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6-1-15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及作者文常。

2.分析小说中人物语言和行动,了解以双喜为主的小伙伴们的性格特征。

3.理解景物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4.培养理清复杂的情节结构的能力。

5.提高对小说中人物的分析能力。

6.使学生体会到童真的可贵和友谊的美好,在今后的生活中不断培养和拥有这种情感,力求达到真、善、美的境界。   

学习重点 2、3、4、6 

学习难点 3、4、6

预习导学 

一、自读课文,完成并记忆下列文学常识及字词,组长做好监督及检查

1、准确记忆、掌握作家作品:(7分钟)

鲁迅,原名(    ),我国伟大的(      )家,(     )家,(      )家,(       )人,有小说、杂文、散文、诗歌等,都收在《鲁迅全集》里。

1918年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

杂文集有《          》、《             》、《           》,

小说集有《          》、《             》、《           》,

散文集有《          》,

散文诗集《          》。

2、掌握本课生字词:会准确地读、写、注拼音。(9分钟)

归省(     )    行(     )家        惮(    )    xù(    )dao(    ) 

dài(    )慢     cuān(    )duo(    )    fú(    )水  

船lǔ(   )       yì(    )立   yùn(    )zǎo(     )   家juàn(   )jiǎo(    )洁   一小撮(  ) 乌jù(    )树   棹(    )着船  

漂渺(         )   chán(    )chán(    )     jiū(    )gě(    )

二、整体感知

1、快速默读课文,理清小说的主要情节(26分钟)

(1)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以什么为线索来展开故事情节的?

(2)划分文章结构层次,并以小标题的方式归纳层意,指出哪些详写,哪些略写。

三、课堂小结:(3分钟)

                     

                       探究交流 第一课时

一、读1-3段(看戏前)。分析(先独立完成后合作交流)(13分钟)

1、作者为什么说平桥村“在我是乐土?”(8分钟)(要根据本句话在段落和全文的位置归纳。注意:归纳要素要全。)

    2、本篇题为题目是“社戏”,这段文字看似与题目关系不是很紧密,能不能删除?为什么?【近似问题变相--这个题还可以怎么问?(1)、题目“社戏”,重在叙写去看戏,写这些在平桥村的一般乐事起着什么样的作用?(2)、这段文字在全文有什么作用?答案类似。)】(5分钟)

  

   二、读4--9段(看戏前的波折)思考(8分钟)

1、为去赵庄看戏“我”经历了三次波折,三次转折,请结合课文内容概括,并分析写波折和转折的作用(或原因)是什么?(5分钟)

2、“我们立刻一哄的出了门”,应如何理解“立刻”和“哄”?(3分钟)

二、读10--13段(夏夜行船):终于能够去看戏了,“我”的心情是愉悦的,作者怎样来写的呢?(先独立思考,后交流合作,注意组长职责,同时注意在课本上做出标记。)(20分钟)

1、心理描写:“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中的“轻松”和“舒展”表现了“我”什么心情?(2分钟)

2、动作描写:开船时,使用了一系列的动词,请在课本上划出来;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钟)

3、景物描写:11段是对充满江南水乡生活气息的景物描写,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描写的?联系全文思考,这描写有什么作用?(10分钟)

 4、“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中“依稀”与“似乎”可否删去?(2分钟)

5、文中写到了两处误认,概括并分析其作用。(2分钟)

三、课堂小结:(2分钟)

                     探究交流 第二课时   

 一、读14--21(赵庄看戏)思考:(12分钟)

    1、“我”在望到戏台时的心情怎样?

   

    2、在作者笔下,“我”所急切要看到的戏好看吗?为什么?

3、小伙伴们这样热衷于来看戏的真实的原因是什么?

二、读22--文末(月下归航,偷豆余波)思考:(20)

1、22段景物描写是从什么角度进行的,目的是什么?

2、“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和“几个老渔夫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各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3、你怎样看待“偷豆”这一情节的安排?(可以从目的、头谁家的豆、怎样偷、怎样防止被人发现、如何对待后果等处分析)

4既然戏不好看,豆不好吃,为什么文章结尾却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5、分析人物形象:(请自选角度,结合具体语句分析)(8)

①、一群纯朴可爱的农村孩子:

②、六一公公:

    三、课堂小结:(概括主题)(5分钟)

                    

                            巩固检测   

一、重点语段阅读:

(一)诚然!这十多个少年,……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 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15分钟)

1.为什么“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此时‘我”有怎样的感受? 

2.“我”的心为什么原本“很重”,忽而“轻松”了? 

3.这句话中的“忽而”“也’“似乎”都是什么词?在句中起什么作用?对表达“我”的轻松的心情有什么作用?

(二)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算 在眼前了。(25分钟)

4.用波浪线划出第 1 段中的比喻句,说说作者是从什么角度写景的?这一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5.第 1 段中加点词“似乎”“也许”是表示猜测的副词,“我”猜得对不对?去掉这些副词行不行?为什么?

 

6.“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使我的心也 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三句分别表现了我去看戏途中的什么的心理。

 

7.第 2 段写“我”在夜行途中的感受,哪些词集中体现了“我”的感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8.夏夜行船,月夜归航在写景叙事上都非常的精彩。夏夜行船通过那些角度来写景的? 

9.“……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 夜气里。”句中的“他”指代什么?这里描写的心境与第 1 段的有什么不同? 

10.对于文章一句结尾应该怎样理解?

 

学后反思

 答案:

第一课时

1、鲁迅,原名周树人,文学家、革命家、思想家。浙江绍兴人,有小说、杂文、散文、诗歌等,都收在《鲁迅全集》里。

1918年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1921年又发表了中篇小说《阿Q正传》。)

杂文集《坟》、《华盖集》、《二心集》等。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三部,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2、归省( xǐng)  行(  háng)家   惮(  dàn    ) xù( 絮   )dāo( 叨   )    dài( 怠 )慢    cuān(撺 )duo( 掇 )   fú(凫)水  船lǔ(橹)  

yì(屹)立    yùn(蕴 )zǎo(藻)     家juàn(眷)jiǎo(皎)洁                    一小撮(cuō)   乌jù(  乌  )树    棹( zhào   )着船  漂渺( piāomiǎo  )   

chán(潺    )chán( 潺   )     jiū(  纠  )gě( 葛   )

二、整体感知

1、顺序:时间顺序,或事件的发展顺序。线索:看社戏。 (记叙的线索一般为:时间、行踪、人物、物件、事件、情感变化、见闻感受) 

2、答案A:

    一、写看社戏的时间、地点、人、机缘,交代平桥村是“我”的乐土,“我”

盼望看社戏(1--3)  

    二、看社戏 (4--30)    

        (1) 戏前波折(4--9)。  

        (2) 夏夜行船(10--13)  

        (3) 船头看戏(14--21)  

        (4) 月下归航、偷豆(22----30) 

    三、 戏后余波和怀念社戏(31-40)

答案B:

 

第二课时:

  一、1、见教参P158:

  (1)我到那可以“受到优待 ”、钓到虾照例“归我吃”,小伙伴关怀“我”;

  (2)我去到那可以不念<诗经>之类"我"既不懂又不感兴趣的陈腐无用的经书,而且不循规蹈矩,“打了太公”也没人想出“犯上”这两字来,对自幼受封建道德秩序压抑“我”的这是种对自由的宝贵享受;

  (3)在农村可以亲近大自然,“挖蚯蚓”、“钓虾”、“放牛”,比城镇宅院中“我”受束缚的生活而言,这儿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景色优美,新鲜有趣;

  (4)最重要的是:去那里可以看社戏。

2、交代看社戏的时间、地点、人物和机缘,为下文写看戏做铺垫。

   二、

    1、(1)笔法曲折,文气摇曳,为看社戏做好充分的铺垫;(2)、初步表现小伙伴的热情、能干等特点,尤其是“双喜”。) 

    2、“一哄”是指没有经过认真准备和严密组织,一下子行动起来。在社戏中“我们立刻一哄的出了门。”是说聚在一起的孩子一下子吵吵嚷嚷就出了门。“一哄”,写出了孩子们得以去看社戏时的兴奋、高兴。

1、“轻松”和“舒展”与前文因看不成戏而沮丧形成鲜明对比,表现“我”欢喜轻快的心情。

2、动作描写,动词“拔”、“点”、“磕”、“架”充分描绘出小伙伴驾船技术的熟练,反映出小伙伴 们聪明、能干的特点。 

3、景物描写:作者是随着时间和空间的转换,依次写出了“我”在沿途的种种见闻和感受,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从视觉写其形:“起伏的群山”,“一丛松柏林”,其色:豆麦的“碧绿”、月色的“朦胧”;从听觉写其声:笑声、嚷声、水声、笛声; 从嗅觉写其味:豆麦的清香;从心理感受写“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 以上景物描写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江南水乡所特有的清新优美的图景,也烘托出“我”去看社戏时轻松、愉快、兴奋的心情。 

4、因为这里看到的赵庄,听到的歌吹是由于心情迫切而产生的一种错觉。如果去掉,便于下文相矛盾。

5、一是把途中的“松柏林”误认为赵庄,一是误把“渔火”误认为戏台上的灯火。心急才产生了误认,写这两点误认,既构成了情节的曲折,又进一步表现出“我”急欲去到赵庄,看到演戏的心情。(关键词:误认  心急生误  两误曲折  更现心急)

第三课时 

 1、“我”望到“庄外临河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那缥缈月夜空间的戏台,使“我”疑心是“画上见过的仙境”,深被吸引,无限欢喜,更全神贯注地一直望到“台上显出人物来,红红绿绿的动”。无限欢喜、兴奋之情。

2、①想看铁头老生翻跟头,但那老生却没翻。②想看到“蛇精”和“跳老虎”,但等了许久都不见出来。③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终于出了台”,并不停地唱着。(4)孩子们“喃喃的骂”,“不住的吁气”,“打起呵欠”等,这些孩子的神态描写,也从侧面表现了戏不好看。

3、(1)对少年儿童来说,对未知事物或新鲜事物的追求与探索远比得到它更有吸引力;(2)小伙伴们更在乎的是在看戏途中彼此可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玩耍。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小伙伴们真正感兴趣的不在社戏,而在看戏前后的那种气氛、感觉。

 二、

1、“回望”表现了我留恋、依依不舍的心情;“罩”通过视觉表现了戏台如梦似幻的情景,与来时的情形照应,也表现了“我”对戏台的向往留恋。

2、赏析划线句“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船行之快,突出小伙伴们划船技艺高超和心情愉悦。侧面描写,突出小伙伴驾船技术高超。

4、其实那夜的戏,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的骂”,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来也实在平常。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是过去那段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生活的标志,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童年的美好回忆,充满了浪漫的理想色彩,相对于成人的无限烦恼,重重束缚的现实生活,表现了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第四课时:

(一)(二)

1.舱中比较安全,这里写出小伙伴们对“我”的照顾,“我”此刻的心情是轻松偷快。

 2. “很重”是因为外祖母和母亲不答应让“我”和小伙伴们一起去看社戏,心情很沉重;双喜说服外祖母和母亲, “我”可以和他们一起去看‘社戏了,心里很高兴,所以“轻松”。

 3.对表达“我”的轻松的心情有什么作用? 副词,起修饰和限制作用,表现“我”心想事成时的愉快、兴奋,和内心的满足。 

4. 作者从视觉的角度写景,不仅写出船行的速度快,更衬托出“我”看社戏的迫切心情。 

5. 事实证明猜错了。去掉不行,因赵任只是依稀可见,听到的声音,看到的火光只能是猜测, 而且猜测的都与看戏有关,这就更能表达出“我”看戏的急切心情。

 6 、迫不及待、兴奋、喜悦 

 7、 “沉静”“自失”。“我”当时的心情非常愉快,更主要的是途中的优美景致使“我”陶醉了。

 8.、从视觉听觉嗅觉,有声有色地写出了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 

9、 指代宛转、悠扬的笛声。第 1 段表达“我”急于看到社戏的急切心情。第 2 段表达“我”被笛声、景色陶 醉的 轻松愉悦的心情 

10、其实那夜的戏,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的骂”,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来也实在平常。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是过去那段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生活的标志,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童年的美好回忆,充满了浪漫的理想色彩,相对于成人的无限烦恼,重重束缚的现实生活,表现了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李亦秦

[《社戏》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社戏》课件

2.鲁迅《社戏》教案

3.初一语文《社戏》课件

4.社戏原文阅读答案

5.关于《社戏》读后感

6.关于社戏优质课教案

7.《社戏》语文阅读及答案

8.社戏课本阅读答案

9.关于社戏的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10.有关《社戏》的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