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

时间:2023-06-09 17:50:33 诗歌 我要投稿

诗歌鉴赏6则

  诗歌鉴赏1

  笑妄自年少饮彭觞

诗歌鉴赏6则

  听深夜里的歌

  呜呜的 像是风的声音

  夹杂着的 酒杯的破碎

  划过来 又荡过去

  青青绿苔 碧色生翠

  落下的泪是露

  是风中摇摆的命运

  我端杯倾诉 你自顾的笑

  老年泪 少年愁

  都是没由来的苦

  望明月 舞袖魂

  最寒不过独上高楼 碎成花的影子

  如剪一江冷秋 凉在心头

  笑你少年 何为愁

  风去月来花满楼,潭空林静鸟封喉。

  笑你少年 缘何愁

  一刀平分山中色,九弦弹出眉下眸。

  笑你少年 谓之愁

  百代光阴皆逆旅,万古芳树笑春秋。

  笑你少年 诉之愁

  出乡又逢阳关客,自古吴盐胜似雪。

  笑你少年 泣之愁

  好月反是凝霜浓,无风竟自歌起楼。

  笑你少年 眉上愁

  阳春烟景不足赏,驾马扬鞭少年游。

  笑你少年 心中愁

  树转经轮星移位,御宇踏风强说愁。

  笑你少年 愁愁愁

  若自咸阳新橙破,正恰少年莫说愁。

  

  为谁鞠躬

  不知何年,我坚硬的骨头有了弯度

  不知何时,我空空的肩膀有了重量

  向身躯渐小的双亲致敬,向枯竭渐显的大地跪拜

  向一日日渐瘦的兄弟姐妹,带来营养的粮食。并且

  摊开双手,低垂头颅,甚至匍匐着,以求更贴近沃土

  在该开花、该凋零、该硕果满枝、该入土冬眠时,潇洒来去

  在这个尘世,腰身的韧度与双肩的承重让生命延展无限

  更多广阔的天地,在我们俯瞰时尽收双眸深入心灵

  思亲

  中秋的月儿又圆又亮,

  家乡的亲人各在一方。

  林间小道桂花飘香,

  却比不上故乡泥土的芬芳。

  淘气的云儿不请自来,

  挡住了月儿羞涩的目光。

  繁华的都市灯火通明,

  却少了故乡那淳朴的歌声。

  多少个月圆月缺的.深夜,

  眺望着故乡把酒对月。

  是思念,是离愁,

  亲人的思念挂心头。

  假如我老了

  听闻一个35岁女人一经发现即肺Ca晚期有感

  假如我老了,

  我会感恩,我会从容。

  拼搏了一辈子,

  相信吧!总会过上自己想要的日子。

  假如我老了,

  没有了工作和教育子女的压力,

  每天的时间都可以自己自由支配,

  那时回到乡下写写字,画些画,弹弹琴,养花种菜,

  如果身体力行,还能到处旅行。

  我的心感恩着现在,

  让我健康的活老的那天,

  一切压力、痛苦、磨难都是暂时的,转瞬即逝,

  能让我活到老,那便是福气!

  看到每天升起的太阳,是何等幸福!

  

   海之恋 · 深海

  大海,你这狂野善妒的情人

  给我一个愉悦的诱惑和幽远的激动

  此刻,心灵被丰盈充满

  忘记了倾听

  我把自己重新雕刻

  雕成你的灵性与风格

  渴望着生命的另一种蜕变啊

  当我又一次濒临你的海岸

  迎接我的还是你苍茫的、永恒的、激昂的世界

  我赤诚的神往

  你展开了怡然的、深蓝色的微笑

  海风、海浪

  不绝的呼吸,我们相拥入怀

  我感受你的热烈的情素

  忘不了,这丰沛无比的激情

  忘不了,这不衰的美色和永恒的纤尘不染

  忘不了,这沉甸甸的梦想

  我的心已负载了你全部的挚爱与欢愉

  此时,圆熟酣畅的海魂呵

  你给予我这深蓝色的心情

  增添一抹微醺的

  神秘的,没有一丝邪腻的韵味

  精妙如斯

  晨曦与落日并没有惊扰你

  内蕴青靛靛的霎然通透的色彩

  丽色的芬謦在思想里流泛

  痴心回味,我的深海的恋人

  指纹

  再也不肯回头

  那个遥远二十岁的春天

  无论我怎样呼喊

  谁指使岁月的雨

  洗净了千捆思念的笔

  无论我怎样哭泣

  送你的那片草地

  画满了青春的指纹

  怎能抹去啊

  即使是夏的风、商的雨

  诗歌鉴赏2

  蝶恋花密州上元①

  苏轼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如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②。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下。

  [注]①上元,即元宵节;此时诗人刚由杭州调任密州知州;词中山城即密州。②农桑社:农村节日祭神的地方,当时密州连年蝗旱,村民举行社祭祈求丰年。

  (1)词题为密州上元,上片却写钱塘上元之景,有什么作用?(4分)

  (2)下片中寂寞二字流露出作者的心境,请简要分析词人寂寞的原因。(4分)

  参考答案

  14.(1)写钱塘上元的繁华热闹,(1分)反衬(衬托)(1分)出密州上元的清冷寂寞,(1分)表达了作者对杭州繁华景象的怀念。(1分)(意思对即可)

  (2)环境凄清:密州粗犷的箫鼓、稀疏的灯火、昏暗的雪云;(2分)忧伤社稷:密州连年蝗旱,民不聊生,举行社祭祈求丰年。(2分)(答出慨叹时光易逝可得1分,意思对即可)

  赏析

  全词用粗笔勾勒的手法,抓住杭州、密州气候、地理、风俗等方面各自的特点,描绘了杭州上元和密州上元节的不同景象,流露了作者对杭州的思念和初来密州时的寂寞心情。

  这首词题记为密州上元,词却从钱塘的上元夜写起。钱塘也就是杭州,苏轼曾那里过了三个元宵节。元宵的特点,就是灯火。东坡用一句灯火钱塘三五夜,点出灯夕的盛况。明月如霜,写月光之白。李白曾有诗云: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但元宵夜月正圆,灯月交辉,引来满城男女游赏,元宵节是宋代一个很重要的节日。这一天街人游人如织,男子歌啸而行,好盛装而出。难怪东坡要写月光照见人如画了。这还是街市的游人。至于富贵人家庆赏元宵,又另有一种排场。作者一句帐底吹笙香吐麝写尽杭州城官宦人家过节的.繁奢情景。更无一点尘随马,化用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句,进一步从动态写游人。说无一点尘,更显江南气候之清润。

  上阕描写杭州元宵景致,作者此时是刚来密州任知州,正好遇到元宵佳节,在街上看灯,观月时的情景和由此而产生的感想。词句虽不多,却也有声有色。写灯、写月、写人,声色交错,充分展现了杭州元宵节的热闹、繁荣景象。

  下阕描写密州上元。寂寞山城人老也是一句过片,使情调陡然一转,用寂寞二字,将前面钱塘三五夜那一片热闹景象全部移来,为密州上元作反衬,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密州上元的寂寞冷清。无须多着一字,便觉清冷萧索。结句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则不但写出了密州气候的寒冷,而且也让人感觉到环境的空旷苍凉。

  作者曾经沧海难为水,见过了杭州上元的热闹,再来看密州上元自觉凄清。更何况他这一次由杭州调知密州,环境和条件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心情完全不同。首先,密州不比杭州,贫穷,劳顿又粗陋,再无江南之诗情。而更让他感到寂寞,感到郁郁不乐的是这里连年蝗旱,民不聊生。作为一个爱民之官,他又怎能快乐开怀呢?这位刚到任年仅四十的使君不禁有人老也之叹。他这上元之夜,随意闲行,听到箫鼓之声,走去一看,原来是村民正举行社祭,祈求丰年。这里农民祈年的场面和箫鼓之声,让作者久久不能离去。直到夜深火冷灯稀霜露下,郊外彤云四垂,阴霾欲雪。昏昏雪意云垂野一句,表面上意象凄惨,却是写出了他心中的希望,有一种瑞雪兆丰年的喜悦之情。

  苏轼这首《蝶恋花》,确是有境界之作,写出了对凡耳目之所接者的真实感受,抒发了对国计民生的忧患之情。内容、笔墨不囿于成规,自抒胸臆,意之所到,笔亦随之,不求工而自工。此词运用了转折、反衬等章法技巧,体现出了他当时的境遇和心情。

  诗歌鉴赏3

  一、高中诗歌鉴赏教学存在的问题

  1、功利性的心理影响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以往评价学生的标准就是分数,因此学生变成了做题目的机器,师生都忽略了彼此情感态度的教育,而对于中国古典诗歌是非常需要投入情感的。回顾以往的教学实践中,多是教师为主体,满堂讲满堂灌,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学生只会动笔不会动脑。如,在高中诗歌鉴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将各种诗歌表现手法及鉴赏手法进行罗列,然后给学生进行一定量的示范,之后便是用了再用的题海战术。生搬硬套,学生不求甚解,只需要知道答案,求得高分,而忽视了情感体验的过程,没有将自己放入到作者的创作情境中,所以写出来的答案千篇一律,漏洞百出,缺乏思考性,鉴赏能力自然不会提高。

  2、乏味的教学过程无法吸引学生鉴赏诗歌

  在高中诗歌鉴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大都以“一解题、二释词、三解构、四总结”这样一种模式来组织整个教学活动,使得整个教学过程机械乏味。要知道,很多诗歌中都蕴含着诗人强烈的思想情感,如李白的《将进酒》气势雄伟,有如大河奔流,一泻千里;诗情豪迈,言语狂放,却又沉着抑郁。如果只是以老套的方式来讲解,学生便无法体会当中的情感。那么对于李白其人以及对于诗所传达的思想,便难以得到深刻的体会,而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也就无从谈起。

  二、有效的诗歌鉴赏教学方法探析

  1、改变教学思想,明确教学目的

  提高高中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教师教学活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什么样的活动,都在目的的指导下,拥有不同的实现方式。所以,以应付考试为诗歌鉴赏教学的目标,只会让学生成为被动接收知识和做题的机器。如今,新课程改革让教学目标得以明确,为的是提高学生自身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而教师便在素质教育的指导下,改变了教学心态,为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而努力。

  2、改进教学过程,生动教学环境

  改进教学过程,为的是使整个课堂教学能有个井然有序而又不失热情的环境,从而为学生营造一个极易学习和愿意学习的氛围。而改变教学过程,可以以教师自己对诗歌内容的把握为基础,将诗歌讲解用各种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例如,教师在讲授柳永《雨霖霖》时,教师可以深情演唱李叔同的《送别》,将学生引入离别的感伤氛围中,再用伤感的思想情感作为基调,利用带感情的朗读进行情感渲染,从而让整个教学活动都在诗人的思想情感下进行,让学生能在深刻体会的基础上,把握住整首诗所要表达出的'各种内容。这是种极易学习的氛围,可以让学生不用刻意学习便能体会诗歌情感,从而加强对诗歌表达方式的探究和学习。另外,教师还可以能过多媒体教学方式,将形象的动画与诗歌联系起来,再加之与诗的内容极其贴近的音乐,那么学生的对整首诗的鉴赏能力在这些工具的辅助下,便能得到了相应地提升。

  三、总结

  诗歌篇幅较短, 诗歌鉴赏是多方面的、综合的,除了以上几点我们还应该关注标题、作者、题材、注解、技巧、典故、语言风格等等。在这里不一一阐明。笔者认为,传统的诗歌鉴赏教学多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说教式教学,完全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感受和知识接受能力,只为教出考高分的学生而努力。这完全背离了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结合诗歌教学的特征,立足诗歌本身,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并引导学生寻找规律,掌握技巧,日积月累,学生的鉴赏能力和综合素质水平会有更大的提高。。我们更要加强素质教育思想的普及,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学活动与社会相联结,为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而努力。

  诗歌鉴赏4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诗是长庆三或四年春(823-824)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人们就会联想到苏轼诗中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读了白居易这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宜笑的西施的面影,更加感到东坡这比喻的确切。

  乐天在杭州时,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这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

  “孤山寺北贾亭西”。孤山在后湖与外湖之间,峰峦耸立,上有孤山寺,是湖中登览胜地,也是全湖一个特出的标志。贾亭在当时也是西湖名胜。有了第一句的叙述,这第二句的“水面”,自然指的是西湖湖面了。秋冬水落,春水新涨,在水色天光的混茫中,太空里舒卷起重重叠叠的白云,和湖面上荡漾的波澜连成了一片,故曰“云脚低”。“水面初平云脚低”一句,勾勒出湖上早春的轮廓。接下两句,从莺莺燕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莺是歌手,它歌唱着江南的旖旎春光;燕是候鸟,春天又从北国飞来。它们富于季节的敏感,成为春天的象征。在这里,诗人对周遭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而他的用笔,则是细致入微的。说“几处”,可见不是“处处”;说“谁家”,可见不是“家家”。因为这还是初春季节。这样,“早莺”的“早”和“新燕”的“新”就在意义上互相生发,把两者联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因为是“早莺”,所以抢着向阳的暖树,来试它滴溜的歌喉;因为是“新燕”,所以当它啄泥衔草,营建新巢的时候,就会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二句之所以妙绝古今,为人传诵,正由于他写出了季节更换时这种乍见的喜悦。这诗在意境上颇与之相类似。

  诗的前四句写湖上春光,范围上宽广的,它从“孤山”一句生发出来;后四句专写“湖东”景色,归结到“白沙堤”。前面先点明环境,然后写景;后面先写景,然后点明环境。诗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回到点,中间的转换,不见痕迹。结构之妙,诚如薛雪所指出:乐天诗“章法变化,条理井然”(《一瓢诗话》)。这种“章法”上的“变化”,往往寓诸浑成的笔意之中;倘不细心体察,是难以看出它的“条理”的。

  “乱花”“浅草”一联,写的虽也是一般春景,然而它和“白沙堤”却有紧密的'联系:春天,西湖哪儿都是绿毯般的嫩草;可是这平坦修长的白沙堤,游人来往最为频繁。唐时,西湖上骑马游春的风俗极盛,连歌姬舞妓也都喜爱骑马。诗用“没马蹄”来形容这嫩绿的浅草,正是眼前现成景色。

  “初平”、“几处”、“谁家”、“渐欲”、“才能”这些词语的运用,在全诗写景句中贯串成一条线索,把早春的西湖点染成半面轻匀的钱塘苏小小。可是这蓬蓬勃勃的春意,正在急剧发展之中。从“乱花渐欲迷人眼”这一联里,透露出另一个消息:很快地就会姹紫嫣红开遍,湖上镜台里即将出现浓妆艳抹的西施。

  方东树说这诗“象中有兴,有人在,不比死句。”(《续昭昧詹言》)这是一首写景诗,它的妙处,不在于穷形尽象的工致刻画,而在于即景寓情,写出了融和骀宕的春意,写出了自然之美所给予诗人的集中而饱满的感受。所谓“象中有兴,有人在”;所谓“随物赋形,所在充满”(王若虚《滹南诗话》),是应该从这个意义去理解的。

  诗歌鉴赏5

  《把酒问月》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咏月抒怀诗。此诗写诗人端着酒杯向月亮发问,从饮酒问月开始,以邀月临酒结束,反映了人类对宇宙的困惑不解。诗人以纵横恣肆的笔触,从多侧面、多层次描摹了孤高的明月形象,通过海天景象的描绘以及对世事推移、人生短促的慨叹,展现了作者旷达博大的胸襟和飘逸潇洒的性格。

  【原文】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鉴赏】

  这是一首应友人之请而作的咏月抒怀诗。全诗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悠悠万古,长存不变的明月,是永恒时空里的奇迹,常常引起人类的无限遐思。前两句以倒装句式统摄全篇,以疑问句表达了诗人的这种困惑,极有气势。诗人停杯沉思,颇有几分醉意,仰望苍冥发问到:这亘古如斯的明月,究竟是从何时就存在的呢?这一对宇宙本源的求索与困惑,实际上是对自身的生命价值的思索和探寻,“停杯”二字生动地表现出他的神往与迷惑糅杂的情态。三四句写出了人类与明月的微妙关系。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想要飞升到月中以求长生不老,但皆是徒然,而明月却依然用万里清辉普照尘世,伴随着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人们。两句写出了明月既无情又有情、既亲切又神秘的人格化的特性,蕴含着诗人向往而又无奈的复杂心境。“皎如”两句极写月色之美。浓重的云雾渐渐消散,月亮皎洁得有若悬挂在天际的明镜,散射出清澄的光辉,照临着朱红色的宫门。诗人以“飞镜”为譬,以“丹阙”、“绿烟”为衬,将皎洁的月光写得妩媚动人,光彩夺目。“但见”二句,借明月的夜出晓没来慨叹时光流逝之速。明月在夜间从东海升起,拂晓隐没于西天云海,如此循环不已,尘世间便在其反复出没中推演至今。两句中既表达了对明月踪迹难测的惊异,也隐含着对人们不知珍惜美好时光的深沉叹惋。

  “嫦娥”两句驰骋想象,就月中的'白兔、嫦娥发问,是诗人的第二次问月。白兔在月中年复一年地捣着药杵,嫦娥在月宫里孤独地生活着,到底谁来陪伴她呢?在对神物和仙女寂寞命运的同情中,流露出诗人自己的孤苦高洁的情怀。“今人”两句,在回环唱叹中抒发人生有限而宇宙无穷的慨叹。“今人不见古时月”,实际是在说“今人不见古时人”;“今月曾经照古人”意味着“古月依然照今人”。明月万古如一,而人类世代更替,今人只能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可贵的生命倏忽即逝。结尾四句收束上文,进一步表达对宇宙和人生的思索和感慨。古往今来的无数人们,都已流水般地相次逝去,面对着空中同一个永恒的明月,或许都曾有过相似的感慨吧!我只希望在唱歌饮酒的时候,皎洁的月光能长照杯中,使我能尽情享受当下的美好人生。人是一棵苇草,但却是一棵能思想的苇草。诗人有感于明月长存而人生短暂,人类无法改变这一自然规律,因此就更应当珍惜今生的点滴光阴,在瞬间把握永恒。结句虽暗含及时行乐之意,但总的基调仍然是积极向上的,展现了诗人旷达自适的宽广胸怀。

  全诗感情饱满奔放,语言流畅自然,极富回环错综之美。诗人由酒写到月,又从月归到酒,用行云流水般的抒情方式,将明月与人生反复对照,在时间和空间的主观感受中,表达了对宇宙和人生哲理的深层思索。其立意上承屈原的《天问》,下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情理并茂,富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诗歌鉴赏6

  《尚未开始的判决》

  一只充满诗意的老鼠

  正在美丽荒凉的太空

  旅行

  突然,它看见了绳索

  仿佛通达天堂的阶梯

  一支辉煌灿烂的稻草

  升腾还是坠落

  并不重要

  抓住这根致命的锁链

  行走,分不清方向

  未来。从前,眼下?

  那条伪装精致的尾巴

  引诱永恒迷失的灵魂

  我梦断了寓言的结局

  我距离真相依然遥远

  《诡变的逻辑》

  阳光刺进了我的胸膛

  钩出一本黑色的诗集

  名为:《巨人之死》

  《捡星星的小女孩》

  一个

  捡星星的小女孩

  在宇宙的荒石场里

  低头找寻梦的眼睛

  她佩带夜晚的胸牌

  她是守望者的天使

  她收获了我的灵魂

  这是游鸿明所写诸多诗歌里思考上帝最深的一篇。所以这样说,原因有三:其一,纵观这首诗歌的三个小段的标题即可获得一种奇妙的印象,《尚未开始的判决》、《诡变的逻辑》和《捡星星的小女孩》,其中蕴藏的意识更多地涌向上帝;其二,从三首小诗的内容看,所描述的事情与世界关系不大;其三,诗歌里的象征与暗示比较其他诗歌显得更抽象更飘渺。以下试作延伸。

  在首篇《尚未开始的判决》里,诗人的思想落在一只自由而迷惘的老鼠身上。你务必留心这是一只充满诗意的老鼠,它在美丽而荒凉的太空旅行首先基于梦幻。也就是说最初的最初,它并未被纳入上帝的统治圈。或者可以说它尚未意识到(那句突然,它看见了绳索可以作证)上帝幽灵般的存在,绳索的出现意味深长,它既是一根金碧辉煌的稻草(通达天国),也是一条束缚命运的锁链(阻止前进)。而且,无论这根绳索代表着什么,它自身的时间性标志永远模糊,混乱在未来,记忆和现今之间或者是梦幻的`睡眠中,上帝为万物准备了梦幻和睡眠。同时呼吸着无限接近与无限远离两支匪夷所思的音乐。引诱或疲惫向往真理的人类和动物大军。那条伪装精致的尾巴其实正是那只可爱糊涂的老鼠的身体的一部分。上帝似乎向告诉它这样一句潜台词:超越有限的自身乃是认识上帝的开始。尽管前途一片黑暗,道路曲折而漫长,但你依然能够看见黎明的曙光。中篇《诡变的逻辑》写的非常之短。只有两行:阳光刺进了我的胸膛,钩出了一本黑色的诗集,名为《巨人之死》。这里信仰回归了内心,全能万有的上帝的幻象消失,取而代之的自然界的阳光。阳光预表了自然冥冥中显露出的上帝的生命大道,内心收录了诗人对世界的全部痛苦感受却无法宣泄流淌。于是一种无言的默契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魔力。阳光刺透胸膛的过程也是获得诗人灵魂的过程。巨人之死有着双重的隐喻:浮夸的骄奢与谦卑的软弱都作为容易腐朽的外表轰然倒塌。尾篇承接转合,捡星星的小女孩对应了前面表现的神秘的上帝和可触的上帝,通过捡星星的小女孩的寻找梦的眼睛完成了纯洁天使的重塑。她收获了我的灵魂,这是诗人的完美沉思。在仰望的瞬间他的灵魂也变成了一颗闪光的星星,相信必然被他的天使拾取交给至高者。天使佩戴夜晚的胸牌,发出化腐朽为神奇的亮光。这微薄的亮光和白昼的阳光一样藐视死亡,具备至高者的优雅品质。

  由此我联想到西方至今还在秘密流行的锡安隐修会,这个教派主张鞭笞肉体以求达到灵魂的升华。听来总是有些令人心惊胆颤,毛骨悚然。然而信仰的力量正在于此,苦难未必不能成其为幸福,关键还是人心的尺度。我并非赞美或妖魔化人类的丑恶,毕竟我们都是站在旁观者的视角。在相信上帝和回归内心这两条荆棘路上,每个诗人都会和偶然或戏剧性不期而遇。内心无论再怎么黑暗,敞开或者劈开来怜悯和慈悲的光线还会进入。哪怕此刻降临得再晚,哪怕死亡哦,虎视眈眈。

  诗歌鉴赏7

  此处相思,彼处着墨

  ――诗歌鉴赏中的对写法

  对写法:对写法,也即从对面写来,也叫对面落笔,主客移位。诗人思乡怀人,不直抒胸臆,倾诉衷情,而是落笔对方,将作者自己深挚的思念之情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使得作者或作品中的主人公怀远或思归之情,既显得生动形象,富有意境,又显得具体充实,富有深度。既深化感情,又强化主题。

  所谓“主客移位”就是移情于景、移情于物、移情于人的写法,这是我国古典诗歌常用到的表现手法之一,也称“对写”。

  主:主体,即诗中的主人公;客:客体,可以是景、物和人。

  明明是主人公对对方有所举动,作者却不直接描述,而从对方下笔,把深挚的情思表达得婉曲含蓄。

  对写法的表现形式:

  1、移情于人

  诗人不直抒自己内心的情感,而是从对方着笔,展开联想和想象,借对方来写自己,表面上看是写对方,而实际是写自己,是通过对方来反照自己,这是推进一层的写法,这样写更加显得情深意厚,并给人以无限的回味和遐想。这是诗词中“对写”艺术手法的最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常常使用一些诸如“忆”“想得”“遥知”“遥怜”之类领字来结构全篇。

  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前两句是“直写法”,使“每逢佳节倍思亲”成了最能表现客人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后两句作者采用了另一种方式――“对写法”,笔锋陡转出新:反过来写自己“遥想”这一天“兄弟”们想念自己的情景和“少一人”的心理活动,烘托出对兄弟的思念之情,情感曲折有致,更浓郁,更鲜明。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问:这首诗的三、四句使用了怎样的创作手法?

  答:“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使用了对写法,不写自己思念家人,而写节日之际,家人深夜围坐在一起,念叨着我这个漂泊在异乡的游子,“说”了些什么呢?这就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这样抒发思亲之情更有创意,也更加感人。

  2、移情于物

  诗人本欲表达自己对某物的一种情感,但在具体表达时却故意将自己的感情移注于另外的物上,表面上看是移情别恋,而实质上作者对此物的眷顾更深,感情也更真,能够受到“倍增情感”的效果,这就是诗词中“对写法”的一种表现形式。

  移家别湖上亭——————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有人评说"主客移位"是这首诗的构思巧妙之处。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借景抒情,并使主客移位,通过对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惜别之情,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巩固练习:

  1、除夜作—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简析“故乡今夜思千里”所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

  2、送魏二—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三四两句,明人陆时雍《诗坛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做具体分析。

  答:

  3、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此诗的尾联艺术地抒发了诗人丰富的情感。请指出这种情感并简析其抒情的方法。

  答:

  诗歌鉴赏8

  我不喜欢那类闺秀

  [英国]坎品

  我不喜欢那类要人求要人跪的闺秀,

  不如给我村姑艾玛,热心又风流,

  她的美自然朴素,不靠打扮,

  我吻她,她只叫声“嗬,不在乎”,

  我要进一步舒服,她也从来不说不。

  如果我爱艾玛,她给我果子鲜花,

  如果追求闺秀,我们得送金钗。

  让她们捧金卖爱吧,只要给我艾玛。

  我吻她,她只叫声“嗬,不在乎”,

  我要进一步舒服,她也从来不说不。

  闺秀们定要别人绣的床铺枕头,

  我只要柳枝搭帐,月影悠悠,

  还有鲜花似的艾玛,全靠奶蜜长大,

  我吻她,只叫声“嗬,不在乎”,

  我要进一步舒服,她也从来不说不。

  【赏析】

  作为英国文艺复兴后期的重要诗人,坎品的诗歌风格已经显露出与文艺复兴时期的其他诗人所不同的地方。当时英国文艺复兴的浪潮已经席卷了音乐界,大批音乐家涌现于英国,而音乐与诗歌,这两个早在古希腊神话中的奥尔甫斯身上就已呈现完美结合状态的事物,自然也顺应地发展到英国诗歌中来。诗与音乐的结合,也是英国诗歌上一个里程碑,标志着英国诗歌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可以进而讨论细致的技巧问题。而坎品,便是其中颇有建树的诗人之一。

  这首《我不喜欢那类闺秀》,比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任何一首诗都更具世俗色彩。以往诗中所赞美的女子,都出身高贵,骄傲矜持,即使已经是“人间的仙女”,但都有种“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距离。而坎品冒天下之大不韪,不但热情歌颂一个“村姑艾玛”,更是将“那类闺秀”作为反衬物,对比突出艾玛的可亲可爱。

  首句“我不喜欢那类要人求要人跪的闺秀”,直白得足以在一瞬间让那些在其他诗中以骄傲冷漠来显示自己高贵气质的名门淑女大为光火。而诗人满不在乎,继续热情歌颂他可爱的艾玛,她“热心又风流”、“自然朴素,不靠打扮”,这两点正是受了许多繁文缛节所调教培养出来的“闺秀”们所缺乏且永远都不可能拥有的,从而再次赞美了艾玛难得的自然纯真、毫不矫揉造作的天性。“我吻她,她只叫声‘嗬,不在乎’,/我要进一步舒服,她也从来不说不。”这最后两句重复出现在每个诗节的末尾,犹如一个反复吟唱的小调,不但直接引用艾玛自己的语言,极有说服力地展现出她的个性;更用十分乡俗口语的语言,来表现抒情主人公与艾玛之间的热烈狂野的爱情。

  接下来,诗人继续将“那类闺秀”与“村姑艾玛&rdquo,励志人物;进行对比,一个是“捧金卖爱”的主儿,而艾玛却还要“给我果子鲜花”;一个“定要别人绣的床铺枕头”,而艾玛却可以和“我”享受“柳枝搭帐,月影悠悠”的人间美景。在如此鲜明的对比下,村姑艾玛仿佛就是爱情的理想化身,与大自然浑然一体,不带有任何的`修饰与虚伪。

  诗人在诗中所运用的语言也十分口语化,没有一个文绉绉的词语,和以往文人所写的情诗全然不同,在诗歌风格上唿应了艾玛的纯朴自然,歌颂了这种真实热烈的世俗爱情。诗中重叠手法的运用也是民歌的典型手法之一,不但有强化突出的作用,更给予了诗歌丰富生动的音乐性。整首诗歌都有脚韵,可见诗人匠心独具,在诗艺上下了不少工夫,让诗歌读起来琅琅上口,仿佛让人通过听觉都可以感受到艾玛的那种活泼纯真的生命力。

  以往在文坛上颇有建树的人很多都出身贵族,文艺复兴使得人们开始注意到现世生活,注意到个人情感,而坎品更是将这种精神发挥到极致。他跳出华丽精致的贵族生活,注意到平常百姓之间的情感世界,以一种更加入世的态度,用更浪漫也更自然的方式,展现出他们的自信与自尊。

  诗歌鉴赏9

  舟中晓望

  孟浩然

  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

  舳舻争利涉,来往接风潮。

  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

  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

  孟浩然诗多写自己的日常生活,常常“遇景入咏,不鉤奇抉异”(皮日休),故诗味的淡泊往往叫人可意会而不可言传。这首《舟中晓望》,就记灵着他约在开元十五年自越州水程往游天台山的旅况。实地登览在大多数人看来要有奇趣得多,而他更乐于表现名山在可望而不可即时的旅途况味。

  船在拂晓时扬帆出发,一天的旅途生活又开始了。“挂席东南望”,开篇就揭出“望”字,是何等情切。诗人大约又一次领略了“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青山是越中”的心情。“望”字是一篇的精神所在。此刻诗人似乎望见了什么,又似乎什么也没望见,因为水程尚远,况且天刚破晓。这一切意味都包含在“青山──水国──遥”这五个平常的字构成的诗句中。

  既然如此,只好暂时忍耐些,抓紧赶路吧。第二联写水程,承前联“水国遥”来。“利涉”一词出《易·需卦》“利涉大川”──意思是卦象显吉,宜于远航。那就高兴地趁好日子兼程前进吧。舳舻,一种方长船。“争利涉”以一个“争”字表现出心情迫切、兴致勃勃,而“来往接风潮”则以一个“接”字表现出一个常与波涛为伍的旅人的安定与愉悦感,跟上句相连,便有乘风破浪之势。

  读者到此自然而然想要知道他“何往”了,第三联于是转出一问一答来。这其实是诗人自问自答:“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这里遥应篇首“东南望”,点出天台山,于是首联何所望,次联何所往,都得到解答。天台山是东南名山,石桥尤为胜迹。据《太平寰宇记》引《启蒙注》:“天台山去天不远,路经油溪水,深险清冷。前有石桥,路径不盈尺,长数十丈,下临绝涧,惟忘身然后能济。济者梯岩壁,援葛萝之茎,度得平路,见天台山蔚然绮秀,列双岭于青霄。上有琼楼、玉阙、天堂、碧林、醴泉,仙物毕具也。”这一联初读似口头常语,无多少诗味。然而只要联想到这些关于名山胜迹的奇妙传说,你就会体味到“天台访石桥”一句话中微带兴奋与夸耀的口吻,感到作者的陶醉和神往。而诗的意味就在那无字处,在诗人出语时那神情风采之中。

  正因为诗人是这样陶然神往,眼前出现的一片霞光便引起他一个动人的猜想:“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朝霞映红的天际,是那样璀灿美丽,那大约就是赤城山的尖顶所在吧!“赤城”山在天台县北,属于天台山的一部分,山中石色皆赤,状如云霞。因此在诗人的想象中,映红天际的不是朝霞,而当是山石发出的异彩。这想象虽绚丽,然而语言省净,表现朴质,没有用一个精美的字面,体现了孟诗“当巧不巧”的特点。尾联虽承“天台”而来,却又紧紧关合篇首。“坐看”照应“望”字,但表情有细微的差异。一般说,“望”比较着意,而且不一定能“见”,有张望寻求的`意味。而“看”则比较随意,与“见”字常常相联,“坐看霞色晓”,是一种怡然欣赏的态度。可这里看的并不是“赤城”,只是诗人那么猜想罢了。如果说首句由“望”引起的悬念到此已了结,那么“疑”字显然又引起新的悬念,使篇中无余字而篇外有余韵,写出了旅途中对名山向往的心情,十分传神。

  此诗似乎信笔写来,却首尾衔接,承转分明,篇法圆紧;它形象质朴,却又真彩内映;它没有警句炼字,却有兴味贯串全篇。从声律角度看,此诗是五言律诗(平仄全合),然而通体散行,中两联不作骈偶。这当然与近体诗刚刚完成,去古未远,声律尚宽有关;同时未尝不出于内容的要求。这样,它既有音乐美,又洒脱自然。“自是六朝短古,加以声律,便觉神韵超然。”

  诗歌鉴赏10

  1、重课本

  以课本复习为切入点,以课要的诗歌中典型手法为例子,重视课本后边的练习题。如第三册P35。

  ①“映阶碧草自春色,融叶黄鹂空好音。”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参考此例,说说这联哪两个字眼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为什么?(有一年高考就考了这个“闹”字)。②过去的评家说《登高》为“杜集七言诗第一”,甚至称它是“旷代之作”。回答下边的问题,体会上述评论的含义。本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说说这首诗情景交融的特点。这些试题设置跟高考难度相当。

  高考试题的表现手法,题型是不会脱离课文。因此,我们补习班郑长俊老师将课文上的诗设计成题,让学生练,以练代复习,老师点拨。

  根据课文归纳表现手法。如:

  (1)、借景抒情:孤帆远影碧空尽

  (情景交融)唯见长江天际流

  杨柳岸晓风残月

  (2)、直抒胸臆: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直抒胸臆、衬托)

  关于虚实结合的手法,结合课文可以归纳。柳永《雨铃霖》上片除“念去去”二句,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情;下片对别后生活的设想,则是虚写了。

  《扬州慢》虚实相济,写出昔盛今衰的感慨。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写眼前(实),往事知多少(回忆、虚)、“小楼昨夜又东风”(实)、“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虚),时空交错,虚实结合,画面对比鲜明。课文中其他手法还很多。

  2、重积累

  鉴赏能力的提高,不能操之过急,要慢慢浸润。选好诗、选好题型练,练习就要熟记于心,把同类归纳起来,然后演绎开去,提升能力。“举一反三”难,“举三反一”看行不行?我们每周坚持练一首诗。

  诗词鉴赏方法指导

  1、品语言

  诗歌的语言是高度浓缩化的语言。往往具有暗示性、跳跃性、多义性,稳喻性等特点。句式有倒装、省略。对诗歌的'语句的理解,相当于文言文翻译,但又不完全等同于文言文翻译,一定要吃透整诗歌意境的前提下完成,切不可望文生义。所以先是读懂语言翻译要准确,然后再品语言。然而,补习班的学生古文很差,“邹忌修八尺有余”,他会翻译成,“邹忌修这个人身高八尺多。”“余于仆碑,又悲夫古书之不存”,他翻译成,“多余的仆碑,又悲叹古书不存有。”这些学生要叫他读懂古诗可能就更难了。

  品诗歌语言还要从遣词造句、修辞手法等去把握。

  2、明意象

  对意象要归类议

  明月、流水、斜阳;梅、兰、竹、菊、杜鹃、大雁、登高、凭栏等。弄清意象义……

  3、悟意境

  意境是指寄托作者思想情志的意象,有机组合在一起的诗歌整体情境。赏析意境,把握意与象、情与景的关系。注意意象色彩。暖色预示着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风气;冷色代表冷漠低沉、消极颓废、孤寂凄凉。我们应通过想象和联想把握意境。入诗入画入情,理解诗情画意。所以读诗要读出画面色彩、感情色彩。我给学生开玩笑说,读诗就要读出诗的“色”、“情”。也就是说:写了什么景,表达了什么情,构成了什么画面,用了什么手法。

  4、辨手法

  表现手法,即艺术手法,这些要给学生梳理。

  5、重规范

  (1)规范答题

  如分析技巧型的步骤

  ①准确指出用了什么手法。

  ②结合诗句阐释为什是用了这种手法。

  ③此手法怎一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一样的感情。

  如王晶老师分析诗情感变化的模式:这首诗抒发了,转而表达。

  (2)注意答题的层次

  观点+分析+评价

  (3)注意语言的规范

  简洁、生动、说内行话、要运用术语。

  以上是我们的一些做法。文章中有不妥之处,望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诗歌鉴赏11

  长门怨二首 李白

  天回北斗挂西楼,

  金屋无人萤火流。

  月光欲到长门殿,

  别作深宫一段愁。

  桂殿长愁不记春,

  黄金四屋起秋尘。

  夜悬明镜青天上,

  独照长门宫里人。

  李白诗鉴赏

  《长门怨》是一个古乐府诗题。据《乐府解题》记述: 《长门怨》者,为陈皇后作也。后退居长门宫,愁闷悲思。..相如为作《长门赋》。..后人因其《赋》而为《长门怨》。陈皇后,小名阿娇,是汉武帝皇后。武帝小时曾说: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李白的这两首诗是借这一旧题来泛写宫人的愁怨。

  第一首,通篇写景,不见人物。而景中之情,浮现纸上;画外之人,呼之欲出。

  诗的前两句天回北斗挂西楼,金屋无人萤火流,指出时间是午夜,季节是凉秋,地点则是一座空旷寂寥的冷宫。唐人以《长门怨》题写宫怨的诗很多,意境往往有相似之处。李白这两句诗的感染力极强,两句中,上句着一挂字,下句着一流字,给人以异常凄凉之感。

  诗的后两句月光欲到长门殿,别作深宫一段愁,点明题意,巧妙地通过月光引出愁思。本是宫人见月生愁,或是月光照到愁人,但这两句诗却不让人物出场,将愁说成是月光所作,运笔空灵,设想奇特。

  前一句妙在欲到两字,似乎月光自由运行天上,有意到此作愁;从而赋予月亮以灵性增添意趣。如果说照到或已到,就成了寻常语言,变得索然无味了。后一句妙在别作两字,其中含意,耐人寻思。它的言外之意是:深宫之中,愁深似海,月光照处,遍地皆愁,到长门殿,只是别作一段愁而已。也可以理解为:宫中本是一个不平等的'世界,乐者自乐,苦者自苦,正如裴交泰的一首《长门怨》所说,一种蛾眉明月夜,南宫歌管北宫愁,月光先到皇帝所在的南宫,照见欢乐,再到宫人居住的长门,别作愁苦。

  从整首诗看,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以斗柄横斜为远景、以空屋流萤为近景的月夜深宫图。境界阴森冷寂,人未出场,而其人处境之苦、愁思之深已经可想而知了。

  第二首诗,着重言情。通篇是以我观物,缘情写景,使景物都融洽了极其浓厚的感情色彩。上首到结尾处才写到愁,这首一开头就点出愁字,说明下面所写的一切都是愁人眼中所见、心中所感。

  诗的首句桂殿长愁不记春,不仅揭出愁字,而且强调这个愁是长愁,也就是说,诗中人并非因当前秋夜的凄凉景色才引起愁思,而是长年都在愁怨之中,即使春临大地,万象更新,也丝毫不能减轻这种愁怨;而由于愁怨难遣,她是感受不到春天的,甚至已经经不起春天了。诗的第二句黄金四屋起秋尘 ,与前首第二句遥相承应。因为金屋无人, 所以黄金四屋生尘;因是萤火流的季节,所以是起秋尘。下面三、四两句夜悬明镜青天上,独照长门宫里人,又与前首三、四两句遥相呼应。

  前首诗写月光欲到长门,是将到未到;这里则写明月高悬中天,已经达到长门,并让读者最后在月光下看到了长门宫里人。

  这位长门宫里人对季节、对环境、对月光的感受,都是别是一番滋味的。春季年年来临,而说不记春,似乎春天久已不到人间;屋中的尘土是不属于任何季节的,而说起秋尘,给尘土凭添萧瑟的季节感;明月高悬天上,是普照众生的,而说独照,仿佛月之有意相苦(唐汝询《唐诗解》中语)。这些都是贺裳在《皱水轩词筌》中所说的无理而妙,说明伤心人别有忧愁。整首诗采用的是深一层的写法。

  这两首诗的后两句都出自司马相如《长门赋》悬明月以自照兮,徂清夜于洞房 。这首诗活用《赋》语,另成境界,虽然以《长门怨》为题,却并不拘泥于陈皇后之事。诗中展现的,是在人间地狱的深宫中过着孤寂凄凉生活的广大宫人的悲惨景况。

  诗歌鉴赏12

  卜算子风雨送人来

  游次公

  风雨送人来,风雨留人住。草草杯盘话别离,风雨催人去。

  泪眼不曾晴,眉黛愁还聚。明日相思莫上楼,楼上多风雨。

  这是一首写男女相聚又相别的词。词中四次写到风雨,

  (1)主人公对风雨送人来,风雨留人住中的风雨与楼上多风雨中的风雨的情感有什么不同?(2分)

  (2)词中四次写到风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参考答案

  (1)前者爱风雨而后者恨风雨。(2分)

  (2)①以风雨为主线贯穿全诗,从风雨起笔,以风雨作结,首尾呼应,结构严谨;风雨起着联系人、事、情的作用;②主体的情与客体的风雨融溶谐和,意境浑然(结合情景交融作具体分析亦可);③运用反复的手法,有回环往复的音乐美。(每点2分,答对两点即可得4分)

  赏析:

  《卜算子风雨送人来》是南宋词人游次公的作品。这是一首描写男女离别的词。上片写一对有情人刚刚重逢却又要分离的情景,下片写离别时女方的`愁苦和行人对女方的相告。

  这是一首写男女相聚又相别的词。作者巧妙地将风雨贯穿全篇,并让它起着联系人、事、情的枢纽作用。人来,是风雨送来的;人住,也是风雨留下的。来,固高兴;来而能住,更令人高兴。中藏曲折,切勿看作直笔。前二句对风雨的感谢之情,可于言外得之。原以为风雨不停,人便不会走,可是万没想到:草草杯柈(盘)话别离,风雨催人去。杯盘,以简驭繁,借指饮食。草草杯盘,既有饮食简单意,也有准备此饮食是急匆匆意。看来这是在一次特殊情况下的相聚,她很快就知道了马上还须分别。由来而住而话别离,都是在极短时间发生的,而这未停的风雨也从有情变为无情了。这里用了一个催字,暗示她心态的变化,由爱风雨而恨风雨,这是她此刻独特的感受。沈祥龙云:小令须突然而来,悠然而去,数语曲折含蓄,有言外不尽之致(《论词随笔》)。词看浅白直露,表现女主人的初则喜风雨(来),继更喜风雨(住),终至恨风雨(去),很有层次,跌宕多姿,曲折含蓄,细加寻绎,韵味无穷。

  下片正面写别离。喜极生悲,事出意外,现在他真的被催着要走了!泪眼不曾晴,眉黛愁还聚。前句泪眼与室外大自然界的雨巧妙相联,天未放晴,雨声淅沥,犹如人的眼一直在滴泪。古人以黛描眉,故称眉为眉黛。喜眉俊眼,那是当人来还住的时候。如今人去,眉黛紧蹙,愁又(还)聚到了一起(潜台词是:犹如未来时)。古人写人的愁情,多用笔在眉黛上。如梁元帝《代旧姬有怨》:怨黛舒还敛,啼红拭复垂。万楚《题情人药栏》:敛眉语芳草,何许太无情。史达祖《双双燕咏燕》:愁损翠黛双蛾,日日画栏独凭等。一结宕开一层,别出新意:明日相思莫上楼,楼上多风雨。一般常情是送行者嘱咐行人,从汉乐府以来便如此:念与君离别,气结不能言。各各重自爱,远道归还难。妾当守空房,闭门下重关。范云《送别》:望怀白首约,江上早归航。谢氏《送外》:此去唯宜早早还,休教重起望夫山。韦庄《菩萨蛮》: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等。今则反其道而行之:明日相思莫上楼,楼上多风雨。这是行者嘱咐送行者。明日,指明天。意为你想我,希望你不要上楼,明天会仍有风雨,会更引起你的惦念。深一层说,明日指分别以后,即日后。因为你会记得我们是在风雨中相逢,风雨中杯盘饮食,又在风雨中分别的情景,往事浮心头,你会更难过,因此以后莫到多风雨的楼上。殷殷致意,一往情深。词四处写到风雨,并以风雨起,风雨结。首尾呼应,主体的情与客体的风雨如鱼得水,融溶谐和,意境浑然,不知何者为景何者为情了。神于诗者,妙合无垠(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二),此词可以证之。

  诗歌鉴赏13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可以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古诗鉴赏表述程式: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

  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意象:作品中具体的人、物、景等。

  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注意:答案必须有针对性、指向性。一定要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必须结合原诗内容、词语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

  方法点拨:

  艺术技巧的鉴赏一般包括三个方面:表达方式的评析、艺术手法的赏析、修辞手法的体味。

  (一)表达方式的评析

  表达方式包括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四种。所谓表达方式的评析就是指能辨析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以及所起到的作用。

  1、记叙。

  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的交代和介绍。如“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孟浩然《过古人庄》),“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王维《观猎》)。“越王勾践灭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李白《越中览古》)等。

  2、描写。

  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环境等的形态、特征作具体生动的描绘。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睹其物,如临其境。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等。

  3、抒情。

  在作品中抒发主观感受,表露自我感情。如“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同是天涯沧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等。

  4、议论。

  在作品中直接阐述观点、表明态度。如“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夏日绝句》),“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题乌江亭》)等。

  这四种表达方式在具体运用时并不是完全割裂的,而是经常交融在一起,我们需要注意这一点,如“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一句,融合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四种表达方式。

  (二)艺术手法的赏析

  1、有关描写的艺术手法:

  从描写角度看,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从描写用笔看,有工笔和白描;从描写的内容看,有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

  2、有关抒情的艺术手法:

  抒情的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古诗词大多借助景物来抒情,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与情的关系通常有四种: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

  3、衬托手法:涉及到正衬和反衬。

  4、对比手法。

  5、赋比兴手法。

  6、用典。

  7、虚写与实写。

  8、象征手法。

  (三)修辞手法的体味

  古诗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对偶、设问、反问、双关等。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能辨别这些修辞手法,并能分析他们的艺术效果。

  诗歌鉴赏14

  高二语文诗歌:鉴赏诗歌语言解题指导

  鉴赏诗歌语言是高考考查的一个重点,学生在做题时,经常会有这么一种情况,读懂了一首诗,但却不知道如何去表述,怎样的表述比较完整,或者直接说更容易得到分数。为此,我们必须指导学生,把握规律,走出迷津。

  例1 华子岗(裴迪)

  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唏。

  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请谈谈侵拂两个字的妙处。

  「析」侵字写夕阳余辉逐渐消退的过程,写出了诗人在夕阳落下一步步下山的生动情景。拂字运用拟人手法,增强了动感,也使人想见山色青翠可爱,柔和多姿。这两个动词写云光山翠对诗人的眷恋不舍之情,正折射出诗人对华子岗的喜爱与留恋。

  「解题指导」鉴赏诗歌谴词的妙处,可以从以下角度来答题:①这个字或者词是什么意思;②有没有构成语法现象;③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④表达出了什么样的意境;⑤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⑥音韵美。(由字及句,由景及情)

  例2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和处达,归雁洛阳边。

  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被前人评价为形容景物,妙绝千古,你认为它妙在何处?

  「析」①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是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么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②这两句炼字炼句极见功夫。作者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③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涵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在旧年将尽时闯入人间,将赶走严冬。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

  「解题指导」鉴赏诗歌造句的妙处,可以从以下角度来答题:①描绘怎样的景象;②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③运用了怎样的手法;④蕴涵着一种怎样的理趣。

  例3 江村(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来自去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多病所需惟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突出的语言特点。

  「析」清新、自然、质朴。描绘的清江、梁上燕、水中鸥构成了一派恬静优雅的自然田园景象;老妻画纸为棋局的痴情憨态,望而可爱;稚子敲针作钓钩的天真无邪,弥足可爱。不作雕饰,自然成趣,生活意味十足。

  「解题指导」鉴赏诗歌的语言特色,①掌握语言特色有关的专用术语,如清新、自然、含蓄、绚丽、豪放等;②把握著名诗人独特的诗风,如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李白的豪迈飘逸、王昌龄的雄健高昂、杜牧的清健俊爽、李商隐的朦胧隐晦、王维的诗画一体、温庭筠的绮丽香艳、高适的悲壮苍凉、李清照的缠绵悱恻、陆游的悲壮爱国等;③理解诗歌的情境与诗人的感情。

  例4 雪(罗隐)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谈谈你对罗诗丰年事若何一句含义的理解。

  「析」丰年又能给百姓带来什么呢?达官贵人温暖无忧,贫苦人们饥寒交迫。

  例5 子夜吴歌(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忽虏,良人罢远征。

  捣衣声有什么含义?

  「析」捣衣是为从军的丈夫缝制寒衣的一道工序,隐含有妻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解题指导」诗句含义理解,一般考查某一语句所蕴含的言外之意或言外之情,而所选语句往往是那些言简意丰的立片言以居要的关键语句。因此,要立足诗句,咀嚼语句含义,深入挖掘言外之意和言外之情。

  诗歌鉴赏1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了解人物形象的类型;

  ②学会分析人物形象的特征。

  能力目标:

  ①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②学会解答鉴赏人物形象类题型。

  情感目标:体会人物形象的情感,激发学生诵读诗歌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人物形象

  难点:人物形象类题型如何规范解答

  【教学方法】:

  引导法自主探究法讨论分析法等

  【教学手段】:

  借助多媒体进行文字图片处理,以期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吟诵着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可知诗仙之恃才放旷;吟诵着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可知诗圣之心忧百姓;吟诵着陶潜“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可知五柳之怡情田园。在诗歌的天空里,英雄、征人、游子、悲士、隐士、宫女、思妇??一个个鲜明的形象如群星闪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二、明确概念

  人物形象:作品中描写的人物;诗人自我形象。

  三、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示儿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分析描写技巧,抓住人物特点

  小儿垂钓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3、通过分析周围环境、景物等的烘托作用来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

  军城早秋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四、高考链接·规范答题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

  竹轩诗兴

  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参考答案:

  塑造了一个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形象特征)

  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具体分析)

  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诗人对闲适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形象作用)

  五、答题步骤归纳

  1、总括: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形象。(概说特征、身份)

  2、分析:结合具体诗句分析特征是如何表现出来的。(结合表达技巧)

  3、评价: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六、随堂演练

  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做简要分析。

  送邹明府游灵武

  唐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

  县)。

  参考答案: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清正廉洁。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七、课堂小结

  诗词人物形象的鉴赏并不玄虚,只要我们掌握规律,把握正确的方法,运用恰当的专业术语,按照答题三部曲,把答案完整规范地组织在一起,一定可以交出一份完美的答卷。

  八、作业布置

  阅读《出塞》,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

  出塞

  马戴

  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

  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

  九、板书设计概括形象

  诗歌鉴赏16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鉴赏: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据《清一统志》记载,楼的旧址在山西蒲州(今永济县,唐时为河中府)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述:“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王之涣的这首五绝是“唐人留诗”中的不朽之作。

  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写得景象壮阔,气势雄浑。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我们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有“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王之涣的这两句写景诗就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

  诗笔到此,看似已经写尽了望中的景色,但不料诗人在后半首里,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样两句即景生意的诗,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这两句诗,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就全诗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流水对,虽两句相对,而没有对仗的痕迹。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梦溪笔谈》中曾指出,唐人在鹳雀楼所留下的诗中,“惟李益、王之涣、畅当三篇,能状其景”。李益的诗是一首七律;畅当的诗也是一首五绝,也题作《登鹳雀楼》。全诗如下:“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诗境也很壮阔,不失为一首名作,但有王之涣的这首诗在前,比较之下,终输一筹,不得不让王诗独步千古。

  诗歌鉴赏17

  一、考点解读:

  1、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诗人用诗化的语言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生活,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

  2、对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判其社会价值。

  二、自主学习

  1、了解不同题材诗歌的思想感情

  ①山水田园诗

  东晋陶渊明等人的诗形成田园派,南朝谢灵运、谢脁等人的诗形成山水诗派,唐朝王维、孟浩然等人的诗形成山水田园诗派。山水田园诗多以自然山水或农村景物、田园生活为主要描写对象,或以农人、渔父的.劳动为题材。借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淳朴勤劳的农人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其思想内容往往是:?热爱自然,钟情山水。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淡泊宁静,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怀厌恶官场,向往隐逸生活。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书法一种宁静闲适、悠然自得的心境。

  ②边塞征战诗

  边塞诗,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内容为描写边塞军旅生活,或表现边塞苦寒的生活环境,或表现壮丽的边塞风光。边塞诗多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状写戍边将士深重的乡愁,家中思妇的离情别绪;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惊叹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间民俗。

  ③咏物抒怀诗

  这种诗往往是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即诗人通过对物进行细致、形象的描绘,使诗人笔下的物具有美感,并寄寓作者的情怀和志向。如于谦的《石灰吟》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又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接对梦游仙境的描绘抒发了不是权贵的傲岸性格。

  ④咏史怀古诗

  咏史怀古诗以历史人物、事件、陈迹为题材,来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一般来讲,咏史怀古诗不是叙古诗,而且要融入自己的感受和评论,借古讽今,曲折的反应对现实的关注,或者怀古伤今,描绘昔盛今衰之景,借古讽今,或者怀人伤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如杜甫的《蜀相》、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⑤赠友送别诗

  在中国诗坛上,送别诗一直是诗人写作的重要题材。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作为至情至性的诗人,与挚友分别时,心中会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激情。赠友送别诗一般表达对友人的留恋、思念或对友人的劝勉、祝福,表达别时的离情别绪、依依不舍,想象分别后的孤寂、惆怅、落寞。如柳永的《雨霖铃》。

  ⑥羁旅思乡诗

  在古代,有的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途,或被贬赴任途中,过游历名山大川,或探访亲友。所谓羁旅就是因上述种种原因,长久寄居他乡之意。这类诗,往往表达羁旅之苦、行役之苦、宦游之艰,多抒发绵绵的乡愁、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和郁郁不得志的情感。

  羁旅诗抒发的情感大致有四类:

  三、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如张继的《枫桥夜泊》、马致远的《秋思》。

  四、感念亲情至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如孟郊的《游子吟》。

  五、抒发独居他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如杜甫的《登高》、范仲淹的《渔家傲》。

  六、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

  ⑦即事抒怀诗

  即事抒怀,指的是诗人因某件事的发生而抒发自己的感慨。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而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或忧国忧民,或反映战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或闺中怀人,或讴歌山河。

  诗歌鉴赏18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这是大历元年冬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当时西川军阀混战,连年不息;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而杜甫的好友郑虔、苏源明、李白、严武、高適等,都先后死去。感时忆旧,他写了这首诗,表现出异常沉重的心情。

  开首二句点明时间。首句岁暮,指冬季;阴阳,指日月;短景,指冬天日短。一“催”字,形象地说明夜长昼短,使人觉得光阴荏苒,岁序逼人。次句天涯,指夔州,又有沦落天涯意。当此霜雪方歇的寒冬夜晚,雪光明朗如昼,诗人对此凄凉寒怆的夜景,不由感慨万千。

  “五更”二句,承次句“寒宵”,写出了夜中所闻所见。上句鼓角,指古代军中用以报时和发号施令的鼓声、号角声。晴朗的`夜空,鼓角声分外响亮,值五更欲曙之时,愁人不寐,那声音更显得悲壮感人。这就从侧面烘托出夔州一带也不太平,黎明前军队已在加紧活动。诗人用“鼓角”二字点示,再和“五更”、“声悲壮”等词语结合,兵革未息、战争频仍的气氛就自然地传达出来了。下句说雨后玉宇无尘,天上银河显得格外澄澈,群星参差,映照峡江,星影在湍急的江流中摇曳不定。景色是够美的。前人赞扬此联写得“伟丽”。它的妙处在于:通过对句,诗人把他对时局的深切关怀和三峡夜深美景的欣赏,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诗句气势苍凉恢廓,音调铿锵悦耳,辞采清丽夺目,“伟丽”中深蕴着诗人悲壮深沉的情怀。

  “野哭”二句,写拂晓前所闻。一闻战伐之事,就立即引起千家的恸哭,哭声传彻四野,其景多么凄惨!夷歌,指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夔州是民族杂居之地。杜甫客寓此间,渔夫樵子不时在夜深传来“夷歌”之声。“数处”言不只一起。这两句把偏远的夔州的典型环境刻画得很真实:“野哭”、“夷歌”,一个富有时代感,一个具有地方性。对这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来说,这两种声音都使他倍感悲伤。

  “卧龙”二句,诗人极目远望夔州西郊的武侯庙和东南的白帝庙,而引出无限感慨。卧龙,指诸葛亮。跃马,化用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句,意指公孙述在西汉末乘乱据蜀称帝。杜甫曾屡次咏到他:“公孙初据险,跃马意何长?”(《白帝城》)“勇略今何在?当年亦壮哉!”(《上白帝城二首》)一世之雄,而今安在?他们不都成了黄土中的枯骨吗!“人事音书”,词意平列。漫,任便。这句说,人事与音书,如今都只好任其寂寞了。结尾二句,流露出诗人极为忧愤感伤的情绪。沈德潜说:“结言贤愚同尽,则目前人事,远地音书,亦付之寂寥而已。”(《唐诗别裁》)象诸葛亮、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不论他是贤是愚,都同归于尽了。现实生活中,征戍、诛掠更造成广大人民天天都在死亡,我眼前这点寂寥孤独,又算得了什么呢?这话看似自遣之词,实际上却充分反映出诗人感情上的矛盾与苦恼。“志士幽人莫怨嗟,古来材大难为用!”(《古柏行》)“英雄余事业,衰迈久风尘。”(《上白帝城二首》)这些诗句正好传达出诗中某些未尽之意。卢世?认为此诗“意中言外,怆然有无穷之思”,是颇有见地的。

  此诗向来被誉为杜律中的典范性作品。诗人围绕题目,从几个重要侧面抒写夜宿西阁的所见所闻所感,从寒宵雪霁写到五更鼓角,从天空星河写到江上洪波,从山川形胜写到战乱人事,从当前现实写到千年往迹。气象雄阔,仿佛把宇宙宠入毫端,有上天下地、俯仰古今之概。胡应麟称赞此诗:“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并说它是七言律诗的“千秋鼻祖”,是很有道理的。

【诗歌鉴赏】相关文章:

诗歌鉴赏06-15

诗歌的鉴赏02-26

诗歌的鉴赏02-18

诗歌鉴赏中的鉴赏技巧08-18

诗歌鉴赏答题模板教案 鉴赏诗歌的答题模板05-26

《路过》诗歌鉴赏12-20

诗歌鉴赏的反思06-20

雪诗歌鉴赏06-17

精选鉴赏诗歌技巧06-14

诗歌《黄叶》的鉴赏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