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三必修一)

发布时间:2017-11-11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考点解读:

 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的含意。

【明确哪些语句是重要语句】

主旨句、文眼句、总起句、概括句、过渡句、总结句、哲理句、含义深刻的语句等。

【理解句子题两类题型】 

一是句子的含意理解

二是句子的作用理解

三是赏析句子

【考查实质】 

    一是将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形象化的语句转化为概括性的直白的语言。

    二是将抽象含蓄的概念或句子转化为具体化的阐释。 

   理解重要句子在文章中的含义的题型,是历年来高考试卷中对现代文阅读能力进行考查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式。正确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有助于我们把握文段的意思和全文的主旨。

所谓理解句子,它包括三层意思:

    首先是理解句子的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其次是理解句子的句内意义。所谓“句内意义”是指句子的语境意义,即在一定的语境中句子的临时意义。第三,是理解句子的句外意义,即“言外之意”,言在此而意在彼所产生的意义,包括各种转义的修辞手法,如反语、双关、婉曲等。

知识点说明

【学习目标】

1、学习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方法。

2、学会准确筛选信息,规范答题思路。

【方法探究】

方法一:从抓句中关键词语入手 

文段1文中说闻一多“在故纸堆里讨生活”,应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意?(4分) 

     闻一多的著名,是因为写新诗,因为被特务暗杀,这两件事都具有轰动效应。而容易被人忽视的,却是他的做学问,是他对古典文献所做的考订工作。

    闻一多的有趣,在于他做学问的极端。大多数的时间里,他都是个地道的书虫,是在“故纸堆里讨生活”。抗战期间,西南联大的文学院落脚蒙自,闻一多在歌胪士洋行楼上埋头做学问,除了上课、吃饭,几乎不下楼,同事因此给他取名为“何妨一下楼主人”。按照我的想法,闻一多之所以会走做死学问这条路,多少和他赌气有关。  

   闻一多显然想让那些老派的教授明白,新派出身的人研究古典文献不仅可能,而且会做得更出色。他身上的矛盾十分突出。一方面,他认为中国的旧书中,压根儿就没有一点值得保留的东西,声称自己深入古典,是为了和革命的人里应外合,把传统杀个人仰马翻。但是,另一方面。中国的传统文化又是那样让他如痴如醉,其痴迷程度和任何有考据癖的学者相比毫不逊色,他走的是最正统的学术道路,从训诂和史料考订下手,为一个字、一个词大坐冷板凳。

闻一多的著名,是因为写新诗,因为被特务暗杀,这两件事都具有轰动效应。而容易被人忽视的,却是他的做学问,是他对古典文献所做的考订工作。

    闻一多的有趣,在于他做学问的极端。大多数的时间里,他都是个地道的书虫,是在“故纸堆里讨生活”。抗战期间,西南联大的文学院落脚蒙自,闻一多在歌胪士洋行楼上埋头做学问,除了上课、吃饭,几乎不下楼,同事因此给他取名为“何妨一下楼主人”。按照我的想法,闻一多之所以会走做死学问这条路,多少和他赌气有关。

    ……他走的是最正统的学术道路,从训诂和史料考订下手,为一个字、一个词大坐冷板凳。

1、文中说闻一多“在故纸堆里讨生活”,应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意?(4分) 

答案:“故纸堆”是说他所做的是训诂和史料考订工作,研究对象是古典文献。(2分)“讨生活”是指他对研究工作如痴如醉,做学问达到了极致,除了上课、吃饭,几乎不下楼。(2分) 

要从抓关键词入手,去理解句子;

要有语境意识、整体意识。

文段2

    第一次读《少年维特之烦恼》,掰指计算作家当时的年龄,感受一个少年的全部热烈。那时觉得如此饱满的情感只会来自一种写实,而不需要什么神奇的技巧。……我们只知道它会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写的,它只要源于那样的一颗心灵。心灵的性质重于一切。

    今天终于以另一种方式接近了你。今天来到了从小就觉得神秘的这位艺术家生活过的实实在在空间。多么不可思议,多么幸福。我们可以用手抚摸一下诗人触摸的东西,小心翼翼。我们试图通过逝去的诗人遗留在器物中的神秘,去接通那颗伟人的灵魂。( 08山东卷《歌德之勺》)

 1、“今天终于以另一种方式接近了你”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①通过寻访诗人生活过的实实在在的空间和遗留的器物,去接通(感受)歌德那颗伟人的灵魂。     

    ②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或:过渡)的作用。上文谈的是年轻时阅读歌德作品的情况,通过这句话,转向下文对歌德故居的描述。

小结

解题思路:

⑴分析理解句子,抓关键词语

⑵结合语境分析,找出有效信息的区间。

⑶按题目要求,适当提取文中词句,按点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⑷要有一个语境意识、整体阅读的意识。并始终注意 “中心意识”,即段落的中心,一篇文章的中心;只有考虑全面,答案方能较准确。

延  伸

句子里的关键词有以下几个特点

1、句中的特定称谓

2、句中的指示代词

3、句中的动词和修饰语,多为形容词和条件、原因状语

4、运用了修辞的词语,多指比喻、比拟、借代、反语、反复。

5、注意句子中有特色的词语。

方法二:从分析句子的修辞手法入手

文段3 (08重庆高考《时间怎样地行走》 )

语境:……时间如繁星一样到处都闪烁着,它越来越多,也就越来越显得匆匆了。

    十几年前的一天,我在北京第一次发现了时间的痕迹。我在梳头时发现一根白发,它在清晨的曙光中像一道明丽的雪线一样刺痛了我的眼睛。(08重庆高考《时间怎样地行走》 ) 

怎样理解“它在清晨的曙光中像一道明丽的雪线一样刺痛了我的眼睛”在文中的含意。(4分)

分析:挑主干,“它刺痛了我的眼睛”,

              “它”指“白发”。

      析修辞,比喻,喻体是雪线,本体是“白发”。 

      抓关键词,“刺痛”,吃惊之情。

答案:一根银白的头发让我发现生命的衰老,感叹岁月的流逝。

文段4 《乡村的瓦》(06四川卷) 

    乡村的瓦大都呈蓝色,那种蓝不是天蓝也不是海蓝,是近似土蓝;我们乡下有个词说得准确--“瓦蓝”。这个词属于瓦的专利。

     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

     ……乡村药谱如是说:瓦松,又名天蓬草、瓦莲草、向天草,清热解毒。我小时候得过恶性疟疾,久不见愈,姥姥就从旧屋顶上采到几棵瓦松,炖汁连服,止住了。

    小时候我常在梦里想到,那些瓦松站在我外祖母的屋脊上,跷着脚丫,在我不知不觉的夜半时刻,正一颗颗摘星呢。那一柄北斗七星的长勺低低地垂落下来,一如在汲瓦松上一颗颗透清的露珠。终于,一不小心,有两颗最大的掉下来,缓缓地,落在我的眼角。

      ……

问: 文中说:“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请解释这句话的含意。

答案:“瓦”真实记录了“我”的童年生活,能勾起“我”对童年时代乡村生活的回忆。

解题思路:

⑴先确定句子使用的修辞格。

⑵“含义”题将句子“还原”,分析其深层含义;

     “作用”题注意分析其表达效果(表情达意)。

⑶答题时要注意句子的陈述主体。

方法三: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层次)入手

文段5

   刘:那么多的人在抱怨世界对自己的不公平,一般说来尤其是越知识多的人越抱怨多,我抱怨过,当然柏杨先生也抱怨过。这话您不介意吧!

  柏:我承认我确实抱怨过,不过我终生在抱怨又终生在奋斗争取,并且我能做到在进入天堂时一定把我所见到、经历过的、世间发生过的一切都统统包容:因为太多我知道、不知道的人在包容着、包容过我!你可以抱怨,但你不能仅限于抱怨。人要尽力而为,要竭尽全力,实在做不到了,你就试着顺其自然吧!要承认人与人的差异性,世间万物有摆脱差异性的事物存在吗?每个人在宇宙中都会有一个最终位置的!有的辉煌夺目,有的黯淡无光,这没有什么错!

怎样理解第二部分划线句子的含意?(4分)

①面对世道的不公正和诸多不如意,可以抱怨发牢骚。(1分)

②更要发挥潜能,尽力争得一个属于自己的人生位置。(2分)

③真的无能为力也要顺其自然,承认人与人的差异性。(1分)

解题思路:

⑴分析句子,理清结构(几个句子间的关系)

⑵结合语境对每个分句一一分析

⑶按次序组织答案

第一步 分析句子

第二步 结合语境一一对应解释

第三步 组织答案

解题思路:回顾---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找关键词语

看修辞手法

理清结构

全面作答不漏点(分点作答)

作用:修辞、结构、表情达意

含义:由浅入深,逐层分析

方法四:从分析句子的位置入手,分析句子的作用和意义 。

文段6   《城市是乡村的纪念碑》

    很久没有回家乡了。那个炊烟袅袅的小村子,是一剂良药,须得按时服用。想必是,在田野里耍大的孩子,即使在城里呆得再久,那份散漫的野性也难以去除吧。这些年,想念村庄,已然成了一项必修的功课,或者是一种间歇性病灶,而且,其频率随年岁的增长而增长。

    这种想念,实在不是什么轻松的事。想念一个人,是可以有所凭借的,所谓睹物思人,至少给思念留了个出口;而且,还有现代通讯工具帮忙。可是,在喧嚣的城市里想念村庄,就如笼中之鸟想念山林一般,找不到一草一木一石的依据,所有的想像,都会被金属丝无情地阻隔,只剩下烦躁的心绪。 

首括句(锁定有效阅读区间)

1、 文章开头说“那个炊烟袅袅小村子,是一剂良药,须得按时服用”。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根据文意简要概括。

答案: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能够平复城内的喧嚣给人心里带来的烦躁。

整合答案的原则:

(1)找出与题目相关的有效区间,准确筛选信息

(2)结合自己对作者感情,文旨的理解整合. 

答案: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能够平复城内的喧嚣给人心里带来的烦躁。

文段7《文赤壁》

      ①文赤壁在黄州,武汉向东,车子开一个来小时就到了。一下车,我就远远望见苏东坡,是山坡下一尊高高站立的汉白玉石雕像。文赤壁的名声犹胜武赤壁,苏东坡是这里的主角。大家走近前去,仰视这位千古文豪。一个人一旦被刻成一尊石像,即便恣肆汪洋如苏轼,他那眉宇间,襟袍临风处,拂袖挪步,毕竟已少了那份气质。他的醉态浪漫呢?他的才情风骨呢?他的失意豁达呢?一尊石像纵然万古不朽,终究已不是有血有肉的那个人了。难怪,苏东坡这样豪放的人,也曾在这里感叹过“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④登临而观,山壁下只剩两池死水。抬头北望,远处才是白茫茫的长江江面。……他去世至今已九百多年了,星换斗移,江山已改,虽是涛声依旧,毕竟江面已远。 

    ⑤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 

    ⑥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正是黄州落难这几年,苏东坡写下了不朽名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后来朝廷发来诰命,任命他为“汝州团练副使”。其实那只是一个虚职,挂职领一份钱粮而已。一个失意文人,被安排去挂职当一名“武官”,真是阴差阳错。

 ⑴第1自然段中,作者不直说远远望见的是苏东坡的雕像,而说是苏东坡。这样表达有什么作用?

结构方面作用-------引起下文

内容、情感作用-----强化(或“强调”“突出”等)了对苏东坡的热爱、崇敬之情(或“强化了苏东坡在作者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⑵ “惟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它在整篇散文中起什么作用?

 起到了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从眼前的景物描写转向了历史抒写。

延  伸 

根据句子在文章中的位置和作用来看,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位于文章的开头(首句)

    一般具有点明主旨,总领全文的作用;还可为后文提出观点或引出主要人物、事件作蓄势(铺垫、张本);奠定感情基调;还可点题以及交代起因或缘由。作用大多是“引起悬念、吸引读者”,或者是“暗示文章中心、引出话题(总领全文)”等。      

2、位于文章的中间(过渡句)

    多出现在文章的中间部分,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在内容上起转换或逐层深入的作用。

3、位于文章末尾(尾句)

    多有前后照应、卒章显志、总括全文、深化主旨、启人思索、言有尽而意无穷等作用。

总结

1.从抓句中关键词语入手 

2.从分析句子的修辞手法入手

3.从分析结构(层次)     

  比较复杂的句子入手

4.从分析句子的位置入手,分析句子的作用和意义 。

答题时的注意事项:

1.审读题干,抓住题目中的提示语或引导语答题

2.要有一个整体阅读的意识。即始终保持一种“中心意识”,答案方能较全面。

3.按题目要求,结合语境分析,找出有效信息的区间适当提取文中词句,按点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王晓永

[《现代文阅读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三必修一)]相关文章:

1.人教版高一必修《故都的秋》教案

2.人教版高一英语必修一教案

3.人教版必修三《劝学》教案

4.人教版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

5.高一必修一英语教案

6.现代文《猫》阅读理解及答案

7.高一数学必修2教案

8.高中必修一化学《原子结构》教案

9.高一必修四数学教案

10.高一必修五数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