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方案

时间:2022-09-14 19:29:34 设计方案 我要投稿

【热门】设计方案锦集四篇

  为确保事情或工作顺利开展,常常需要提前制定一份优秀的方案,方案是综合考量事情或问题相关的因素后所制定的书面计划。那么方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设计方案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热门】设计方案锦集四篇

设计方案 篇1

  一、活动目的:

  1、春季是各种传染病多发季节,避免传染病在校内发生。

  2、让学生了解传染病的预防知识,进行预防流行性感冒、甲流

  等疾病预防教育。

  3、增长学生的卫生知识,增强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

  二、活动过程:

  1、全体起来,唱国歌。

  2、辅导员宣布主题班队会正式开始。

  3、主持人讲话:

  同学们,春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也是呼吸道等传染病的多发的季节,当春季到来时,人体的免疫力相对低下,病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趁机而入、侵袭人体。今天我们为了同学们的健康,开展本次班队会,希望同学们能更多地了解有关传染病的知识。

  4、向学生进行传染病的宣传教育。

  (1)手足口病的预防及防护措施

  (2) 流脑(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预防及防护措施

  (3)麻珍病的预防及防护措施

  (4)水痘预防及防护措施

  5、小组讨论:

  如何从身边做起,如何讲好卫生,如何预防各种传染病。

  6、发出倡议:同学们,在生活中,只要我们大家讲好个人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一定就会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7、总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预防春季传染病”主题班队会,我们了解了更多的传染病的防治知识,希望大家要爱护自己的生命,珍爱自己的生命,并回家向家人做宣传,发动家人讲好卫生,预防各种疾病

  “预防春季传染病”主题班会活动方案

设计方案 篇2

  (一)课堂师生有效互动的基本特征

  1.目标明确

  “目标是行为的先导”,它有长期、中期和短期之分。课堂师生互动的长期目标是为了促进师生双方的发展,尤其是学习者的学习、认知和社会性的发展,具体的目标可以是为了在互动中促进和加深学习者对所学内容和技能的掌握,为了活动的开展等。没有明确的目标,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将走入随意,从而影响互动的质量。

  2.过程连续

  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是一个朝着目标不断交互作用而螺旋上升的过程,其中教师的行为对学习者产生影响,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理解调整自己的行为;学习者的行为又反过来影响教师的判断和理解,促使教师相应地调整教学内容、活动方式等来延续这种互动。互动双方不断地影响对方的行为,同时不停地调整自己的行为,最终达到目标。

  3.形式多样

  师班互动是中国最常见的互动类型,提要求、问问题、整顿纪律是教师最常用的师生互动手段。教师不仅要面向全体交流,也应学会不忽视与个人和小组之间的交流。同时,要丰富与学习者互动的形式。如在手段上,口头语言与身体语言并用,有时,教师的目光、轻轻地拍拍头等比口头语言的作用来得更快。

  4.效果明显

  我们经常可以在观摩教学中发现,为了能让观摩者看到自己注重课堂的师生互动,教师不停地甚至是连珠炮似的发问。其实,真正有效的课堂师生互动不在于教师提了多少问题,关键是学习者能否获得发展,能否达到我们设置的课堂教学目标,是否有了交流的兴趣,是否形成了课堂教学互动的习惯,是否掌握了一定互动的方法和技能等。

  (二)影响课堂教学有效互动的因素

  1.教师

  正如我们前面所谈的,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虽然是两种主体之间的“平等”对话或交互作用,但由于教师的特殊地位,大部分时间里教师仍主导着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互动,新课程也并不排斥教师这种主导作用。

  教师对课堂教学有效互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教师的`教育观。它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种宽泛的、内隐的认识,它表现为教师对自身教师角色的认识、对教学和课堂的认识、对知识的认识……。(2)教师的学生观,即教师对学习者角色的认识。它表现为教师对学习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认识、对学习者如何学习的认识、对学习者应该学习什么样的知识的认识。

  要使课堂教学互动富有成效,教师首先要转变为前文所论述的角色,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成为学习者发展的促进者和学习者活动的参与者。其次,努力去了解、理解和尊重学习者。有效的课堂教学互动,不但要有共同的目标,更要有可供沟通的语言和情感基础,重新回顾一下前面对“学习者特征的分析”,或许对你会有新的启发。再次,避免你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互动差异。对照我们刚才所列的那些差异,你有同样的问题吗?有,马上制订改变的方案,并在实践中逐步把它改过来。

  同时,教师自身的特点、教学风格、对师生互动的认识和理解、以往的学习经验也影响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互动的开展、互动的形式和互动的内容。

  2.学习者因素

  (1)学习者个体的因素。性格外向的学习者更容易理解和实施教师互动的意愿,配合教师的互动行为,并主动地发动与教师的交流;自我价值感强、更自信的、胆子大的学习者也同样更乐于发动并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2)学习者群体因素。班级内的人际关系及班级氛围对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也有影响,班级荣誉感强的班级较易促使更多的人参与师生互动;班级人际关系涣散,甚至是对立的班级却相反,一些人会把那些积极参与师生互动的同学看成是在向教师“献媚”“想赢得教师的好印象”,而这种评论和想法在人际关系良好的班级内却不会出现。

  另外,学习者对课程的喜好、对教师是否有好感以及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也会影响学习者参与师生互动的积极性和效果。

  3.环境因素

  环境可分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也称为心理环境)。许多教师重视互动所需营造的心理环境(这一部分我们将专门论述)。殊不知,教室的大小、座位的安排、墙壁的颜色、室内光线等也对师生互动有影响。学习者集中易组织讨论,教师的目光也能注意到更多的人;马蹄形或半圆形的位置相对秧田形的位置安排就更有利于师生互动。

  (三)师生互动的结构模式

  图3-6师生互动结构模式图

  3-6是师生互动结构模式的一个横向剖面图。由于师生各自对课堂、对教学活动、对对方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因而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便不可能完全由一方控制。在开始一门课程的学习时,在一次课堂教学活动开始时,师生共同用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来发动或回应师生互动,这一过程中有和谐的地方,也有矛盾甚至是对立之处。这时,师生再根据前面对师生互动的理解,改变和修正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做出有利于师生互动的行为……如此循环往复,从而实现高层次的师生互动。

  因此,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是在和谐与冲突、有序和无序的转换过程中实现的,这实质上是一个师生之间不断“博弈”和“磋商”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四)师生有效互动的基本条件和策略

  有效的课堂师生互动并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它是教师精心设计和组织的结果。在设计时,具体可以有以下策略。

  1.创设积极的课堂师生互动的心理环境

  积极和谐的课堂心理环境是课堂师生有效互动的基本前提,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指班集体在课堂上的积极、和谐的情感活动状态。其主要特征是,课堂情境符合学习者的求知欲和心理发展特点,师生之间、学习者之间关系正常和谐,学习者能产生满意、愉快、羡慕、互谅、互助等积极的态度和体验。张大均:《教育心理学》,465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要使课堂气氛和谐,教师平易诚实地对待学习者,实行民主领导,师生间高度的信任、尊重和诚实相待是关键。为此,教师应努力塑造为学习者所喜爱的形象,对学习者实行民主管理。此外,激发学习者积极的学习心向,尤其是求知兴趣也十分重要。

  2.建立合理的互动机制

  “机制”一词,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动作原理。这里特指一种行动模式,建立合理的师生互动机制不是说要形成课堂师生互动的某种固定的模式,而是指教师形成互动的意识,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贯穿这种意识;学习者养成互动的习惯,形成与教师互动的态度,掌握一些课堂师生互动的技能和技巧。

  采取下面这些措施对你建立合理的互动机制将有所帮助:(1)与学生讨论现在课堂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2)问学习者喜欢什么样的互动;(3)吸取其他教师的经验。

  3.师生心理与行为的一致性

  在许多课堂上,尤其是观摩课,我们常常会感觉到师生的互动更像是在做戏,让人觉得很“假”,“假”源于不一致,不真实。教师表情夸张,学习者表现得不自然,同样,在平常的课堂上也有许多“假合作”“假互动”,许多教师为了互动而互动,学习者为了配合教师的表演而故作互动态。

  教师要使自己有真正与学习者互动的愿望,同时也要能激发起学习者想与教师互动的动机和兴趣;根据不同的学习者、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教学要求,采用不同的互动类型。

  4.教师的适当调控

  新课程并不排斥教师在课堂师生互动中的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表现为对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进行有效的调控。张大均提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对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进行调控:(1)发挥教学目标的激励功能;(2)恰当运用纪律的约束功能;(3)对教学情境进行有意识的控制;(4)对知识传授状况的有效控制;(5)对学习者思维进行灵活控制。张大均:《教育心理学》,466~467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5.采用多向交流与合作学习

  变师生单向、双向课堂交往为多向的全通道式的课堂互动,努力提高每个学习者的课堂参与率。传统课堂教学大都是师生间单向和双向交往,交往的面狭窄,教师的提问和教学内容安排常常是针对部分优秀学习者,中差生较少得到教师的直接关注。教学中这种不平等现象限制了大多数学习者的发展。现代教学论主张师生全通道式的多向交往,教学内容和问题面向全体学习者,努力调动每一个学习者的发展潜力,使师生彼此处在一种心理期待和认同的情境之中。师生多向交往的有效策略是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把分组教学作为主要的教学形式,由师生的双向交往改变为多向交往。合作学习的主要方式有游戏竞赛法、成绩分阵法、切块拼凑法、小组探索法和共同学习法。

设计方案 篇3

  1工程概况

  某高层住宅楼为框架-剪力墙结构,建筑类别为丙类建筑。建筑总高度为84.6m,高宽比2.74,地上28层(不包括隔震层),带两层裙房,地下室2层。隔震层层高为1.6m,1层层高4.7m,2~27层层高为2.9m,28层层高为4.5m。柱子截面尺寸主要有800mm×800mm,700mm×700mm,600mm×600mm和400mm×400mm,混凝土等级为C50~C30。隔震层梁截面尺寸主要为800mm×800mm和300mm×700mm,混凝土等级为C35。上部结构梁截面尺寸主要有400mm×700mm,350mm×700mm,300mm×800mm,300mm×700mm,300mm×600mm和200mm×500mm,混凝土等级为C35~C30。剪力墙厚度为400~200mm,混凝土等级为C50~C30。隔震层楼板为200mm,顶层楼板厚度为120mm,中间楼层板厚为100mm,楼梯间板厚150mm,混凝土等级为C35~C30。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主要设计依据:①场地土的类型为中硬场地土,场地类别II类,设计地震分组第三组;②基本风压按50年一遇的基本风压采用,取0.55kN/m2,地面粗糙度B类;③区域抗震基本烈度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3g。该工程隔震层位于地下室顶面,隔震支座均在同一标高,隔震设计目标为上部结构地震作用和构造均按降一度考虑。

  2隔震方案设计

  目前国内常用隔震设计方案主要是采用带铅芯和不带铅芯的叠层橡胶支座以及粘滞阻尼器配合使用。隔震层抗风装置主要利用带铅芯的叠层橡胶垫或配合使用金属阻尼器。

  2.1三种隔震方案

  第一种采用带铅芯和不带铅芯的叠层橡胶支座,即目前国内常用的隔震方案,其中抗风承载力主要由铅芯提供。第二种采用带铅芯叠层橡胶支座、不带铅芯叠层橡胶支座和摩擦滑板支座混合隔震,即在方案一基础上,将裙房非铅芯支座L27、L30、L35、L37、L38、L39、L40、L41、L46、L47、L49和L50全部换成摩擦滑移支座,其中抗风承载力由带铅芯叠层橡胶支座和滑移支座二者共同提供。第三种是在第一种方案基础上将L11、L17、L28和L31换成不带铅芯的叠层橡胶支座,并且隔震层两个方向分别安装4个破坏荷载为250kN的专门抗风装置。该抗风装置在风荷载作用下和铅芯共同提供抗风承载力,当地震作用超过其破坏荷载时退出工作。三种方案隔震支座布置时应尽量使得结构质心和刚心尽量重合,并使结构抗扭刚度尽量大。各支座力学参数见表1所示。计算表明三种方案隔震支座性能验算(包括压应力验算、拉应力验算、最大位移验算和层回复力验算)均满足规范要求,抗风承载力均大于风荷载设计值。采用ETABS对三种隔震方案进行分析,上部结构采用弹性模型和刚性隔板假定,取地下室顶部为嵌固端,隔震单元采用非线性连接单元。考虑叠层橡胶支座拉压刚度不等,取受拉刚度为受压刚度的1/7倍,在ETABS中采用ISOLATOR1单元和GAP单元组合模拟,摩擦滑移单元采用ISOLATOR2模拟,专门抗风装置在地震作用下失效,所以计算模型中不予考虑。结构动力特性分析采用RITZ法求解振型。地震作用时程分析采用FNA法。计算时先采用非线性重力荷载工况加载,在保持重力荷载作用下,分别施加不同工况地震作用,分析过程考虑二阶重力荷载效应。

  2.2减震效果分析

  对比分析非隔震结构和三种隔震结构动力特性,计算在设防烈度的地震作用下,各结构的楼层剪力、倾覆弯矩、层间位移角和楼层加速度,对比三种隔震方案的减震效果。

  2.3周期对比

  对比非隔震结构和不同方案隔震结构前三阶振型的周期、方向和参与系数,各模型前两阶振型为平动,第三阶振型为扭转。隔震结构周期均明显大于非隔震结构。从方案设计中可知方案二和方案三隔震层刚度都比方案一隔震层刚度小。因此,方案二和方案三的周期均大于方案一的周期。方案二的周期比(即第一扭转周期与第一平动周期比值)比方案一和方案三大,可见方案二的扭转效应比方案一和方案三明显。

  2.4楼层剪力、倾覆弯矩对比

  《抗规》中采用楼层剪力比和楼层倾覆弯矩比(即隔震结构楼层剪力、弯矩与非隔震结构楼层剪力、弯矩的比值)作为高层隔震建筑减震效果的评价指标,即减震系数。且当减震系数小于0.4时,上部结构构造措施可以降低一度。图2和图3对比了三种方案两个方向的减震系数,由图可知,三种方案均具有很好减震效果;方案二和方案三的大部分楼层减震效果均优于方案一,特别是倾覆弯矩比优势更明显;三种方案顶部出天面小塔楼减震系数相对其他楼层均较大,在Y向上都超过了0.4,但该层在设计中考虑鞭梢效应的影响会有所加强,所以可以不考虑该层减震系数;方案一和方案二天面层Y向倾覆弯矩比超过了0.4,而方案三满足小于0.4的要求。在上部结构设计中方案一和方案二顶部天面层楼层构造措施不应降低。

  2.5层间位移角对比

  根据原结构和三种隔震结构层间位移角计算结果可知,三种隔震结构层间位移角均明显小于非隔震结构,隔震效果明显。分别将三种隔震结构层间位移角比非隔震结构层间位移角,得到三种隔震结构的层间位移角比,可知方案二和方案三的大部分楼层层间位移角减震效果均优于方案一。

  2.6楼层加速度对比

  通过原结构和三种隔震结构楼层加速度计算结果可知,三种隔震结构楼层加速度均明显小于非隔震结构,隔震效果明显。分别将三种隔震结构楼层加速度比非隔震结构楼层加速度,得到三种隔震结构的楼层加速度比,如图5所示,可知方案三的大部分楼层加速度的减震效果优于方案一;方案二在X向楼层加速度比与方案一和方案三相比变化较大,主要是由于方案二隔震支座布置形式导致隔震层Y向刚心偏移较多,上部结构扭转效应增加,进而使得X向地震作用下楼层加速度变化较大,相比之下Y向刚心变化不大,楼层加速度变化与方案一和方案三较为一致。

  2.7隔震方案讨论

  该高层建筑处于高烈度地区,采用隔震技术能够取得很好的安全性和经济性。但该地区风压很大,使得国内传统隔震设计中隔震层设计需要较多带铅芯的叠层橡胶支座,导致隔震层刚度过大,上部结构减震效果降低,部分楼层减震效果不能达到设计目标。采用专门抗风装置和滑板支座均是在保证隔震层抗风要求,减小隔震层刚度,使得上部结构取得较好的减震效果。按照《抗规》进行设计时,方案三可以保证上部全部楼层减震系数均小于0.4的要求,但是方案三需要专门的抗风装置,该装置性能的研究还很少,技术不够成熟。方案二将高层建筑裙房的隔震支座采用滑板支座,由于裙房柱底压力小,从而滑板等效水平刚度也小,一定程度减低了隔震层刚度,且具有较好的经济性,但国内对滑板支座应用于建筑隔震中的研究还比较少。方案一是国内常用的隔震设计方案,该方案用于低风压地区普遍适用,而在高风压地区可能因为隔震层刚度过大,导致上部结构个别楼层减震效果达不到设计目标的要求。此时建议修改设计目标,允许个别楼层抗震构造措施不降低。

  3结论

  本文对高风压高烈度地区某高层隔震建筑进行了三种隔震方案设计,对比分析三种隔震方案的减震效果,讨论三种隔震方案优劣,提出高风压地区高层建筑隔震设计建议。研究结构表明:

  (1)高风压高烈度地区高层建筑隔震设计时,通过合理设置滑板支座代替叠层橡胶支座或是采用专门抗风装置,都能有效减小地震作用时隔震层刚度,提高上部结构减震效果,更容易达到设计目标。

  (2)国内滑板支座和专门抗风装置研究还很少,有必要进行深入的研究,以适应高风压高烈度地区高层隔震建筑的发展。

  (3)高层减震隔震设计时,应允许各别楼层减震系数超过0.4,但该楼层抗震构造措施不应降低。

设计方案 篇4

  一、活动主题粽叶飘香,自包米粽,共度端午,互赠祝福

  二、活动目的、通过亲自动手包粽子,让全体员工能更真切的去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内涵,了解更多具体的工艺,比如包粽子的方法和馅料的搭配等等,以轻松的方式进一步锻炼全体员工的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

  在端午节来临之际,让全体员工一起过节,增进大家之间的亲密联系和相互交流,也各自送上节日的问候。在集体的温暖中度过异地的传统节日。

  三、活动时间年6月23日星期六下午

  四、活动地点公司食堂

  五、活动流程、购买材料花生米、葡萄干、红豆、红枣、蜜枣、咸菜、白糖、酱油、糯米;肉;(具体购买内容由陶总负责);粽叶(由食堂购买)、器具准备:

  盛装食材容器、汤匙(均由食堂提供);棉线:剪成若干条,每条长约20cm;剪刀等(由食堂购买)。

  1、处理材料:

  糯米:温水浸泡一定时间,滤干水分。

  粽叶:把粽子叶放水里煮,水开10分钟后即可取出冷水洗净剪两端多余后滤干。

  粽馅:由各种已购材料搭配,其中半肥瘦肉用配料先腌制待用。

  2、包粽子:

  (1)集合:全体员工集合到食堂(6月23日14:00)。

  (2)开始制作:鉴于员工对包粽子或知道或不熟练,请教了相关的人员,总结包粽子方法如下:

  取两张(均为反面)粽叶一头一尾的反方向重叠(不完全),放入一小碗(克)米,用食指在米中间轻轻划一字,放入1、2匙自己喜欢的粽馅材料,再填一些米盖住。

  右手先把外端粽叶往里折叠并向后折去,包好一端再以同样手法完成另一端,绑粽子要先在中间绑一次后才从一端逐一绑向一端以防变形,绳子紧度不能过紧(煮爆)或过松(进水),以轻扯不移动即可。

  在了解有关粽子的包法后,大家便可自己动手包粽子,期间可以相互学习相关细节,以便大家都能更好地完成。

  (3)制作结束:

  由负责人员将大家包好的粽子集中放置,然后将剩余材料整理,对于盛装不用的盛装容器洗净返还给食堂工作人员。

  1、煮粽子分发在食堂烹煮粽子完就分发给各位同事,并送去节日问候。

  2、注意事项全体员工按时到既定地点,应预先了解包粽子的有关方法。

  3、不要随意放置器具或是材料,以至于现场凌乱。

  4、注意个人和食材卫生,不应弄混弄乱。

  福利委员会端午节的来历农历五月五日是我国民间传统的端午节,又叫重午节、端阳节。这个节日大约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它与春节、中秋节并称中华三大节日。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各地说法不一。影响最大的一说是为了纪念屈原。屈原,战国时代楚国人,出生在湖北秭归县三闾乐平里。由于他学识渊博,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便做了楚怀王的左徒。他主张对内“举贤授能“、对外“联齐抗秦“,最后达到统一中国的目的。然而,他的这一政治主张却遭到楚国一班奸臣的反对,受到排挤和陷害,被放逐到湖南一带,流落在洞庭湖畔。不久,又听到楚国都城被秦国军队攻破的消息,他难忍亡国之痛,于是在农历五月五日这天投汨罗江而死。人们为了救他,竞相划船寻觅并向水中抛粽子。现一说法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还有的认为过端午是为了驱邪避毒。《楚荆岁时记》说:“五月五日,士民并蹋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风俗通》中说:“五月五日以彩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瘟“。至今东北农村还保留着端午节清晨到野外采摘艾蒿挂在门旁和在儿童的臂上系五彩线的习俗。现代学者闻一多先生认为端午节是龙的节日,即古代吴越人(一个龙图腾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还有的认为端午节源于夏至,即源于夏商周时期的夏至节。

【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设计方案08-31

教学设计方案07-08

教学设计方案02-28

设计方案范文08-02

音乐设计方案08-02

教室设计方案07-25

设计方案模板07-22

网络设计方案07-20

消防设计方案07-29

教学设计方案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