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颂》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发布时间:2016-10-2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课题:6

(1课时)

一、目标展示:(1分钟)

1、努力培养自我朗读、感悟和理解诗歌的能力。

2、体味歌词意境,把握作者感情。

3、深刻感悟黄河的英雄气概;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坚强品格。

二、自主学习:(14分钟)

1、你了解本文的创作背景吗?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东北地区;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了我国的华北地区。面对亡国灭种的危机,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的高潮,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也积极地投入到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中来,他们通过自己创造的形象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

2、你知道《黄河颂》的创作者是谁吗?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在湖北光华县。1927年在中学年代就参加革命工作。1935年创作了《五月的鲜花》歌词,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大型合唱音乐作品,共有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

3、音乐欣赏:

4、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澎湃(  )(  )       气魄(   )      高山之巅(   )      狂澜(   )  

 哺育(     )          浊流(  )       屏障(   )

5、齐读课文,思考:

(1)开头的朗诵词的作用是什么?

(2)歌词包括几层意思,你能概括一下吗?

三、质疑交流、合作探究:(10分钟)

1.题目《黄河颂》中,哪个字是关键词?

2.诗中三次出现的“啊,黄河”有什么作 用?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黄河的英雄气概的?

 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四、归纳总结:(5分钟)

你认为全诗是写一种气势,还是写一种精神?你认为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指什么?

五、检测训练:(10分钟)

1. “望黄河滚滚”的“望”字,统领诗中哪些内容? 

2.根据下面的提示,写出文中相应的诗句。

诗中所“望”的内容,既有写实的成分,也有雄奇瑰丽的想象,条理清楚,章法谨严。先是近镜头特写:                 ;再是俯瞰全景式的总写:                  ;然后是纵向描写黄河的流向:                ;最后横向展开到黄河流域两岸:                     。

3.为什么说黄河“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4.诗中说“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铁的臂膀”指什么?这个比喻有什么深刻含义?

5.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摇篮,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摇篮。诗中说:“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身边扮演!”你能从历史长河中撷取一朵浪花来解释一下吗?

导学更新

教学反思:

等级评价:

优()

良()

一般()

课题:7《最后一课》导学案  (一)

【学习目标】

1.了解小说的三要素,结合小说背景理题目的含义。

2.分析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是怎样的人,从而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

【学习重点】在分析人物形象过程中体会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

【学习难点】小弗郎士的情感变化。

【学习方法】比较法,讨论法,点拨法

【预习积累】

1.知识链接

(1)写作背景:《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后第二年(1873年)。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面对普鲁士军队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这个短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2)作者简介: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他一生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3)小说的基本知识:

■文学体裁: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小说的概念: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

■故事情节:情节是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刻画人物的方法:分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

■环境的种类及作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小说分类(按篇幅长短分):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

2.给加点字注音

捂(        )      戒(       )   郝叟(        ) (        )   膝(      )   诧(       ) 

钥匙 (      ) (     )    祈祷(      ) (      )    哽住(      )   挟(      )懊悔(      ) 

4.了解课文内容

(1)小说中写了哪些人物?

(2)简要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该小说主要讲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

(3)从文中找一找最后一课和平日上课的情形有哪些不同?气氛、老师、学生、后排板凳几个方面比较

(4)根据故事情节可把课文划分成哪几部分?并说出划分依据。

 

 

 

 【课堂学习】

一、导入新课

如果有一天,有人告诉你,你再也不能学习汉语,每天你挂在嘴边的普通话不能再用了,从今天开始你只能用日语交流,那么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学生发表感言)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体会一下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

【合作学习】

二、感情朗读展示

(1)自主阅读:挑选自己印象最深或让你深受感动的地方进行组内感情朗读。

(2)各组选一名同学代表朗读。给朗读代表提朗读建议。

(3)读完进行朗读评价。

三、朗读课文,自主完成:

(1)请同学们找出韩麦尔先生最能打动我们的一些言行。

(2)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一句话?为什么?  

(3)小说刻画人物所用的描写方法有哪些?能够反映人物当时的什么心理活动和性格特点?请韩麦尔先生为例说明。 

(4)小弗郎士上课前后的思想感情发生了那些变化?试总结

(5)找出小说中的环境描写的句子,并说明各有什么作用?

(6)课文最后,韩麦尔先生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这个手势有什么含义? 

【课后反思】

课题:7《最后一课》导学案  (二)

【学习目标】

1.分析人物形象,学习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2.教育学生热爱汉语、学好汉语,培养爱国感情。

【课堂学习】

一、小组合作,品味赏析:

     1.“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你怎样理解?  

     2.“我的朋友啊,”他说,“我--我--”请你按韩麦尔先生当时的思想状况,把在此句没说出来的话补写出来。  

     3.“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语从头到尾说出来,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又没有一点错误,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的。”这句话表现了小弗郎士什么样的心理? 

4.“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为什么他忘不了?他永远忘不了的是什么? 

     5.探究:作者为什么不把韩麦尔写成一个高大的战斗英雄,把小弗郎士写成一个少年英雄,而让他们都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  

6.为什么说“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7.为什么小弗郎士今天听讲会全都懂,感到挺容易?

二、放飞思绪,各抒己见

1、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复“最后一课”,其每一次用意是否相同,起怎样的作用?   

2、从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身上我们学习到了哪些金子般的东西?对于爱国主义你有什么样的认识?(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感悟)

【课后巩固】

1.给加粗字注音。

  郝叟(          )    诧异(    )     惩罚(    )   踱来踱去(    ) 懊(   )悔 

2.《最后一课》的作者是___国人_____。体裁是______,本文是以______________为历史背景创作的。 作者运用第(    )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     )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    )--(     )--(    )--(     ),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3.表现人物性格常常运用语言、行动、心理描写等手法。试对下面的描写文字表现人物性格进行分析

  (1)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①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运用的描写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屋顶上鸽子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①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运用的描写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和小弗郎士爱国感情一样炽烈,都是自始至终的爱国情怀。

  B、《最后一课》的作者是一位爱国主义作者,以长篇小说见称于世。

  C、韩麦尔先生因为年纪大,上课非常吃力,所以上课时“脸色惨白”,小弗郎士也认为老师累得这样是一个“可怜的人”。

  D、韩麦尔先生为上这“最后一课”,穿上整齐的新衣,这是他对祖国爱的表现。

  5.指出下列各句的描写方法和作用。

⑴画眉在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的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⑵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从头到尾说出来,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又没有一点儿错误,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的。

  ⑶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

   【课后反思】

课题:8《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品味词语,体会作者的豪情壮志。

2、理解本文中精彩的比喻中所蕴含的哲理及洋溢的情感。

3、联系生活,正确感悟雄健精神对我们的现实意义。

4、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学习重点难点

  1、理解本文中精彩的比喻中所蕴含的哲理及洋溢的情感。

2、联系生活,正确感悟雄健精神对我们的现实意义。

学习过程            

一、引入新课。

此文写于20世纪20年代。1923年,发生了中国历史上一件惨案--“二七”惨案,当时,有一部分五四运动期间一度觉醒的知识分子又陷于迷惘之中,他们有一腔爱国热血,却看不到中国的希望,不知所措地叹息、彷徨,而李大钊等革命先驱者则已找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之光,已经全身心地投入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之中,李大钊正是在这件事后写下了这篇文章的。在这篇文章中,李大钊告诉人们,不要为面前的困难吓倒,有困难,但更有希望;与困难作斗争,趣味无穷。他企望动员更多的人投身于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使救国的事业变成全民的事业。全文不满500字,但内容丰富,激情澎湃。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积累生字生词,读准字音,理解词义,并从中选四个词语写一段话。

逼狭    崎岖    阻抑     险峻   一泻万里   奇趣横生    回环曲折     亦复如是 

2、激情朗诵:学生激情朗诵,初步感知课文。

 

3、抓住割断的关键词来看作者的行文思路:

  4、说说本文的各段段意

  

    

 5、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三、再读课文,解题探究。

  1、怎样理解“艰难的国运”?    

  2、怎样理解文中“雄健”的含义?   

   3、 “雄健的精神”指的是什么精神?   

  4、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趣味”? 

5、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点?本文的语言运用有什么技巧?

6、本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四:小结:

一分钟安全教育:

五、巩固练习:

1、这篇文章第二、三两段都说到两种境界,语意的重点在哪一方面?第三段同第二段相比,语意的重点又有什么不同?

2、请同学们联系课后练习二,理解文中比喻的含义和作用。

①长江大河--民族生命进程                  ②扬子江、黄河--中华民族历史进程

③浩浩荡荡--中华民族历史势不可挡、一往无前  ④平原无际,一泻万里--中华民族历史顺利发展    ⑤曲折回徊,崎岖险阻--中华民族历史所逢的艰难国运

⑥长江、黄河穿沙漠,过山峡--中华民族前进中的艰难斗争  

⑦浊流滚滚,一泻万里--中华民族的光明前程  ⑧艰难的国运:“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

⑨雄健的精神:勇往直前、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  ⑩雄健的国民:勇敢、执著、爱国……

  比喻的作用:此文在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层层设喻,步步推理,增强了说理的透辟性,情感的生动性和语言的形象性,丰富了文字的含义和作品的意蕴。

  3、今天的中华民族,国运昌盛,联系国际形式来想想,我们还需要“雄健的国民”吗?  

教与学后反思:

课题:9《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教学目标】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品味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1课时

【预习案】

练一练

1.给加粗字注音。

炽痛(    )  嗥叫(    )  斑斓(      )  亘古(    )

默契(    )  田垄(    )  污秽(      )  镐头(     )

2.文学常识填空。

《土地的誓言》选自《________》卷一,作者 ________,原名 ________,________ 作家。

3.学一学,用一用。

请你以“家乡”为写作内容,写一组排比句,赞美吟诵家乡的美丽富饶。

 【课堂探索案】

一、激情导入

“九一八”事件,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富饶的关东平原,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四处流浪。他们不知何时才能回到自己可爱的故乡,才能与家人欢聚一堂。事隔十年,作为东北作家群中的一员,作者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面对故乡的土地发出了壮怀激越的誓言。

二、有情朗诵,整体感知

1、有情朗诵:

学生朗读课文,进一步把握文中的思想感情。要求:

a流畅、准确,并尽量读出自己所体悟到的情感。

b读后能够谈出自己的感受。

2、整体感知:

面对故土,作者发出了怎样的誓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三、合作探究,品读赏析

1、合作探究:

①作者运用哪些手段把自己对国土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试举例说明。

    ②课文分为两段,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异同? 

   ③所选景物有什么特点?为何选取不同的景物?

 

 2、品读赏析:文中那些句子和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理解和体会。(可从思想内容、修辞表达以及词语内涵等多角度去发现、品味)

例:“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埋葬”只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昔日留下的欢笑曾经是晶莹如露珠般点缀在垄上,散发着迷人的光泽。而今,这一切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已经“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作者的欢乐只属于失去的故园。这样想来,用“埋葬”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学法指导:

  A、明确该词的本意;

B、联系上下文,分析该词所处的语境。

四、回味赛读,互动释疑

1、回味赛读:回味文章情感、语言特色等,进行朗读比赛。再度感受课文洋溢的情感,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2、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组内交流解决。

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同学们,“九一八”已成过去,它是中国历史上的耻辱,我们年轻一代是祖国的未来,我们绝不允许历史重演,“少年伟大则国伟大”请大家起立,一起诵读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中的一段: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七、作业设置:

“九一八真的成为历史了吗?”以此为题写一篇小作文。(可以网上检索有关资料)

【教学反思】

           10《木兰诗》导学案(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并背诵全诗。

2、复述表演,并领会其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并领会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2、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3、重要文言词语的积累。

预习导学:

积累与整合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可汗(    )(    )机杼(   )军贴(   )燕山(   )

朔气(    )金柝(    )红妆(    )胡骑(    )傍地走(     )

2.找出并解释句中的通假字。

1)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      )通(       ),_______

2)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      )通(       ),_______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写木兰深明大义,代父从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木兰出征前紧张周密准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战争激烈紧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中描写边塞战地夜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突出木兰不图功名利禄的高尚品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赞颂木兰谨慎、聪明、勇敢、能力不逊男子的议论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与探究

1.诗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

 

 

2.说一说木兰是怎样一个人?

 

 

3.你对木兰从军一事是如何评价的?

 

知识链接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 为主,是当时北方民歌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 《木兰诗》则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课堂学习: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

二、诗歌诵读,整体感悟

1、诗歌诵读:

①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疏通文义,把握情感。

②学生比读,互评互读。

③推举一名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学生点评。

2、整体感悟:

①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概述故事情节。

②在概述情节的基础上,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与结构。

引导:这是一首叙事诗,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请用四个字来简单概括每一部分内容。

明确:第一部分(1-3段)            

第二部分(第4段)             

第三部分(5-6段)            

第四部分(第7段)  结尾附文

三、复述表演,走近木兰

学生复述这首诗的故事情节(可片段),试着表演,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复述故事指导:复述故事情节不必像翻译那样,要求字字落实,复述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必要时还可以增加一些细节描写,人称上可用第三人称。

四、总结存储,拓展延伸

1、总结存储:

《木兰诗》这首叙事诗塑造了花木兰这个不朽的女英雄形象。她既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战士。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得胜归来之后,她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融合在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敦朴的优秀品质。

2、课外探究:(这些难度较大,可随学生兴趣进行。)

①南朝民歌的修辞运用(或特点)

②从《木兰诗》中看中国古代女子的服饰

③从《木兰诗》中“爷”的称呼看中国古代的称呼与地位

④我对木兰的新看法

⑤诗歌的凝练的语言分析

⑥木兰为什么不当官?(古代女子的三从四德)

五| 教学反思

                

 10《木兰诗》导学案(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人物赏析,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2、体会本文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学习本文详细得当的叙事方法。

一、人物赏析,品读探究

1、人物赏析:

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2、品读探究:(小组合作探究)

①第三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

②第5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③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④结尾附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⑤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

3、详略分析:

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明确:

从军缘由     --(    )写

出征前的准备   --(    )写

出征中的思亲心理 --(    )写   写女儿情态

关山飞度,征战沙场--(    )写   写英雄气慨

凯旋辞官       --(    )写

家人迎接       --(    )写

木兰改装       --(    )写

作用:

这样安排是因为诗歌紧扣“木兰是女郎”的性格特征来进行详略安排的,对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详写,一般的就略写。

4、语言品味:

请同学们试着找出诗中语言精炼的句子,并感受其特点。

例:“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仅仅三十个字就写出了征途之遥,生活之苦,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从而表现了木兰十年艰苦的战斗生涯,可见语言精炼,字字千金。)

二、体验反思, 互动释疑

1、体验反思:

试想你就是木兰姑娘,请你说说替父从军的前前后后的心理活动。(用自己的话归纳)

假如“我”就是木兰姑娘(请发挥合理的想像),说说自己的战斗生活。

假如你是木兰的亲人,十几年没见面了,见到木兰会做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呢?

2、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组内交流解决。

三、达标检测

1.选择对字词理解正确的项。

①策勋十二转( )A.次  B.回   C.转动

②赏赐百千强( )A.多  B.大   C.有余

③愿为市鞍马( )A.市场 B.买   C.集市

④愿驰千里足( )A.希望 B.愿意  C.能够

2.选出对“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将军和壮士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战斗。有的死了,有的胜利归来。

B.将军和壮士战斗死去了,壮士从军十年胜利归来。

C.将军在千百次战斗中死去了,木兰却在十年后回来了。

D.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次战斗,将军死去了,壮士归来了。

3.对第3段中的“不闻……但闻……”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采用对比手法,反映战争紧迫。

B.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切怀念。

C.采用对比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刻思念,极大地丰富了女英雄的形象。

D.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与亲人分离极其悲痛的心理。

4.对“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一句中的“大”字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表明了可汗的积极性很高。

B.“大”就是大规模的意思。

C.显现战争紧张、频繁、涉及范围广。

D.意思是非常、十分。

5.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②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③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④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A.比喻 对偶 反复 夸张 B.对偶 对偶 排比 对偶

C.借代 反复 排比 对偶 D.对偶 反复 对偶 比喻

6.对“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两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写征程的遥远和军情的急迫。

B.写战争到来的悲凉气氛。

C.以宿营地空旷寂凉烘托木兰离家思亲的情怀。

D.写行军旅途的欢快。

四、教学反思

课题:《黄河,母亲河》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黄河历史,接触黄河文化,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学会根据主题收集、整理、筛选资料的方法,培养学生在综合学习中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学习难点】

热爱祖国河山,感受黄河文明,体会黄河作为“母亲河”是怎样深入全面地积淀在中国文化中的。

【学习过程】

一、 导入:学习黄河颂后感受导入。

二、进行分组,活动准备

全班分3个大组,每组(   )人,分工合作,小组长分配任务。

第一组负责搜集黄河的自然概况资料。

第二组负责搜集与黄河有关的俗语、谚语、成语、古今诗词。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李白《赠裴十四》) 

不见棺材不落泪,不到黄河不死心 。  黄河清,圣人出。    跳进黄河洗不清。    黄河归来不看川,黛眉归来不看山。  九曲黄河十八弯,一碗河水半碗沙。   黄河尚有澄清日,岂可人无得运时。  

河清海晏--指代太平,     九曲黄河--形容大河弯曲。     俟河之清--等黄河清了

中流砥柱--黄河在山门峡一带的水中石柱,比喻社会或一个团体中的中坚力量。

跳进黄河洗不清--比喻百口难辩。    山河表里--指陕西潼关的地势:有黄河和华山互为表里。

第三组负责搜集黄河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和黄河断流、水污染现状的资料。

黄河自然断流始于1972年,主要发生在下游的山东河段。在1972~1996年的25年间,有19年出现河干断流,平均4年3次断流。1987年后几乎连年出现断流,其断流时间不断提前,断流范围不断扩大,断流频次、历时不断增加。1995年,地处河口段的利津水文站,断流历时长达122天,断流河长上延至河南开封市以下的陈桥村附近,长度达683km,占黄河下游(花园口以下)河道长度的80%以上。1996年,地处济南市郊的泺口水文站于2月14日就开始断流;利津水文站该年先后断流7次,历时达136天,是有史以来黄河断流时间最早、历时最长的年份。

三、 讨论交流,完成预习题

(一)了解黄河自然概况(此活动由第一组同学负责)

黄河,中国的第二大河。发源于青海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蜿蜒东流,穿越黄土高原及黄淮海大平原,注入渤海。干流全长5464公里,水面落差4480米。流域总面积79.5万平方公里(含内流区面积4.2万平方公里)。由于黄河的洪水挟带大量泥沙,进入下游平原地区后迅速沉积,主流在漫流区游荡,人们开始筑堤防洪,行洪河道不断淤积抬高,成为高出两岸的“地上河”,在一定条件下就决溢泛滥,改走新道。黄河下游河道迁徙变化的剧烈程度,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二)、了解黄河的历史文化(此活动由第一组同学负责)

    7万年前山西襄汾丁村早期智人,3万年前内蒙古乌审旗大沟湾晚期智人,奏响了古老黄河文明的序曲。 

距今10000~7000年的细石器文化遗址、7000~3700年的新石器文化遗址、3700~2700年的青铜器文化遗址和出现于公元前770年的铁器文化遗址等几乎遍布黄河流域。从中石器时代起,黄河流域就成了我国远古文化的发展中心。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创造发明了人工取火技术、原始畜牧业和原始农业,他们拉开了黄河文明发展的序幕。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这些帝王统领着中华民族把古代黄河文明推向了令世界瞩目的辉煌顶峰。火药、指南针、造纸、印刷术,唐诗、宋词、元曲是黄河文明中闪闪发光的瑰宝,发明创造和科学成就不仅推动了中国的发展,而且传播到世界各地,促进了全人类的进步。

(三)赏析一首有关“黄河”的古今诗词,由第二组学生代表朗诵精选的黄河诗歌。

《将 进 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四)了解黄河近百年的现状。(此活动由第三组同学负责)

从1972年起黄河经常出现断流的情况。断流的原因有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全球变暖--随着近年来全球变暖情况的加剧,一方面使得河道的蒸发量大增,另一方面春夏季上游冰川的溶化大量吸收热量,造成内陆局部气温低于往常,减小了内陆和海洋之间的温差,进而造成季风减弱,缺少季风从海面带进内陆的水汽。虽然全球变暖使冰川融化加大上游水源的流量,却抵消不了蒸发量的提高和季风减弱的影响效应。造成中下游的水量逐年减少。2. 植物被破坏--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破坏严重,缺少植被涵养的土地逐步沙漠化,蒸发量变高,土地干燥地下水需要不停吸收流经河道才能补充。3. 灌溉方式落后--黄河中上游流经的多为经济较不发达的老少边穷地区,缺少节水灌溉的技术和资金,多为大水漫灌,黄河水浪费严重等。

(五)拯救黄河(此活动由第三组同学负责)

当我们展望历史,追寻人类起源时,一定会想起黄河。我们不会忘记,如果没有黄河,就没有我们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就没有我们华夏子孙现在的美好生活。曾经,黄河两岸的人民靠黄河种植土地,得到食物和水源才得以生存;曾经,人名解放军靠黄河天险才取得战争的胜利。黄河,我们的母亲河啊!近些年来,她却遭到了严重破坏,河沙淤积,河床增高,导致黄河两岸的人民日夜牵挂着黄河绝堤。作为华夏儿女,我们要拯救黄河,拯救我们的母亲河。

黄河,从先秦到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三千多年里,仅黄河下游就曾发生过一千五百多次大的决口,每一次都造成洪水横流、千里泽国的人间惨象。而近几年,由于人类乱砍乱伐导致水土流失,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黄河又出现了严重的缺水断流和水污染等新的问题。

我们暂时不说保护黄河,就从我们松柏镇的一条小河来说。这条小河原来清澈见底,而现在由于人们把白色垃圾,污水全部丢到河水里,导致小河不再清澈,河里原本欢快的鱼儿双双死去,漂浮在河面上,而且河水还散发出一股难闻的臭味。但人们不知悔改仍然把东西扔到河里,让本就不清澈的河水更加浑浊。可见,人们对于保护河流的意识是多么浅显。

人们啊!醒醒吧!不要再去伤害那些无辜的河流,不要再去破坏平衡的生态环境。那样最后遭殃的是我们自己而不是别人,到那时,别人会说:“那是他们自找的,黄河曾经还帮助过他们,现在他们伤害了黄河,黄河是在惩罚他们,惩罚这些无知的人。”是啊,黄河曾经保护过我们,但现在我们却一次又一次不知悔改的伤害了她。让我们一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拯救黄河,还她一片纯净!

四、作文指导:请以“拯救黄河”为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形式:1、黄河母亲给儿女的一封信

         2、想象作文,穿越时空来到古代或来到未来,

将黄河的过去、现在、明天串在一起,歌颂黄河的贡献,描写黄河的惨状,畅想未来的美好。

        3、可以写童话等体裁。

五、自由作文

【教学反思】

 

闲云

[《黄河颂》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相关文章:

1.七年级下册《黄河颂》教案

2.《谈中国诗》导学案

3.历史教学导学案论文

4.镶边与剪纸的导学案

5.木兰诗导学案及答案

6.七年级下册英语人教版课件

7.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伤仲永课件

8.语文版木兰诗导学案

9.汉语拼音复习导学案

10.赵普文言文导学案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