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方案

时间:2023-11-14 12:28:47 设计方案 我要投稿

(实用)设计方案4篇

  为保障事情或工作顺利开展,就常常需要事先准备方案,方案的内容多是上级对下级或涉及面比较大的工作,一般都用带“文件头”形式下发。那么应当如何制定方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设计方案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实用)设计方案4篇

设计方案 篇1

  活动目标:

  1、 知道生病要及时去医院看医生,打针、吃药是治病的好办法。

  2、 通过看录像、开展谈话、交流活动,了解医生的工作情景。

  3、 乐意扮演“医生”,获得当医生的情感体验,消除看病的恐惧感。

  4、 认识文字:医生

  活动准备:医生看病的情景录像 做医院游戏的.材料

  活动过程:

  一、观看录像

  师:这是谁?你在哪里见过他们?他们在干什么?(出示文字:医生)

  二、引导幼儿根据生活经验进行讲述,了解为什么要去医院?

  师:人们在什么时候去医院?

  小朋友去医院要做什么/

  小朋友为什么要去打针、吃药?

  你们害怕打针、吃药吗/

  师小结:我们小朋友生病了,就要去医院,让医生给你看一看。你身体有什么地方不舒服。然后,医生会给你开药或让你打针。这样你的身体才会健康。

  三、角色游戏

  师:穿上医生服装,示范“医生看病”的情景。

  师:我是医生,现在来为小朋友看病,要告诉医生,你哪里不舒服?幼儿上来和教师示范医生看病的情景。

  询问哪里不舒服,给病人打针、吃药并嘱咐回家后按时吃药。

  有意识地表扬哪些勇敢的孩子。

  小朋友轮流当医生为他人看病。

设计方案 篇2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分步揭示课题,激发阅读兴趣。

  1、板书克隆。

  师:什么叫克隆?请同学们快速阅读第一、二自然段,看谁最先找到答案。

  2、用彩色粉笔在“克隆”二字前加上“奇妙的”三字,问:不用读全文,你们能不能知道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谈克隆的奇妙)

  3、理解“奇妙”(稀奇而巧妙)

  4、克隆,奇妙在什么地方呢?让我们认真阅读课文来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理解说明顺序。

  1、默读课文,划出带有生字的词语。

  毫毛

  例如

  马铃薯

  收获

  家畜

  饲养

  微生物

  效率

  2、词典,读准字音,理解词语的意思。

  (1)多音字:家畜

  效率

  (2)除“微生物”外,均由学生自学理解。

  3、自读课文,练习概括各自然段的意思。

  小结:(1)孙悟空快速克隆自己。

  (2)克隆就是无性繁殖。

  (3)植物的克隆。

  (4)低等生物的克隆。

  (5)高等生物的克隆。

  (6)克隆技术可以造福人类。

  (7)克隆技术与其它科技成果结合。

  (8)克隆技术的其它应用。

  (9)克隆技术正在展示诱人前景。

  4、练习归纳要点,理解课文说明顺序。

  (1)把关系比较密切的自然段合并成一段,想一想:本文的重点讲了哪几个问题?

  A、什么叫克隆。(第一段--第一、二自然段:不经过两性细胞结合而繁衍后代)

  B、分类介绍自然界的克隆现象。(第二段—第三至五自然段:植物的克隆、低等生物的克隆和高等动物的克隆)

  C、奇妙的克隆技术正向人类展示他的诱人前景。(第三段:第六至九自然段)

  5、学生讨论后,教者归纳:本文中心突出,专门介绍有关克隆的.知识。条理性强,先解释什么叫克隆,然后分类介绍植物、低等生物、高等动物的克隆现象,最后讲奇妙的克隆具有诱人的前景。[]

  三、作业。

  1、朗读课文。

  2、习字册生字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生词。

  2、师述课文主要内容,帮助学生回忆上堂课内容。

  二、精读课文,理解说明方法。

  1、学习第一段。

  (1)默读第一、二自然段,思考:什么叫克隆?

  (2)相互交流。

  (3)讨论后,教者归纳说明方法。

  A、举例子:孙悟空拔一根毫毛能变成一群孙悟空,这就是克隆。

  B、下定义:克隆就是无性繁殖,不经过两性细胞结合而直接繁衍后代。

  2、学习第二段。

  (1)自读第三至五自然段,同座相互讨论:这一段从哪几个方面讲自然界的克隆?用的是什么方法?

  (2)开展讨论。

  (3)教者归纳说明方法:

  A、分类别。分植物、低等生物和高等动物三类来介绍。

  B、举例子。植物的克隆就举了柳树、马铃薯、仙人掌等为例。

  3、学习第三段。

  (1)各自反复朗读第六至九自然段,想一想:这一段是怎样讲“奇妙的克隆技术正向人类展它诱人的前景”的?

  (2)讨论后形成下列板书:

  A、总说克隆技术可以造福人类。

  B、可以培育优质、高产的粮食、蔬菜、品质优良的家畜。

  C、可以挽救濒危物种,培植人体“配件”。

  D、概括克隆技术展示诱人前景。

  (3)这一段按“总—分—总”的结构来说明问题,显得条理清楚。

  三、回顾全文,归纳总结。

  1、《克隆之谜》重点向我们介绍了什么知识?采用了哪些说明的方法?

  (《克隆之谜》重点介绍了关于克隆技术方面的知识,采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等。)

  2、尼觉得本文在写作上有哪些值得你学习的地方?

  四、练习。

  1、说说克隆这项技术奇妙在哪里,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克隆的。

  2、关于克隆“可以造福于人类”,你还了解哪些?

  板书:

  植物

  无性繁殖

  低等生物

  高等动物

  7

  克隆之谜

  培育

  造福人类

  挽救

  培植

设计方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2 .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学会本课8 个生字,认识绿线内的2 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认识笔画:弯钩。

  3 .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自然界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爱家、爱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理解“祖国就是我们的家”的意思。

  三、教学策略

  1 .教法选择:A 、指导看图,训练观察。

  B 、启发想象,训练思维。

  C 、引导赏析儿歌,培养初步的阅读能力。

  2 .学法引导:A 、看懂图意,并结合图理解字词。

  B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描绘的画面。

  C 、小组合作,发挥想象,培养热爱生活的意识。

  3 .课堂组织形式: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4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利用学生原有认知(对“祖国”的了解和对生活的观察),激趣生情。

  5 .教具媒体组合应用:教学光盘、生字卡片、祖国风光图片和VCD 《娃哈哈》。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 一) 提出学习目标。

  昨天我们学习了第五课:家,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板书课题、出示挂图)

  ( 二) 复习检查。

  上节课学习的字词还记得吗?依次出现:蓝天、祖国、泥土、大家,齐读两遍。

  ( 三) 读词贴图,整体感知。

  1 .黑板上还有几个词,谁想上来把它们翻过来,读一读?(课前将“白云、种子、鱼儿、小鸟”四个词做成小房子形状贴在黑板上)

  请大家认真听,他读对了,咱们跟他读一遍;如果读得不对,请你举手告诉他。

  2 .同学们,你们知道它们的家在哪儿吗?请大家翻开书本第83 页,找一找哪几行诗告诉我们它们的家在哪儿。

  师:你能把它们送回家吗?( 指名四人上台把词语卡片贴到挂图中的相应位置。)

  〔“读词贴图”这一环节既在游戏中复习、巩固第一课时学过的字词,又培养了学生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落实《课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3 .大家都知道:蓝天是……树林是……小河是……泥土是……(引读前四行诗)

  ( 四) 精读训练。

  1 .这四行诗你最喜欢哪一行?请你把它找出来,美美地读一读,边读边想: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2 .讨论交流,启发想象,创设情境,指导朗读,组织点评。

  (1 )要让学生知道:一边读一边想象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以后大家在读书时可以经常采用这种方法。

  (2 )读后评议:谁来说说他读得怎么样?

  3 .四行诗写得多美啊!咱们把它连起来读一读吧。(注意停顿和连贯,提醒读书姿势。)

  4 .白云、小鸟、鱼儿、种子都有自己的家,咱们大家也有一个共同的家,我们的家在哪儿呢?请大家自由读最后两行诗。读完以后想一想,我们的祖国叫什么?关于祖国,你还知道什么?

  (1 )讨论交流。

  (2 )欣赏祖国风光图片。看后简单交流感受。

  (3 )听歌表演

  有一首唱出了我们生长在祖国大家庭里的快乐。(播放VCD 《娃哈哈》)同学们可以坐在座位上唱,也可以站起来表演,有没有同学想上台来表演的?(鼓励大胆展示自我的孩子。)

  (4 )指导朗读最后两行诗。

  5 .朗读整首诗。

  ( 五) 指导背诵。

  1 .试试看,能不能不看书,把这首诗背给你的同桌听?

  2 .边欣赏画面边背诵,会背的同学大声背,不会背的同学跟着背。

  3 .请大家站起来,配上动作再背一遍。

  ( 六) 总结全文,扩展练习。

  1 .做“找家”的游戏。(教学光盘“我要做”中第二个游戏)

  2 .学做小诗人

  昨天老师让大家回去搜集有关“家”的资料,现在请四人小组合作,用“什么是谁的家”的句式每人说一句话,小组作出一首诗。

  3 、小组交流。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完以后告诉大家你最喜欢哪个诗句。组织进行简单评议。

  ( 七) 总结,布置作业。

  回家把你们小组作的诗句背给爸爸妈妈听,或者请爸爸妈妈和你们一起再作一首这样的诗,好吗?

  ( 八) 指导写字:土、种、子

  1 .翻到书本84 页,昨天我们练习写了前五个生字,剩下三个生字,请一个同学把它们读出来。

  2 .先学“土”字。仔细观察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说看,你发现了什么?你想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

  3 、利用课件演示“土”字笔顺,师范写,生描红。

  4 、同法学习“种”“子”,注意“种”的第四笔是“点”,“子”的最后一笔“横”要长些。

  5 、学生在《习字册》上练习写生字:土、种、子。师巡视指导,提醒书写姿势。

  6 、利用投影展示学生写字作业,师生评价。

  六、教学点评( 三明市教科所副所长、小学中学高级教师陈强)

  1 .诗中“祖国”是一个抽象的词,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说,尤其不容易理解。卢老师让学生通过课外搜集资料、课上交流汇报的教学设计,将抽象的`“祖国”化为具体可感的事物,突破了学生理解上的难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地学习的意识。

  2 、课中设计游戏环节“学做小诗人”,以课文为凭借,把语文课的视野延伸到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不仅巧妙地进行语言训练,丰富了对诗歌的理解,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而且体现大语文观教学,培养他们观察世界、热爱生活的意识。

  3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卢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十分重视写字教学,且扎实有效,同时重视写字的兴趣和良好习惯的培养,并倡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字形,逐步培养学生独立识字能力。

  附:本课教学随笔

  [ 原创] 童言率真,课堂精彩

  20xx 年9 月,我参加学校新课程改革实验。11 月我接受任务,向三元、梅列两区的实验教师开设一堂新教材研讨课。这堂课的设计摒弃了一般公开课上那些表演性的花架子,而注重采用一些可操作性强的、实用的教学策略。没有想到,在这样一堂朴实的课中却出现了一个又一个亮点,点亮了我和听课教师的心。我从这堂课中真正体会到:学生放松了,课堂精彩了!下面撷取几个教学片断,与大家分享其中的快乐。

  其一:“曹操发明了印刷术。”

  这堂课的教学内容是苏教版第一册第五课《家》。这是一首儿童诗,其中“我们的祖国像花园,祖国就是我们的家。”一句是理解的重点,也是难点。课前我布置孩子们收集有关祖国的资料,在课上进行交流:“关于祖国,你还知道什么?”孩子们纷纷汇报,有的说知道祖国的首都是北京,有的说知道祖国的地图像公鸡,还有的说知道祖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其中有一个孩子说:“我知道祖国有四大发明。”另一个孩子补充说:“我知道四大发明是什么……”这时候平时不大发言的小荣也兴奋地站起来说:“我知道是曹操发明了印刷术。”听到这个回答,同学中马上有了小声的议论,我听到一个孩子说不是曹操发明的,就转头问他:“不是曹操发明的,那么是谁发明的,你知道吗?”他想了一下,不好意思地笑了:“我也忘记了。”“其他同学知道吗?”看到孩子们一脸茫然的样子,于是我又微笑着问小荣:“你知道是曹操发明了印刷术,这个资料你是从哪儿来的?”“是妈妈告诉我的。”孩子的脸开始有些红了。“哦,是这样呀。向妈妈请教是一个收集资料的办法。不过呢,我记得呀,发明印刷术的这个人叫毕升。当然,我说的也不一定对。咱们都再回去查查资料,好吗?”“好!”这个孩子很体面地坐下了。

  其二:“每个人都要奖励!”

  为了进一步丰富孩子们对祖国的情感认识,我播放了一段《娃哈哈》的乐曲,并热情地对他们说:“你们可以坐在座位上欣赏音乐,也可以站起来边表演边欣赏,老师特别希望有同学愿意到台上来表演给大家看。谁愿意来?”陆续有七八个女孩子走上了讲台,可是当她们站到台上面对后排黑压压的听课教师时,几个孩子胆怯了,甚至站在台上一动也不敢动,只有三个孩子大大方方地表演了。当表演结束时,我问:“刚才谁的表演最出色?咱们奖励她一个‘天线宝宝'(一种卡通贴图),好吗?”同学们很快说出了那三个表演孩子的名字,正当我给这三位同学发奖的时候,下面的同学又说了:“老师,我认为应该给她们每个人都奖励一个天线宝宝,因为她们都很勇敢。”一句话提醒了我,我赶紧边发奖品边对她们说:“对对对。这位同学说得有道理,因为你们都很勇敢地上台来表演,所以应该给你们每一位都奖励。”被奖的同学兴奋了,而台下的同学因为意见被采纳,也高兴地笑了。

  其三:“我最喜欢我的诗。”

  因为这是一首句式大体相同的儿童诗,所以在教学即将结束时,我设计了让学生“学做小诗人”的环节,即四人小组合作,每人模仿“哪里是什么的家”说一句话,四人四句即成一首四行诗了。孩子们的想象十分丰富,有“衣橱是衣服的家”,也有“花丛是蝴蝶的家”,有“海洋是珊瑚的家”,也有“地球是我们大家的家”……当小组汇报完后,为引导学生学会评价与欣赏他人,我又问:“你最喜欢谁的诗句?为什么喜欢?”孩子们的回答也是妙趣横生的,有的说“我喜欢某某同学的诗句,因为他的诗很美。”他的评价当然获得了称赞;有的说“我喜欢某某同学的诗句,因为我喜欢。”我马上说:“嗯,喜欢就是喜欢,这也是一个理由。”最妙的是一位同学说“我喜欢我的诗句,因为是我写的,跟他们的都不一样。”他的回答引来一阵善意的笑声,我也边笑边鼓励他:“你说得对。我也喜欢你的诗,我还喜欢你的自信。”

  其四:“我还要玩!”

  在练习阶段,我设计了电脑游戏的环节。因为之前我们已经在第一课时做完了前两个与字词学习相关的游戏,所以这节课就直接进入了第三个与本课学习内容相关的游戏。当做完第三个游戏时,又有孩子说话了:“老师,我还想玩第一个游戏。”我迅速看了看时间,一边在思考能不能答应他的要求,一边自言自语:“还想做第一个游戏?昨天不是做过了吗?”“第一个游戏很好玩,很有意思。再做一次吧。”声音多起来了。我的主意也拿定了,既然他们是课堂的主人,那就听他们的吧。——自然,我的决定引起了一阵欢呼声。事实证明,孩子们的提议并非全无道理。虽然是第二次做复习字词的游戏,可还是出现了个别孩子对“太”和“大”的辨析失误。——以为做过了就掌握了,所以没有必要再做一次,是我的“经验”骗了我。

  这堂课,直到下课的一刻,孩子们始终是兴致勃勃的。新的课堂里,从教学内容到教学评价,他们说了算,哪怕错了,也可以很放心地被老师和同学们包容。孩子们放松了,说出了他们想说的话,在老师的适度引导下,这些童心折射出来的世界是多么精彩。

  专家评点:

  这篇教学设计突出了低年级阅读教学的特点,以读书、识字为重点,强化了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教法朴实、训练扎实,寓学于乐,把语言文字训练与思想审美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设计在充分开发了文本教育资源的基础上,还适度地进行了拓展,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

设计方案 篇4

  教学内容:《简便运算(一)》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39页的例1以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归纳,让学生经历探究发现减法的特殊规律并选择运用进行简算的过程。

  2、让学生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体会到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写成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的道理。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减法的性质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过程:

  一、激趣生疑

  1、竞赛

  出示两组题,分组计算,比赛看哪组同学即对又快?(幻灯片出示) 第一组 第二组

  72-6-4 72-(6+4)

  85-8-2 85-(8+2)

  126-70-30 126-(70+30)

  根据比赛的结果提问:男同学输了,服不服气呀?你们就不想知道女同学为什么能算得又对又快吗?

  2、发现: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了什么?(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3、猜想:观察三个等式,激励学生大胆猜测:这里面有没有什么规律呢?(学生发表自己的说法)

  4、师板书: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写成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

  5、师提问:是不是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都可以写成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呢?(在猜想后打上?号)

  6、举例验证

  7、师小结:大家善于观察,善于动脑,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刚才大家通过观察发现了规律,利用这些规律使计算简便。(板书:简便)

  二、自主探索,探究新知

  (创设情景引出例题)

  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喜欢)如果让你自己去旅行,你能行吗?不要着急,李叔叔给大家介绍了一个旅行法宝——《自助旅行》指南。这本书可以告诉我们旅行时应做的准备和注意事项。”

  1.出示情境图

  师:李叔叔在外出旅行前,他就仔细的查阅了这本书的资料。从图上,你能了解到什么数学信息?

  (数学信息:李叔叔昨天看了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有234页。)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 尝试各种算法

  师:“还剩多少页?”这个问题,你能解决吗?(能)

  师:自己先列式算算看,计算好后把你的思路跟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看谁的算法最多。

  3.全班汇报交流

  师:你们都是怎么计算的?把你的思路跟大家分享一下。

  指名上黑板板演算法

  方法一方法二 方法三

  234-66-34234-(66+34) 234-34-66

  =168-34 =234-100=200-66

  =134(页) +134(页) =134(页)

  思路1:从这本书的总页数里先减去昨天看的66页,再减去今天看的34页,就算出还剩多少页没看。即234-66-34

  思路2:先算出李叔叔昨天和今天一共看了多少页,再从总页数里减去看过的页数,就是剩下的'页数,即234-(66+34)

  思路3:总页数里减去今天的页数,再减去昨天的页数,就是剩下的页数,即234-34-66

  师: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种方法,讲得都很有道理,你更喜欢哪一种?把你的理由讲给同桌听一听。

  4、引导学生理解:至于哪一种方法更简便,要看具体的数据特点,不能一概而论。

  5、刚才大家通过自己的观察、比较发现了要想使计算简便,要看具体的数据特点,才选择具体的算法来计算,我想下面的这道题你们也一样能根据具体情况具体解决。如:将例1的总页数改为266页,让学生自己选择算法,使计算更简便。

  ⑴独立列式计算;⑵指名板演

  6、那“145-34-86”这道算式可以简便计算吗?(不能)看来,在今后计算时,我们要观察算式数据有什么特点,然后运用合适的算法,进行简便计算。

  三、巩固练习

  1、闯关游戏

  大家完成得真棒,现在我们来放松一下。

  第一关:完成课本第41页第1题。

  第二关:射击游戏(看看哪个方法最好)

  800-138-162()

  A 800-138-162 B800-138-162

  =662-162 =800-(138+162)

  =500 =800-300

  =500

  472-49-272 ( )

  A 472-49-272B 472-49-272

  =472-272-49 =472-(49+272)

  =200-49 =472-321

  =151 =151

  第三关: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1)528-53-47(2)545-167-145(3)847-(47+89) 师小结:(课件出示)

  第四关:我来当判官(课件出示算法)

  2、例1下面“做一做”的第2题

  四、小结

  今天利用我们善于观察的眼睛发现了什么数学规律?这些规律可以使计算怎样?但在计算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什么?

  五、作业(做在1号本上)

  1、你能用几种不同的方法计算“468-132-68”?算算看

  2、下面各题,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934-93-434653-135-265

  85+121+115+79746-(73+46)

  762-62+38 188×125×8

【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方案完整的教学设计方案11-11

设计方案11-03

设计方案11-08

经典设计方案12-01

设计方案(经典)08-21

设计方案(精选)09-14

设计方案【经典】09-19

(经典)设计方案08-30

(精选)设计方案09-04

设计方案(经典)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