生观察,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五、课题研究阶段:

  此项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课题上报阶段:(20xx年9月——20xx年10月)制定课题实验方案,请专家对研究方案进行指导,确定最终研究方案。完成《申报书》填写。完成对课题的内涵与目标研究。深入学习语数新课程标准等有关理论知识,明确研究方向,增强研究的自觉性、紧迫感。 这个阶段所做的工作有:

  1、申报课题,请求省教育厅教育教学成果评审领导小组审批立项。

  2、学习有关理论,吃透小学语文、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学习国内外有关教育教学的的资料和成功经验。

  3、制定课题研究方案。请专家指导。

  4、培训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组织教师学理论,学方案。

  5、申请开题。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xx年11月——20xx年2月)认真围绕研究内容,收集原始材料。围绕课题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扎实开展课题研究。定期做好阶段性小结,撰写研究论文,形成文字性材料。

  这个阶段所做的工作是:

  1、召开课题研究开题会。

  2、请专家对参与研究的教师进行辅导。

  3、根据研究方案课题研究教师制定个人阶段研究计划,启动课题研究。围绕课题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扎实开展课题研究。

  4、定期做好阶段性小结,研究阶段性成果,撰写研究论文,形成文字性材料。调控研究进程,完善操作过程。

  5、优化作业设计的原则和策略;并做好课题的中期汇报工作。

  第三阶段:课题展示阶段(20xx.3——20xx.9)完成中期研究报告、研究论文、课堂教学展示,形成语文作业设计的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爱。

  这个阶段要做的工作主要有:

  1、整理课题原始材料和研究材料;深入分析研究,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形成全面而深刻的研究性成果报告。

  2、课题组成员展示课题研究成果。

  3、筹备召开结题会,聘请上级主观部门和有关专家听取课题的汇报,接受专家评估。 第四阶段:课题结题阶段(20xx.4-20xx.10)整理课题原始材料和研究材料。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形成全面而深刻的研究性成果。

小学课题实施方案15

  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切实促进我校教育教学工作持续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将我校教育科研向更深层次推进,引导全校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研究,把科研与教研、培训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实现我校教学工作由“经验型”向“科研型”的战略转变。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树立“问题就是课题,反思就是研究”的教育科研理念,从教育教学中的小事情,小现象,小问题入手,以小见大,实实在在,对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通过讨论立为“小课题”,开展实实在在的研究,并通过小课题研究工作,探索总结教研、科研、培训互相促进的校本研究新模式。

  二、实施目标

  1.通过小课题研究,切实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学有效性。

  2.从机制上保证教研活动课题化,形成教研组科研氛围,提高教研成效,促进教研组建设。

  3.通过小课题研究,提高教师将教育科研与日常教学工作进行有机整合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三、总体思路

  教师可以个人单独申报也可以多人共同申报进行小课题研究。形成以课题研究引领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的研训一体的校本研训机制,引导教师立足自己的教学和管理实际,观察发现教育教学现象中存在的问题,在常规教研活动中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研讨解决问题,提炼形成教学策略,指导自己和同伴的教学行为。

  四、实施流程

  1.选题。教师根据自己在教学工作中遇到的突出问题,查阅、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认真分析筛选,确定研究课题。选择的研究课题,应该具备“针对性强、切口小、研究周期短”的特点,一般应是所任学科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可以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一个问题、一种现象、一个案例等。小课题研究周期不要太长,原则上是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

  2.申报立项。参加“小课题研究”的教师,在规定时间内向教育教学科研领导小组提交《第四小学小课题研究申报表》,确定研究的主要内容,阐明所解决的问题和预期达成的目标,提出研究的方法、步骤等。教育教学科研领导小组组织力量对提交的课题进行审核,公布立项的小课题。不合格的,须重新选题、申报,直至完成立项。

  3.实施研究。课题负责人组织成员按照课题方案,有计划地开展研究工作,积累研究过程资料,建立小课题研究档案袋。将常规教研与小课题研究相结合,在教学、听课、评课过程中开展实践研究,从而解决问题。

  4.结题。每个季度结束,都要开展小课题研究成果总结鉴定汇报会,教育教学科研领导小组对研究状况进行评估。

  课题成果一般应是一份总结报告和相关附件材料(附件包括支持研究课题的论文、案例、案例分析等以及研究的过程性材料)。结题程序为:

  (1)课题组及时整理研究过程资料及成果资料,撰写研究报告;(2)将研究报告、过程资料及成果资料交教育教学科研领导小组;(3)领导小组组织有关人员听取研究者的报告,对课题进行评审,向研究者宣布评审意见。

  5.成果鉴定与推介。结题后,教育教学科研领导小组将对开展的小课题研究成果进行鉴定、评奖。对优秀的.研究成果推荐到县上,滚动升级为县级课题。

  五、课题管理

  1.营造良好的小课题研究氛围。学校要积极倡导和要求全体教师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并提供理论上和实践操作层面上的具体指导。要进一步强化“问题就是课题,反思就是研究”的教育科研新理念,以“短、小、实、快”为教育科研工作指导方针,促使广大教师破除教育科研“高不可攀”的神秘感,引导课题组选择一些内容具体、切口小、周期短的问题进行科学研究,从而克服传统课题研究“假、大、空”的不良现象。

  2.加强组织领导。学习成立教育教学科研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小课题研究的指导和评审等工作。制定具体可操作的《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加强研究的过程管理,对立项的小课题研究建立电子档案。制定小课题研究的组织、实施、评定、表彰奖励等制度,确保小课题研究扎实有序地开展。

  3.培训小课题研究人员。进行专题培训,介绍与小课题研究有关的教育理论等,指导教师通过多种渠道查阅相关资料,激发教师研究小课题的兴趣和研究欲望,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从而培养出一些思想前瞻、能力突出、成果丰硕的研究型教师。

  4.深化小课题研究。要把课堂教学作为实施小课题研究的主渠道,积极开展以上课、说课、评课为基本形式的课堂教学活动,深入探究各学科教学的基本策略;研究组成员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分析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共同研讨对策和措施;课题组内部也可以开展教学论文、教学反思、教育案例、教学设计和课堂实录等不同系列的小课题研究成果评比活动,引导教师研教结合,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

【小学课题实施方案】相关文章:

小学课题实施方案07-21

小学课题研究实施方案()07-30

小学课题研究实施方案07-31

小学课题研究实施方案04-01

小学数学课题实施方案03-23

小学课题实施方案15篇04-18

小学课题实施方案(15篇)04-18

课题实施方案08-31

课题实施方案04-09

小课题实施方案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