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 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二选修)

发布时间:2016-3-11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陆游的生平,知人论世及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 

2、 学习鉴赏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 

过程与方法: 

1、 了解陆游爱国主义诗歌的特点,学会把握陆诗的感情基调; 

2、 通过对南宋朝代背景的了解,掌握南宋爱国诗人和词人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陆游的爱国精神和人格力量,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 

学习鉴赏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进而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学法指导 1、 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 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3、 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4、 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5、 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爱国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源远流长,“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是每一个爱国人士的情怀,每当国家面临危亡时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屈原、杜甫和陆游是有代表性的三个诗人。在屈原的作品中我们学习了《离骚》,杜甫的作品中我们学习了《蜀相》,今天我们学习陆游的《书愤》 

二、诵读指导: 

1、教师范读: 

书愤(其一)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七律一般就按2-2-3拍的节奏来读。本诗抻何韵?有什么好处? 答:每联第二句押an韵,天成节奏和韵律,读起来回环上口,具有音乐美,给人以情韵流容的艺术感受。) 

2、要求学生据此方法齐读、熟读。 

3、解题:书,动词,记录,记下;全诗感情基调:“愤”。

三、写作背景介绍: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四、自学指导语 

听录音,把握情感,再自行诵读;然后结合注释,和同桌交流对诗句的理解、把握。(时间十分钟) 

自学检测: 

1.对诗中词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题中“书”是书写的意思,“书愤”即是抒发内心的郁愤之情。 

B.“中原北望气如山”意谓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坚定如山。 

C.“塞上长城”比喻能捍卫国家安全的人物。“空自许”即诗人不认为自己是这样的人物。 

D.“出师”指诸葛亮的《出师表》,“伯仲”本指兄弟,这里指可以相比。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全诗共分两层,前四句是回顾往事,表现青壮年时期的抗敌豪情和战斗经历,后四句写不被重用的悲愤和壮心不已的感情。 

B.第二联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值得纪念的往事,字句里充满了战斗的豪情,又含有激愤和辛酸。 

C.“千载谁堪伯仲间”,既赞扬诸葛亮无人可及,又表现了渴望效法诸葛亮干一番“北定中原”的大业的愿望。 

D.全诗感情沉郁,气韵雄厚,与李白诗风相近。 

整体感知 

1、首联 

诗的开头两句回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形象。 

那时他遥望被金人占领的北方,满腔愤恨,气势如山,渴望一举收复故土,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 

2、颔联 

诗的三、四两句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 

这两句诗写了发生在绍兴三十一年(1161,诗人36岁时)的两次战斗,一次是在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一次是大散关失而复得,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家。诗人很想投身到这样的战斗中去。 

3、颈联 

诗的五、六句是写现在,由于投降派把持朝政,使诗人的豪情壮志付诸东流。只好徒自抒发岁月蹉跎、壮志未酬而鬓发先斑的感慨。 

“塞上长城”这个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济传》,南朝宋文帝杀大将檀道济,檀在临死前愤怒地说:“乃坏汝万里长城!”诗人虽然没有像檀道济一样被冤杀,但因为主战而屡次被贬斥,“塞上长城”只能“空自许”。这种“愤”多么强烈,令人痛心疾首,扼腕长叹。 

“塞上长城”,是诗人毕业的抱负。陆游不仅是诗人,而且是战略家。“空自许”,与上文“世事艰”照应,是对偏安一隅的投降派的愤怒控诉和强烈指责。 

4、尾联 

最后两句诗人表明自己老骥伏枥,壮心不已,仍以诸葛亮为榜样,鞠躬尽瘁,至死不放弃恢复中原之志,干一番报国大业。 

这首诗以“愤”为意脉,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第三、四句尤其写得大气磅薄,笔力雄健,是广为传诵的名句。 

五、鉴赏品味诗歌 

1、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 

明确:报国无门,功业无成。对比 

关于对“气如山”的理解:资料注释认为“中原北望气如山”的“气如山”是“北望被金兵占领的大好河山,心中的郁愤堆积如山”之意。你同意“气愤堆积如山”这一说法吗? 

  探讨:理解成“气愤堆积如山”只是就这一单个句子的理解,加上“北望被金兵占领的大好河山”,所以“心中的气愤堆积如山”,这样的理解孤立地来看,似乎很有道理。但是联系上下句,它却是说不通的。承上理解,“早岁哪知世事艰”也就是青壮年时期少不更事,根本不知道收复中原这件事竟是这样艰难,所以诗人北望中原,立下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宏图大志,豪气如山;承下句理解,“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书写的正是早年宋军在瓜洲渡和大散关与金兵作战,宋军大败金兵、收复失地、大获全胜令人鼓舞的两大战事,而作者也曾在此两地亲上前线,勘查地形,刺探敌情,所以后两句是“气如山”的具体表现,将报国愿望和为之付出的努力渲染得更为具体、鲜明,故“气如山”作“豪气如山”理解更佳。诗人的报国壮志如山一样雄壮,如山一样坚定,如山一样不可动摇。 

     2、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 

明确: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图画,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3、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 

明确:这是诗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绝望,其中还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4、本文用了何典故?有何作用?  

明确:用了两个典故:塞上长城,出师一表。“塞上长城”的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济传》。“出师一表” 出自《三国志》。用典使诗文含蓄,曲折,不直露。尾联用典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的推崇,诸氏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统一中原为其终身大业,尽管蜀汉地狭人少,他仍毅然上表北伐,颂古为了非邻居作者 自负为卫国良将,却“报国欲死无战场”。结句揭示全诗“愤”的由来,将全诗批判的矛头集中到南宗起先的全降派身上,用“千载”名反洁,到现的委婉含蓄,愤慨之情溢于言表。 

5、这自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从早年豪迈到晚年 的悲愤,概括了一生的心事和抱负,洋溢燥热的爱国热情和满膛的悲愤。  

6、 诗题为《书愤》,就全诗来看作者因何事而“愤”,作者“愤”的根源又是什么? 

所愤之一乃“世事艰”。艰者,难也。“世事”也即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的事业,它究竟有多难?只举同时代抗金英雄岳飞的遭遇可见一斑。抗金名将抱定“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壮志,杀得金兵闻风丧胆、节节败退,直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可就是这样一位抗金骨干,却正因为此被汉奸秦桧等民族败类以“莫须有”之罪诬害而死,年仅三十八岁。报国不仅无功,而且有罪,竟至死罪,这难度似乎难于上青天了。 

  所愤之二乃“塞上长城空自许”之“空自许”。所谓“塞上长城”是指自己年青时以捍卫祖国、扬威边疆的名将期待自己,认为自己就像万里长城一样,可以抵挡千军万马。可是就诗人的经历来看,年青时参加进士考试因位于秦桧的孙子秦埙之前而被出名,入仕以后多次因力主抗金而被罢官,可谓壮志难酬、请缨无路。着一“空”字,沉痛之极。 

  所愤之三乃“镜中衰鬓已先斑”。早年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如今已两鬓斑白,祖国山河依然破碎,广大人民依然受难,自己却岁月蹉跎,年华空老,壮志难伸。着一“已”字,悲凉之至。 

  所愤之四乃“千载谁堪伯仲间”。诸葛亮一生以北伐中原、恢复汉室、统一中国为其终身大业。他在《出师表》中写道:“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话正说出了陆游的心事。有谁比得上写作《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呢?言外之意是南宋朝廷畏敌如虎、苟且偷安,没有一个像诸葛亮这样的人物来“奖帅三军,北定中原”,收复大业,无人领军。 

  这四愤--愤报国有“罪”、愤壮志难酬、愤年华空老、愤无人领军,四“愤”的根源,其实全在于南宋朝廷“主和派”。因为他们是阻挠抗金救国的绊脚石,是绞杀爱国力量的刽子手。作者的“愤”中含“恨”,“愤”中含“悲”,“愤”而生“凉”,“愤”而生“叹”,从而形成了本诗沉郁豪雄的风格。 

7、 本诗主要表现手法。 

  (1)对比手法:诗中的“愤”,主要通过两个对比表现出来。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早年气壮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年华空老!而这一切的根远就是朝廷的主和派,诗人心中之“愤”焉得不涌上笔端? 

  (2)借古讽今:诗中对诸葛亮的高度颂扬,实则是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愤恨。颂古在于非今,落笔千载以上,旨在千载以下。 

8、小结: 

回看整首诗歌,可见句句是愤,字字是愤。以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  

  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显然得力于杜甫。中两联属对工稳,尤以颔联“楼船”、“铁马”两句,雄放豪迈,为人们广泛传诵。这样的诗句出自他亲身的经历,饱含着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 

六、简析陆游爱国诗歌  

陆游诗歌成就显著,现存9300多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其中最突出的部分,是反映民族矛盾的高昂的爱国诗篇,这些诗歌,兴溢着燥热的爱国热情,充满了浪漫主义精神,具有强烈的战斗性。  

1、 体现那种”“铁马横戈”、“气吞残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  

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夜读兵书》)  

常恐埋山丘,不没委锋镝。--《书悲》  

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老马引》  

2、 对投降派的坚决斗争和尖锐讽刺:  

褚只尚守和亲策,志士虚捐少壮年。--《感愤》  

诸公可叹善谋身, 误国当时岂一秦。--《追感往事》  

公卿有党椰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夜读范玉能揽辔录》  

3、从幻想或梦境里寄插花了的报国理想:  

三更抚忱忽大叫,梦中夺没权亭吴。--《楼上醉书》  

夜阑臣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七、研究讨论,比较分析:我们就通过比较的方法进一步深入理解《书愤》和《蜀相》这两首作品。 从以下几个方面找出两首诗的异同?  

1、社会背景:离乱时代 

2、作者经历:晚年之作   胸怀大志   不得重用 

--(创作时间、生活境遇) 

3、主要意象:诸葛亮:  杜甫--忠心、功绩 (慨叹) 

                       陆游--矢志不渝(羡慕) 

--(同样以诸葛亮为主要意象,作者描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4、个人情感:   杜甫--不得重用的痛苦(旷古悲凉) 

(壮志难酬)   陆游--渴望北伐复国  (建功立业) 

--(陆游以诸葛自况,渴望建功立业)补注:作此诗时,陆游已是61岁的老人。此时他已罢官6年,只挂着一个空职蛰居故乡。直到作此诗,才因任权知军州事(暂时主持地方军队和民政事物)而被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总结: 

表达技巧:   杜甫--情景交融 

             陆游--用典明志 

作品风格:   杜甫--沉郁(深沉蕴藉) 

             陆游--(悲愤)悲壮 

-- 因此基调悲愤,然而并不绝望,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八、延伸拓展 

1、近人梁启超在《读陆放翁集》中称赞陆游:“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又说:“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谁怜爱国千行泪,说明胡尘意不平。”课外搜集陆游的爱国诗词,选择你喜欢的一两首推荐给大家。 

【明确】陆游的爱国诗词很多,最为著名的,如: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选一)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湖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九、课外搜集陆诗,加深这方面的认识。背诵这首诗。

 

陈世虎

[《书愤》 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二选修)]相关文章:

1.关于书愤教案

2.《书愤》阅读答案

3.书愤优秀教学教案

4.《书愤》优秀教学教案

5.高二物理选修3-1试题答案

6.高二选修1物理第四章单元测试题

7.高二选修《唐诗宋词选读》练习题

8.陆游书愤教案

9.化学选修3试题及答案

10.书愤古诗陆游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