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课与朱元思书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发布时间:2016-3-26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第二十一课   与朱元思书

教学目标 

1、学习先总后分的描述方法。 

2、体味精美清新的语言,积累描绘山水的词语。 

3、培养诵读能力、理解能力、欣赏能力、审美能力。 

4、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感受江山的奇美。 

教学步骤: 

一、引入课文  

1.从吴均的一首小诗《山中杂诗》入手,简介作者及风格。  

《山中杂诗》: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2.提问:引导学生读一遍后:你能运用第一单元所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写了什么?  

(明确:写“景”,作者居住在深山的一座茅屋里,看到四种景物)  

3.提问:你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  

(明确:吴均(南朝)(板书),可见这是一位善写山水的大家。南朝人)  

4.引入:今天我们来欣赏吴均另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但现在看到的已不是当时的完整信件。本文见于《艺术类聚》卷七。由于文中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富春江的秀美风光,历来被人们当做独立成篇的山水佳作来阅读欣赏。 

二、分析课文 

(一)、朗读课文 

1、明确读音和句读 

轻声朗读课文,标出不明白的读音、句读。 学生提出。  

(学生若不提出,可提醒:缥碧、急湍、轩邈、泠泠、鸢飞戾天(板书备用))  

朗读:学生全文朗读。(注意其生字新词的读音、句式停顿的处理)  

点评:侧重在句读方面。适当点评学生的情感处理:强调:向上的那种“劲”。 

2.关键词语释义并译句  

朗读:出声散读课文;请学生圈出不好解释的词句,准备提问。  

导引:对照注释,是否都能解释?有什么觉得不好解释和翻译的?  

讨论:在学生发问时,视情况作分别处理:  

一般词语可互答解决;  

涉及下列板书中的重点词句,板书待用,同时依然互答解决;  

学生无人发言时:指定下列板书中的关键词,点名回答。  

注意:以下几个句子的翻译(学生不提不讲)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风尘和雾气全部消散一片明净,晴空和青山共同呈现同样青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任凭(船儿)往东还是往西。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滔,与快马无异。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紧贴两岸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的树木,  

负势竞上,互相轩藐;-- ……,仿佛争着向远处高处伸展;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像老鹰那样极想得到名利的人,……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横斜的大树枝遮蔽着天空,即使白天与黄昏无异;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稀疏的小树枝交织的地方,或许还可以漏出点阳光  

(二)、分析课文 

1、理清课文结构  

朗读:采用个别朗读方法,其他同学考虑:文中哪句话概括了课文描写的山水的特征?为什么?  

讨论:找找看,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色的特征?为什么?  

(请1-2个学生(水平稍差的)谈自己的看法,要求:自圆其说,语言完整)  

(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景色的特征,全文都围绕着这两个字在做文章)  

讨论: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展现这个“异”和这个“奇”字的?  

(请2-3个学生(水平较好的)谈自己的看法,要求:利用板书上的关键词句,教师注意肯定、补充)  

小结。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利用板书明确:  

景 异水: “清” (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急”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奇山: “看” (高山寒树,轩藐成峰)  

“听” (泉水作响;好鸟成韵。蝉鸣不穷,猿叫无绝)  

本文写作手法上采用了先总后分的手法。 

先总写:用“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八字大笔勾勒,将一幅天高气爽、色彩清丽的整体图画推至读者面前。既境界阔大,又画面清新。接着,在进行具体描绘之前,作者又用高度概括的笔调告诉我们从富阳至桐庐的大约一百里之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以激起读者的极大兴趣。 

分写:首先写水。这里的水,第一个奇异之处是极其清澈:“千丈见底”,甚至游鱼细石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另一个特点是水流湍急,快如箭马。此外连用两个比喻,将急水猛浪的迅捷之势表现得十分生动形象。这两个特点可以概括为一静一动,而动静变化的交替描写,既可以使我们看到江水的千姿百态,也使文章显得生动活泼。接着写出。“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里写“奇山”--富春江两岸高山之雄伟。 

2、明辨课文的主旨  

朗读:全体朗读课文,建议学生利用板书内容尝试背诵。  

讨论:读完全文,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从中你能悟出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情吗?(放开回答,一般要求能用最精练的词、短语概括;回答人数不少于5人。适当板书待用)  

小结.引导学生回顾作者所选之景、绘景语言等内容后明确:  

志--无拘无束、任性自得 (负势争高,息心忘反) 突破束缚同时又不被身外之物所累。怡然自得,轻松自如。 

生平简介:吴均(469~520)南朝梁文学家。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官奉朝请。通史学。其文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文辞清拔,表现沉湎山水的生活情趣;时人或仿效之,称为“吴均体”。亦能诗,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吴朝请集》。别有小说《续齐谐记》。  

总之,生平多坎坷,虽亟思奋发有为,但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  

3、体会写作特色  

朗读:全体朗读、尝试背诵  

提问:读到现在,你觉得本文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放开回答。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句式“两两相对”的特点及其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三、作业 

1、比较阅读:小石潭记(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日恕已,日奉壹。 

吴文尚自然,少人之活动。意境是天然生成的,人只需去感受即可。 

而柳文人的活动更多。意境的生成是需要人的活动的,人是景的有机组成成分。 

吴文句式井然,有韵律。柳文语言活泼,形式自由。 

2、探究活动:补写一封结构完整的书信 

《与朱元思书》是一篇无头无尾的文章,但与晋宋时期简牍体的比较分析来看,其风格极为合拍。当时的书简体大都信笔拈来,随兴而止。而且这种文体直到清末依然不衰,是为四六体的典范。但是,既然是一封无头书,就有他的可利用之处。为此,可要求学生"用现代书信的格式,保持原文的语气,语调,补出全文的开头和结尾,写成一封结构完整的现代书信"。对于高中的学生来讲,写信并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难的是基于这篇原文而把一封古今结合的信写好。 

元思兄台鉴: 

当阳一别,忽忽数月,不甚思之。前日余自富阳沿江而下,观两岸之景甚美,笔录之,与君共享。 

惜时光匆匆,美景不再,望兄珍重。 

弟叔庠敬上 

可略:(你觉得生动地描写表现在哪里?(论讨后回答) 

本文描写十分出色,关键在于抓住了景物特征。选用了形象的语言:“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仅八个字就描写了风清日朗、天碧山青、一尘不染、一视万里的富春江环境。以“净”托“色”,“景”中孕“情”。置身于这样的山光水色之中,那心情该何等舒畅! 

写异水:“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写出江水的明净澄澈。写奇山:“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五成峰。”这里写出了山“色”青葱,写出了山“势”高耸,更写出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 

备用: 

一、骈文,又称“骄体文”,和散文相对的一种文体,起源于汉末,形成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骄文的最大特点是讲求对仗,即所谓“骄偶”(两马并驾为骈,两人并处为偶)。全篇以偶句为主,构成字数相等的上下联,句法结构相互对称,词性、词义相互配对,句子的字数通常是四字句、六字句相互交替。所以这种文体,晚唐时被称为“四六文”,以后历代相沿,到清代才叫做骈体文。其次是讲求平仄,上下联要平仄相对,平对仄,仄对平。其三是讲究用典,目的是使文章委婉、含蓄、典雅、精练。用典有明典和暗典,有时还将典故反用,起衬托、对比作用。为了追求形式美,骈文还讲究词藻华丽,大量使用颜色、金玉、花草等类词汇。骈文对唐宋以后的文学语言,特别是律诗、律赋的发展有很大影响。由于过分追求形式,逐渐走向形式主义,妨害思想内容的表达,成为文章的桎梏。 

二、课文参考译文 

烟雾都消散尽净,天空山峦都是同样的颜色。(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一会儿东,一会儿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多里地,奇山异水,(可以说是)世上独一无二。 

江水都是青白色,水深千丈清澈见底。水中游鱼,水底细石,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急湍的水流,比箭跑得还快;凶猛的浪头,好像狂奔的马群。 

两岸的高山上生满让人看了感到寒意的树木。山峰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争先向高处和远处伸展;它们争先恐后笔直地向上,形成无数的山峰。泉水冲激岩石,泠泠地发出声响;美丽的鸟儿相向和鸣,和谐动听;鸣蝉长久不断地叫着,群猿哀鸣经久不绝。那些为名为利极力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平息他那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治理社会事物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木在江面上边遮蔽着,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又可见到明亮的阳光。 

三、桐庐-富春江旅游区简介  

钱塘江上游从闻堰开始就进人富春江,两岸青山如黛,明秀雅 致。沿岸的富阳有郁达夫故居和郁氏兄弟纪念馆。七里泷段,群山夹峙,峭壁陡立,有小三峡之称。至桐庐境内,有瑶琳溶洞、桐君山、严子陵钓台、白云源等景区,都是旅游热点。  

白云源融林海、奇石、碧溪、清泉、飞瀑、幻雾于一体,可与四川的九寨沟相比。它又是唐代诗人方干的故里,历代墨客骚人问津之地,素有“诗村”之誉,至今耕读之风不绝。当你进人白云源,立时就发现这里“有家皆掩映,无处不潺媛”的情景,显示出一种自然的美、原始的美和神奇的美。这条旅游线路,最理想的是乘船溯江而上至桐庐,也可以先到桐庐,顺江而下。上述游览方法,对双休游的旅客来讲,最好是周五晚出发,星期天晚回原地。如果是在长假期间出游,在游完富春江、桐庐之后,可顺便进人新安江畅游千岛湖。从杭州出发、溯富 春江、新安江而上,经富阳、桐庐、建德到千岛湖半岛上的淳安,历来是浙江省的一条重要旅游风景线路。 

四、拓展阅读:吴均诗歌三首 

《山中杂诗》 

山际见来烟, 

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 

云从窗里出。 

《从军行》 

男儿亦可怜, 

立功在北边。 

阵头横却月, 

马腹带连钱。 

怀戈发陇坻, 

乘冻至辽川。 

微诚君不爱, 

终自直如弦。 

《梅花落》 

终冬十二月, 

寒风西北吹。 

独有梅花落, 

飘荡不依枝。 

流连逐霜彩, 

散漫下冰澌。 

何当与春日, 

共映芙蓉池。 

五、课堂练习 

一、按要求写出句子。 

1.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概括赞叹富春江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富春江水清澈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江流气势磅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听觉感受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漂荡,任意东西。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苦奔。 

3.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 

二、翻译句子。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5.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6.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参考答案: 

1.风尘和雾气全部消散一片明净,晴空和青山共同呈现同样青色。 

2.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滔,与快马无异。 

3.紧贴两岸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的树木。 

4.当人们仰望盘旋峰顶的老鹰,就自然而然平息了追求名利的欲望 。 

5.横斜的大树枝遮蔽着天空,即使白天与黄昏无异。 

6.稀疏的小树枝交织的地方,或许还可以漏出点阳光。

 

王平

[第二十一课与朱元思书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相关文章:

1.与朱元思书教案

2.八年级物理人教版下册《机械能及其转化》教案

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滑轮》教案

4.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机械效率》教案

5.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动能和势能》教案

6.人教版八年级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7.八年级人教版《蜡烛》教案

8.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

9.八年级下册窗教案

10.八年级物理下册《滑轮》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