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两首:氓、采薇(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案例)

发布时间:2016-3-2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

2.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3.学习《氓》,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

2.背诵课文。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德育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分析《氓》中的人物形象及领会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2.把握《采薇》中的重章复唱的特点。

教学难点

1.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2.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

1.运用诵读法,让学生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炼性。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文中主人公的感情及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对《氓》中的比兴手法的分析,就可让学生讨论明确。

3.通过比较阅读法,延展课堂内容,发展学生思维。

教具准备:投影仪、录音机、教学磁带、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卫风 氓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 

比,“以彼物比此物”,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兴,“兴”字的本义是“起”。《诗经》中的“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

即由此物引起他物。如《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领头的羊,共产党是我们的领路人。”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 

诗歌的形式以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用韵,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诗经》善于运用重章叠唱来表达思想感情,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更充分的抒发了情怀。

《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源头,共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对我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有着深广的影响。

二、导入:

    爱情永远是不会变老的话题,有人的地方,就会书写不同的故事,今天,我们走进遥远的公元前的卫国,聆听一个古老的故事,体会一下那时、那地,发生的那件事,他和她是我们要结识的来个人,还有在那时的另外一些人。让我们走近他们!

三、指导学生诵读课文

1.放录音

第一遍,让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节奏。

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

2.指一名学生朗读(或学生集体朗读)

3.教师总结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

出示投影: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4.请一位同学朗读,大家指正。

5.请同学们集体朗读一遍课文,进一步要求读出诗歌的语气、语调。如:

出示投影:

岂曰/无衣?↗反问语气,升调。

与子/同袍。↘肯定语气,降调。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表现军情紧急,快连)  (感叹,降调)

(解说:诗是需要反复诵读的,通过诵读,可以让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如《无衣》的慷慨雄壮,可以把握主人公的感情起伏变化,如《氓》中女主人公的由欢快到沉痛的感情变化)

四、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把握课文内容

1.要求学生借助课下的注解,疏通诗歌内容,注意一些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及通假字。

出示投影:

①识记字音、字形、释义:

将(qiānɡ):愿,请。         咎(jiù):灾祸。

贿(huì):财物。              极:标准。

德:心意、情意。                耽:沉溺。

言:言既遂矣:助词,无实义。

静言思之:音节助词,无实义。

衣:上衣。           俟(sì):等待

袍:长袍,相当于现在的斗蓬或披风。

裳:下衣             娈(luán):美好

怿(yì),喜爱。     荑(tí):茅草芽。

洵(xún):诚然,实在。

②识记通假字:

“于”通“吁”:于嗟,叹息

“泮”通“畔”:边岸

“说”通“脱”:解脱

“译”通“褘”:内衣

“爱”通“薆”:隐藏

“归”通“馈”:赠送

③识记成语:

夙兴夜寐:早起晚睡,形容勤劳。夙,早。兴,起来。

总角之交:指儿时就相识的好朋友。

信誓旦旦:形容誓言极其诚挚可信。

第二课时

  2、情节和主题 

《氓》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请一位同学说说故事情节。 

全诗分六章,第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 

    第三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下面是全诗叙事结构和感情基调: 

    [板书] 

                            氓 

(情节)    恋爱                婚变                决绝 

(章句)    第一、二章          第三、五章          第六章 

(诗句)    秋以为期            无与士耽            亦已焉战 

            载笑载言            士贰其行 

                                至于暴矣 

(基调)    热情、幸福          怨恨、沉痛            清醒、刚烈 

诵读全诗,要安排好抑扬顿挫的语气语调,反映情节发展的节奏,表现女主人公感情的基调。 

   五、鉴赏要点 

    1、回忆和对比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还认识到了有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的经历中等到了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2、《诗经》开创比、兴手法 

《氓》中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六、背诵本诗

第三课时  采薇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

二、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尤其是重点字词,句式,文章大体翻译。

1.学生朗读,整体把握。

思考讨论: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2.再读诗歌,疏通词句。

3.理清思路,把握内容。

第一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首四句,以薇菜渐次生长和时间的推移来起兴,来表达士兵久役于外不得归家的怨敌、思家与盼归的心情。“靡室靡家”和“不遑启居”是这一心情产生的主要原因。朱熹引用程子的话说:“古者戍役,两朞而还。今年春莫(暮)行,明年夏代者至,复留备秋,至过十一月而归。又明年中春至,春暮遣次戍者皆在疆圉。如今之防秋也。”(《诗集传》)这段话告诉我们,当时的兵役制度是二年为期限,可是本诗中的战士的服役看上去没有期限,士兵归家变得遥遥无期,这自然要引起征卒的不满和对家乡更强烈的思念。以下几章都是围绕着这个基调叙写的。

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朱熹在《诗集传》中说“言戍人念归期之远,而忧劳之甚,然戍事未已,则无人可使归而问其室家之安否也。”诗仍以薇菜逐渐长得柔嫩、粗硬起兴,暗示时间流逝,易年更岁,可是役期却无止境,军旅生活又异常痛苦,转战不止,饥渴劳顿。而“靡使归聘”和“我行不来”,则表达了边关和故乡相隔万里,关山阻断,音讯全无,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划,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4.明确特点,熟读成诵。

从艺术上讲这首诗很有特点。

首先,诗歌十分注重用具体生动的细节来展现生活图景,比如,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并不是直接写刀光剑影和厮打拼杀,而是写战车、战马,写象弭、鱼服,写劳累奔波,写饥渴难当,但我们通过这些描写可以想见战争的残酷。

其次是情景交融,诗末章首四句,历代传诵不已,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薑斋诗话》里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再次,是它的旋律协调,音节和谐,一唱三叹,诗的前三章开头句式相似,反复吟唱,一方面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另一方面也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之美。

三、布置作业:

完成《考一本》相关练习。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用,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用。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騤騤。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译文]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长大。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有家等于没有家,为跟玁狁去厮杀。没有空闲来坐下,为跟玁狁来厮杀。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柔嫩初发芽。说回家呀道回家,心里忧闷多牵挂。满腔愁绪火辣辣,又饥又渴真苦煞。防地调动难定下,书信托谁捎回家!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已老发杈枒。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十月又到啦。王室差事没个罢,想要休息没闲暇。满怀忧愁太痛苦,生怕从此不回家。 

什么花儿开得盛?棠棣花开密层层。什么车儿高又大?高大战车将军乘。驾起兵车要出战,四匹壮马齐奔腾。边地怎敢图安居?一月要争几回胜! 

驾起四匹大公马,马儿雄骏高又大。将军威武倚车立,兵士掩护也靠它。四匹马儿多齐整,鱼皮箭袋雕弓挂。哪有一天不戒备,军情紧急不卸甲!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满心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黄雪梅

[《诗经》两首:氓、采薇(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案例)]相关文章:

1.《诗经》两首(氓、采薇)教案

2.诗经两首氓采薇教案

3.诗经·采薇

4.诗经《氓》的赏析

5.诗经氓教学课件

6.诗经氓原文及翻译

7.人教版高一必修《故都的秋》教案

8.诗经两首教案

9.诗经采薇节选教案

10.小学诗经采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