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方案

时间:2022-10-04 19:36:30 设计方案 我要投稿

【精选】设计方案范文汇总四篇

  为有力保证事情或工作开展的水平质量,就需要我们事先制定方案,方案属于计划类文书的一种。方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设计方案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选】设计方案范文汇总四篇

设计方案 篇1

  1 、注重创设情境,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在“摸鲨鱼牙”活动中,体会到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那么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会越高。这一情境的设计,不仅让学生对可能性知识进行了回顾,而且使学生产生了自己想探索的需求,情绪高昂地积极投入到活动中来。

  2 、重视操作实践,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在数学过程中,十分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让学生充分动手、动口、动脑,在活动中自己探索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在活动中体验成功。为了要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尊重学生的选择,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自由、民主的合作氛围。让不同的学生根据相同的兴趣走到一起,共同品尝成功的快乐。

  3 、加强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在课堂上,我比较注重学生的合作学习。()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学习中十分重要。不仅可以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而且还可以达到互相学习、互相补充的目的。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交流的时效性,保证让学生全员参与,给予充分的时间,使学生实现表现自我的欲望,课堂顿时成立学生展现自我个性的舞台。

  4 、注重挖掘开放性因素,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在教学中,我努力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方法。由于学生能够自主、积极地参与活动,活动中又为学生留出了自主探索的空间与时间,这样就为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提供了前提条件。在此基础上,我努力挖掘活动内容中开放性因素,给学生创造自主发挥和创造的机会,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中发现、分析、归纳出数学知识,这无疑是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锻炼。

设计方案 篇2

  按照国家规范(GB/T17993-20xx)中的规定,检测站应具备科学的布局与总体规划等,其中包括了检测线路设计、检测间设计、工位检测、计算机分析系统等,然而一些检测站在设计中还不能完全把握规范的要领,存在一些不合理的情况,造成一些车辆不能顺利完成检测,部分检测项目不能顺利完成。所以应对设计过程进行规范和全面考虑,从而提高检测线的高效性。

  1 检测流程与车间设计

  1.1 检测线流程设计

  在设计中对流程的设计应考虑到场地的位置、面积、形状等,合理的对检测线流程进行设计,其目标是最大限度的提高设备与人员的检测效率。车辆检测流程包括:资料检查、车辆登机、外部检查、车辆上线、输出报告等。在流程设计中应尽量提高每个点的自动化,降低人为参与。如:利用车检前车辆进入检测线时,对其车牌进行视频检测,这样就可以简化登记的流程。

  1.2 检测间设计

  检测间设计的合理性是保证检测站安全与高效的重要基础。设计前应按照检测项目在检测功能上进行分类与组合,这样才能保证检测的高速度。当检测业务量较少时可以将安全检测、环保检测、综合性检测等组合在一个检测车间。当需要设置多条线路时可以将同样的项目进行分离,成为一个单独的安全、环保、综合检测车间。为了保证检测质量、外观等都应单独检测。

  1.3 车间布局设计

  检测车间应按照场地情况设计,直线、并列、L型等都可以采用。如果设计直线型布置,将车间按照形成线路布置。布置在直线中是为了保证车辆的顺利进出,检测车间应保留空间,拉长了车间的布局,不利于场地的管理,且辅助设备费用较高。所以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布置为并列型、L型等。并列型就是将两个或多个检测车间并列布置,优势是可节约场地,缺点是检测中需要频繁调头。所以设计时应按照实际需要进行合理组合与设计。

  1.4 检测距离设计

  检测中车间之间应保持距离,保证车辆在检测过程中的运行畅通,设计最长的车辆为20 m,根据此类汽车的轴距与转向角度等进行设计,确定转弯的直径等,然后再确定检测车间进口与出口。通常车间在纵向布置的进口的形成道上30 m内并有建筑。

  2 车间布置与技术需要

  2.1 基本原则

  每个公职的布置应满足一项或几项检测项目的工作需求,但是每一个检测工位的耗时应进行合理安置;各种设备的检测不应相互干涉;工位布置必须保证车辆的前后衔接,对整个场地面积进行充分的利用,从而节约基建费用。

  2.2 布置依据

  工位布置应参照检测站的业务与检测项目的需求而确定,如仅接收交通部门的委托进行检测,则可以根据运营车辆综合性能要求和检验方法的规定进行合理的项目安排与检测工位设计。

  2.3 工位距离设计

  为了保证工位之间的检测相对独立,保证检测的高效性。各个检测设备的距离要根据检测车辆的长度与轴距来进行计算。例如:六轴车最大的长度为20 m,第一轴到最后的距离为13.5 m,所以为了保证检测设备的相对独立,如第一轴检测制动,最后的轴不能在轴重台上,所以必须考虑距离为13.5 m。

  2.4 其他要素

  检测车间设计时还应考虑其辅助系统的设计,如通风、照明、消防等,在各种线缆管道的设计中需在设备的布置上进行合理调整,利用辅助设施将电缆沟、桥架等将强电弱电进行区分隔离,埋设管线应按照设备进行预埋,所有的计算机与仪表等都需要增加防雷设计。

  3 计算机网络设计

  3.1 网络搭建原则

  计算机网络的设计,需要符合科学、规范、可靠、安全等原则,即突出其合理性也应有适用性,总体方案应提出总体目标和技术规范,如检测能力、工位节拍、故障率、端口节点、数据库结构、人机交互需求、硬件设备配置或者受控设备等需求。

  3.2 功能实现

  在设计时应保证系统达到对每一个工位都进行控制的需求,即保证系统的连续性,其功能必须符合总工位计算机系统所能达到的技术功能,检测车间的任何工位都应具备自检功能与控制需求。

  3.3 符合检测流程需求

  在网络设计的时候,应按照工位布置、检测项目、检测设备的具体情况设计整个网络,尤其是网络控制与数据的传递必须符合检测的流程,即按照相应的检测项目对检测数据进行分类与处理,并实现对各个节点的控制。

  3.4 数据处理

  在系统设计处理方面,应考虑到数据库的架构、容量、安全、使用权限、接口设定、报表输出等,同时应对资源的共享予以保证,对数据的备份与交互都应符合数据安全的需求。最后应按照检测的要求输出相应的数据,与车型数据、限制数据、车辆信息等进行配合,生成一个最终的检测结果,实现检测鉴定与评价自动化。

  4 结束语

  运营车辆检测线的设计是实现自动化检测的重要基础,其设计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决定检测过程的效率。在设计中除了应保证符合国家规范外,还应根据实际的要求进行检测车间、设备等合理的组合与调整,以获得智能化与准确性最佳效果。

设计方案 篇3

  一、设计意图:

  近阶段我们小二班开展了“动物的花花衣”的主题活动,进行了“黑白皮毛的动物”、“找朋友”等一系列活动。在介绍“黑白皮毛的动物”——熊猫时,小朋友们纷纷表示自己知道很多动物,也十分喜欢小动物,并且收集了很多动物的图片、图书、玩具等。于是,我就抓住幼儿的兴趣点,设计了“我喜欢的小动物”这个活动。主要是让幼儿在收集探索小动物的基础上,愿意与大家一起交流分享自己知道的知识。小班的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与同伴交流的意识。因此,第一个环节我让幼儿自由结伴交流,然后再集体交流分享。帮助幼儿在与同伴互相交流、提问中获得积极愉快地情感体验。

  二、活动目标:

  1、在收集探索的基础上,愿意交流分享。

  2、初步萌发幼儿喜爱小动物的情感。

  三、环境创设:

  1、收集各种小动物的资料(图书、图片、玩具、实物等)

  2、音乐磁带

  四、活动流程:

  自由交流——集体交流分享

  一、自由交流

  师:上次老师介绍了我最喜欢的小动物是谁啊?(熊猫)小朋友们也有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而且把小动物们都带来了,现在请你们把找到的小动物的秘密讲给你的好朋友听,好吗?

  幼儿自由交流,教师巡回观察

  二、集体交流分享

  师:谁先来介绍一下你的动物朋友呢?

  1、幼儿介绍:奶牛

  师:听完了他的介绍,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他么?

  幼儿可能生成问题:(1)奶牛喜欢吃什么呀?

  (2)奶牛最大的本领是什么呢?

  针对幼儿生成的问题,教师及时示范挤奶的动作,并引导幼儿一起模仿学习

  2、幼儿介绍:小鸡

  介绍的幼儿把自己收集的碟片“小鸡出壳”放给其他幼儿看

  看完后,师:“他喜欢的小动物是谁啊?让他把小鸡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幼儿介绍

  师:关于小鸡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他么?

  幼儿现有经验:幼儿在喂养小鸡的过程中,知道了小鸡喜欢吃的东西,小鸡吃东西的动作等。

  可能生成的内容:对小鸡出壳、捉虫的动作比较感兴趣,教师根据幼儿的及时兴趣,给予满足,及时引导幼儿学习小鸡出壳、小鸡捉虫的动作。

  3、幼儿介绍:小猪

  4、幼儿介绍:小狗

  幼儿带来的'自己家里养的小狗,边看边介绍

  师:小狗真可爱啊,它最喜欢吃什么呀?(肉骨头)那让我们和小狗一起找肉骨头吃好吗?

  音乐游戏《哈巴狗》

  5、幼儿介绍:小猫

  可能生成的问题:

  (1)小猫喜欢吃什么?

  (2)小猫是怎么唱歌的?

  教师根据幼儿的提问及时给予回应,如学习小猫的叫声、学习小猫走路的动作等。

  6、幼儿介绍:小猴子

  幼儿介绍自己和爸爸从网上收集的小猴子的图片

  生成的问题是:

  (1)猴妈妈和小猴子在干什么呢?

  (2)他们身上为什么会有结晶盐呢?

  可引导幼儿一起讨论,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引出问题:“小猴子不洗澡,身上很脏,我们小朋友应该怎样爱清洁、讲卫生呢?”

  教师引导幼儿自由讲述

  师:那我们一起来做一个爱清洁、讲卫生的好孩子吧。

  律动《洗澡操》,边做律动边用简单的语言提示孩子的动作。

  师:洗完澡我们身上真舒服啊,来来,赶快带着我们的动物朋友到外面去玩吧。

  五:延伸活动

  在各种区角中投放大量关于动物的材料,让幼儿继续研究,继续探索。

  1、把幼儿收集的资料投放在探索区,让幼儿自由探索自己喜欢的动物的秘密。

  2、在美工区投放“给小动物穿衣服”的材料,让幼儿在操作中认识动物的皮毛。

  3、在表现区中投放各种动物的头饰和音乐游戏的音乐,让幼儿在唱唱说说中模仿动物的声音和动作。

  4、在益智区中投放一些拼图游戏,让幼儿在拼图中进一步了解动物明显的特征。

  5、在生活中喂养小动物,了解小动物喜欢吃的东西。

  六、反思:

  本次活动的内容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比较感兴趣的动物,活动中我及时捕捉幼儿的每一个亮点。如在一幼儿介绍奶牛的时候,我及时抓住奶牛最大的本领是产奶,和

  幼儿一起模仿挤奶的动作,对孩子加深了有关奶牛的印象。活动中给予幼儿更多自由提问的机会,便生生互动。如在一幼儿介绍小鸡的时候,小朋友们就问她“小鸡喜欢吃的东西?”

  “小鸡最大的本领是什么?”孩子们在自己发现小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得到了知识,体验了喜悦的心情。活动中我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结合本次活动的内容,以整合的理念和方法,组织幼儿开展活动,在活动进行中穿插幼儿喜欢的各种模仿动作、音乐游戏、律动等,既体现了课程的整合性又让幼儿在玩中得到了知识。由于是小班的幼儿,在介绍他们喜欢的动物时,孩子们的声音不够响亮,还有点拘束,不能完全放开。

设计方案 篇4

  摘要:微生产线相对于大型的自动化生产线有着诸多的优点,如体积小、成本较低、生产效率高、易操作、易检修、技术定向等。本文通过实例,对基于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微生产线设计进行分析阐述。

  关键词:光机电一体化;PLC;设计

  一、微生产线的基本结构设计

  自动化生产线最初是在机械制造业中实现的,其中最早出现的是机床自动化生产线。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和用户的不同需求,微生产线的发展近几年来也崭露头角。它相对于大型的自动化生产线有着诸多的优点,如体积小、成本较低、生产效率高、易操作、易检修、技术定向等等。笔者以设计一条基于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微生产线为主要内容,综合阐述了整个生产线各个独立单元的设计内容和设计方法。这条微生产线系统以工业生产和工程应用为背景,有较高的集成度和开放性,各个单元可拆分独立使用,也可综合整体使用。它可以对工件进行送料检测、加工、搬运、装配及分类存储。系统中应用多种传感器实现对工件材料的检测识别,然后通过模拟打孔装置对工件进行加工,再由搬运单元搬至装配单元,再将装配好的工件搬运至存储单元,最终由机械手对到位的工件完成分类存储。

  二、微生产线中基本单元的设计

  1.供料单元的设计

  它是整个系统的第一个单元,也是整个工作中最基础的模块。供料过程中,供料气缸从料仓中推出工件,推料气缸推出工件。供料单元有三种传感器,可检测区分材质、颜色,供后面单元分类操作。送料检测单元主要完成对工件的检测任务,它的主要组成及用途如下。

  (1)料仓装置:用于存储要加工的工料。

  (2)送料气缸:把工料送至颜色检测位置。

  (3)推料气缸:把检测完毕的工料送至加工转盘。

  (4)电磁阀及气动元件:用于控制气缸伸缩。

  (5)光电传感器:用于检测输送台上工件。使用传感器上面的旋钮调节需要的检测距离,检测范围为1~9cm。

  (6)光纤传感器:一对对射式光纤传感器为料仓传感器,感应料仓中是否有工件。

  (7)电感式传感:用于检测金属,检测的距离一般是有要求的,设计时规定5mm。

  2.加工检测单元的设计

  首先由传感器来检测待加工工件是否到达旋转圆盘上。若已经到达,那么旋转圆盘则执行接下来的动作,通过90°的旋转把待加工的工件送到工件要进行加工的正确位置上。钻孔装置对工件进行打孔加工,接下来旋转圆盘再旋转90°进行接下来的动作。这一动作的执行是利用气缸来检测已加工工件的深度,如果气缸已经推到底那么就说明加工工件的孔是符合要求的,不然的话不符合要求。加工检测单元由四工位转盘、模拟钻孔加工装置、深度检测装置、传感器、电磁阀及气动元件、三相380V交流电动机、并励直流电动机、涡轮蜗杆减速机、电磁离合器等组成,主要完成对工件内径的钻孔加工。

  3.装配单元的设计

  将搬运单元传送来的工件进行装配成形后,搬运到分类存储单元。当放料口有工件,拖料气缸开始执行动作,把钻完孔的工件移动到对应的位置,该位置的顶料气缸就会缩回,这样就实现了装配任务,此时装配完成的工件被拖料气缸推出,已进行下一步的执行动作:搬运单元来搬运。装配单元主要由配件料筒、装配台、抵料气缸、拖料气缸、光纤传感器、电磁阀及气动元件等组成,主要完成将搬运单元传送来的工件进行装配成形。

  4.搬运单元的设计

  上一单元的合格工件到位,伸缩气缸、提升气缸、旋转气缸相互配合,测工件到位后,由传送机构传送到位。

  5.分类存储单元的设计

  把不同的工件经过检测,分类放置,可检测材质颜色等。该单元可以按行进行分类存储,也可以按列进行分类存储,用户可以根据生产需要进行设定;从下到上或者从左至右是工件的入库顺序。

  三、微生产线的机械设计

  1.气缸的选型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的工作原理及不同的应用范围来选择合适的气缸。系统中使用气缸的机构及相应的气缸选型如下。

  (1)送料检测单元共使用了2个单作用类型的气缸:一个是用于将料仓中的待测工件推至检测位置的圆柱形气缸,另一个是用于将检测完毕的工件从检测位置推至加工转盘的圆柱形气缸。

  (2)加工检测单元共使用了3个单作用类型的气缸:一个是用于固定加工转盘上待加工工件的圆柱形气缸,另一个是用于提升钻孔电动机的圆柱形气缸,再一个是用于检测加工工件深度(检测加工元件是否为合格品)的圆柱形气缸。

  (3)搬运单元。共使用了三种类型的四个气缸:一是用于机械手升降的单作用圆柱形气缸,一是用于机械手伸缩的单作用圆柱形气缸,一是用于抓夹工件的气手指,一是用于使机械手旋转至抓夹位置的双作用气缸。

  (4)装配单元共使用了2个单作用类型的气缸:一个是用于拖动装配台至装配位置的圆柱形气缸,另一个是用于抵住配件料筒中工件的圆柱形气缸。

  (5)分类存储单元共使用了2个类型的气缸:一是用于机械手伸缩的单作用圆柱形气缸,另一个是用于抓住工件的气动手指。

  2.电磁阀的选型

  在微生产线的设计中,气动电磁阀是控制气缸的枢纽部件,在进行气动电磁阀的选型时,需要根据选用的气缸的种类进行电磁阀的选择。系统中大部分选用了的单作用气缸(机械臂也为单作用气缸),统一采用型号为4V110-06-DC24-2.5W的气动电磁阀。它是一个二位五通单电控电磁阀,可以良好的配合该系统使用的气缸的工作。此外,在搬运单元中,用于控制机械手旋转的双作用摆缸,采用型号为4V120-06-DC24-2.5W的气动电磁阀。

  3.机械传动的设计

  由于每一种机械传送方式都有各自的特点,需要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不同的机械传动方式,在加工转盘的旋转过程中,使用了涡轮蜗杆对旋转位置进行精确定位,在分类存储单元机械手的伸缩、提升使用了滚珠丝杠进行平稳放置工件,搬运单元使用了带传送进行工件的水平传送。

  四、PLC控制系统的设计

  在微生产线系统中,根据系统中多单元协同工作,要求PLC之间实现网络通讯,多传感器、气动元件动作,要求具有数字量、模拟量扩展功能;能够控制步进、变频、伺服电动机的工作,要求PLC具有较强的运动控制的功能;根据国内的电压等级为220V/380V,要求电源可以在该范围工作;由于系统需要拆装和移动,要求PLC具有较强的抗震能力。参考市售PLC产品的价格,最终选定西门子公司生产的S7-200系列PLC。

  五、人机界面的设计

  人机界面又叫HMI,是用户对自动化控制系统的一种检测、控制手段。本条微生产线采用了MT4404T系列的触摸屏,进行系统的操作和基本状态的监控。该触摸屏具有方便的接口、简捷的开发系统、良好的用户体验等特性,适合用户的基本需求。

  六、设计方案的预期和不足

  本文的设计方案实现了以S7-200PLC作为控制器的自动化生产线系统,研究成果可以投入到市场,其设计方法、生产任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此外,由于光机电一体化微生产线是一个相对比较复杂的系统,设计方案中难免会出现不足,比如基本单元过少,控制系统是否可靠等问题,本方案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设计方案08-31

网络设计方案07-20

教室设计方案07-25

消防设计方案07-29

设计方案范文08-02

音乐设计方案08-02

设计方案模板07-22

教学设计方案02-28

教学设计方案07-08

设计方案格式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