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发布时间:2016-8-7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教学目标]

1、 欣赏清秋美景,学习以景显情。

2、 诵读品味语言,感悟悲秋情怀。

[解读与设想]

1、   本文是郁达夫散文的传世之作,也是现代抒情散文的经典名篇。借此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同时引导学习鉴赏现代散文的语言和表现手法。

2、   重点在于学习品味对故都清秋美景的描绘,感受作者流露的主观情感。本文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反映出中国文人独特的“悲秋”情结。感悟此中深义是解读的难点。

3、   教学方法上突出美读的示范与指导,美文美读,以心会心,读出情味便是最好的理解。另外,揣摩语言是达成目标的主要手段。课堂上适当补充、拓展,以丰富学生的人文视野,寻求一种人文感受。

4、    二课时

      ①赏清秋美景                     ②悟悲秋情怀

5、 通过学案布置预习,建立课堂链接,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提前预习:

1、阅读准备:     课本Ρ62  刘锡庆《中国现当代散文欣赏》

                  读本P95-110   梁实秋、韩少华等论散文及散文鉴赏

                  读本  “故都深情”系列散文

2、目标提示:

(1)、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是审美心理的最初层次,是读者对文本内容的形式感知,是在“第一印象”的基础上,读者受到情感的冲击,激发起读者的理性和意志去把握文本,并使读者对文本逐渐产生情趣,达到“情往似赠,兴来如答”,从而最终从整体把握文本的主旨及作家的情感。

欣赏层次: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初步弄清文章脉络--整体把握文章的形象特征--领悟文章的主旨及感情基调。

(2)、揣摩语言

--“揣摩语言”是在客观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对富有警策作用或者能够代表作者风格或者对文章主旨表达有决定作用的重点语句和语段进入深入的思考与赏析,体会其象征义、比喻义,寻觅出文章各部分之间在言情表意上的内在联系。

(3)、感受情致

--所谓“情致”,就是情趣(性情、志趣)和风味。是透过全部内容所表现、散发出的那种气韵、味道和笔致。散文就是一种“情趣”的艺术。--所谓“散文笔调”,即以“我”为主角,以第一人称娓娓“告白”的亲切口吻所写出的叙述文字。

一、 导入--走进秋天

1、回顾“诗中之秋”。

悲哉,秋之为气也。(宋玉)

…………

秋天像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唱。(梁小斌)

一路走来,我们徜徉在一个诗意的秋天中。

2、出示课题。

   品 “故都的秋”(比较“北平的秋”、“北国的秋”)

 --故人、故国、故乡、故园、故土……有着更多的人文内涵,有一种历史感、沧桑感、亲切感,饱含一份深情、一份眷恋。“故都的秋”,意味着一种时空的悠久,一种积淀的深厚,有一种成熟的极致之美,一种浩荡的大家之气。

3、关于郁达夫

郁达夫(1896-1945)原名 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五四”健将,1921年6月与郭沫若、成仿吾等发起成立“创造社”,1933年参加左翼文艺运动。1945年9月17日被日本宪兵杀害于南洋的苏门答腊。

    他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提倡“静”的文学,写的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艺术上侧重于表现自我,带有浓重的主观色彩。“……仿佛是一些不甘沉沦却已无力挣扎者发出的呼喊,或者是一些穷愁潦倒、孤独愤世者的倾诉和叹息”。

    他的小说,传世之作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

散文名篇有《故都的秋》、《钓台的春昼》。

    胡愈之称之为“天才的诗人”、(七古的高手)人文主义者、真正的爱国者。

      郁飞介绍其父日记中记载,本文是1934年8月17日晨起应《人间世》主编王余杞的催索而逼出来的“急就章”。

二、 美读--感知全文

1、 读出全文基调。

2、 读出全文主旨。

3、 读出重点语段。

4、 自由交流感受。

三、 品赏--清秋美景

1、 默读3-9,拟出小标题,提取意象。

2、 交流、讨论,随机板书。

[板书准备]

(一) 闲坐秋晨图--境清人闲、独对秋晨。

(二) 落蕊缀秋图--踏蕊而去、落寞遥想。

(三) 寒蝉啼秋图--秋蝉衰残、抱枝啼唱。

(四) 斜桥话秋图--都市闲人、雨后微叹。

(五) 硕果品秋图--清秋佳日、硕果累累。

3、 赏读语句意蕴。

如:①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②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③这嘶叫的秋蝉,……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④都市闲人……缓慢悠闲,微叹着互答着说:……

相关链接: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秋月春风等闲度。

          如今识得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

4、 比较秋味:

故都之秋------江南之秋

                    清 、静、悲凉       慢 、润、淡

                    饱尝  、十足        不饱、不透、不足、不浓、不永

白干                黄酒

馍馍                稀饭

大蟹                鲈鱼

骆驼                黄犬

四、 解读--悲秋情结

1、 读出文中物性与人情、自然与人文相统一的地方。

2、 研读第10节,指出关键句。

3、 解读:

--“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4、 关于“秋士悲”:

提示思考点,阅读课堂链接。

--郁达夫柔弱的心理、气质都使他更缠绵于既往。他本不是那种慨然不顾、奋身前行的战士。用了流畅的白话,他写得最熟也最美的是古老的主题,离人的别绪、羁旅的哀感、客居的乡愁,--漂泊人间此身如寄的孤独感。富于现代知识的郁达夫就是这样,一面思考着现代中国,感应着他的时代,一面沉醉于中世纪的古旧情调,旧梦一般既亲切又凄凉的美感。……在郁达夫这个东方式的文人,审美态度与人生态度本是合致的,--一种鉴赏享受的态度。而那种人生态度,或者更确切的说,对人生的审美态度,也更加不着痕迹的显示着传统文化无所不在的渗透力。

                     --赵园 《郁达夫:在历史矛盾与文化冲突之间》

--五六百年来文化所聚萃的北平,一年四季无一月不好的北平,我在遥忆,我也在深祝,祝她的平安进展,永久地为我们黄帝子孙所保有的旧都城。

                                         --郁达夫《北平的四季》

--秋是成熟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是充实的季节,却也是淡泊的季节。他饱经了春之蓬勃与夏之繁盛,不再以受赞美、被宠爱为荣。他把一切的赞美与宠爱都隔离在淡淡的秋光之外,而只愿做一个闲闲的、远远的、可望而不可及的秋。                                   

                                      --罗兰  《秋颂》

--秋代表成熟,对于春天之明媚娇艳,夏日之茂密浓深,都是过来人,不足为奇了,所以其色淡,叶多黄,有古色苍茂之慨,不单以葱翠争荣了。

--林语堂《秋天的况味》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人性、社会性与大自然的调和,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     

 --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  散文卷  导言》

--冰心     “母爱、童心、自然 ”        

--徐志摩   “爱、美、自然”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燕辞归、客尚淹留。

都道晚凉天气好,                 垂柳不萦裙带住,

有明月、怕登楼。                 漫长是、系行舟。

--吴文英 词  《唐多令》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颯,忽奔腾而澎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縟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催败零落者,乃一气之余列。……”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欧阳修/ 文  /《秋声赋》

          --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

自歌自舞自开怀,无拘无束无碍。

青史几番春梦,红尘多少奇才,

不消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

                             --朱敦儒《西江月》

    --独对山水与四季,郁达夫凝然其性,放纵其心,神与物游。士大夫传统趣味与江南才子的风流笔力致令郁达夫屐痕处处,而处处皆是山水灵慧,日月亲人,性灵文字便汩汩滔滔而出。郁达夫的好散文大多作于20世纪30年代,这大约是因为苦不可抑怒气冲冲的小说岁月已随风而逝,接踵而来的便是散文化的中年心境。尽管,“酒债寻常处处有”,少不得窘迫困厄,但已然洒脱其胸襟,言笑晏晏,游记便写得温润亲切,如与人交谈,又于家常口吻中孕以诗之底蕴。

                           --姜飞《感性的归途    郁达夫:感伤的行旅》

         

--郁达夫幼小失怙,家境贫穷,从小就经历过的人生悲苦养成了他忧郁敏感的气质。乃至他在自传中,把自己的降世称为“悲剧的出生”,觉得人生一切都是虚幻,真真实在的只有凄切的孤单,他似乎天性易于感受落寞颓唐的情调。郁达夫并非是一位经营自己狭小天地的颓废者,他对祖国及中华文化的命运时时以心系之……

                                 --易前良《悠悠的态度   颓唐的情调》

5、 归纳明确:

(要点)

(1)、物性与人情、自然与人文的统一。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2)、“自古逢秋皆寂寥”,寄寓失意之悲。

(3)、“话到秋边不言愁”,诠释生命形态。

(4)、郁达夫的个人遭际与心性。

五、 作业建议:

1、 美文美读,以心会心。

2、 小型诗钞:秋天的诗

3、 仿写练习:仿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概括本文意境。

4、 推荐阅读:

郁达夫    北平的四季   住所的话   钓台的春昼

林语堂    秋天的况味             

          吴伯箫    话故都

          老舍      想北平

          罗兰      秋颂      写给秋天

          宗璞      报秋

《读者》04-21    人坐秋天鸟鸣空

 

安琪

[故都的秋(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1.人教版高一必修《故都的秋》教案

2.高中故都的秋教案设计

3.《故都的秋》的精品教案设计

4.《故都的秋》教案设计

5.高一必修二《兰亭集序》教案设计

6.高一课文《故都的秋》教案

7.人教版高一英语必修一教案

8.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9.人教版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

10.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