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

发布时间:2016-1-25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自主学习落实文言词句,反复朗读感知故事情节,合作学习探究形象寓意。

二、教材分析

本文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愚公移山的成功,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它告诉我们要克服困难就要下定决心,坚持不懈。本文描写生动、形象,善于运用对比手法。

三、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顺畅朗读,了解故事大意。

2.分析愚公这一艺术形象,领悟其思想意义。

3.拓展思维空间,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行多角度的阅读。

四、教学重难点

1.积累常用文言实词,了解文言虚词“之”“其”“而”的用法。

2.准确翻译、理解课文。

3.拓展思维空间,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行多角度阅读。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借助工具书及书本注释自读课文,通过生生、师生的合作,解决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导入新课

    1笨吻翱扇醚生欣赏歌曲《愚公移山》。

    2闭庵д穹苋诵牡母枨,歌名叫《愚公移山》。《愚公移山》是一则长期在人民中间流传的寓言故事,相信在座的不少同学就熟知这个故事,有谁愿意给我们讲一讲这个故事呢?(学生讲好后,教师从鼓励角度进行评价,板书课题,介绍相关知识:《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名寇,又名列御寇,战国前期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俗话说,吃菜要吃原汁原味,读文学作品也是如此,要多读原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故事的原文,希望大家能从中品尝出独特的滋味。

    (二)自读感知

    1苯柚工具书及书下注释,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停顿正确。(同座组成学习小组相互听读,根据要求相互评价。)

    2苯柚工具书及书下注释,逐字逐句读懂课文。(自读中,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在书上打上问号,准备向同学、老师求助。教师巡视,随时了解学生自读的进展情况。)

    (三)合作解疑

    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师应该尽量要求他们自己查工具书解决,或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来解决,教师只解答学生经过努力仍然无法解决的问题。

    (四)检查自读(可用投影,也可课前打印)

    1备加点的字注音:

    万仞(rèn)        惩山北之塞(chéng)(sè)

    荷担者(hè)        箕畚(jī)(běn)

    河曲智叟亡以应(wú)    一厝朔东(cuò)(shuò)

    始龀(chèn)       无穷匮也(kuì)

    雍南(yōng)

    2被出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2)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3北嫖龆嘁宕剩

    (1)焉 且焉置土石(哪里)

         有子存焉(呢)

    (2)而 而山不加增(可是,表转折)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表修饰)

         何苦而不平(表承接)

    (3)其 其如土石何(加强反问语气)

         其妻献疑曰(他的,指愚公的)

         惧其不已(他,指愚公)

    4狈译下列句子: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2)甚矣,汝之不惠

    (3)其如土石何

    (4)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五)小组评价

    学习小组内,学生相互批改作业,教师巡视,解决学生争执不下的问题。

    (六)诵读巩固

    (七)布置作业

    1闭理文中的通假字。

    2蓖瓿伞八伎加肓废岸”。

    3狈锤此卸量挝模给自己的父母复述这个故事。

                    第二课时

    引导学生通过对本文的解读,巩固文言知识,了解不同人物对移山的不同态度,把握愚公这个艺术形象,领会寓言的教育意义。

    (一)诵读导入

    (二)研读新课

    上一堂课,同学们认真自读,提出了不少问题,许多问题由于大家积极动脑,都得到了圆满的解决。可见只要大家积极思考,学习上的许多事是自己可以做好的。今天老师将提出一些问题,大家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思考,看看对课文理解得怎么样。

    1闭馄课文中写到了哪些人物?

    提示:愚公、(其)妻、(其)子孙、遗男、智叟。(板书)

    2庇薰多大年纪了?智叟是哪个年龄阶段的人?那个“遗男”多大了?

    提示:愚公--“年且九十”,将近九十岁。(“且”,将近,快要。)

    智叟--老年人。(“叟”,老头。)

    遗男--“始龀”,七八岁。(“始龀”,刚刚换牙,七八岁的光景。)

    3庇薰为什么要移山?山移走了有什么益处?

    提示: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益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阴”:水的南岸,山的北坡;“阳”水的北岸,山的南坡。)

    4庇心男┤瞬渭恿艘粕嚼投?总共几个人?

    提示:参加移山的人有愚公、“子孙荷担者三夫”--儿孙中能挑担的三个人、遗男;总共五个人。

    5币粕降娜挝窦杈蘼穑磕愦游闹心男┑胤娇闯隽巳挝竦募杈蓿

    提示:(1)“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面积大,高度高,可见土石工程之艰巨。(2)愚公“年且九十”,遗男“始龀”,“荷担者三夫”--移山者,老的老,幼的幼,总共还只有五个人,就移山这项巨大的工程而言,劳动力极弱,可见要完成任务极其艰巨。(3)“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叩”“垦”“箕畚”,可见劳动工具落后,完成任务谈何容易。(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冬夏换季(一年),才回家一次,可见运送土石的路途遥远,劳动何其艰辛。……

    (学生只要能结合文本的解读,体会到移山的艰巨,言之有理即可。不必面面俱到,亦无须拘泥于上述提示。)

    6痹谌绱思杈薜囊粕饺挝衩媲埃愚公的妻子、子孙、遗男、智叟他们分别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引导学生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由此可见他们各自持怎样的态度呢?

    提示:(板书加点的字)

    (1)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献疑”--关心、担心。

    (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笑而止之”--轻视、嘲笑。

    (3)(子孙)“杂然相许”;(遗男)“跳往助之”--支持、参与。

    (愚公的妻子和智叟讲的话差不多,态度似乎也很接近,这是一个教学的难点,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可以通过揣摩朗读的语气,结合“献”与“笑”,“君”与“汝”,“如……何”与“其如……何”等字词及句式的比较,来实现教学目的。)

    7庇薰认为山一定能移掉的理由是什么,他是怎样驳斥智叟的呢?

    提示:汝心之固……何苦而不平?

    8闭舛位澳钇鹄慈萌烁械教乇鹩辛Γ这是什么原因呢?

    提示:(教师引导学生体会“顶真”的修辞作用)这段话,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方法,一句顶一句,层层紧扣,增强了语言的力量,充分说明了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

    9毙∽樘致郏和样是面对移山这件事,可为什么愚公和智叟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呢?

    提示:愚公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他有克服困难的决心,有坚持不懈的毅力,有奉献自己造福后人的美好愿望,所以对移山充满信心;智叟从静止的观点出发,畏惧困难,怀有私心,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及获利,从而断定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学生只要言之有理,就应该给予肯定,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加以概括。)

    10闭庋看来,愚公和智叟到底哪个人聪明,哪个人愚笨呢?

    提示:愚公不“愚”,是一个大智大勇的人,这叫“大智若愚”;智叟不“智”,是一个鼠目寸光的人。(板书加点字上的引号)

    11弊肺剩鹤髡呶什么在这两人的名字中将“智”和“愚”反过来使用呢?有何用意?

    提示:作者在两人的名字中将“智”和“愚”反过来使用,不仅加重了对比色彩,而且具有讽刺的效果。

    12惫适陆嵛玻两座山还是靠了神仙的相助才搬走的,有人说,愚公到底还是无能的人。大家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引导学生从文中找依据)

    提示:“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可见愚公移山的决心行动,使山神都害怕了;“帝感其诚”--表明愚公的精神连天神都感动了。所以,故事以神话结尾,更加突出了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感人至深。同时故事的结局也照应了故事的开端。

    (三)延伸拓展

    讨论思考:以现代人的价值观来看,你认为愚公的做法可取吗?为什么?如果你是愚公能不能有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设计此题的目的在于鼓励学生进行多元思维,教师不要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对于学生的明显偏频的观点,教师应该引发学生相互评点或辩论。)

    (四)布置作业

    以《“愚公移山”外传》为题,写一则小故事,表明自己对某些问题的见解。

 

老作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相关文章:

1.语文版九年级教学计划

2.九年级语文版教学计划

3.语文版九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4.语文版小学课件

5.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6.语文版九下教学计划

7.八下语文版教学计划

8.语文版春雨的色彩课件

9.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四单元课件

10.九年级上册英语第六单元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