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人教版高一上册)

发布时间:2016-6-12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熟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与结构。

2、 能力目标: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找出文章中使用说明方法。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概括课文内容的要点。

【教学难点】

  了解文章的说明对象,理清说明顺序,掌握说明方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有没有哪位同学知道这句诗?这句诗出自诗人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中的第一首,这句诗的意思是“驿马奔驰神速,看不清所载何物,惟有杨贵妃在山上远望,知道是最心爱的荔枝被运来,欣然而笑”。杨贵妃最爱吃的就是荔枝,也以为这首诗,荔枝又名“妃子笑”。能不能告诉我,你们平时看到的或者吃到的荔枝是什么样子和味道呢?荔枝的保鲜期是很短很短的,而我们平时在水果店里买到的荔枝,其实是很不新鲜的,样子和味道都跟真正新鲜的荔枝大有区别,我们很难吃到真正新鲜的荔枝。那真正新鲜的荔枝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今天所学的《南州六月荔枝丹》就能知道这些。

二、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字词:

醴酪(lǐ  lào)       缯(zēng)    绡(xiāo)      瓤(ráng)           

绛囊(jiàng náng)    勃(bó)      莆(pú)        龟( jūn)裂    

渣滓(zhā zǐ)        贮藏(zhù cáng)      蘖(niè)   啖(dàn)

2、课文分层:

第一部分(1~10):主要说明了荔枝的形态和果实的特点。

第二部分(11~14):主要介绍荔枝的生产情况。

三、分析课文:

    第①自然段--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文章开头并没有直接写荔枝,却是先从又是所写的荔枝壳,肉的颜色和《荔枝图序》描写的不同提出疑问:“实在无法理解,荔枝哪里会是红色的!荔枝肉像冰雪那样洁白,不是更奇怪吗?”然后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对荔枝的说明。由回忆进入到了现实,由设置疑问引到介绍科学知识,这种引人入胜的方法在科学小品文中经常要用到的。

问题1:运用白居易的《荔枝图序》有什么作用啊?

明确:作用有三点:一是使读者对鲜荔枝的形态有个初步的印象;二是引起阅读的兴趣;三是引出下文。

问题2:我们可以简单用两个字来概括一下这一自然段,可以用哪两个字啊?

明确:“引子”。

第②自然段--接着来看第二自然段,这一段主要写荔枝的外部形态(外壳、颜色、果形、大小)。在这一部分可以看到先是从白居易所描写荔枝形态的不足写起的。白居易所认为荔枝的壳是如“缯”,这个“缯”呢,可能大家不知道,就是一种丝织物。我们应该可以想象它是很滑的,而真正的荔枝,大家都是看过的,实际是表面很粗糙的。所以呢,下面作者就用了一连串的果树学术语对荔枝的壳进行了叙说。

第③自然段--说明“成熟的荔枝”的颜色。

问题1:哪里写了颜色啊?

明确: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

问题2:在这里,为了使读者对荔枝的颜色有更深切的认识,作者引用了几个比喻,是那几个呢?

明确:将单个的荔枝比作"绛囊"、"红星"、"珊瑚珠";整株树就是“飞焰欲横天”;成片的树林是“红云几万重”。

第④自然段:从第一句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一段讲的是什么了,是不是荔枝的大小?用一个专业一点的词语来概括一下,就是形态二字。所以这一段说明了荔枝的果形。作者先总体介绍各种形状,然后由蒂部到顶端及两侧具体介绍,井然有序。

第⑤自然段:这一段主要说明了荔枝的大小。作者通过介绍荔枝的重量来介绍荔枝的大小,还运用了列数据和举例子的方法,这使文章更加真实可信。

第⑥自然段:这一部分讲的是荔枝的什么呢?同样的用两个字概括一下(壳膜,这一段主要说明了荔枝的壳膜)。在这一部分照应了文章开头“膜如紫绡”,同时也给我们纠正了白居易的错误认识。同时作者在这边还引用了明道徐勃的《咏荔枝膜》:“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将荔枝膜的“白”“轻”写得恰到好处。

第⑦自然段:这一段也用两个字概括就是“果肉”,这一段主要说明了荔枝的果肉。对白居易“瓤肉莹白冰如雪”的说法再次提出异议,认为“瓤肉”实际不是肉,而是“膜”发育而成的“假种皮”,“真正的果肉倒是前面说的连同果壳扔掉的那一层膜”,同时,还附带介绍了干荔枝的颜色,这样就从另一个侧面回答了文章开头的疑问。

第⑧自然段:同样再次用两个字概括本段是什么?(贮运)这一自然段介绍了荔枝的贮运。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这边也是引用了白居易的《荔枝图序》里的句子“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那这边引用是为了什么呢?(说明了这个荔枝衰变的比较快)接着我们看到作者有引用了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这首诗的后两句常出现在谜语中的,这猜的谜底就是荔枝的。那作者在这里的引用又是为了什么呢?我们可以想象一下,长安离南方有多远啊。这么远的一个距离,运送一个不易贮藏的水果,而且那时候,又没有飞机、汽车、火车的。同学们可以想象,这是一件多么劳民伤财的事,可以想象一下,荔枝运到长安,会累死多少只马啊!

第⑨自然段:用简洁的语言对荔枝核(种子)的形态、色泽、种类作了具体说明。

第⑩自然段:同样也是从第一句话我们就应该知道,这一部分讲的是荔枝的一个花期。

问题:概括一下讲了花期的哪几个方面呢?

明确:二月初到四月初,早晚随品种而不同。首先是开花次数:一年开花两次。然后是花形:小。花的颜色:绿白色或淡黄色。花性:有雌雄分别。还有花序:生花可有一二千朵。

第11自然段:第一句就告诉了我们讲的是荔枝的原产地。那除了这个还有吗?看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它的栽培历史,就从那时候算起”,这是不是在告诉我们荔枝的栽培历史呢?所以这段主要说明了荔枝的产地分布和栽培史。

第12自然段:这一段用现在知道的13种荔枝的古书,特别是蔡谱,有力地说明了荔枝的原产地在我国。

第13自然段:这里先从荔枝的习性写起:是亚热带果树,性喜温暖。并且还介绍了古时荔枝的移植情况。最后呢,作者也作了一定的推测:现在科学发达,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有的事。那这一段用两个字概括是什么呢?(移植)。

    第14自然段:最后这一段讲的是什么?是不是建议因地制宜发展荔枝生产,以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也用两个字概括的话,那就是“发展”。最后,文章在结尾处,以苏轼的诗来结束全文,表现人们对荔枝的喜爱。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大力发展荔枝的生产也是作者的一个写作意图。

【第二课时】

四、品析课文

1、说明对象:

本文的说明对象主要就是“荔枝”,作者针对荔枝的颜色、形态、味道、产地等等,作了相应的介绍。

2、说明顺序:

说明文一般都是有一定的说明顺序的。我们来看一下这篇文章的说明顺序。问题:说明顺序有哪几种?

明确:空间顺序、时间顺序(包括发展顺序)、事理顺序(逻辑顺序)等。

从课文的标题,我们就知道这篇课文重点是在于介绍荔枝的。所以生态知识是文章的一个主要部分,而生产知识方面是一个次要的顺带的知识。所以这篇文章从整体上是不是按照一个主次的顺序来的呢。第二部分,我们总结出,在前面的四小节是介绍荔枝的外部形态的,而后面的五小节是介绍荔枝的内部结构,这是不是一个由表及里的顺序啊。在看第三部分,讲产地这是不是一个实实在在存在的啊,到最后一小节节变成了发展,发展一向都是一个虚拟的。这是不是一个由实到虚的顺序。

3、说明方法:

既然这篇课文是说明文那就一定用到了许多说明方法,我们一起来找一下文章中所运用到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1)打比方:运用打比方的方法能使被说明的事物形象更加生动。

如:把荔枝比作“绛囊”、“红星”、“珊瑚珠”,把成片的;荔枝林比作“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里”、把一些稀奇的荔枝品种的形状比作“细长如指形的‘龙牙’、圆小如珠的‘珍珠’”,等等。

(2)列数据:运用列数据的方法,能使事实确凿,更具说服力。

如:介绍荔枝大小、荔枝的贮藏、荔枝的花等,作者就运用了列数据的说明方法。

(3) 举例子:举例子说明的方法可以增强文章的厚重感和说服力。

    如:为了说明蔡谱中所记载的荔枝品种,作者列举了现在仍然栽培的“陈紫”和“宋公荔枝”,尤其是对于后者,作者又举出了生长在莆田宋氏祠堂中每年开花结实的一株千年古树为例,说服力强;为了证明广东很早就有了荔枝,作者用了“南岳王尉曾向汉高祖进贡荔枝”的例子。用历史记载中的事件为例,使文章说明的内容厚重而可靠。

    (4) 引用:“引用”在我们这篇课文里,它可谓独领风骚,大放异彩。

我们先从课文中找出所有作者引用的诗词典故,在下面划上横线或者波浪线。文中用了这么多的引用。

问题1:课文中大量引述古代关于记述荔枝的诗文,这样引用有什么作用?

明确:①充实文章内容,丰富读者知识;

②使文字生动活泼,具有文学韵味,引起读者兴趣;

③寓科技知识于文学描写,使读者 可由文学欣赏而获得科学知识。

:

4、本文的科学性、文学性:

(1)科学性

①本文运用确凿的事实(包括有关历史事实)和具体数字来说明问题。

②既重视引用古代有关荔枝的知识作为依据,又注意纠正其不确切的地方。

 这些都是文章的科学性,因为这些事实和数据是无可厚非、毋庸置疑的。

(2)文学性

本文是一篇文艺性说明文,使用了不少生动、形象的语言,突出了文章的文艺性和形象性。尤其是有二十多处引用了古代诗文,不仅丰富了内容,而且大大增强了表达效果。

六、作业:

1、课外选读一二篇科学小品,体会其科学性、文学性。

七、教学反思:

    本文运用了“引用”的说明方法,在引用的内容当中,有很多是值得细细品味的。在本篇文章的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多从实际生活中去引导探究,使学生更能清楚明白的体会文章的旨意。

 

周娇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人教版高一上册)]相关文章:

1.人教版高一必修《故都的秋》教案

2.人教版英语八上册教案

3.人教版高一上册《我有一个梦想》教案

4.人教版高一上册《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5.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济南的冬天》教案

6.人教版苏州园林教案

7.丹柯教师教案

8.人教版高一英语必修一教案

9.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边城》

10.人教版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