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发布时间:2016-5-20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学习目标】

掌握散文鉴赏的基本方法。

理解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难点】

体会《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

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课时安排】2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情

      哎呀!这秋天啊,大概是容易使人感伤的季节。你看啊,那簌簌飘零的落叶,那正在凋零的花儿,那日渐枯黄的小草,与这个大地啊愈来愈接近的颜色。这个时候,人的情绪便日渐敏感起来,情不自禁地将秋天的景色与风物,与自己的心境啊对应起来,我们的内心便会自然而然地涌起,某一段时光、某一个地方的怀念。著名作家郁达夫,就是在这样的一个秋天里,用他深沉的笔触为我们写下了散文名篇《故都的秋》。(出示标题)PPT2

     出示学习目标(PPT3)

二、美读

   三分文章七分读,《故都的秋》是现代散文中一篇脍炙人口的美文佳作。《故都的秋》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精美。作为一篇美文,值得我们反复诵读。

   教师范读

   学生朗读

   学生展示朗读

三、意读

1、标题为《故都的秋》,从标题看,中心词应该是哪个字?跳读课文,找出写秋的段落明确:课文分四个部分:(板书)

(1-2)思秋(总)

(3-11)绘秋(分)

(12)议秋(分)

(13-14)恋秋(总)

 2、 (阅读3--10段)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哪些故都的秋景?

(明确:3段牵牛花,4段槐树,5段秋蝉,6-10段秋雨,11段果树。)

品读

(一)作者对这些秋景进行了怎样具体的描绘?

1、观秋色

师:现在大家说说你找到了哪些表现秋天色彩的词语?

明确:青天(蓝绿)蓝朵(蓝色)秋草(黄色)落蕊(灰白)树影(暗灰)灰土(灰色)灰沉沉的天(灰色)青布(蓝绿)枣树(淡绿微黄)

师:那么这些色彩主要是冷色还是暖色?

明确:冷色。

师:我们知道,蓝色和白色属于冷色,蓝色,宁静、深远;白色,素雅、纯静。它们与高阔的蓝天形成了和谐的秋的基调,给人的感觉是清凉、疏朗、落寞。(明确:冷清、落寞)

师:每次我读到这个地方的时候,常常想起王安石的这两句诗,“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王安石罢相后无事可做,整日寻芳揽胜打发流年,独坐无聊,就细数落花,透出的是落寞悲凉的心情。)可以说,郁达夫这时的心境和王安石颇有相同之处,清静闲暇中透出了落寞。

2、听秋声

接下来我们来听听故都的秋声,主要有哪些声音呢?

(明确:鸽飞声、蝉声、风雨声、问答声。)

师:写这么多声音,是不是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呢?为什么?

(明确:作者是以动(声)衬静,以声音反衬了故都的寂静。)

师:让我们集中听听作者笔下秋蝉的鸣叫,看看会引起怎样的感受?

师: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蝉多是哀怨、忧伤、忧愁的象征,如《雨霖铃》中的起句便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那凄切的寒蝉已令人柔肠寸断,蝉声更令人备感冷清。在故都,家家户户都有蝉鸣,还是蝉衰弱的残声。文章所渲染的那种冷清,寂寞的氛围也就不言而喻了。

3、品秋味

师:如果你是一个孤独的旅行者,处在这样目之所见都是破屋、驯鸽、牵牛花的蓝朵等这样的冷色彩与景物、寂静的秋天,你心里会产生什么样的感受?(明确:悲凉。这便是故都的秋味。)

 (三)作者是怀着怎么样的情感来描绘故都的秋景的?(原文回答)

   2、不同的人眼中有不同的秋天,不同的人笔下也会有不同的秋天。在“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秋日里我们看到了的壮丽;在“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秋风中,我们觉察到了秋的悲凉;在“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的秋雨里,我们听到了秋的凄苦……不同的人的笔下,也会从不同的角度描绘秋天,有绘声的、有绘色的、有绘形的,那么郁达夫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秋的?在郁达夫眼里,秋天有什么特点,特别之处呢?(齐读第一段)(PPT4)

明确:秋味。清、静、悲凉。

(明确: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教师点评:   情有独钟,情有所系,情感总是依附于形象,即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境界,让我们一起欣赏了作者精心描绘秋景。同学们都感受到了,虽然时时写景,其实处处透露出悲凉。虽然画面没有悲凉二字,其实字里行间缺处处透露出悲凉之气。

   这时我们不仅会有疑惑,让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在小院中的每一花每一草中,在秋槐的每一落蕊里,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在秋雨的每一个雨点里,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郁达夫都用整个身心去品味秋、抒写秋。却浸染了如此浓厚的愁绪,为什么都充满着一种悲凉的感情色彩呢?此时作者有过怎样的经历,正遭遇着什么呢?

  这就需要我们走进郁达夫的灵魂深处,去了解他的精神世界。

  评读

   知人论世,让我们一起了解郁达夫的生平经历。(请打开练习册P8右上角的《常识常记》的第一个内容。齐读)

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了人生的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内心的“悲凉”也不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课文第十二段)郁达夫也感染了中国文人的悲秋情结。

郁达夫生于书香家庭,3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也是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的十年。在个人性格方面,形成了抑郁善感。

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

     据此,这正印证了王国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观点,即根据情感表达的需要,选择适宜的景物--以情驭景,同时利用这些事宜的景物来抒情--借景抒情。我们才能够理解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六、小结

   如寂的人生孤独感,本来就容易为萧索的秋天所激发,更何况是在这“多事之秋”呢,郁达夫看到昔日强大的大国和辉煌一时的传统文化以补课避免地走向衰落,而自己又无力抵御,那种悲凉,那种无奈,自然要在文章中显露出来,但正是这种清、静、悲凉的心情,与故都的秋的特有的秋味的契合,便成就了《故都的秋》特有的美。

七、布置作业:

1、秋非北方独有,作者在文中也写到了南方的秋,请同学们在课下找出作者对南方的秋的描写,看看南方、北方的秋有何不同?

2、思考课文第14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作者在对这些具体景物的描绘中,是如何体现“清、静、悲凉”之秋味的?

                              故都的秋

         郁达夫

(1-2)思秋(总)     

                                      清              以    以

                      秋色:                          情    景

(3-10)绘秋(分)    秋声:         静              驭    显

                       秋味:         悲凉            景    情

                         

(11)议秋(分)                   

 

(12-13)恋秋(总)      

                 

徐仕文

[《故都的秋》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相关文章:

1.人教版高一必修《故都的秋》教案

2.高一课文《故都的秋》教案

3.人教版高一英语必修一教案

4.人教版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

5.《故都的秋》教案

6.《故都的秋》的优质教案

7.故都的秋简单教案

8.高一必修二《兰亭集序》教案设计

9.高一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

10.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