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第一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上册)

发布时间:2016-7-19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主备人 参与人 七语组全体成员 组长签字

教学目标 (一)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课文结构、内容。

(二)继续巩固有关记叙要素的知识,培养叙事的能力。

(三)掌握本文人物描写的语言和方法。

(四)了解本文丰富的意蕴及主旨。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具准备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修改意见

导入新课

展示问题 1. 导入:由“风筝”引入古诗“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同时提供一系列风筝图片,说说诗中表达的感情以及自己放风筝的经历和感受。

2. 简介鲁迅生平及本文背景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本文写于1925年1月24日,选自散文诗集《野草》。《野草》,共收作品23篇,此集是鲁迅在广州编成的,并于26日深夜写了《题辞》(散文诗)。

    1932年,鲁迅在《〈自选集〉自序》中说:“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风筝》一文所写的就是作家对现实的“感触”--封建教育思想对儿童身心健康的摧残触目惊心。

自主探索

提出问题 1. 给加点字正音:

  蜈蚣(wúgōng) 伶仃(língdīng) 憔悴(qiáocuì)

  点缀(zhuì) 诀(jué)别 嫌(xián)恶 瑟(sè)缩

  苦心孤诣(yì) 虐(nüè)杀 堕(duò)下去 宽恕(shù)

 2.解释下列词语  

  丫叉--  伶仃--   憔悴-- 点缀--  诀别-- 嫌恶--

  缠绕--   笑柄--  惊惶--  瑟缩--  虐杀-- 

 瘦得不堪-- 恍然大悟--   苦心孤诣--

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讨论:全文12节,可以分为几部分?

    本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段),由北京的冬天景象引出对故乡春天的描写。

    第二部分(3-10段),叙述故乡“风筝事件”的经过。

    第三部分(11、12段),由故乡的春天再回到北京现实的冬天,照应开头。

2. 弟弟是个怎样的小孩,作者用了哪些语言和方法描写他的?

“多病”、“瘦得不堪”,形象地以白描手法勾勒出多病的小兄弟的外貌体态;“张着小嘴”“呆看着”“出神”,以一连串的动词传神地显现小兄弟凝精会神、仰头长时间看放风筝的神态;或“惊呼”、或“跳跃”的动作描写,更是形象逼真地写出小兄弟喜欢风筝到了极点--即便自己不能放,也如痴如醉的动作。本段文字综合运用肖像、神态、动作描写,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瘦弱的小兄弟形象。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修改意见

练习实践巩固问题 1.第四节写“我”粗暴干涉弟弟做风筝之事,请学生按照记叙要素复述,其余学生填表。

时间 有一天

地点 堆积杂物的小屋

人物 “我”和弟弟

起因 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我恍然大悟……

经过 我发现弟弟在专心致志地制作风筝,粗暴地拆毁了弟弟精心制作      的风筝。

结果 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

整体感知拓展问题 写一段话,描写某一情境中,某同学特有的外貌、神情、动作,字数不少于250字。

  

反思

收获

 

金艳

[《风筝》(第一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相关文章:

1.《升国旗》第一课时教案

2.日月水火第一课时教案

3.观潮第一课时教案

4.日月水火课时的教案

5.小学语文《影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6.《语文园地三》第一课时教案

7.长恨歌第一课时教案

8.匆匆教案第一课时

9.《日月明》第一课时教案

10.小数乘整数教案第一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