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发布时间:2017-12-11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诗人王维,掌握诵读要领,把握诗文内容、结构、主旨。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朗读、理解、审美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对诗文意象的理解,培养学生高洁的情怀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诗文的朗读,结构,主题。

教学难点:理解意象,体味诗画美。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对王维大家能了解多少?

    王维(701-761),字摩诘,先世为太原(今山西祁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开元九年(721) 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wǎng)川。诗与孟浩然齐名, 称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著有《王右丞集》。

   四十岁为界限,之前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做一番事业,后政局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奉佛。四十多岁后,他特地在长安东南蓝田县的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方式。人称“诗佛”。   读他的诗,往往给人一种超尘脱俗、清新秀雅的感觉。总是描绘出一派恬美,幽静的山水田园风光。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王维山水田园诗中成就最高的一首《山居秋暝》。

2、 听读感知

  (1)听录音:要求边听边体会诗中情感,想象诗中意境。

  (2)学生诵读,注意节奏、停顿

3、回答问题

(1)诗歌的题目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明确:题“山居秋暝”,“秋”点明了季节;“暝”,傍晚,点明了具体时间;“山居”,点明了地点,并表明所描绘的是山村的生活情景。

(2)请同学反复朗读后,找出诗歌的意象,感受诗歌描绘的画面。

   意象:山、雨、月、松、泉、石、竹、莲、舟

   空山秋雨图、明月松间图、清泉石上图、竹林深深图、莲动渔舟图。

   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

(3)作者对这些画面的描绘目的是什么,就是作者想要表达什么?从哪句诗可以得知?

   目的是要表达诗人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反面衬托出他对官场的厌恶,和对归隐的渴望。从“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句可得知。

(4)既然山中“春芳”将尽,是什么吸引诗人独“留”山中?

   是山中清新的空气,清幽的美景,还有自由自在的生活。(点拨主题:表达诗人远离官场,洁身自好,归隐山林的志向。)

  

(5)“王孙自可留”里用到了一些典故,这些典故出自什么地方?

   《楚辞招隐士》。“大家注意题目,‘招隐士’,这个王孙指作者自己,楚辞中讲山中太冷清了,还是出来作官吧!王维反其道而用之,说还是不要作官好。因此前面的写景,不过是为后面作铺垫,说明山林的景色很好,适合隐居而已。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从诗歌的朗读中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感受到了诗歌的意境美。诗人用生花妙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优美的风景画:清幽的山景,淳厚的民风。正如苏轼所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我们也领悟了诗歌的主题,学到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今后大家再读到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欣赏,这是极为有益的。

课后作业

   将本诗改写成一篇借景抒情的小散文,触摸诗人的灵魂,发挥自己的想象。(注意不要写成翻译式的文字)

 

覃玉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相关文章:

1.语文版九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2.语文版小学课件

3.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4.初中课文《山居秋暝》优秀教案

5.语文版九下教学计划

6.八下语文版教学计划

7.语文版春雨的色彩课件

8.语文版木兰诗导学案

9.语文版少年闰土说课稿

10.八年级生物动物的运动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