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教学设计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

发布时间:2017-11-17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春      

             朱自清(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教学目标:

      1、学会抓住事物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2、学会遣词造句。

能力目标:

      训练朗读及鉴赏写景抒情散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感受春景的美好,培养学生审美的能力。

教学法指导:

     品读意境美、语言美。用“数学化”的原则指导思考,即“公示--领悟--运用”,以动脑为核心,把学生的眼、耳、口等感官调动起来,把思维与课文归于一体。

教学时序:第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引入:(儿歌《春天在哪里》、ppt画面)

【师】春天里有什么?(荡漾的东风、明媚的阳光、娟娟的细流、嫩绿的草儿、万紫的花儿、细密的春雨、欢悦的人们等)

二、赏古诗、得方法:(ppt画面、附诗、配乐解说)

【师】古人描写春景,由于观察入微,写出了许多广为流传的名句,有的一字传神,生动地表达了某种感受。如“春风又绿江南岸”通过视觉效应,写出了颜色;那么“两个黄鹂鸣翠柳”从听觉上,再现了声音;“踏花归去马蹄香”,通过嗅觉,表现了气味;“吹面不寒杨柳风”通过触觉感受春风的柔和。因此,写景散文重在观察,而观察就是要五官一起开动,使大脑同时通过五条渠道去认识事物、感受生活,再经过加工,就能构成一幅美好的画面,就能写成一篇很好的散文。

赏析写景散文的方法:

听、视、嗅、触全身心感受;

声、光、色、态形象主体化;

文中滋味先品读;

替换对比之精妙。

三、听读课文,理清层次:(音乐ppt画面: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问】1、作者细致观察了哪些春天的景物?

2、作者抓住了这些景物的哪些特征?

3、作者如何观察再传情传神地表达出来的?

四、朗读课文,体会感情:

1、在文中勾画自己认为写的传神的字“△”、词“    ”、句“    ”,并体会它们好在哪里?为什么作者能写得如此绝妙生动?

2、精读语段(结合图片做练习)(春雨图)

(1)春雨的特征 一多二细 ;

(2)写了雨中的景物有“绿得发亮的”树叶;“青得逼你的眼”的小草;“撑着伞慢慢走着的、在地里工作”的人们;“稀稀疏疏的、静默的”房屋。雨中景物的特点概括为“安静而和平”(用原文词语作答)

(3)文段中含蓄地写了春风,依据是“密密地斜织着”中的“斜”

(4)“笼”字用得好,好在准确地写出了薄烟的高度。

(5)本段描写雨中景物的顺序是从静景到动态,从物到人,从近到远。

3、口头作文(看景物图--秋实累累)

请同学们用一段话描绘图片的内容。(即兴点评)

五、朗读训练(春风图)

                                     ︵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提示:   重音轻读,.重音,小停,︵拖音。开头诗句要字字顿开,“母亲的手”和“抚摸”两重音要处理得语重而情深,令人觉得温煦而舒坦。“泥土的气息”和“青草味儿”读重音,给人以嗅觉上的美感。“清脆”、“宛转”、“应和”还有“短笛”、“嘹亮”等词语重读,使人感到耳畔似乎响起一支充满青春活力的迎春交响曲)。(用《春江花月夜》伴奏,学生练习朗读)。

六、结束语

今天这堂课,我们徜徉在美丽的春天里,你们给了我一片阳光,已经让我的整个春天都灿烂了。谢谢!

 

李红

[《春》教学设计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相关文章:

1.七年级上册语文《春》教学课件

2.语文版小学课件

3.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春》教案设计

4.语文版九下教学计划

5.八下语文版教学计划

6.语文版春雨的色彩课件

7.语文版木兰诗导学案

8.语文版少年闰土说课稿

9.《春》的课件

10.春是春天的春的阅读答案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