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归鹿门山歌 导学案(人教版高一选修)

发布时间:2016-6-8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目的。

         2、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

         3、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4、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教学重难点 1、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2、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教  法 诵读法、点拨法。 

自主学习

一、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曾隐居鹿门山。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很狭隘。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和王维并称为唐代山水田园诗歌代表,虽远不如王维的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天宝四载(745)宜城王士源辑录孟浩然诗,得218首,其书已佚。现在通行的《孟浩然集》收诗263首,较王本多45首,其中窜入有别人的作品。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

二、解释题意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孟浩然是一位隐逸诗人。40岁以前,他隐居于汉江西岸岘山南园的家中;40岁到长安谋仕不遇,他和王维交谊甚笃。传说王维私自邀请他进到内署(王维的办公处),不久唐玄宗来了,孟浩然藏到床下,王维告诉了唐玄宗实情,皇帝高兴得说:“我听说过这个人却没见过,有什么害怕还要藏起来?”下令孟浩然出来。唐玄宗询问他的诗作,孟浩然又施礼,背诵自己的诗作,到“不才明主弃”这一句,皇帝说:“你不求做官,而我也未尝抛弃你, 为什么要诬陷我?”因此让孟浩然回去了。他从此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又在汉江东岸,与岘山隔江相望的鹿门山辟一住处,有时也去住。这首诗就是写他“夜归鹿门”的情景。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合作探究

一、导入: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晓》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过故人庄》

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1、指定学生朗读诗歌:

2、学生参看注解,理解诗歌意思: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近黄昏,渔梁渡口一片争渡的喧哗声。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也乘着小舟返回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鹿门山的月亮照亮轻烟缭绕的树木,我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石门对着松林长径多寂寥,只有我这个隐居者独自来来去去。

三、赏析全诗:

1、诗歌首联写了什么景象 ? 

首联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

2、写诗人傍晚江行见闻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对比手法:首句表现的是远离人寰的安宁静谧的禅境,次句则表现的喧杂纷扰的尘世,两者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对比。

在山寺僻静与渡口喧闹的比较中,使人想起诗人洒脱的胸怀。

 3、颔联实际上是承接首联的诗意,说说它是怎样承接的?

        颔联的出句承接首联的“渔梁”诗意,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对句承接首联中的“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

4、村人各自上岸还家,自己回到鹿门。这实际上又含一组对比,即诗人的选择和世人的选择对比。这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志向?  

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5、颈联写诗人归鹿门,那么他在归途中见到什么景象呢?  

鹿门山的树木本被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

6、如此景象,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我们从哪里看出?

诗人尽情地欣赏归路上的美景,被大自然所融化,自己到达了庞公隐居的地方也不知不觉。这种微妙的感受,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

 7、尾联中的“幽人”指谁?

        诗人自己。

 8、诗人回到鹿门隐居之所,他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 

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因为这里环境寂寥,诗人生活在这里没有尘世干扰。

小结:

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 ”,读来颇象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 

四、学生熟读背诵诗歌:

五、延伸拓展

    将此诗与王维的《归嵩山作》诗对读,说说这两首诗的诗境有何异同。  

                  归嵩山作

                         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归篙山作》是写王维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景中有情,情景交融。随着作者把归山途中的景色有层次地一一写来,诗人的感情也在一步步变化:出发时安详从容,途中一度凄清悲苦,最后恬静淡泊。可见,诗人对归隐是积极向往的,感到闲适自得。  

    《夜归鹿门歌》与《归嵩山作》在诗境上的共同之处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高度契合,景物和感受诗意地结合在一起,全诗是浑融完整的整体,恬淡、优美。 

    不同之处是:孟诗多用白描,着墨轻淡,比王诗更显淳朴;王诗“诗中有画”,有丰富的色泽和光彩。

作业 1、 背诵《夜归鹿门歌》。

     2、 搜集一些描写隐居生活乐趣的诗作,谈谈自己的看法。

 

汤惠芳

[夜归鹿门山歌 导学案(人教版高一选修)]相关文章:

1.《谈中国诗》导学案

2.历史教学导学案论文

3.镶边与剪纸的导学案

4.木兰诗导学案及答案

5.语文版木兰诗导学案

6.汉语拼音复习导学案

7.赵普文言文导学案答案

8.开学第一课安全教育导学案

9.初二生物《传粉与受精》导学案

10.导学案培训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