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洗去的繁华散文

时间:2021-04-11 12:34:58 散文 我要投稿

岁月洗去的繁华散文

  看过《乔家大院》电视连续剧,向往剧情里高墙、深巷、青砖、灰瓦的景致,还有那岁月沉淀出的故事,但却被朋友牵引着,走进了另外一座深宅大院……

岁月洗去的繁华散文

  ——题记

  2016年7月4号,参加完《作家报》在平遥古城的各项活动,便和几位老师相约,一同去目睹王家大院曾经的繁华。

  吃过早饭,大家分别坐两辆车前往。我和中国作家报主编何宝华、山东美女作家李华、还有慧娟同乘一辆车。王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灵石县静升镇,距平古城遥约一百多公里路程。汽车驰骋出平遥古城,沿着大街小巷,一直向西北方向行驰。七月的气候热得连麻雀都不愿意出来觅食。即使坐在空调车里,还是感受到阵阵闷热。刚离开县城,进入平灵公路,突然,一阵宏亮的声音打破沉默:“亲爱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肖学海,很高兴认识大家,现在,我们去的地方是山西省静石县王家大院,在那里,我们将欣赏到一个大家族曾经生活过的地方,目睹他们曾经的繁华……”

  近耳聆听,原来是肖老师在视频拍摄。真看不出,七十多岁的肖老师声音宏亮,口词清楚,主持风格挺有味。我被老师这种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感染,一时车厢里传来阵阵掌声,气氛非常活跃。汽车在狂奔,肖老师生动、风趣、幽默的主持还在继续。一边听老师的演讲,一边透过玻璃,欣赏晋中大地的景色:都是北方,和家乡的山一样美,蓝天下,树木葱茏,绿茵茵的庄稼缠绕在黄橙橙的大山上,装点出山的灵秀。两个多小时后,便来到了风景秀丽的静石镇。

  打开一扇门,豁然,一座跨越近七百个年轮的古建筑群出现在我的面前。只见高大精致的门楼,青砖蓝瓦的建筑,高墙幽静的深巷,无不彰显出主人当年的尊贵。走进一座大厅,原来这是王家大院博物馆,在展示窗里,有两座王家大院的浓缩立体图,一座是老建筑,一座是现代的院落。从建筑布局上看,院落布局似一个大大的王字,这种巧妙的布局,标新立意创意,蕴含着深刻的含义,令人人叹为观止。

  这座气势恢宏的大院,拥有五巷五堡五祠堂,共有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总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

  踏进这座古朴典雅的古宅,我不禁遐思,过去是否有规划、设计院?如果没有,仅凭个人的奇思妙想,就能建设出规划如此紧密完善,设计超群,精美绝伦的建筑群,令人赞叹古人的高超技艺和智慧,让这么一座民宅屹立大地几百年。

  由于没有导游,我们只能穿越一砖一瓦,一楼一搁、一石一雕、一院一墙,一阶一巷,在古朴中读这座主人,还有这座老宅子的前因后果。

  漫步在这座大院的深巷、小院,观赏它,虽然岁月将它的容颜打磨的'失去了原有的颜色,但并未失去它的优雅。它有着纤巧烂漫的特征,且凝结着质朴自然、清新典雅、明丽简洁的乡土气息。整个建筑的主色调是青灰色,显的宁静,庄重。建筑结构是一家一独院,传统的井子式四合院结构,每个院落都设有高高在上的祭祖堂和两厢的绣楼,还有各自的厨房、庭院,并有共同的书院、花院、长工院、围院。大小院落既珠联璧合,又独立成章,或隐或院内有院,门里套门,仿佛走进了迷宫,给人以神秘之感,也体现了建筑的私密性,符合北方人居住习惯。尤其是这里的最高族长王石的院子,更体现出一种尊贵、一种高大的品位和一家之主的名望。整座建筑做工精巧,巧在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而且加上了民间的艺术精华——砖雕、木雕、石雕是整个建筑群显的精致超群,其寓意深刻悠远。在这些民间艺术的元素里,它们题材丰富,技法娴熟,大量采用了自然界里的各种意像、隐喻、谐音,甚至禁忌的艺术形式,在文人、画家、雕刻家的共同酝酿下,将花鸟、鱼虫、山石、水舟、传说、戏曲、人物或雕于砖、或刻于石、或镶于木,深刻的体现了一个大家族的风范,并将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与汉民俗文化有机结合,融为一体,是整座建筑显的典雅、古朴、大气,表现出主人独到的品味。

  细细观摩这座建筑,它高雅的造型,细腻的线条,丰富的内涵,无不体现出它深厚的文化造诣。它是清代建筑的精华所在。如穿廊上的斗拱、额枋、雀替等处的木刻,柱础石、墙基石等装饰以及各院落内的楹联匾额,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做工极佳,体现了中国古代北方地区汉族民居的“坚固、实用、美观”的建筑特点。

  在这座大院里,不但深藏着很多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还涵盖了大量的文化元素。楹联、匾额,从字面上就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走进这诺大的宅院,无不为它的奢华而感叹。在这座大院里,它既有有江南水乡的柔美、清灵,也有黄土地上的粗狂、厚重。只见小桥、曲径、廊桥、垂柳,古树装点着这座北方大院的神韵,此时,我似乎看到前世大院里太太小姐,青年公子,少年儿童,身着华丽的衣服,嬉玩游园的景象,演绎出了多少人间故事,或悲情、或欢愉,都已化为尘埃,淹没在这座大院里。前行,被一座很大的湖泊将大院一分为二,一座很长的桥连接东西,又将它连为一个整体,穿越桥面,走向另外一座大院,这里地势渐渐高起来,巧妙的顺势造景,建成了一个观景台。道路两边的厚实的围墙约一米之高,凹凸着,给人们提供了游览观景的平台。三座造型不同的亭子将道路连为一个整体。登高望远,层层叠叠的屋面、挑檐、错落有致,那瓦蓝上延伸出的烟道,虽然没有炊烟袅袅,但也看得出当年各家各户的烟火,汇聚在一起的旺盛。继续前行,前面一个拐弯,道路又成为一个下坡,轻轻松松下山,继而来到了一座很大的广场,前面一块石雕照壁,龙飞凤舞,做工精巧细腻。朱红大门,大红灯笼,依然鲜艳夺目,石狮子威风凛凛,体现出一些民族的魂。原来,这里才是王家大院的正门,是迎接贵宾,迎来送往的热闹之地,从诺大空旷的广场,能看得出这个家族当年的声望和尊贵,显示出不凡的家族背景。

  走过,看过,被这座大院精工雕琢的建筑和他的主人所敬畏。

  是何许人,缔造了这么一座民居宫殿,传至今日,为后人留下了一座人类建筑史上的瑰宝。

  追根寻源才知,原来王氏家族的先祖,早年出生于太原,元仁宗皇庆年间(1312年—1313年),先祖王实迁至静升后,王氏便农田耕作、兼营豆腐业开始起步,渐渐发展壮大,由于为人诚实憨厚,家业渐丰,后由农及商,缘于他的勤耕守农、诚信守信、仁义善良,加上他的精明睿智,原始资本渐渐扩张,也渐渐得到了周围人的拥戴,他的资本也像滚雪球似的渊源不断的流进他的口袋,家产渐渐丰益,名声远扬,继而由商到官,事业渐渐飞黄腾达。为了家族有一个安居乐业的环境,在此前提下,王氏便开始更大的设想,想有自己的庄园,便大肆买地,扩大宅邸,兴修院落。王家大院,提早的宅子建于槐树附近,之后,由西向东,从低到高,逐渐扩展,便建起了“三巷四堡五祠堂”等庞大的建筑群,总面积达15万平方米以上。造就了王家大院前所未有的辉煌。王氏家族从十三世进入清朝。鼎盛于康熙、乾隆、嘉庆年间,除大兴土木,营造住宅、祠堂、坟茔和开设店铺、作坊外,王氏还在当地办有义学堂,设有义仓,修桥筑路、蓄水开渠、赈灾济贫等,善举不断,深的民心,被大家尊崇、爱戴。人们常说:“事物往往带有两面性”。前人辛勤耕耘,打造家业,建基了王家大院的辉煌。但到了明天启年间,族人中,有的不再以耕读为本,安于享乐:有的不持续以商发展,得过且过:有的满足于一官半职,有的安乐于锦衣玉食,不少人既无承继先业之志,亦无固本守成之心,有的竟成为盗贼、乞丐或不惜卖儿卖女之“草民”。到了十八世以后(清道光年间),除政治上的一些矛盾之外,家族矛盾也逐渐显现”就这样,王家大院繁华落尽,一片惨败,直落的人去楼空,一片凄凉,唯有这些建筑,闪现着昔日的繁荣。这就应验了一句话:“创业难,守业更难”

  走在回归的路上,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不知王家大院的后裔今昔何处?也许已流落它乡,回归一个平民的生活:也许还在晋商的路,继续拼搏,延续着祖辈们的生活:也许过着仕途,为官之道的浮华:也许还不知道,祖先为他们缔造的这座大院,曾经有他们的根、他们的魂。

  这座大院里,彰显出一个大家族的魂魄,不仅仅体现着一个家族的兴衰,还体现出他们诚实守信、耕读传家、善德仁义所具备的良好家风,才留下了这块民居上无以伦比的华夏之最,世界遗产。

【岁月洗去的繁华散文】相关文章:

岁月沉香,遗落繁华若梦散文09-16

时光繁华了岁月作文04-20

岁月流沙,掩不去汴梁繁华网络优美散文12-08

繁华伤感散文07-15

繁华的早市散文11-06

走过繁华似锦的岁月高中作文07-11

青春岁月之繁华作文08-20

夜繁华优秀散文07-28

春在繁华处散文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