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课文注释修正(人教版教师随笔)

发布时间:2016-1-16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1)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句中的“预定”应为“预订”,书下应该有诠释。

“预定”意为预先约定或确定;“预订”意为预先订购。“预订了《莽原》”,就是《莽原》未出刊之前就订购了《莽原》。“订”,是商讨;“定”,是确定。

(2)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书注:这是陶潜所作的《挽歌》中的四句。意思是亲族们有的余哀未尽,别的人也已经唱过挽歌。人死了还有什么可说的,不过是寄托躯体于山陵,(最后)和山陵同化而已。山阿,山陵。鲁迅在这里引用这首诗,有青山埋忠骨之意,寄托了愿死者与青山同在的深挚感情。

《挽歌》就是葬歌,是拖引柩车的人所唱。陶潜卒于宋文帝元嘉四年丁卯(公元427年),年六十三。朱熹《通鉴纲目》载卒于十一月。这首诗是他死前的九月写的,是自己挽自己的诗,也就是为自己唱的挽歌。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书注“或”为“有的”,欠妥。这里的“或”不是虚指代词,是副词“或许”,与下句的副词“亦”相对。因为是自挽,自己死后的情况都是推测出来的,所以只能用“或许”而不能用表肯定的“有的”。书注“亦已歌”的“已”为已经,欠妥。这里的“已”,是“止”、“停止”,“已歌”,就是停止了唱挽歌。

书注“余悲”为“余哀未尽”。“余哀”一词曾出现于《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新编》下册550页说:“‘余哀’就是比实际上的哀更哀,这个哀比实际的哀还多,所以称为‘余哀’。”

书注说:“鲁迅在这里引用这首诗,有青山埋忠骨之意,寄托了愿死者与青山同在的深挚感情。”

袁枚《随园诗话》卷二六十二章,记松江徐氏《咏岳墓》:“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以“青山埋忠骨”歌颂了岳飞与青山同在。而陶潜的“托体同山阿”是写自己死后与山陵同化变成泥土,表现了无比旷达的性格。鲁迅引用这首诗,没有“青山埋忠骨之意”,是对反动派的激愤之反语。与其弟周作人《关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中的对联“白死白死”表意相同:“赤化赤化,有些学界名流和新闻记者还在那里诬陷;白死白死,所谓革命政府与帝国主义原是一样东西。”鲁迅用的是“托体同山阿”,周作人用的是“白死白死”,但表达的感情都是激昂愤怒。

(3)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

书注“长歌当哭”:意思是用写文章来代替哭泣。长歌,引吭高歌,这里指写文章。当,当作。

“引吭高歌”是拉长喉咙,大声歌唱。以此代哭,不合情境。

“长歌当哭”是一成语,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王先霈的《国学举要文卷》第29页有解释,录以备考:“长”,是 说诗歌的声调徐缓悠曼;“长歌”,也可以理解为哀戚凄怆的文学作品。用文学的方式来表达哀思,比之痛哭,更富于感染性……明代汪砢玉《珊瑚网苏子瞻书武昌西山赠邓圣求诗迹》有句云:“我为长歌吊此老,恸哭未抵长歌哀。”生活中的恸哭,在感情的深切上,也比不上抒发哀情的诗文。

悼念死者时,不可能“引吭高歌”,而是蹙口长吟。长,不是指声调高昂,而是指声音舒长。“长歌当哭”是以徐缓悠曼的声音吟诵诗歌代替哭泣。

 

张宝正

[《记念刘和珍君》课文注释修正(人教版教师随笔)]相关文章:

1.纪念刘和珍君课件

2.《纪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

3.纪念刘和珍君读后感

4.木兰诗课文加注释

5.教师工作随笔

6.美术教师随笔

7.历史教师随笔

8.音乐教师随笔

9.教师数学随笔

10.冯谖客孟尝君译文及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