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方案设计

时间:2023-02-13 08:55:04 设计方案 我要投稿

课题研究方案设计(14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科学有序进行,就不得不需要事先制定方案,方案的内容和形式都要围绕着主题来展开,最终达到预期的效果和意义。那么制定方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课题研究方案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课题研究方案设计(14篇)

课题研究方案设计1

  一、课题名称:

  课题:培养学生计算准确率的研究

  二、课题的提出:

  1、我们原有的数学课堂教学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大潮的冲击下,逐渐显露出它对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无耐和乏力。在这种形势下,我们教育工作者渴求有力的支撑。无论从何种角度讲,我们都呼唤并迫切的想找到一把能解开这种困惑的钥匙。

  2、计算是中学数学中一基重要的基础知识,学生的计算能力强弱与否,直接关系到他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多年的中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计算的正确率一直是影响学生成绩的主要问题。可以说,提高中学生的计算能力,已经成了当前中学数学教学的一个突出问题。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培养中学生数学计算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智力是中学数学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之一,也是人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在中学阶段给学生打好数学初步基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对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全民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培养中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是数学课堂教学现状的需要。

  数与计算是人们生活、学习、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数学方法。在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科学中各个领域都有非常巨大的变化,但是,基本的计算方法却没有多大的变化。这充分说明中学数学中计算的基础性和工具性。对于每个人来说,仅在中学阶段学习实数,进行加、减、乘、除、乘方、开方六则计算及其混合运算。因此,在中学阶段学好以上计算,并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这是终身有益的事情。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分析

  在计算练习中,学生的计算错误经常发生:不是看错数字,就是写错数字;不是抄错数字,就是漏写符号;加法当减法做,乘法当成了除法,有时甚至会出现一些无法理解的错误等。原因是多方面的,大致可以归纳为知识性错误和非知识性错误。知识性错误是指学生对于计算法则概念或运算顺序的不理解。非知识性错误是指学生不是不懂得运算导致错误,如抄错数字、不认真审题、注意力不集中、易受负迁移干扰等。

  2、概念、法则理解不清

  概念和法则是学生思维的基本形式,又是学生进行计算的重要依据。只有正确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和计算法则才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有些错误是由于学生对数学概念理解不清而引起的。

  3、运算不认真

  计算题数据较大,运算步骤过多时,学生就会产生排斥心理,表现为极不耐烦,不认真审题,没按运算顺序进行计算,没有耐心去选择合理算法,从而导致错误出现。

  4、思维迁移的影响

  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积极作用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消极的作用则干扰学生学习新知

  5、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非智力因素也是造成学生错误重要原因。首先学生对学习重要性和正确性的必要性认识不足,不感兴趣,解题只是为了应付老师的检查,没有力求准确的情绪倾向,心不在焉,敷衍了事,结果出现错误。其次是耐心不足,在计算时学生都希望很快能算出结果。因此,每当遇到较为陌生的算式或较复杂的算式时,就不能耐心地去审题,选择合理的算法。在怕难怕繁、耐心不足的情况下进行计算,常会出现错误。

  五、预期达成的研究目标:

  1、通过开展“数学小课题研究”,我们要使学生亲身经历和自我体验,让学生体验研究的过程,掌握研究的方法,感受研究的艰辛,分享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2、在研究的`过程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从而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使他们不仅仅实现在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实现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为学生提供独立创新的舞台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实践法

  通过数学教学活动亲自参与学生“小课题”的研究,对其起引导点拨作用,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调查研究法

  调查我校数学教师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及想法,了解学生“小课题”研究的经验及存在的问题,共同讨论解决。

  3、上网查询法

  通过计算机网络查找国际上对这一课题先进的经验及研究成果,对自己的研究起借鉴作用。

  4、经验总结法

  对研究的经验及结果进行反思梳理,归纳提升积累经验,修改并确定下一步方案,通过不断反思改进自己的研究成果

  七、研究步骤与措施:

  (一)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1)制定计划要求。(2)制定研究方案

  2、试验阶段:(1)实施具体方案。(2)反思经验与不足。

  3、总结阶段:(1)根据课题研究,观察学生在合作交流和,口语表达方面的变化。

  (2)对课题进行总结,形成课题研究报告。

  (二)实施措施:

  1、创设情境,理解算理。

  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因此,教学时要特别注意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感知来理解算理,只有理解了算理,学生的计算的准确性才有保障。

  3、开展竞争,形成技能。

  开展竞赛符合学生好胜、不甘落后,喜欢表扬的年龄特点,竞赛中,通过竞争可以促使学生计算技能的形成。

  4、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计算得以正确、迅速的保证。许多中学生计算法则都能理解和掌握,计算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还要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所以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一看,看清楚数字和运算符号,明确运算顺序;二想,想算特点,可否利用运算定律,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运算;三算,应用法则计算时要边算边检查,形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计算的正确性。

  5、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法则。

  知识和能力是密切联系相互促进的,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必须以理解掌握数的概念、四则运算的意义、运算定律和法则为基础,“理解”要求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应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使学生充分感知、理解算理。学生基本掌握法则后,可简化中间的环节进行计算。学生学习计算法则都是从单个法则开始的,在教学中应进一步将这些法则联系起来,形成法则系统。

  6、精心设计与安排好练习。

  要使中学生计算达到正确、迅速、合理、灵活,就需要进行必要的练习。要精心设计练习题,精心安排好练习。首先练习要有明确的目的。要重视练习过程中的思维因素,把计算练习和思维训练结合起来。一堂课的练习要分层次进行,逐步加深。

  八、预期研究结果:

  尽量在短期内使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和技巧,平时养成认真检查的习惯,并且灵活运用计算方法快速计算。

  九、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1、课题研究的方案及报告。

  2、案例分析及论文。

  3、论文个案: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途径与方法研究。

  4、调研报告:初中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成因的调查与分析研究。

课题研究方案设计2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在游戏中,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能得到充分发挥。而民间游戏是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改进、创新的结晶,流传着许多具有生活气息、风采各异的游戏,它给许多人带来了童年的欢乐。并且游戏的种类丰富,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玩法不一,乡土气息浓厚,来源于生活,能够为幼儿提供更好的创造机会和创造空间。

  民间游戏源远流长,一般难确定其某一个游戏形成的确切年代,也无从考证其作者。由于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无论什么年代,儿童总是在游戏中成长。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也是我们幼儿园教学的主要手段。

  在临安市教研室赵素杰《幼儿园开发和综合利用农村自然资源的实践研究》主课题下,昌化镇中心幼儿园与玲珑街道中心幼儿园进行合作研究,成立由园长挂帅业务主任教研组长及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为主要成员的课题组,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民间游戏进行收集、整理、改编及创新,使其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元素渗透于幼儿园的教学之中。虽然有不少幼儿园对民间艺术活动的基本理论有过实践和研究,但对民间体育游戏的挖掘、搜集与开发还处在较低水平,幼儿园也没有一套比较完整的民间体育游戏可供参考使用。因此我们结合幼儿园实际情况,提出对适合幼儿发展的民间体育游戏的开发与创新的课题研究。

  (一)、时代发展的需要

  首先,民间游戏的开发弘扬了民族传统的优秀文化。民间游戏是劳动人民自发创编、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流传和发展民间游戏已成为我国优秀民间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着中华民族共有的行为、思维、感情和交流模式。它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支瑰丽奇葩,散发着永恒的味道。农村幼儿园民间游戏的开发,使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代代相传。

  其次,民间游戏的开发符合《纲要》的精神。随着新《纲要》的颁布,对我们幼儿园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间游戏在不断挖掘、整理、实施的过程中使广大教师改变对民间游戏原有的看法和态度,有利于教师教育观、儿童观、游戏观的更新,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通过教师与家长、孩子的共同参与、改编、创新和发展,以崭新的面貌走入幼儿的生活,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元素渗透于幼儿园的教学之中。

  (二)、农村幼儿园开发民间游戏的条件与优势

  民间游戏发源于农村,农村幼儿园的孩子大部分都来自农村,受长辈们的影响孩子们往往都会几个民间小游戏如《打大麦》、《跳格子》、《老鹰捉小鸡》等。就拿我们幼儿园来说,我园地处农村,园内活动场地较大、环境优美、空气新鲜、阳光充足,适合开展各类活动和游戏。

  (三)、开发农村幼儿园民间游戏,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

  民间游戏蕴涵着丰富的现代教育价值和发展潜力,对促进幼儿各方面发展具有独特的作用。

  1、农村幼儿园民间游戏的开发,有助于幼儿身体的发展。幼儿民间游戏可以较好的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为提高幼儿运动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2、农村幼儿园民间游戏的开发,有助于幼儿认知和社会性的发展。大多数民间游戏配有童谣和儿歌,这些童谣和儿歌中包含许多关于自然和社会的知识,还囊括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扩大了幼儿的知识面。幼儿民间游戏中,一般都要与若干名幼儿共同合作才能完成,如游戏《金锁银锁》、《炒黄豆》、《荷花荷花几月开》等。通过与同伴的相互模仿、相互协调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3、民间游戏简单易学,趣味性强且种类繁多,对促进幼儿身心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因为民间游戏自身所具有的丰富内容和特有的形式,具有一定的思想性、教育性、随意性和娱乐性,它可不受时间、空间、条件的限制,能随时随地拈来就玩。不仅符合孩子们好动、好学、好模仿、好游戏的心理特点,而且易学、易会、易传,还能促进孩子体、智、德、美诸方面的发展。

  4、开展形式多样的民间游戏,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

  (1)利于激发幼儿的创造灵感。民间游戏具有取材方便、简单易行,游戏材料没有固定的玩法,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对材料进行任意加工和改造,激发幼儿的创造。

  (2)、民间游戏内容和玩法的多变性为幼儿提供了创造的空间。

  民间游戏内容丰富,灵活多变,有时一种游戏就有多种玩法,幼儿在学会了一些游戏的方法之后,还会与小伙伴一起改变游戏玩法,重新制定游戏规则、重新设计场地布置等,表现出了极大的创造性。

  许多民间游戏还配有朗朗上口的儿歌和口令,幼儿在游戏中边吟边玩,始终处于欢乐之中。幼儿对有些儿歌内容已熟记,他们就尝试改编儿歌的内容,教师就则引导他们把时代的信息编到儿歌里去,根据儿歌内容的改动,游戏玩法也随之改变,赋予老游戏新玩法,使游戏更加符合现代幼儿的需求,使幼儿在游戏中了解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增加了民间游戏的魅力,激发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积极创造,尽情享受游戏的乐趣。

  (四)、农村幼儿园民间游戏的开发,有利于幼儿园的管理

  1、农村幼儿园民间游戏的开发,有利于“勤俭办园”。目前,对于农村幼儿园来说,“勤俭办园”仍然是十分需要的,由于民间游戏灵活、自由度大,一般不受时间、空间条件的限制,所需要的材料也简便,如几颗木珠或废旧的钮扣串起来就可以玩跳格格游戏。开发和开展民间游戏可以为全园节约一大批经费。

  2、农村幼儿园民间游戏的开发,有利于合理安排幼儿的一日活动。《纲要》中指出:“要科学、合理的安排和组织一日生活”。幼儿园一日活动包括许多环节,在安排一日活动中有两个问题需要很好的解决:一是活动内容需要动静交替。二是环节过度要自然,减少幼儿等待的时间。幼儿民间游戏的种类丰富,有运动量较大的《猫捉老鼠》、也有比较安静的《拍大麦》等,可供教师选择。使幼儿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过渡自然,管而不死,放而不乱,使幼儿得到充分的自由和发展。

  3、幼儿园民间游戏的开发,有利于幼儿园与家庭教育的联系。民间游戏来源于生活,许多家长都会玩,幼儿园在开发民间游戏的过程中,可以向家长请教、征集民间游戏,使家长和幼儿园的关系变得更为密切。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幼儿园新《纲要》的精神。

  幼儿园新《纲要》中提出的幼儿园教育内容之一是:让幼儿了解不同地域,不同种族的人以及他们的风俗和文化。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有着各自的风俗和优秀文化,而这些正是对幼儿进行教育的首要资源。因此,本课程正是依据《纲要》精神,旨在让幼儿了解本民族的风俗和优秀文化的同时,培养其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2、依据“格式塔”心理学理论。

  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知觉并不是先感知到整体现象,而后才会注意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而部分相加的总和又不等于整体本身,因为整体本身具有特定的质,即“格式塔”,一幅画总是一个格式塔,一支曲子,一首歌也是一个格式塔,每一个心理现象都是一个格式塔,这就使心理活动具有整体性,使知觉的表象具有了创造性,心与物之间产生了“异质同构”,每一个心智健全的人都具有这种“异质同构”的能力。

  本课题,正是依据上述理论,创设民间文化艺术的氛围,并促使幼儿在这氛围中自觉运用异质同构的能力接受民间文化的熏陶,同时,促进幼儿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三、课题研究的关键问题与特色创新之处

  本课题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如何开发和实施民间游戏。

  创新之处:本课题是以民间游戏为主线,在继承当地民间文化的基础上,开发、创新民间游戏,形成我园的园本课程内容。从而使幼儿在民间游戏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信息,提高表达与表现的能力,萌发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进一步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

  四、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在继承和发扬地方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开发课程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教科研的高度出发,研究、制定出符合本园实际的民间游戏教学大纲、教材、课程设置等具体内容。

  2、经过本课题的研究让幼儿了解民间游戏的特点,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在不断丰富、发展民间游戏,完善游戏的规则、玩法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创新民间游戏的新玩法,从而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能力。

  3、经过研究进一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的能力与水平,建立生活即课程的大课程教学观。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1、研究不同种类的民间游戏与幼儿发展的关系,包括民间游戏与幼儿动作发展的关系、与幼儿身体素质发展的关系、与幼儿动手动脑能力发展的关系、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关系、与不同性别幼儿的关系等。

  2、在不断丰富、开发民间游戏,完善游戏的规则、玩法的基础上,如何引导幼儿创新民间游戏的新玩法,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能力。

  3、一日活动和主题活动中怎样科学、合理地选用组织开展民间游戏。

  4、在不同的年龄班如何组织开展民间游戏,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特点又如何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5、研究如何评价各年龄段幼儿创造力的发展及标准。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及方法

  1、课题准备阶段:(20xx年3月)

  (1)全体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学习。

  (2)收集各类民间游戏

  (3)收集准备开展各类民间游戏的材料。

  (4)对游戏进行分类选择。

  (5)确定好游戏实施研究的主要方法。

  (6)对幼儿进行实验前的观察记录和调查。

  2、课题实施阶段:(20xx年4月——20xx年5月)

  (1)设计家长问卷调查表,并汇总家长对幼儿园开展民间游戏的有关意见和建议。

  (2)研究不同种类、特点的民间游戏与幼儿动作发展、身体素质发展、动手动脑能力发展、社会性发展的关系等。

  (3)在一日活动中安排各类民间游戏。

  (4)将各类游戏在不同的年龄班组织实施。

  (5)课题期中汇报。

  2、课题总结阶段:(20xx年5月——6月)

  (1)召开课题组会议,汇总研究情况。

  (2)整理资料,撰写论文。

  研究方法:

  1、调查法:用问卷调查法调查本园幼儿游戏活动的现状以及收集适在各年龄合中班幼儿开展的民间游戏资料。

  2、访问法:走村串户,向村里年长者收集他们幼时玩过的游戏,并认真做好记录。

  3、文献资料研究法:由课题组成员收集查找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幼儿园民间游戏的研究动态,为课题提供理论依据。

  4、实验研究法:开展适合各年龄段的民间游戏,研究游戏在幼儿发展中起到的作用。

  5、观察法:主要是随时记录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以便教师更好地知道幼儿或对游戏进行改进。

  6、实践反思法:在组织幼儿开展游戏时,不断反馈,及时调节游戏的方法,内容,途径,使开展的游戏活动符合各年龄段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使实验研究取得良好的效果。

  七、课题组的人员分工

  昌化镇中心幼儿园和玲珑街道中心幼儿园园长带领下业务主任教研组长及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为主要成员的课题组。

  吕艳芬(园长,小学高级教师,本科学历,临安市学科带头人、教科研先进个人,教坛新秀,在教科研方面成绩突出)

  徐群(园长,小学高级教师,)——主要负责课题的组织与全面实施。

  八、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活动实施的组织保障

  园长室(含教科研室):适度调空,支持指导。

  教研组:协调互动,反馈沟通。

  班级:设计执行。

  (2)师资队伍的保障

  ①我们地处农村有丰富的农村自然资源,课题组成员多是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有开发、利用农村自然资源制作教玩具的实践经验和时间机会。

  ②我们科研氛围浓厚,整体研究能力强,幼儿园近三年在杭州市和临安市的教育教学论文评审中获奖论文有50余篇,临安市级立项课题有十多个。幼儿园研究课题组长为我们园长,具有幼教高级职称,曾多次主持市级课题研究,成果多次获奖一等奖,具有较高的教育科研水平和管理能力,易于对我们人力、物力进行合理调配。

  ③有一支年轻、肯钻研、实干的中层教科研队伍。课题组成员具有很高科研热情,且具有相当研究能力。

  (3)本地区民间游戏众多。

  九、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和参考文献

  l、阶段性研究成果以论文、活动案例形式发表。

  2、课题实施的整体推进和成果以课题研究报告形式呈示。

  3、将课题研究的论文及收集的民间游戏汇编成册。

  4、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在临安市第18届学科论文评审中,《浅谈民间体育游戏在幼儿园活动中的尝试和应用》被评为二等奖。

课题研究方案设计3

  技术发展、全球化和商品化的发展过程意味着可获取的信息的急速增长、“可知”世界在空间上的缩小、新型消费型社群的细分以及我们所共享的文化世界的飞速发展。这个系统可能预示着一个商品化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公共服务的传统价值观正在被渐渐破坏。我们真实地生活在自身创造的世界里,不懈追求经济与技术突飞猛进的同时,却越来越迷失于自己精神家园的取向。对社会造成最大损害的并不是那些没有学识的人,而是那些充满学识但欠缺道德的人.这就是“有学识的无知”。如今设计作为一种与生活本身息息相关的人类活动,已不是一门科学也不应该是,它包含了科技、经济、文化、社会规范、及各类情感的融合.已经影响到现代文明的方方面面。在这个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阅读、观察、学习这些各类不同的方法,在不同界别的专业中寻求合作和沟通,对设计伦理道德方面更提出了要求。在日益缺乏控制和反省的今天,面对物质欲望的诱惑与干扰,如何挽救设计思辨的危机?建立一种诚实守信、关爱生命的共同精神的价值体现,并予以维持,我们责无旁贷。

  设计伦理是一种基于设计工作、专业意识、职业技能等之上的职业道德要求,它通过理性来调节设计中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思考和总结,塑造整个社会共同遵从的设计道德观念,指导和规范人们的行为方式,建立优良的思想品格即人的自然行为与精神生命凝合成一个整体,它主要体现于以下几个层次:

  首先是人与人,人的心理现象不能被编码、量化.良心到底值多少钱?设计者的道德价值何在?关键在于修身立品.建立信任品性。论语日:“言而有信,言必信,行必果,言忠信,行笃敬。”信任品性自心中出发,是命令不来。就等于宁静:我们不该以为逃避吵闹就能得到宁静,真正的宁静是来自内心深处.由心中创造。由此发展起来的设计经济活动必须满足:为人们服务、满足人们需求、改善生活要求、提高人们文化水平。这是一种伦理职能,亦是一种社会责任。

  其次是人与物,人要设计一个物件的时候,其最初出发点不是为了享乐,而是为了刻服“痛苦”,“痛苦”是我们设计的前言,解决“痛苦”的方式就是将自身(包括身体构造、身体属性、人类感情)以各种方式投射于物件之中,即所讲的“设计”,由此建造出一个“合成”的世界,并期望它服从于人们.对人们负起责任。然而,被设计出来的人与物的关系却是双向的.我们每天与不同物件接触的经验中,物件将你心目中的东西转化出来.反映了你的内心和感觉,正如丘吉尔曾说:“当你与物件发生感情的时候,物件同时正在改变着你”。从所谓的.“不朽的芯片”的发展报告中我们可以体会:科学家们致力于设计的一种电脑芯片.将它植入人的眼睛之后就能记录下人一生的活动。据这些科学家介绍,这种芯片可以提供一部人从出生到死亡整个过程的视频13记。这一未来色彩浓厚的幻想有一个非常明显的问题,那就是它丝毫没有考虑到伦理道德的问题。这一技术的发展除了“娱乐”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社会”作用?科学家们所持的乐观态度完全没有考虑到这样的问题。我们只有集合知识、勇气、热诚、真诚、学习和超越的态度.才能创造出愉快、成功的经验。

  再者是人与自然,人类历经数千年发展创立了现代文明,依然在不断寻求突破寻找大自然运行的法则,试图建立一个理想、完美的世界,在这个认知的过程里,我们该怎么去生活?设计师该建造怎样的世界?设计师的态度又是怎样?设计师通过融和各层次的关系.最终实现设计“以人为本”,创造令人愉快、满意的生活经验,提升生活素质。我们回顾历史,反省现今,放眼将来,眺望过去也是对未来的预测,人们在现在与过去的循环中看到了未来发展的方向。只有用学习的态度思考并运用生活中看似不能融合的矛盾,化危机为转机,发展出属于未来新创造的生机,这正是设计伦理所要建立的价值和态度。

  设计伦理进一步完善了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架构及其知识的完整性,使设计师们正确认识到设计伦理对生活的重要意义,从不同角度、不同立场、不同时空对设计、生活进行自我的反省和讨论,普遍能够运用基本知识去分析、判断社会中存在异议的现象.学会敢于表达个人鲜明的观点和见解,并从伦理德性的角度,提出较为完整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设图发掘新的理想生活的可能性.清晰明白到长成一名优秀的设计师,不仅需要努力寻求“直觉思维”仓I意的启发,亦需要谨守职业操守和德性的价值态度。更重要的是,他们由直觉感性到理性判断的递进.最终能够超越直觉思维到达理性思维的判断和选择,将该学的知识理论努力内化为个人修养,其伦理观、价值观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对自身、对专业、对业界、对社会、对自然、对世界产生了新的认识和思辨.这种态度的转变将影响彼此的行为成为负责任的行动!

  设计伦理教育一定会在设计学科建设中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与设计思维教育、设计方法教育、设计技能教育一样,成为设计艺术学科中的一个稳定组成部分。它将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知识讲授,更将成为人们一种全新的、有意义的生活态度。更健康地看待自己、心怀祖国、关爱地球和人类。

  论文关键词:设计设计伦理设计教育道德价值

  论文摘要:设计伦理是一种基于设计工作、专业意识、职业技能等之上的职业道德要求,它通过理性来调节设计中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思考和总结,塑造整个社会共同遵从的设计道德观念,指导和规范人们的行为方式,建立优良的思想品格.即人的自然行为与精神生命凝合成一个整体。

  参考文献:

  [1]尼克·史帝文森(NickStevenson).媒介的转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

课题研究方案设计4

  1、进一步学习有关有效练习与设计的教育教学理论,与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结合,不断丰富和拓展研究方式方法。

  2、推进作业分层布置与落实工作。

  3、学生作业情况追踪调查以及现状分析。

  4、课堂练习有效设计策略研究

  5、课题组成员每人完成一篇有效练习教学案例和一篇课题研究论文。

  研究措施

  1、课题实施细化分层研究。课题组每月进行一次课题活动,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研究的.小主题,根据课题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制定、调整研究措施。

  2、制定学期研究方案。研究教师根据本学期的研究重点,结合自己的教育问题,制定相应的研究计划。计划要目标明确,措施详细,操作性强。课题组每位成员在一单元教学完成后,应作出单元小结,整理整个单元中的教学情况,并针对研究过程中的实际随时做好调整工作。

  3、加强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认真写好教育教学日记,不断总结得失,进行反思,及时上传相关研究资料。

  4、参加课题研究的人员,每月需认真撰写与研究内容相关的案例、教学反思,定期做好总结。

  5、与其他学科、其他老师密切协作,定期做好学生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为后断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

  6、课题组成员每人开一次公开课。

  活动安排:

  二月份:

  1、制定本学期课题研究工作计划。(负责:xx)

  2、布置落实各课题组成员的研究目标和任务。(负责:xx)

  3、教研组讨论制定子课题研究工作计划。(负责:各教研组长)

  三月份:

  1、各课题组上交子课题组工作计划,新课题组上交开题报告及计划。(负责:xx)

  2、课题组活动,进行理论学习与研究,落实开设研究课人选,讨论拟定课堂教学反馈内容。(负责:课题组长)

  四月份:

  1、开展课题组研究课活动。(负责:教研室和课题组)

  2、上交一篇教学设计。(负责:xx)

  3、学生作业情况调查。(负责:xx)

  五月份:

  1、课题组活动,组织理论学习与研究,布置下阶段主要研究任务。(负责:xx)

  2、开设研究课活动。(负责:教研室和课题组)

  3、组织课堂教学反馈。(负责:教研室和课题组)

  六月份:

  1、课题组活动,组织理论学习。(负责:课题组长)

  2、课题组成员上交课题研究论文和总结。(负责:xx)

  3、课题组进行阶段工作总结,奖励教科研积极分子。(负责:xx)

课题研究方案设计5

  一、指导思想

  树立以育人为根本,以素质教育为导向,以教师为主体,以课堂为基地,一研究和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全员参与,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方法和模式的选择和设计都要围绕这个主题展开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发展,教好每一名学生,应成为每名教师的施教理念。

  二、课题提出的背景及研究现状分析: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农村学校也应在教学实践中大胆创新,勇于实践,逐步形成了 “分层教学,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了放手让学生先学是可行的,学生能自主试学甚至可以学得很好自新课程改革实验开展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我校的教师们在各科教学中仍然存在重结果、轻过程,重传授、轻探究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一是多数教师为了追求成绩,课堂中无法跳出固有的教学方法,仍以传授知识为终极目标,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机械传授学生被动接受仍然在课堂教学中占据一席之地,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平等的交流机会都有限;教师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从而很大程度上影

  响了我校教学科学、和谐、全面发展。二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交流、质疑解惑的学习能力不高。

  近几年来,在新课改的推动下,我校的不少教师力图摆脱固有的教学模式,想通过一些教学双边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也安排学生进行一些自学、思考、讨论、质疑、动手操作等活动。但是由于指导不到位、缺乏对学生系统的自主、合作、探究、交流、质疑解惑学习方式的训练和培养;所设计的问题缺乏思维坡度、活动缺乏目的性、课堂教学程序紊乱等原因,使得自主、合作、探究、交流、质疑解惑的学习过程变成了一种形式,加上学生基础差,素质参差不齐,效果不佳。这都影响和制约了我校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交流、质疑解惑等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发展,也制约了我校教学的科学可持续发展。

  所以探索一种符合我校高效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三、课题研究目标:

  通过本次活动,逐步改变课堂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堂教学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状况,加强授课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

  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变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强调接受式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注重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有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做到课堂教学以育人为本,重视学生的自我发展和完善的需要,新生学生的个性,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促进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课题研究内容

  1、学校根据文件精神,制定此次活动的实施方案,明确教研的方向,使大家明确目的和认识。

  2、教研组要集体研究本教研组的教研课题,制定教学模式,同时教师要结合实施方案、教研组的教研课题和个自的教学活动,制定个人学习研修计划,参与课题研究,在实践中撰写教学案例和教学反思,总结提升教学实践经验。同时学校每学期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教师将自己在教学中的经验、反思、困惑等反馈出来,共同研讨。

  3、全员参加,学校实行循环听课制度,树立好的典型,并不断的推广。

  4、定期组织教师参与青岛市教学开放日活动、胶州市开展的各

  种教研活动,有针对性的听课、集体备课等,不断的学习和提升自己。

  5、发挥骨干教师的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通过结对子和传、帮、带等活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6、走出去,向其他学校学习,做到取长补短。根据新课改的要求,体现新课改的理念,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打造高效课堂的教学思路。

  7、充分利用互联网为平台,开展教研活动,促使教师上网、看报、读书,收集整理资料,实现优质 资源共享和远程互动。

  8、健全课改机制,出台硬性规定,严格执行。校长推动课改的为第一负责人,要以身作则。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文献法:通过查阅资料,学习课改的理论和别人的经验应用于指导自己的课题实验。

  2、行动研究法:教师要将行动与研究结合起来,教师参与研究和实践,并根据研究中遇到的具体情况,边实践、边探索、边修改、边完善,使理论与实践,成果与应用有机统一起来。

  3、调查研究法:综合运用各种调查方法和手段,掌握实验研究的第一手材料,为课题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

  4、实验观察法,实验组织形式为对照实验,运用等组设计原

  理,随机选定两个平等班,对实验班施加实验措施,采取探究互动教学模式,使实验班学生在探究互动的教学环境下学习。而对对照班,则采用常态教育教学活动形式和方法。

  5、经验总结法:通过总结,全面深入、系统地提高经验实质, 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找到可以运用和借鉴的规律性的东西。

  六、课题研究的对象及范围:

  课题设计的范围: 语数英三门学科

  课题设计的对象:1—6年级学生

  七、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及过程设计

  《一》准备阶段:实施时间为:(20xx年9月-----20xx年10月)

  召开课题研究讨论会,通过调查、分析反思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问题,确定课题研究的范围。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分工,明确各自的任务。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二》实施阶段(20xx年10月-----20xx年7月)

  1、强理论学习,寻求理论指导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领导教师的责任感。使每一位教师要认识到模式研究的必要性、重要性,认识到有模式与无模式的利弊;使他们认识到探索符合学校学生实际的教学模式是教

  师自身成长的需要,更是学校发展的需要。

  2.教师搜集先进教学理论材料,认真学习,汲取有效理论营养。

  3.组织教师学习、讨论模式,使教师把握“以学定教-分从教学”模式的操作要领。在三份开展的校长、主任、班主任、骨干教师的基础上,具体要求是 一要求教师完整理解:“分层教学,以学定教”模式的基本结构。二要求教师充分认识模式的四个基本特征。即(1)面向全体学生,目标明确(2)精讲善诱,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3)紧扣目标要求,重视学情反馈,教师通过优化导学,促进良好学习习惯与品质培养(4)高度重视课前的备课、预习和课后的作业、辅导等各个环节,将课内外的教学活动统一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三、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作用,要求他们针对模式写一份质量较高的教学设计。

  2、运用学习理论,进行课堂实践探索研究:

  实施时间为:(20xx年11月---- 20xx年7月)

  基本要求:要求全体教师理解教材、吃透教材、活用教材。教师对照课程标准,通读所任学科教材内容,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知识体系、脉络结构和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把握课程整体目标和阶段目标。在此基础上,能够细读当前所教年级教材,吃透教材在整个学科中的地位、作用,能够对教材进行灵活的加工处理,能够就一册书写出高质量的教材分析,写出整册教材和单元教学计划。

  主要措施:组织教师深入学习学科教材和研读课程标准,通过骨干示范、同事合作、个人研读等形式,采取培养典型、过程考核、教材教法培训等措施,落实本阶段工作要求。

  工作目标:大部分教师能够正确理解教材、合理使用教材,部分教师能够创造性使用教材。

  2、优化教学设计

  基本要求:一是要吃透教材,寻找新旧知识的关联和生长点,注意以旧引新,系统把握教材内容,精心处理重点,难点;熟悉每一道习题。有效组织练习,注重变式训练,当堂反馈校正,真正做到胸有成竹。二是要吃透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确定学习方式。三、根据模式的基本要求规范备课环节。每一节课要做到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线索清晰、方法得当、内容精当,形成有个性、有创意的教学设计。

  主要措施:通过加强常规管理,落实备课检查、指导、考核制度,建立集体备课机制(集体备课、资源共享、个人修改、课后反思),开展优秀教学设计展览和评比,全面提高教师备课质量。 工作目标:所有教师能够规范备课,部分教师能够创造性地进行有效备课。

  二)全面实施阶段(20xx年12月—20xx年5月)

  创新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要经过组织公开课、示范课、课堂教学比赛、经验交流会、专题培训班,校本培训等多种方式提高教师运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能力,制定课堂教学评估标准,及时发现典型,树立典型,引导广大教师,不断巩固学习成果,不断深化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使广大教师学习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保证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

  总结推广阶段(20xx年6月-------- 20xx年7月)

  1.总结经验,加强交流。①学校及时总结学习推广活动中的成功经验,以专题讲座、研讨会、学习简报等形式予以交流推广,供教师学习借鉴。②通过组织“分层教学,以学定教”示范课,推广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经验。③结合学校实际,创造出具有我校特色的教学及管理模式。

  2.深入研究,不断完善。在实验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学校及时总结实验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制定措施,深入开展研究,特别就“分层教学,以学定教”课堂教学模式中的细节问题加强研究,把实验引向深入,取得更大的成绩。

  3.奖励先进,人人达标。①学校召开阶段性成果表彰会,对实验中表现突出的优秀班级、备课组和教师个人进行表彰奖励,为掀起进一步深化学习的新高潮做好各方面的准备,为实现学校新的跨越发展再做新贡献。②依据课堂教学评估指标,组织教师达标课活动,人人上达标课,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课题研究方案设计6

  一、课题研究背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而区域活动正符合这一要求。但是,在人才竞争激烈的今天,家长对幼儿的培养存在“重知识、轻情感技能”的现象,这也直接影响到我们农村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组织,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不容忽视。为还给幼儿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我们将以此课题研究为契机、以区域活动为载体、以幼儿园为研究基地,努力探索适合农村幼儿园区域活动有效开展的途径与策略,探索区域活动目标的有效性、材料投放的有效性、教师介入指导的有效性以及评价的有效性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区域活动有效性开展的研究,引导幼儿在区域中自主与材料、环境互动,尝试获得知识的新方法和新途径,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幼儿探究、交往、动手等能力,培养幼儿自主、独立、自信,创新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有效的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有效提高教师设计、组织、评价、推进区域活动的能力;在研究与实践的过程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从而奠定幼儿园的共同发展。

  二、课题的界定:

  区域活动(areaactivities):也叫“活动区活动”,是上世纪70年代从美国引进中国教育界的新名词。当时美国正流行“开放教育”,对国内的影响比较大。“区域活动”在英文中有多种名称,例如,游戏区(Phayingarea)、学习区(leamingarea)或兴趣小组等。活动区意味着选择的可能性,意味着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来决定自己做什么和怎么做,而兴趣、自由选择与自主决定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基本条件。”从刘焱的这一观点,可以看出区域活动是一个整体概念,既强调幼儿的自主性、兴趣性,又提出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基本条件。也就是说,区域活动是具有幼儿特点的,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提供合适的活动场地,多元化的活动材料、情境化的游戏形式,让幼儿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按照自己的能力和意愿,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方法及合作伙伴,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与交往的活动。

  有效性:是指能够实现预期的目的、有良好的效果。这里是指区域活动目标的有效性、区域活动环境创设的有效性、组织方式的有效性、实施的有效性以及评价的有效性等等。

  区域活动有效性:是指教师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兴趣有目的地创设良好的有效区域活动环境,投放具有层次性、渐进性、差异性的有效区域活动材料,并给予幼儿有效的启发式指导,让幼儿依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去感知、思考、探索材料,与材料进行有效的互动,从而获得新知识,新方法,有效地促进幼儿探究、交往、动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发展。

  三、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由于班额过大、空间范围小,开展活动区活动存在拥挤、凌乱的情况。

  (2)活动区设置缺乏科学性。

  (3)活动区材料的投放缺乏适宜性、动态性和层次性。

  (4)教师的指导能力欠缺,不能有效挖掘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

  四、理论依据:

  (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而活动区活动正符合这一要求。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游戏理论。

  皮亚杰开拓了从儿童认知发展的角度考察儿童游戏的新途径,他强调活动的重要性,强调儿童游戏是一种积极、主动的结构,强调游戏的情感发展价值。这些理论对我研究幼儿园区域活动有效性开展有很大启发。

  (三)以加德纳为代表的多元智能理论。

  该理论强调人有多种智能,对每个人而言,这些智能表现各不相同,有些呈强势智能,有些呈弱势智能。这就表现为不同的个体在某些领域的发展上可能拥有优势,相反,在另一些领域的发展上可能显现相对的弱势,因此教育应该给予儿童充分的机会展现自己的强势智能。活动区活动的宗旨就是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既能让幼儿充分满足自己兴趣、展示强项,又能发展自己的个性和其它能力。

  五、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以新《纲要》为指导,继续学习新课程改革精神。广泛吸纳新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成果,结合本幼儿园的实际开展课题研究,在确定课题、分析研究成果时使用此方法。

  2、观察法:在课题研究的起始阶段、实施的过程中,有目的的、有计划的对幼儿的区域活动进行系统的、连续的考察、记录、分析,获得事实材料,以取得对幼儿发展的了解和认识。

  3、行动研究法: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围绕课题研究目标,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方位的研究,边实践、边总结,不断摸索出经验和规律的东西。

  4、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认真做好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实施情况的记录,及时总结各阶段的成果。

  六、研究目标、内容:

  (一)研究目标:

  1、通过区域活动有效性开展的研究,引导幼儿在区域中自主与材料、环境互动,尝试获得知识的新方法和新途径,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幼儿探究、交往、动手等能力,培养幼儿自主、独立、自信,创新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有效的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2、通过区域活动有效性开展的研究,有效提高教师设计、组织、评价、推进区域活动的能力。

  3、在研究与实践的过程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从而奠定幼儿园的共同发展。

  (二)研究内容与重点:

  (1)区域墙饰创设及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有效性;

  (2)区域活动中教师有效性指导策略;

  (3)区域活动的有效性评价策略

  (三)研究的思路:

  对当前幼儿园开展区域活动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运用《纲要》精神及游戏理论指导课题研究。根据课题研究方案,丰富区域活动的内容,提供适宜的材料,挖掘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探索区域活动的有效指导策略。在实施研究的过程中,根据幼儿的发展情况不断调整区域活动的目标、内容、材料、指导策略,并邀请有关的专家、同行进行指导论证。

  七、课题研究对象:

  开发区中心幼儿园小、中、大班。

  八、课题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xx年4月--xx年5月)

  (1)设计课题研究方案,申报课题。

  (2)成立课题组,并明确个人分工。

  (3)进行相关文献的阅读研究。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xx年6月--xx年6月)

  (1)对区域活动的现状进行剖析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

  (2)召开教师会议让全体教师了解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3)专题讲座,以理论引领实践。

  (4)骨干教师区域活动观摩研讨,及时反思、调整课题研究方案。

  (5)撰写阶段性总结及论文,完成各课题研究任务。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xx年7月--xx年9月)

  (1)区域现场展示活动。

  (2)论文的撰写及汇编。

  (3)完成课题研究报告、工作报告、组织专家鉴定。

  九、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1、课题组科研人员能力保障:

  (1)课题组主持人欧燕钦和蔡榕芳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与教育理论水平,欧燕钦是市骨干教师,蔡榕芳是县级优秀青年教师、并在20xx年参加“福建省第六期农村幼儿园骨干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她们撰写论文在各级刊物发表。

  (2)课题组的核心成员是本中心幼儿园教学一线的骨干教师、优秀青年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其中本科以上学历3人,县级优秀青年教师1人,她们责任心强,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撰写的论文曾有多人次获得县级一、二等奖,具有较强的课题研究能力。

  2、组织保障:

  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做到统一认识,分工明确,目标一致,准备充分。

  组长:欧燕钦蔡榕芳

  组员:陈惠钦吴晋梅林丽香陈静静陈美燕郑贞

  3、时间保障:每月开展一次课题组教研活动,及时总结阶段经验;开一次课题组成员会议,讨论交流实验成果,部署课题研究,巩固和推广研究成果;幼儿每周区域活动时间充足,教学与科研同步进行。

  4、经费保障:

  学校核拨专用款项用于该课题的研究、实施。

  十、预期研究成果

  1、关于幼儿园区域活动有效开展的调查与分析。

  2、区域活动教师有效指导策略的论文汇编。

  3、各区域活动的材料投放及玩法案例收集。

  4、区域活动现场展示。

课题研究方案设计7

  一、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理论依据

  (一) 理论背景和依据

  1. 背景。21世纪,科学技术更加发达,竞争更加激烈,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更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必须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心理素质的水平直接影响其他素质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方向,特别是从事创造性学习和创造性活动,要以个人的心理正常和健康为基本条件。从现实看,我们正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当然包括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我国中小学阶段独生子女的普及化,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普遍不高。据权威部门测试,当前我国学生心理素质的合格率仅为17%,许多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障碍。他们身上暴露出来的心理问题直接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影响他们在课堂学习中的学习效率。中小学暴露出来的心理问题学校教育的关注,在实施素质教育,实施课堂教学中必须适当渗透心理教育。

  2. 理论依据。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是课堂教学,因此,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基本途径也应在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学校教育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它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能力的过程,也是学生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的过程。

  心理学认为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以及道德品质的形成都是通过自己的感知、记忆、想象、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实现的。赞科夫认为:“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包括心理健康因素对学生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在学校教育中,课堂教学是最重要的教育活动,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因为课堂教学所占时间最多、分量最重、涉及面最广、对学生的成长影响最全面、最深刻,所以要抓住课堂教学契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二) 学校背景

  我校学生结构复杂,外来务工子弟的学生比较多,父母不在身边由爷爷奶奶教育的也较多,还有部分单亲家庭的学生,他们的学习得到家庭的关心比较少,使得部分孩子学习中出现了脆弱的心理,甚至出现一些小的思想倾向。所以小学生课堂学习中的心理辅导显得极为重要。面对这一问题,1999年和20xx年,我校相继提出“农村小学心理教育的实践研究”和“培养小学生健康学习心理的实践研究”两个课题,目的是想依据现代教育思想和相关学校心理教育理论为指导,通过筛选,针对有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个案研究,同时对不同特征的问题学生提出了比较具体的心理疏导的要求与方法。两个课题分别于20xx年和20xx年成功结题,取得了一定的经验。我校也被评为无锡市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

  而要彻底扭转这一现状,学校还应继续组织教师学习先进教育理念,在已有的经验上进一步总结、提炼、升华,立足于课堂内外的时间。尤其是教师在进行常规的课堂教学时,应该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完善各种心理品质,特别是诸如情感、意志、个性品质等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有着深刻、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鉴于上述客观事实及我校的实际情况,经学校研究决定在我校继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课堂教学中。所以,我校提出了“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实践研究”的研究,通过此课题研究,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社会大家庭中健康地成长。

  (三) 本课题国内外现状的分析

  心理素质是人才素质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基本素质,它在人才素质中具有核心和关键的作用。小学生受家庭、社会、学校的影响,由于身心尚未发育成熟,社会阅历还没有,加上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往往在学生的心理上出现障碍现象,产生“心理负效应”。

  而心理学的发展往往与经济发达程度密切相关,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对心理学,包括学校心理学的研究早而且也比较成熟,国外围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门有一门学科叫学校心理学,20世纪初产生,30年代后逐渐发展起来,尤其是近年来发展很快,它主要研究5岁-18岁这一年龄段的问题儿童、青少年和有学习不良、学习困难、学习障碍或行为障碍等的儿童、青少年。现在国际上已专门成立了一个学校心理学联合会。在美国,学校心理健康已形成了较完整和成熟的体系,我国香港地区的心理健康教育基本上模仿了美国的模式。

  我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起步,也有了不少研究成果,如今已有不少学校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并且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验,已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

  纵观上述研究现状,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准备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研究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同年龄发展阶段(小学1―6年级)科学可行的教育内容,同时结合我校实际,建构既能有效教育学生心理问题,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又便于教师易于操作,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心理教育的模式。心理教育应该以课堂为主战场,以各学科教育为主要载体,充分发挥学校课堂教学的心理教育功能,充分调动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积极性,这才是加强学校心理教育的最基本的途径和方法。

  二、 课题的界定

  (一) 什么是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它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它主要包括教师讲解,学生问答,教学活动以及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所有教具,也称“班级上课制”。与“个别教学”相对,把年龄和知识程度相同或相近的学生,编成固定人数的班级集体;按各门学科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组织教材和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并根据固定的时间表,向全班学生进行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

  (二) 什么是心理教育

  心理教育是心理素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简称,它是教育者运用心理科学的方法,对教育对象心理的各层面施加积极的影响,以促进其心理发展与适应、维护其心理健康的教育实践活动。 “心理素质”之“心理” ――从心理学角度讲:心理素质包括情感,信心,意志力,和韧性等等。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环境与教育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心理素质包括人的认识能力、情绪和情感品质、意志品质、气质和性格等个性品质诸方面。心理是人的生理结构特别是大脑结构的特殊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素质具有人类素质的一般特点,但也有自己的特殊性。在走向21世纪的今天,人的心理素质显得越来越重要。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重视对少年儿童的心理素质教育,也成为社会和时代的要求。

  “心理过程”之“心理”――心理过程是指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它具有时间上的延续性。人的心理是复杂的。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重要方面,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心理活动过程体现出来的特点。整个心理过程又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过程的特点和规律,对于搞好教育教学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三) 什么是心理健康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个体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就已具备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四) 什么是“渗透性学习”

  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指出:“就是在你还不太懂的时候,在好像乱七八糟的状态之下,你就学习到了很多的东西。很多东西常常是在不知不觉中,经过了一个长时期的接触,就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懂了。这个学习方法是很重要的。”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应该端正学校教育思想,将心理教育纳入课堂教学。要以“学习为主导教育,课堂教学渗透教育,学校、班级、家庭通力合作”为主导思想,注重环境熏陶的教育作用,更好地帮助每一个孩子健康地发展,努力让孩子享受生命的光辉。

  三、 实验目标

  (一) 总目标

  针对不同心理类型的学生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学生都拥有健康的心态,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通过实践,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理论素质和实践能力,进而带动整个课堂教学。

  提供探求学生心理特点的具体操作方法,并根据不同心理特点设计最优化的教法。

  (二) 具体目标

  通过研究,使教师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增强教改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通过研究,使教师能把现代教学心理的研究成果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去,能根据不同心理特点设计最优化的教法。

  通过研究,促进学生养成合格健全的人格,使每个学生能正确对待自己和接纳自己。

  通过研究,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的情绪情感,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针对不同心理类型的学生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学生都拥有健康的心态,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四、 课题的主要内容及操作方法

  (一) 研究内容

  1. 心理健康基本要义研究。心理健康的基本要义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研究:从根本上说,心理健康必须符合现实的人类实践活动的要求,即实践标准是心理健康与否的根本依据;从实践活动的时间维度上讲,心理健康随着实践活动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着,表现为辨证的发展性;从实践活动的空间维度上看,心理健康在不同的历史文化条件下也是各不相同的,呈现出文化的多元性。

  2. 心理教育的渗透型课堂教学结构研究。渗透式教学,即将某个教育内容渗透到各门学科的教学之中,通过各门学科课程化整为零地实施教育。这种课程模式,便于将心理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内容进行渗透,使学习者在各学科的学习中形成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拥有健康的学习心态。

  课堂教学结构是否优化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能否完成以及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教学结构而是随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学习评价的不同而变化的。心理教育的渗透性课堂教学结构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体验问题,独立自学,寻找解题方式;明确问题,交流点拨,知识归纳;学生出题,教师答题,激发学生探索兴趣。

  3. 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教育渗透策略研究。课堂教学中心理教育的渗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第一,教师定位。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渠道,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靠教师去实施。 第二,激发兴趣。课堂效率的高低和学科成绩的好坏往往受个体兴趣的影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学生与认知之间关系,必须以学生的兴趣为起点,并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为目的。 第三,坚持表扬。表扬就是对学生心理上施加刺激,以产生激励效应。表扬就像阳光,没有它,学生就不能健康成长。教师只有以深厚的师爱,宽容的师德,引导学生改正错误,才能使学生“口服心服”,并以愉快的心情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云。第四,暂缓评价。不要轻易评价学生创新成果。教师的评价给学生带来的'影响是令人难以估量的。教师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在学生心目中都是举足轻重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正确评价能为学生提供心理安全是活跃课堂心理氛围,开发学生创造潜能的一个重要手段。第五,鼓励质疑。让学生大胆发言是正确处理学生与思维之间关系的最好方法,要鼓励学生刨根问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创设种种条件,营造良好氛围,广开言路,让广大学生大胆发言,积极讨论,互相急论,引导学生无所顾虑地提出不同意见,同时再让学生对大家提出的问题共同探讨,让学生自己找到最佳答案和解释。第六,教学相长。心理学上所谈的教学相长的心理相容原则就是指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处理师生之间关系的原则。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师于课堂教学,而且也为学生提供了一种人际关系的榜样,并将成为学生今建立人际关系的一种潜在模式。 4. 积极学习心理培养的课堂教学评价研究。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把握好评价的不同方式方法,而且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应该在课堂评价中,实施多元评价,积极建构多元互动的立体评价机制,多方面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积极学习心理的培养。首先,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自评,运用自评,建立自信。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互评,促进合作,共同发展。让课堂教学评价成为一种民主、平等的“对话”。教师要实施科学有效的评价策略,用积极的态度看待学生,从每个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实际状况出发,评价他们各自的发展进程,让每个学生都得到赏识,体验到成功,促使他们向着更高、更美而努力!

  (二) 操作方法

  心理教育渗透策略可以考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依托教材内容渗透心理教育。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有机融合,课堂管理中进行有效渗透,使课堂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交融在一起,备受学生欢迎,也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双管齐下,事半功倍。

  2. 依托教学语言渗透心理教育。渗透心理教育,教师的教学语言尤为必要。课堂教学渗透心理教育要求教师的情绪自我调控贯穿于课堂教学全过程。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控,教师对学生充满爱心,以富有爱的教学语言培养良好的心理气氛,以此缩短师生距离,使课堂保持教与学的热情。

  3. 依托生际交往渗透心理教育。从健康心理学的角度讲,一个人积极开展人际交往,处理好人际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课堂上和谐的生际关系,适当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是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展示。在社会转型时期,在紧张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与他人的合作能力、协调能力都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开放的社会,要以开放的心态来面对人际关系。为此,在课堂教学中要依托学生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交往中的素质,健全学生的心理,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心理是每个老师的必修课。

  4. 依托随机事件渗透心理教育。学生的心理健康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支持,适时开展活动,有助于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教育孩子,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要注意随机事件的发生,并适时进行心理教育。

  五、 完成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1. 课题组组成了科研小组实施和协调课题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并有驾驭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2. 学校把教师专业发展作为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突破口,聘请市、区教研室领导及有关专家指导课题研究,进行理论指导和运用指导。学校提供足够的研究经费作为保障。

  3. 落实课题研究的组织管理,核心组成员来自校长室、教导处、教研组长和青年骨干教师,都为重要的研究者,有组织、能力和物质保证,有利于课题的顺利开展。

  4. 组织课题研究人员、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和骨干教师形成学习组织,学习有关文献资料,率先行动,定期交流,撰写课题研究的经验总结。

课题研究方案设计8

  课题研究是—项复杂的探索性工作,又是一项有序的系统工程,需要很强的计划性,要做到有序、有控,以确保课题研究的质量。

  因此,课题研究必须重视研究方案的设计。当研究者确定了研究课题后,就应为完成研究课题的任务制订必需的研究方案。

  课题研究的方案(亦称课题研究计划)有多种形式。它是合理组织课题研究活动的必要条件,是为完成课题研究任务而详细编制成的“施工蓝图”。在制订课题研究的方案时,不仅需要认真考虑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具体题目、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条件、程序步骤,还应充分预计到可能遇到的问题与困难,留有备用的时间,增加调整、回旋的余地。

  在课题研究方案的制订过程中,还应广泛征询导师的意见,听取同学的建议,多交流研究构思,多讨论切磋课题研究的具体方祛,从而使整个课题研究方案趋向完善。

  一般来讲,课题研究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1.题目名称 题目名称是课题研究内容的高度概括,要能画龙点睛般反映整个课题研究的最主要的特征。在确定题目名称时,要着重考虑题目名称与课题内容,尤其是与课题的研究论点之间的关系。一个好的题目名称既可以揭示课题,又可以揭示课题的论点。题目名称一般不宜过长。

  2.选题依据 选题依据亦即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在课题研究方案中要明确扼要地阐明选择本课题研究的目的、研究的出发点以及本选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预期本选题研究可在哪些方面能有所突破、有自己新的见解或能在实际中解决哪些问题,借以说明本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只有明确了本选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才能确保课题研究工作的价值,不至于偏离研究方向。

  3.课题研究的范围 课题研究范围主要指课题研究内容、研究对象以及所需采用的资料、设备等方面的范围。只有确定了课题研究的范围,才可能使研究工作能集中优势兵力,有的放矢地进行。明确选题研究任务,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以避免徒劳无益的劳动。

  4.课题研究的步骤、方法和时间进程 课题研究不能采用“小农生产方式”,干到哪儿是哪儿。必须预先有—个大致的安排,使所有课题的研究人员都能做到心中有数。研究的步骤、方法和时间进程都是确保课题研究方案实施的具体保证。没有这些研究工作的具体措施安排、时间保障,方案就会落空。因此,在确定课题研究步骤时要注意符合该课题的性质,在选择研究方法时更要兼顾课题要求和研究者的特长以及可能提供的研究条件。在规划时间进程时,要注意留出—定备用时间,以应付那些原先预料不及的特殊情况的产生,做到有备无患。

  5.课题研究的材料来源 材料(资料和事实素材)是课题研究必不可少的“原料”。只有明确课题研究的材料来源,并充分地拥有相关材料,才能使课题研究成为有源之水,从而保证课题的研究能建筑在坚实的事实基础上,不至于成为空中楼阁。

  6.课题研究的条件要求 开展任何课题研究都需要—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及设备等研究条件来保障和支撑。离开了必需的研究条件,课题研究是无法进行的。因此,在课题研究方案中,对开展课题研究需要哪些设备、设施,需要多少物质材料,需要多少研究经费等等都必须事先分类分项作出估算。当然,在确定研究条件时,要本着节约、高效的原则,尽量降低不必要的投入,争取课题研究的效益能提高。这样才能在课题申报和竞争中,增强自身竞争力。

  7.课题研究的'指导力量配备 高中学生搞课题研究,由于大多是科研新手,要使课题研究价值高而且能取得成功,指导力量的配备是至关重要的。俗话说“名师出高徒”,有没有高质量的指导教师对高中学生课题研究往往起着关键性作用。必须选择对研究领域熟悉,有真才实学的教师作为高中学生课题研究的指导力量。实践表明,一个好的指导教师不仅能对学生在课题研究的方法上给以指导,在成果涌现上给以点拨,更重要的是还能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对高中学生养成良好的科研意识、规范的科研行为、严谨的科研态度、百折不挠的科研意志、崇高的科研道德等,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选择课题研究的指导教师,对高中学生来讲,主要是在校内聘任。

课题研究方案设计9

  一、 研究背景

  小学数学中笔算是重头戏。笔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小学数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数学的基础。但我在计算教学中发现笔算正确率低是许多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一个明显问题,所以及时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矫正计算错误,提高笔算正确率,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计算习惯,进而提高教学质量是十分必要的。

  二、 概念界定

  学生在数学练习中存在的计算错误,历来是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应该说计算是数学知识中最容易把握的一个内容,而计算错误却始终贯穿在从低到高的整个学习过程中。所以,教学时,一方面我们要教学多种计算方法,除了笔算,口算、珠算、估算、简便方法,并注意它们的联系和配合,使学生学会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计算方法;另一方面,注意计算能力的要求逐步提高,使学生在使用各种计算方法的`实践中逐步提高能力。

  三、 研究目标

  探索一种符合小学生生理和心理的教学方法与措施,使其可以广泛运用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并使小学生数学笔算正确率得到提高。

  四、 研究方法

  1、文献法 收集整理,沿袭国内外有关理论和经验,去伪存真,实事求是,在此基础上改造,提升,突破,创新。

  2、教育经验总结法 有目的的整理教育工作的经验,针对选择的研究课题和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研究,提炼出一些经验规律。

  3、访谈法 通过采访一线工作的数学教师,共同探讨一些解决这类问题的有效措施。

  4、实验法 对提炼的经验、规律,共同探讨出的有效措施在实际教学中进行实验。

  五、 成果体现

  研究报告

  六、 研究步骤

  (1)、20xx年7月-8月,先期准备阶段:理论学习

  (2)、20xx年9月-10月,课题申报阶段:递交课题申请书,制定实施方案。

  (3)、20xx年11月1号-11月15号,全面实施阶段:开展课题的研究。

  (4)、20xx年11月15号-11月22号,总结提高阶段:总结经验,交流成果。

  (5)、20xx年11月22号-11月25号,结题验收阶段:整理各类资料,申请课题验收。

课题研究方案设计10

  《初中生成绩分化成因及对策研究》是由邳州市教育局教研室伏荣超同志主持的徐州市教育科研攻关项目。为保障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和课题成果的质量,特别制定本计划。

  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本研究试图从复杂性思维方式的视角对教育理论研究进行一番整体反思,包括本体论层面、认识论层面以及方法论层面等。以新课程改革和实施为主要切入点,以形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为重点,提出有效解决初中阶段学生动荡分化的对策,探索操作性较强的有助于预防学习困难生出现的干预模式。同时,努力使研究性学习与初中阶段学习困难生研究有效结合起来,进一步拓宽学习困难生研究领域。通过本研究,促使我国的教育理论研究更加关注教育生活世界,将研究基点更加倾向于教育生活世界的复杂性、本土性、实践性;通过本研究,增强我国教育理论研究的自主性、开放性等适应复杂性研究的一些特征;通过本研究,加强教育理论研究者在方法论上的综合性,改变传统的单一方法论的局面。

  实践意义:

  1.对邳州市初中分化现状及成因等进行抽样调查,为开展初中阶段学习困难生问题研究奠定基础;

  2.研究初中阶段学业分化的特点和规律,并以此为主要切入点,探索在新的形势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的新途径、新方法。同时,通过开展课题研究,培养和造就一些热心于学习困难生研究的科研教师,使初中生分化现象减少到最低程度,使学习困难生得到及时帮助,获得健康的发展。

  3.通过此项研究为徐州市及其他地区提供实践操作层面的借鉴与参考。

  二、本研究的子课题设计

  根据本课题的特点和课题组成员的研究实力,我们准备将总课题分解为如下子课题:

  1.城市农村初中生分化和辍学成因的调查

  2.初中生分化和辍学原因的资料分析研究

  3.小学初中教与学的衔接问题研究

  4.初中生成绩分化和辍学的对策研究

  初中成绩分化和辍学的'对策研究是总课题的重点和核心内容,因此,我们又将将其作如下分解:

  (1)初中生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研究

  (2)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的研究

  (3)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一体化研究

  (4)初中生控流止辍策略研究

  (5)初中生学业评价改革研究

  三、研究的过程设计

  1.前期准备阶段(20xx.6―20xx.9)

  (1)通过调查研究,初步了解初中生学业、学业分化及辍学现状;通过文献研究,学习中外关于初中生学业分化的相关理论,确立课题并加以论证,完成总课题研究方案,上报实验研究方案。

  (2)成立总课题、子课题攻关领导小组、指导小组、实验小组,以指定和公开招标相结合的办法,建立核心型、紧密型、松散型课题研究组织;公开课题主持人和实验骨干成员培训会,提出组织、管理、实验的具体任务;完成各子课题研究方案。

  2.具体实验研究阶段(20xx.9―20xx.2)

  第一阶段(20xx.9―20xx.11)健全实验组织、学生摸底分类阶段

  (1)公开招标子课题,确定子课题的组成人员

  (2)各校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和课题小组

  (3)语、数、外等科制定课题实施计划

  (4)实验学校对学生的语、数、外等科的月考和期中考试成绩进行摸底。

  (5)各校对摸底情况进行分析、划分学生层次群类(学有余力的学生、学习困难的学生和中等程度的学生各占百分之几)

  (6)各实验学校制定课题实施计划

  第二阶段(20xx.9―20xx.2)初中生成绩分化现状调查阶段

  (1)设计调查问卷和访谈表

  (2)进行问卷调查,作量的分析

  (3)进行个案访谈,作质的分析

  (4)对调查内容进行整合并作统计分析

  (5)撰写“初中生成绩分化的现状及成因”的调查报告

  第三阶段(20xx.9―20xx.2)初中生学业分化的对策研究

  (1)(20xx.9―20xx.2)对策的初期研究

  a.各子课题制定实验研究计划

  b.各子课题进入初期的实验研究

  c.各子课题进行调查研究

  d.总课题组召集会议,听取各子课题组反馈研究中遇到的困难,明确下一步的研究任务。

  (2)(20xx.2―20xx.8)对策的中期研究

  a.子课题在总结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实践研究

  b.搜集并甄别研究过程中的资料

  (3)(20xx.8―20xx.2)对策的后期研究

  a.各子课题对在实验研究中获取的材料进行分析

  b.形成子课题的初步研究成果

  c.各子课题进行调查研究

  d.总课题组召集会议,听取各子课题组反馈研究中遇到的困难,明确下一步的研究任务。

  第四阶段(20xx.2―20xx.7)实验研究的总结阶段

  (1)各学科对实验对象进行实验的终端测试评价

  (2)各子课题组写出实验研究报告

  (3)总课题组写出总体实验研究报告

  (4)总结推广典型经验

  (5)表彰先进学校和个人

  (6)鉴定、结题、准备面上推广

  四、预期研究成果

  1.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研究论文

  2.《新课改中初中生成绩分化成因及对策研究》专著一本

  3.建立城区、农村降低初中生分化的两所示范学校

  4.建立完善的网络资源,通过网络的专家系统,为其他学校提供借鉴和指导。

  附:20xx-20xx年度第一学期课题研究具体工作安排

  1、20xx年9月:

  ①召开第一次课题组核心成员会议,确定子课研究主持人、课题研究实验学校,对子课题研究人员进行招标。

  ②撰制子课题研究方案,设计调查问卷。

  ③做好课题开题的准备工作。

  2、20xx年10月

  ①写出总课题及子课题研究工作计划。

  ②各子课题研究小组对课题研究要点进行分解,确定本学期每个月的研究要点。

  ③召开课题开题会,届时邀请有关专家作课题研究工作指导。

  ④课题组例会,进行具体分工,明确工作任务,强调研究要点,并要求定期拿出研究成果。

  3、20xx年11月

  ①各子课题研究小组建立课题研究专题档案。

  ②各子课题研究小组全面开始课题研究,具体研究方式可采用案例研究法、观察法、行动研究法等。注意积累原始资料。

  ③实施问卷调查,撰写调查报告。

  ④对实验校学生基础状况调查摸底。

  4、20xx年12月

  ①对全体课题研究人员进行教育理论培训。

  ②各子课题小组研究札记、教学案例,图像及文本资料进行汇总,分类整理、归档。

  ③子课题组撰写阶段研究总结。

  5、20xx年1月

  ①各子课题研究小组向主课题组上报有关材料,包括典型案例、教学实录、音像资料、学生作品、阶段研究报告等。

  ②召开课题人员会议,汇报课题研究进展情况,总结本学期课题研究工作。

  ③主课题研究人员,根据上报来的资料及相关文献写出阶段研究报告。

课题研究方案设计11

  唱歌教学是小学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在教学中我对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整体演唱能力,提高音乐素质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研究计划如下:

  一、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

  1、让音乐基础知识教学融入音乐游戏之中,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

  从一年级新生入学开始,注重在音乐课中教给学生音乐基础知识,寓枯燥无味的认“音符”、识“节奏”于音乐游戏之中,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感知音乐旋律美,体验音乐的节奏美,开展与音符“交朋友”的活动,促进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学习简谱七个音符时,让小学生给小音符起名字音符的数学名字是 1 2 3 4 5 6 7,然而在音乐中则为do re mi fa sol la si,我让学生每人动手做一个音符的头饰戴在头上,伴随欢快活泼的“找朋友”音乐去找自己的“朋友”,7个人为一组,交替进行。

  2、创设情境,调动学生情感因素,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让学生感受美好的声音,用“建设声音立交桥”的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如:学生唱“和音”、“和弦”,通过循环呼吸保持音高 ,看手势进行音高变化,在一片融合美妙的和声中自我陶醉,真正体验声音之美。

  3、教会学生科学的发声方法,培养学生的演唱能力。

  在课堂上分别让学生试用大声、中声、小声等进行演唱,然后听老师、录音范唱等,通过分析辨别,学生找到并认定哪种唱法最好,去选择最美的声音。具体途径是:⑴学生从柔声、轻声开始学唱,逐步学会气息控制,头腔共鸣,使音色自然统一声音圆润、优美。⑵加强音高音准训练,让学生体验不同速度、力度的歌唱所表达的音乐形象不同。⑶教学生掌握歌曲的演唱情绪和学会处理歌曲。⑷加强正确的吐字、咬字和美感的训练。

  二、在课外活动中,提高学生整体演唱水平

  课外活动是音乐课堂的延伸,它为孩子们发展音乐特长开拓了广阔的道路,并可在普遍提高音乐素质的同时培养尖子生,使学生受到良好的专业性训练。

  1、发声练习和听音练耳相结合。美妙的声音是从发声练习中获得的,而要唱好一首歌曲,这就需要听音练耳了。那么应怎样训练呢?⑴发声训练从长音开始让学生体验发音位置和发声技巧。⑵听音练耳从小二度开始,边听边唱,培养学生心中音程概念。比如:从

  标准音A开始,升高或降低一个小二度,学生用“la”唱出来,再升高或降低一个大二度,学生先唱出来,然后再听琴校正,继续升高或降低一个大、小三度,以此类推至纯八度。

  2、指导学生看谱视唱,教给学生演唱方法。在演唱一首歌曲之前,首先看歌曲的三要素,即调号、拍号和表情术语。其次再看反复记号、装饰音及各种速度、力度记号和主要节奏型,然后才可以准确无误的演唱。

  3、进行和弦连接演唱,使学生准确把握声音的高低贯通。

  4、帮助学生把握歌曲的演唱情绪,培养学生有感情的唱歌。帮助学生分析歌曲和掌握歌曲的速度、力度对于学生唱好歌曲是十分重要的。

  三、创造快乐、轻松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首先要保持孩子们对音乐的好奇与热爱,引导孩子们亲近音乐,使他们有了解音乐的欲望,让他们从音乐中感受到大自然及周围熟悉的事物。

  在训练过程中,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形象地讲解一些比较专业的词语。比如唱跳音、顿音时,气息很容易僵硬,我就启发他们想像肚子是一个皮球,要像拍皮球一样弹起来,孩子们都拍过皮球,一些同学很快能做好。这样就能准确找到唱顿音、跳音灵活运用气息的方法了。

  孩子们的天性是好动而活泼的,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要及时调整内容;转换他们的兴奋点,这样既调节了课堂气氛,又巩固了基础知识。

  总之,在研究训练童声合唱时,要把具有孩子特点的美的音质放在首位,指导孩子们用高音位的头部发声,寻找明亮集中的头腔共鸣。

课题研究方案设计12

  一、课题的提出:

  本课题是依据党和国家的人才培养目标、小学语文的教学任务而提出的。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跨世纪的复合型人才,必须“德、识、才、学”兼备。在后两者“才、学”的培养上,运用“多思教学”能取得明显的效果。发展思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各个内容之中,因此,小学习作教学同样要研究如何发展思维的问题。《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现存小学习作教学中存在着“高耗低效”的弊端,耗时很多,却收效不大。“小学习作多思教学”的研究就是针对现存的习作教学的弊端进行改革,提高习作课堂实效,促使习作素质全面提高。

  二、课题的研究思路:

  (一)课题的涵义

  小学习作多思教学,是以思考为中心,以多思为手段,以乐思、善思、最终学好习作为目标的教学。“思”即思考,以“思”来贯穿习作教学的全过程;以“思”来促进习作水平的提高;以“思”来发展思维,尤其要开发学生在习作方面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习能力。

  (二)课题的研究内容

  “小学习作多思教学”,研究的内容比较广泛,它以“思”为中心线串联小学习作教学中的诸多训练要素,以“思”为习作训练的突破口,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和习作能力。

  1.研究小学习作教学中的思维因素。本实验研究习作教学中通过何种途径、何种方法、何种教学手段开展“多思教学”,让学生学会分析周围事物、观察周围事物,积累写作素材。在课堂上,如何激活学生的习作思维,以“要思、乐思、善思”来促使学生“要写、乐写、善写”,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包括自改习作的能力)。

  2.研究思维领域的理论知识。以习作教学为主要载体,研究通过实施“习作多思教学”培养学生在习作时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思维习惯,使学生既得“鱼”,又得“渔”,掌握思维方法、学习方法,受益终身。研究如何运用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的思维能力来学习习作,提高习作水平。

  3.研究多思教学模式。本课题要在研究各种教学因素和变量的基础上,对重要因素和变量进行优化组合,建立科学的习作多思教学模式。

  (三)实验目标

  1.研究目标:通过实验研究,初步形成小学习作中多思教学的理论和相关的、有效的、有特点的教学方法。

  2.教育目标:通过实验研究,实验学生的习作整体素质全面提高,尤其在思维领域有良好的发展,具体指标如下:

  ⑴通过实验,转变学生“怕写作文”的观念,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⑵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周边事物的兴趣,带着“思”字观察事物,拓宽视野,积累写作素材。(重点)

  ⑶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说话时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

  ⑷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由观察、积累材料后,以一定的思维能力构思计划,包括选题、选材,并做到有条理、有层次、有中心地加以表述。

  ⑸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习作时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并由习作教学迁移至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以及其他学科,乃至学生的生活各方面,使其终身受用。

  ⑹通过实验,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习作的自改能力,培养学生习作时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使学生在语文这门工具性学科上各方面的素质更为扎实、稳固。

  ⑺通过实验,不断优化习作教学,注重运用“多思”教学,使学生更善于学习,更具有创新意识,更热爱习作,乐于写作。

  三、实验对象:

  自然状态下,在不打乱班级编制和教学秩序的情况下,随机把三年级一个班级分为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实验研究。

  四.课题研究原则:

  1.整体优化原则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我们可以对习作能力进行分解,“小学习作多思教学”研究中的思维能力只是其中的一项能力,在实验中,还需穿插其它各项习作能力的培养,将“多思”纳入整个习作教学的体系中,而不是单打一地进行。在此基础上,着眼于突出“习作多思教学”,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突破口,带动其它各项能力的培养,从而促使学生习作综合素质的提高。

  2.合作性原则

  实验中,建立新型、民主和谐的师生合作关系,处理好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辩证统一关系,以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3.因材施教原则

  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大面积提高,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性特点,实行优势诱导,鼓励学生冒尖,加强对落后学生的督促,分层次、分步骤提高要求。总之,要兼顾两头,抓好全面提高。

  4.实践性原则

  能力是知识的内化,知识要转化为能力,必须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在实验过程中,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动脑、动眼、动耳、动口、动手,运用先进的教学媒体、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参与中提高,在实践中提高。

  5.自主性原则

  要把学生推到思维活动的主体地位上,尽可能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出表现自己的机会。

  6.长效性原则

  本课题的研究,要着眼于长远的培养目标,使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能,而不是浮于表面,或只图课堂上的一时热闹。

  五.研究的方法:

  综合运用对比法、观察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文献研究法等,在研究过程中,将理论思辩和实证方法有机结合起来。

  六.研究步骤:

  1、申报课题、制定课题方案,学习课题精神和内容。

  2、根据课题研究方案,进行课题研究,做好实验前后的检测工作,资料积累工作,分阶段进行实验分析与总结。

  3、对实验研究的资料、各项数据进行整理和处理,在阶段性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课题研究的总报告及论文,进行结题。

  参考文献:

  何国华:《陶行知教育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王贺玲:《作文教学中个性化的思考》 小学语文教学

  杨 琦:《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探微》河北教育学报

  崔 峦:《小学语文教学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月版

  汪 潮:《小学语文教学新视野》 杭州大学出版文社 1999年6月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年7月版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6月第2版

课题研究方案设计13

  课题研究是项复杂的探索性工作,又是一项有序的系统工程,需要很强的计划性,要做到有序、有控,以确保课题研究的质量。因此,课题研究必须重视研究方案的设计。当研究者确定了研究课题后,就应为完成研究课题的任务制订必需的研究方案。 课题研究的方案(亦称课题研究计划)有多种形式。

  它是合理组织课题研究活动的必要条件,是为完成课题研究任务而详细编制成的施工蓝图。在制订课题研究的方案时,不仅需要认真考虑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具体题目、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条件、程序步骤,还应充分预计到可能遇到的问题与困难,留有备用的时间,增加调整、回旋的余地。在课题研究方案的制订过程中,还应广泛征询导师的意见,听取同学的建议,多交流研究构思,多讨论切磋课题研究的具体方祛,从而使整个课题研究方案趋向完善。

  一般来讲,课题研究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1.题目名称

  题目名称是课题研究内容的高度概括,要能画龙点睛般反映整个课题研究的最主要的特征。在确定题目名称时,要着重考虑题目名称与课题内容,尤其是与课题的研究论点之间的关系。一个好的题目名称既可以揭示课题,又可以揭示课题的论点。题目名称一般不宜过长。

  2.选题依据

  选题依据亦即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在课题研究方案中要明确扼要地阐明选择本课题研究的目的、研究的出发点以及本选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预期本选题研究可在哪些方面能有所突破、有自己新的见解或能在实际中解决哪些问题,借以说明本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只有明确了本选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才能确保课题研究工作的价值,不至于偏离研究方向。

  3.课题研究的范围

  课题研究范围主要指课题研究内容、研究对象以及所需采用的资料、设备等方面的范围。只有确定了课题研究的范围,才可能使研究工作能集中优势兵力,有的放矢地进行。明确选题研究任务,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以避免徒劳无益的劳动。

  4.课题研究的步骤、方法和时间进程

  课题研究不能采用小农生产方式,干到哪儿是哪儿。必须预先有个大致的安排,使所有课题的研究人员都能做到心中有数。研究的步骤、方法和时间进程都是确保课题研究方案实施的具体保证。没有这些研究工作的具体措施安排、时间保障,方案就会落空。因此,在确定课题研究步骤时要注意符合该课题的性质,在选择研究方法时更要兼顾课题要求和研究者的特长以及可能提供的研究条件。在规划时间进程时,要注意留出定备用时间,以应付那些原先预料不及的特殊情况的产生,做到有备无患。

  5.课题研究的材料来源

  材料(资料和事实素材)是课题研究必不可少的原料。只有明确课题研究的材料来源,并充分地拥有相关材料,才能使课题研究成为有源之水,从而保证课题的研究能建筑在坚实的事实基础上,

课题研究方案设计14

  一、指导思想:

  教学科研是提升教师自身教育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学科研只有与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的改革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才能促进教师自身和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通过教科研这条途径发展和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准是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新课程改革的效果也在于此。

  二.实施研究的目标:

  1.通过教研活动,学习相关教育理论和《课程标准》,结合课程教材改革要求,研究“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理论基础和方法;

  2.通过公开课或研究课,重点研究如何培养学生对音乐课的学习兴趣;

  3.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摸索并形成趣味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策略和一般操作程序。

  三、研究进度及时间安排:

  第一阶段: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

  1、学习有关课堂导入的基础理论,了解该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2、收集与课题研究有关的书籍、杂志,设计调查问卷。

  3、撰写课题方案。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

  1、对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进行调查。对集体的兴趣进行四次调查,第一次对三年级进行调查,第二次对一年级进行调查,第三次对五年级进行调查,最后对四年级的个案进行调查。

  2、我们分别从各个环节设计,努力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让学生对音乐课中的各项内容感兴趣。

  第三阶段:课题研究的总结阶段

  总结阶段结合研究过程,撰写相关论文,是我们对课题研究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撰写论文可以促进我们进行理论思维,提升对课题的认识,进而调整我们的思路,并为下阶段的成果,积小胜为大胜,从而圆满达成课程研究的总目标。

  四、研究方法:

  1、实践法:本课题组成员,共同讨论研究设计每一节实验课,然后上好实验课,课后再对本课进行分析小结,抓住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如让学生在绿动、游戏创编等,继而对这些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完善。

  2、调查法:采用不同规模、方法的调查法。课题研究前提,针对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进行调查。研究中期,主要调查学生对实验课的反应,调查学生喜欢什么类型的音乐课。最后一次调查,是对选定的年级和班级进行对比调查。

  3、个案研究法:选定几个具有大部分学生共同点的学生,进行观察,谈话调查,研究归因,探索如何上好音乐课的有效对策。

  4、文献法:主要收集各种教学参考书,集中搜集关于提高学生兴趣

  的方法,进行研讨总结,然后运用于实验课教学中,提高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为见就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后盾武器。

  5、总结法:确定研究专题,指定研究方案和计划,平时注意积累资料,研究过程中撰写阶段性研究总结,上交教研室,研究结束,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五、主要工作和措施:

  为切实提高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效率,提升优课率,充分发挥课改所带来现代教育教学课堂所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也为了保障课堂教学的科学有效,我们根据以往学校教学工作中课堂教学效率不太高等存在的实际问题,确立研究课题,课题研究能促进我们围绕一个中心,有计划有重点进行研究性地工作,并有动力有信心研究出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本学期,我校立项了《小学音乐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已经从教育的大环境以及学校的实际论证了该课题研究的必要性、针对性与可操作性,我们将潜心学习,努力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情况作一些大胆的探索、延伸和发展,使我们的这项课题取得进展。

  1、认真系统地学习有关的理论。学习是研究的开始,重点学习相关的专著和他人的经验性文章,在学习中提高认识,在学习中转变陈旧的观念。理论学习分集中学习和自主学习:

  集中学习的时间为秋学期第三周,内容为新课导入的相关理论,形式为教育教学沙龙。

  自主学习的内容包括专著和报刊杂志、他人的经验性文章。

  2、开设研究课以及形成过程性的研究材料

  (1)课题开展的过程中,按年份分为春学期和秋学期两个阶段开课题研究课,展示阶段性研究新经验、新成果,并对这些课进行研讨、交流,剖析,找出优点,发现不足及暴露的问题,及时进行总结,反省。从而汲取经验教训,以利于下一阶段的开展。

  (2)收集相关听课评课资料,以及音乐课堂教学评价表,对学生进行调查问卷,及时统计分析,听取学生对研究课,特别是教学环节对学生吸引力的感想和建议。

  (3)课题组成员积极参与“音乐兴趣培养”的'相关研究,如课堂教学环境、教学模式、评价制度,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典型分析和专题总结。

  3、日常实践与反思

  日常也是本课题研究的黄金时期,以实践与反思的形式表现其研究的充分性和科学性。

  (1)师生对课堂中各个环节的反思。教师的反思以反思教案、课堂教学随笔等形式进行;学生的反思以与老师谈心的口头问答形式进行,以说自己的课堂表现为主要内容,以对学习兴趣的认可度为参照,让他们畅所欲言,表达心中对导入环节实施的满意和批评,以此进行反思,作为下一步研究和实践的指南。

  (2)在实施过程中,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该课题中来,让他们成为该课题的主人和最终受益者,也让他们帮助我们认清不足,纠正错误。

  六、研究步骤:

  1、努力夯实教学实验的各项环节,为试验进行打好基础,

  2、紧紧围绕课题进行试验,做好实验的各个步骤。

  3、提高研究成果,完成研究报告。

  4、积极做好实验的总结工作。

  七、实验班级:

  一至五年级

【课题研究方案设计】相关文章:

课题研究方案设计08-01

课题研究方案设计14篇02-13

课题研究总结01-19

课题研究计划06-01

课题研究制度01-06

课题的研究计划02-28

课题实验课题研究报告10-18

课题研究总结范文06-11

课题研究的实践总结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