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海》教案 (北师大八年级上册)

发布时间:2017-10-18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学 习

目 标 1.了解作者,积累优美句子。掌握文中所用到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2.讨论揣摩优美句子的含义,品味文章的艺术魅力。 

3.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感悟人生抒发自我内心的思想感情。

重 点

难 点 1.重点:积累优美句子,掌握文中用到的修辞方法及作用。 

2.难点:感悟人生抒发自我内心的思想感情。  

教法

选择 朗读法、讨论法 课  型 新授课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是否采用

多 媒 体 是

教 学

时 数 1课时 教学

时数 第 1课时 备课总数 第 6课时

课  堂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一、揭示学习目标(幻灯片出示教学目标)

二、指导学生先学

1.借助练习册“导航塔”和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学生朗读课文了解内容。

3.找找课文中写云海的段落与词语。

三、学生先学,教师巡视。

1.作者简介。

2.学生朗读课文,并给加点的字注音。

3.再读课文,了解大意,理清思路。

四、检查学生先学效果。

1.作者简介。

唐敏,原籍山东,1954年生于上海1979年以来发表了若干散文、小说。其中中篇小说《太姥山妖氛》、散文《女孩子的花》等产生过一定影响,已出版《青春缘》等散文集,曾多次获国内外文学奖。近年来著作不断,《走向和平》等作品一再轰动文坛。让散文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展示个体对外在世界的独特感知和人的自然性灵。著有《远山远水》、《心中的大自然》、《诚》、《青春梦》等。

2.学生朗读课文,并给加点的字注音 

怄气(òu)      婆娑(pó suō)     懊悔(ào)

汩汩(gū gū)   霓裳(ní cháng)  纤纤(xiān xiān)

憧憬(chōng jǐng)粗犷(guǎng)

五、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1.文章划分层次,每一部分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第一部分(1-2):“我”喜爱云的原因。 

自读学习目标,感知学习任务。

掌握先学的内容、方法和要求。

按照老师的引导掌握正确的自学方法。

学生自读课文,自主学习生字词。

展示幻灯片,明确学习步骤。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多媒体出示作者及人物生平、代表作品

指导学生读课文。指导学生查阅资料。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第二部分(3-5):形象的写出了云的多姿多彩,流露出作者对云的喜爱之情。 

第三部分(6-9):积蓄了在云海中嬉戏的情景,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第四部分(10):描写了作者对年少生活的回想和向往。

2.通读全文思考,年少时我为什么喜欢云?而成年之后却没有了当年的那种激情? 

明确:年少时我是在宁静中度过的,与人交往的很少,有隔世之感。单调、乏味的生活,使我格外关注天气,也因此喜欢上了云,把整个身心都融入到了云海之中。而成年之后晚饱经沧桑,以彻底地融入了世俗,没有了心静,自然也没有了当年爱云的激情了。

3.粗读课文第一部分,怎样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很少,报纸送到高高的山上,读起来也有隔世之感”?

明确:暗示作者工作地点偏僻,生活单调无味,但作者常年与自然打交道,保持了自然,本色的天性,形成了作者达观、通透的心态。

4.仔细品味文章的第二部分,感受唐敏笔下云的独特魅力,看看唐敏特别的心情怎样影响她的感觉,这与徐志摩、刘白羽又有什么不同?(明确:课本3-5段。)

5.随着作者对云海描写的深入,作者不由沉醉其中,在云海中嬉戏,细品文章的第三部分,思考怎样理解“云海汩汩”的围着山头,大有海中孤岛的虚幻感?

明确:作者在此把自己的山比作“孤岛”,而在这种孤寂的环境下看到多姿多变的云海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与满足,也是自己所企盼的。 

6.粗读课文第四部分,品味作者对云海的怀念,体味最后一段中照应前文的词句。 

7.文中多处运用了拟人,如“胶乎乎的云变化成晕头脑的丝缕状,随后拖长了身体,又瘦又薄地从山头上漫过”“万分懊悔地向远方溜走”,这样怎么写有什么好处?(明确:用带有孩子气的词语写云彩,把云彩写活了。)

六、当堂训练  通读全文,熟读成诵。

学生自读课文内容,划分层次,理清文章脉络,小组内展开讨论。

交流思考讨论问题、小组合作探究结果。补充明确要点,并做好笔记。

同桌之间互相交流意见,然后自由发言。小组内再组织归纳,汇总学习成果。

学生阅读时巡视,点拨。发言时找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发言。

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教师适时点拨。 

指名回答,教师相机引导、点拨。进一步明确。

作业

设置 课后练习题1、2题做到课堂笔记本上。

教学

反思 等级评价

(A/B/C/D)

检查

签阅 第  周,应备    课时     实备    课时,共      课时

评价:               时间:                 签查(盖章):

 

刘占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