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世说新语、虽有嘉肴)

发布时间:2016-3-1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

一、词语积累

[内集]家庭聚会。内,指家人。集,聚集。 [儿女]指子侄辈,这里指家中年轻一代人。 [讲论文义]讲解诗文。义,道理,意义,文章表达的意思。 [俄而]不久,一会儿。 [欣然]高兴的样子。 [似]相似,像。 [差(chà)]大致、差不多。 [拟]相比。 [未若]不如,比不上。 [因]由于。 

二、文学常识

1. 《世说新语》:六朝志(记)人小说代表作。全书8卷,分德行、言语、方正、政事、文学、雅量等36门。是南朝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2. 本文选自《世说新语笺(jiān)疏》中的“言语”一门。

三、内容点击

《咏雪》讲的是晋朝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少女谢道韫表现了以柳絮咏雪的才能。

四、阅读探究

1. 文中“寒雪”“内集”“讲论文义”“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怎样一种家庭气氛?

轻松、温馨、文化气氛浓郁的家庭气氛。

2. 从上下文看,“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文中“儿女”即子侄辈,指家中年轻一代人。今天的“儿女”专指子女。

3. 文章结尾交代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暗示作者更加赞赏她的才气。

4. 以“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第一种意见:“撒盐空中”好。它注重了形似,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与盐比较接近;而柳絮是灰白色,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与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

第二种意见:“柳絮因风起”一句好。好的诗句应有深刻的意蕴,“柳絮”句将物象与意蕴统一起来,形成了诗句的意象,给人以春天即将来临的感觉,留有想象空间;而“撒盐空中”仅有物象而无意蕴。

五、迁移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以比喻描写飞雪的古诗佳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陈太丘与友期》

一、词语积累

(一)常规词语

[期行]约定同行。期,约定。 [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期,约定的时间。日中,正午时分。 [舍(shě)去]不再等候就走了。舍,放弃。去,离开。 [乃]才。 [时年]当时的年龄。 [戏]嬉戏,玩耍。 [客]客人,指朋友。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委]丢下、舍弃。 [君]有礼貌地称呼对方。 [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无信]不讲信用。 [引]拉。 [顾]回头看。

(二)通假字

[不]同“否”。

二、文学常识

出自《世说新语笺疏》中“方正”一门。

三、内容点击

《陈太丘与友期》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面对父亲的友人的无信、无礼,义正辞严地加以反驳的故事。既表现了他的聪敏,更写出了他的懂得为人的道理。

四、阅读探究

1. 陈太丘“期日中,过中不至”,陈太丘的朋友反怒责陈太丘,说明朋友是怎样的人?

不讲信用,粗野无礼。

2. 元方面对父亲朋友的粗野语言,针锋相对地指出他的“无信”“无礼”,这说明元方是个怎样的人?

聪敏,机智,善辩,懂得维护家人尊严,懂得为人之道。

3. 有人认为客人已经认错,元方就应该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之极,无地自容,这的确有些失礼。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

[第一种意见]不同意。元方当时才七岁,他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从容不迫地反驳一个成年人,使对方明理,并赢得对方的叹服,维护了父亲的名誉,这已属不易。我们不能对一个七岁的孩子求全责备。

[第二种意见]同意。父亲的友人已经表示了歉意,应该给人改正过错的机会。人没有一生都不犯错误的,只要改正,就是好的,不能总是抓住人的“小辫子”不放。

4. 有人认为,陈太丘的朋友也有可取之处,你同意这个看法吗?

 同意。面对元方的反驳,有人很惭愧,想与元方握手道歉,这说明他有知错能改的精神。

5. 友人为什么能够哑口无言、赔礼道歉?

元方的反驳有理有据。第一,从信用方面看,父亲朋友失约在先,无信;从礼貌方面,父亲的友人当元方的面骂元方的父亲,无礼。因此,友人最后哑口无言,只得赔礼道歉。

五、迁移拓展

1. 面对他人的无礼,你该如何处理?

[意见一]抓住对方失礼之处,针锋相对,维护个人名誉不受侵害。

[意见二]针对对方失礼之处,摆事实,讲道理,使对方明白自己的过错,既维护个人名誉,又不伤害对方。自己不能向对方一样失礼。

2. 如果父母不在家,家中来了客人,你该如何接待?

在能确定对方身份的前提下,以礼相待;如果不明对方身份,要机智地探询对方情况,提高安全意识。

3. 你还知道哪些《世说新语》中的故事?

如“王戎识李”。

4.有不少成语出自《世说新语》,请写出几个。

望梅止渴、难兄难弟、鹤立鸡群、标新立异、一往情深

5. 古代像谢道韫、陈元方这样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还有很多,你能举出几个这样的事例吗?

㈠ 王冕四岁作画; 

㈡ 曹植七岁作诗; 

㈢ 甘罗十二岁做宰相;

㈣ 司马光砸缸。

 

《〈论语〉十二章》

一、文学常识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儒家文化圈及世界有深远的影响。其教育代表思想着重有“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启发诱导”、“温故知新”等等。  《论语》介绍:《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四书)《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五经)并称“四书五经”。

二、词语积累

(一)常规词语

[子]先生,指孔子。     [时习]时常地复习。时,时常(又:按一定时间)。习,温习、复习、实习。            [朋]同门,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亦]也。       [自]从。               [(不)知](不)了解。               [愠(yùn)]生气,发怒。           [君子]指高尚的人。                   [吾]我。                          [日]每天。                             [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多次。省,反省。         [为(wèi)]替,给。            [谋]谋划,指办事。                 [忠]尽心竭力。 [交]结交,交往。                 [信]真诚,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故]指学过的知识。             [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 [殆(dài)]有害。           [善者]指长处。善,好。        [从]跟从,这里指学习。

(二)通假字

[说]通“悦”,愉快。   [有]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三)古今异义

(1)有朋自远方来。 朋,古义:志同道合的人;今义:朋友。                           (2)不亦君子乎。  君子,古义:道德上有修养的人;今义:对人的敬称。          (3)五日三省吾身。  三,古义:泛指次数;今义:二加一所得的数目。             (4)择其善者而从之。  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从前。

(三)一词多义  

(1)时:学而时习之(时常、按时)元芳时年七岁(当时) 

(2)志:吾十又五而志于学(立志)匹夫不可夺志也(志向) 

(四)成语

不亦乐乎 、择善而从 、三人行,必有我师、三十而立、温故知新

三、阅读探究

1. 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1)这一则告诉我们要有怎样的学习方法、学习乐趣(态度)和为人态度(个人修养)?

①学习方法:学后要时常复习。②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探讨学问。③为人态度:对不了解自己的人,毫不怨恨。

(2)学后复习本是一件艰苦的事,孔子怎么说是愉快呢?

在复习中巩固了所学,加深了理解,收获增多,这对一个渴求知识和技能的人来说一定是愉快的。

(3)“有朋自远方来”,孔子为什么会感到快乐?

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投奔自己,向自己学习,且双方可以探究学问,这自然是十分快乐的事情。

(4)从第三句来看,我们应学习孔子什么美德?

胸怀宽广,为人大度。

2. 第二则: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从曾子“三省”来看,古代治学之人非常重视的是什么?你怎样看待这种做法?

重视品德修养。德乃为人之本,治学之基。一个人首先应该有德,有才无德,其人会遭人鄙视,其才也不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却会引起消极的影响。

3.第三则:子曰:“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本章讲的是孔子自己求学与品德修养的提高过程。不同年龄阶段修身做人的一些做法。

4. 第四则: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温故”和“知新”是否是并列关系?作者强调了什么?为什么?

不是。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孔子说:“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复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 “可以为师”。所以,要“知新”, 关键是要独立思考。

(2)“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在学习中要及时温习旧知识,通过独立思考,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有新发现,从而将知识融汇贯通,增长自己的能力。

5. 第五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1)这一则阐述了怎样的内容?你从中掌握了什么学习方法?

阐述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要学思结合,二者不可偏废。

(2)为什么要将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

学是基础,只学不思,是死学;只思不学,是空想。只有将二者结合,才能真正领悟知识的精髓。

6.第六则: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本章讨论思想道德修养,颜回清平乐道的高尚品质。 

7. 第七则: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本章讲正确的学习态度。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弥补不足。

8、第八则: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本章讲的是在平淡的生活中,应乐在其中,不羡慕、不贫图不义之财。

9、第九则: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本章讲的是要学习别人好的地方,借鉴别人不好的地方,修正自己的缺点。

(1)这则讲了怎样的学习态度?

要善于向一切人学习。既要学习长处,又要借鉴短处,从而反省自己。

(2)用一个成语概括这则的主要意思。

取长补短。

(3)唐太宗李世民有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你能联想到孔子的哪句话?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第十则: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本章告诉我们时光飞快流逝,我们要学会珍惜时间。 

11、第十一则: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本章用国家的帅将与一个人的志向做对比,说明立下大的志向,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2、第十二则: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本章说明一个人,要有大志,还要善于思考,才能有较大的收获。 

四、总结迁移

1. 请按照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品德修养给十则语录归类。

①说明学习方法的有: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②表明学习态度的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③描述品德修养的有: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 新学期又开始了,我校要迎来一批新同学,请你从本文中为学校选择一句话制成欢迎横幅。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3. 《论语》中含有大量的成语,请再从《论语》中挑选出几个本文外的成语。

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4.  又要重新布置班级了,请在本文中选择几条格言,书写成条幅,挂在班级墙壁上。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⑤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5. 学了本文,你受到哪些教益?

作为学生不应死学书本,应该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更应加强思想品德修养,使自己的各方面全面发展,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适应社会的需要。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一、基础巩固

(一)翻译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虽有佳肴(  即使  )                         2、不知其旨也(  甘美    )

3、虽有至道( 最好的道理  )                4、是故学然后知不( 所以 )

5、教然后知困(不通,理解不了  )       6、然后能自反也 (反省  )

7、然后能自强也(  自我勉励     )         8、学学半(  xiao教人      )

9、教学相长也( 增长,促进  )

(二)翻译下列句子

1、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                               &nbp;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勉励自己。                           4、故曰:教学相长也。

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

5、《兑命》曰:“学学半。”

《兑命》说:“教育别人,能收到一半的学习效果。”                                                                                   

(三)填空。

1、《礼记》,又名《  小戴礼记   》,  儒    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   西汉   (朝代)   戴圣   (人名)编撰。

2、“四书”是指《  论语   》《  孟子  》《  大学  》《  中庸  》。

“五经”是指《  诗经 》《 尚书 》《 礼记 》《 周易 》《 春秋 》。

3、《学记》是《   礼记     》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的   第一篇   系统性的   教育学   论文。其中许多看法和认识至今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如“因材施教”“   教学相长    ”等。

4、本文集中论述了   教  和   学  的关系,说明了   教学相长   的道理。

5、本文在论述时先以“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     ”类比引出“  虽有至道,弗学, 不知其善    ”,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  教学相长   ”这个结论。(用原文填空)

6、本文的中心句是(    教学相长        )。

7、读了这篇短文,结合你的学习实际,谈一点你的学习体会。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一寺临河干(  靠近   )           (2)山门圮于河( 倒塌  )

(3)阅十余岁(  经过  )                (4) 竟不可得 (  最终 )

(5)棹数小舟( 划船 )                  (6)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离开 )

(7)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 侵蚀、冲刷 ) (8)但知其一( 只 )

3、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⑴如是再啮         古义:(   这样       )       今义:(    判断动词         )

⑵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事物的道理)   今义:(物理学,学科名称)

4、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D  )

  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翻译: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冲走呢?

(2)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翻译: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荒唐可笑;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可笑吗?                                                            

(3)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翻译: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中一个方面,不知其他方面的情况太多了,怎么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作主观判断呢? 

6、文中讲到了哪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  

四种:一是到原地水中找(“水中”);二是到下游找,理由是“以为顺流下矣”。三是就在原地沙下找(“地中”、“ 湮于沙上”);理由是“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四是到河的上游去找(“上流”),理由是“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7、如何理解讲学家的“笑”和老河兵的“笑”?

讲学家听说了寺僧往下游寻找石兽,嘲笑他们不懂推究事物道理,老河兵嘲笑讲学家“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主观臆断。

8、探究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 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

 庙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兵则从实际经验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看法。                           

9、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言之成理即可)

《寓言四则》

《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下雨)墙坏(毁坏)。其(他的)子曰:“不筑(修补),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老人fǔ)亦云(也这样说)。暮(晚上)而果(果然)大亡(丢失)其财,其家甚智(认为……聪明)其子,而(表转折,却)疑邻人之父。

1.本文选自 战国 末期著名思想家 韩非子  的著作 《韩非子》  。

2.在文中括号内给加点字解释 

3.给全文翻译:宋国有一个富人,因天下大雨,(他家的)墙坍塌下来。他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补它,一定有盗贼进来。”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可富人不听他们的话。)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很赞赏儿子的聪明,却怀疑盗贼是隔壁的老人。

4.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D  )

A、其家甚∕智其∕子      B、马∕无故亡∕而入胡    C、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D、暮∕而果∕大亡

5.写出文章的寓意: 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告诉人们不能凭空随意猜疑或赞赏别人,要实事求是。)

《塞翁失马》

近(靠近)塞上之人有善(擅长,善于)术者(的人),马无故(原因,缘故)亡(逃跑)而入胡。人皆(都)吊(安慰)之,其父曰:“此何遽( 就)不为(是)福乎(呢)?”居(经过)数月,其马将(带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有很多)良马,其子好(喜欢)骑,堕(摔)而折( 折断)其髀(大腿)。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拉)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十分之九,绝大部分)。此(这个人)独以(因为)跛(瘸腿)之故(原因,缘故),父子相保( 保全 )。

1.本文选自 西汉 (朝代)淮南王 刘安 编著的 《淮南子》  ,此书又名《淮南鸿烈》。

2.在文中括号内给加点字解释。    

3.给全文翻译:靠近长城一带的人,有个精通术数的人,(一天他家的)马无缘无故逃到胡人那边去了。人们都来安慰他,他却说:“这怎么就不是福气呢?”过了几个月,他那匹马(竟然)带领着胡人的骏马回来了。人们都来祝贺他,他却说:“这怎么就不可能是祸患呢?”家里有很多好马,他儿子喜欢骑马,(一次从马上)摔下来,折断了大腿骨。人们都来安慰他,他却说:“这怎么就不是福气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进攻,进了长城,壮年男人都拿起弓箭去打仗。靠近长城一带的人,绝大多数都战死沙场。这个人唯独因为瘸腿的原因,父子的性命都得以保全。

4.下列各句加点的“之”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C )

①、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②、友人惭,下车引之    ③、其邻人之父亦云

④、人皆吊之              ⑤、故时有物外之趣      ⑥、驱之别院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②④⑤

5.“近塞上之人”遭遇了哪几件事?(用原文回答)

答:  马无故亡而入胡;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堕而折其髀;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6.成语的来源之一是古人的著作,出自上文的一个成语是: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7.写出文章的寓意: 祸福得失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8.关于福祸得失互相转换的辨证关系,中国有许多名言俗语作了精辟的概括,你能说出几句吗?答: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祸福相倚   因祸得福 

青舟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世说新语、虽有嘉肴)]相关文章:

1.《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

2.虽有嘉肴阅读题答案

3.世说新语两则文言文及翻译

4.世说新语德行文言文及翻译

5.人教版《世说新语》两则教案

6.世说新语·咏雪文言文翻译注释

7.世说新语3则教案

8.世说新语原文附翻译

9.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3篇

10.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原文及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