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发布时间:2016-3-14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积累文言词语,掌握一些常用实词的含义及个一些虚词的用法。

2、指导学生朗读,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熟读成诵。

能力目标

1、学习将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体会醉与乐的关系,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的旷达情怀和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及其积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 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2、 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政治理想和流露出的复杂情感。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渲染气氛

杜甫说:“文章憎命达”,这话充分地说明了文章与生活处境之间的尴尬关系,这似乎是一个永恒的悖论。一般情况下,文章写得好的人,他的生活景况都不太顺畅。因而又有人说:愤怒出诗人,孤独出诗人等等,不一而足。我们今天要学的《醉翁亭记》就是欧阳修被贬官滁州时写下的传世名篇。

二、预习交流

1、关于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水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北宋文学家。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甲科,历任翰林学士、枢密使、参知政事、兵部尚书等,卒赠太子太傅,谥文忠。有政治抱负,早年追随范仲淹,要求改革时弊,富国强兵;晚年反对王安石新法,趋向保守。为文主张切合实用,重视内容,反对浮靡,并积极培养后进,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等皆出自他的门下,成为宋代文学革新运动的领导人物,被后世尊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诗词、史传等都有相当成就。散文明畅简洁,丰满生动,说理透彻,抒情委婉。《朋党论》《醉翁亭记》《秋色赋》等尤为著名。其诗平易舒畅,风格与散文相近;其词表现了风流蕴藉的情调。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体裁,为后世诗歌理论的发展,提供了简便灵活的形式。有《欧阳文忠公文集》《六一词》存世。

2、关于写作背景: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曾参加了以范仲淹为首的改革派,推行“庆历新政”,不久在政敌的打击下,改革失败,范仲淹等降调外任。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作为执政者的反对派,有很多政见要说,有满腹的抑郁不平要发泄。但现在只能从侧面含而不露地表示。本文与作者同一时期写的另一篇文章《丰乐亭记》是姊妹篇。

3、多媒体范读课文。

要求大家闭上眼睛听课文范读,要想象文中的美景,把文字的描述转化为图画,让我们神游醉翁亭。多媒体播放优美的山水画,声屏播放课文朗读,学生边赏画面边听读,感受骈句的节奏美、韵律美。

4、学生试读课文。

读准下面词语的读音:

环滁(chú) 壑(hè) 琅琊(láng yá) 潺潺(chán) 辄(zhé) 霏(fēi) 

瞑(míng)   晦(huì) 伛偻(yǔ lǚ) 肴(yáo) 提携(xié) 蔌(sù)

酒洌(liè)觥筹(gōng)弈(yì)翳(yì)颓然(tuí)

4、学生互读、轮读、齐读课文

5、教师指导学生朗读。

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的语气不尽相同。“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  琅琊也。 

 (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  太守自谓也。 

  (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旬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如: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阴/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三、落实双基

1.合作学习。 

    二人合作,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说明:引导学生利用书上注解和工具书独立学习,这也是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设立二人小组来讨论全文大意,是为了互相启发,并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集体解难。  

   各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集体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 

 3.归纳梳理。   

 (1)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寄托 

      野芳发而幽香          开花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离开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 称指 

 (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像张开的翅膀一样 

      杂然而前陈者            交错的样子 

      颓然乎其间着            文中是醉醺醺要倒的样子 

   (然:形容词词尾,可解释为“……的样子”) 

  (3)而 

   溪深而鱼肥         表并列关系 

   日出而林霏开       表承接关系 

     杂然而前陈者          表修饰关系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表递进关系 

     禽鸟知山林之乐, 而不知人之乐     表转折关系 

  (4)也     

    表陈述  环滁皆山也 

    表肯定  山之僧智仙也   

  表感叹  在乎山水之间也 

4、积累成语 

醉翁之意:原是作者自说在亭子里真意不在喝酒,而在于欣赏山里的风景。后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水落石出:水落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显露出来。 

峰回路转:峰峦重叠环绕,山路蜿蜒曲折。形容山水名胜路径曲折复杂。有时也比喻经过挫折后出现转机。 

   觥筹交错:酒器和酒筹交互错杂。形容许多人聚会喝酒时的热闹场景。 

山肴野蔌:亦作「山肴野湋」。指山中的野味和野菜。 

五、达标测试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⑴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  )

⑵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  )

⑶饮少辄醉(辄:  )

⑷醉翁之意不在酒(意:  )

⑸伛偻提携(伛偻:  )

⑹觥筹交错(觥筹:  )

3.理解翻译下面几个句子。

⑴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⑵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⑶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⑷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六、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积累优美的句子和词汇,并写一写理由。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今天 老师带来一副对联“翁去八百里,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这是藏字联,写的是--学生答(醉翁亭)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醉翁亭记》,回忆文学常识。生答。

    明确学习目标  默读

二、预习交流

1、指名朗读课文,要求正确,并强调也,而。

2、词义大比拼。两组学生竞赛回答,课件出示。

三、落实双基,走进文本,把握主旨

1、再读课文,(浏览)思考:文章中贯穿全文始终的是哪个字?(乐)     

2、结合本文,说说作者围绕乐字写了哪些具体景和事?

明确:山间朝暮之景,四时之景;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3、那课文中那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 

(1)明确: A. 山水之景: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 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B.朝暮之景: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C.四时之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 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指名学生回答。 

明确: 

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  →  琅琊秀色图  →   酿泉流水图  →  溪亭展翅图。 

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面展开,写四季景则是横向铺排。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明“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画面。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 

作者写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怀,因而作者感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把景与情直接联系了起来。 

二、领略文中的人欢。 

好山好水好地方,自然要有人来欣赏。那么,课文又是如何描写人们欢乐的场面呢? 

1、 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明确:“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2、. 第三段写什么:可分为哪几层?段首的“至于”有什么作用? 

写滁人、宾客、太守游琅琊山的情形。可分为四小层。分别是“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 

太守醉”。其中“太守醉”是全段核心,其它俱是陪衬,写“醉”也是写“乐”。 

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平列。 

3、.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 

为了给“太守宴”创设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 

4、.这段的结构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用三个并列的层次来突出最后一个层次。 

在大小环境和众多人物中突出太守。 

5、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写滁州百姓之乐中间,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 

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 

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 

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 

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4、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5、那什么样的乐才是作者所向往的?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与名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 

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 

“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三、达标测试

    1.指导背诵,重点在引导学生从内容理解人手,尽量不死背。第一自然段,共ll句话,分作三层来理解背诵。前4句放在一起背,是由远而近写景(一句除外);第5句至第9句放在一起背,这里写作亭者,命名者,“醉翁”之号的由来;最后两句放在 

一起背。其他段也先分一分层,将内容相关联的句子放在一起背,便于记忆。’ 

2.逐段背诵。每段限定背诵时间,以培养强记能力。 

四、拓展延伸:

1、填空。

①《醉翁亭记》中贯穿全文的主线是(    )字,在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    )和(    )自然结合。

②醉翁亭记极其生动地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了一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图画,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文章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在常用它来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词多义:

乐:山水之乐(         ),太守之乐其乐

秀: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佳木秀而繁阴(          )

临: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临溪而渔(             )

3、解释下列词语: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山行六七里:

杂然而前陈者:                                     名之者谁:

环滁皆山也:                                       临溪而渔: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                              伛偻提携:

4、根据课文原句填空:

①全文的主旨句是:

②文中描写众宾欢的句子是:

③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在干涉别国内政。

5、至少写出三个出自本文的成语:

 

玉平

[《醉翁亭记》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相关文章:

1.八年级《醉翁亭记》教案

2.八年级物理人教版下册《机械能及其转化》教案

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滑轮》教案

4.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动能和势能》教案

5.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机械效率》教案

6.人教版八年级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7.八年级人教版《蜡烛》教案

8.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

9.醉翁亭记教案

10.八年级下册窗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