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与梳理(课堂实录)

发布时间:2016-5-19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倪效思 

在语文教育中,应该高度重视积累,重视在实践中梳理和整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

高中学生应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第一节  关于高中语文课程中的“积累与梳理”

一、积累与梳理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

语言文字的运用要在具备一定的语文积累的基础上进行,否则,无论表达还是阅读都无从谈起。从道理上讲,语文积累越丰富,语言文字应用的范围就越广,运用的条件就越好。相反,一个人如果语言贫乏,语言感受力很差,语文知识薄弱,那就谈不上能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也无法指望语言文字运用的范围能有多广。例如,某个人所掌握的词语只能局限于家庭生活中所用,进入社交场合就可能找不到准确、得体的词语来应对。有的人也许生吞活剥地记住了不少词语,但是缺乏有关词语运用的必要的知识,说话写作难免组配不当、辞不达意。

运用语言文字的听说读写活动,总要在已有的语文积累中进行搜索,提取所需要的材料和信息,进行组配和加工,以求顺利、有效、快速地输入或输出语言文字信息。因此,语文积累的“储存库”内部以及它和外界的“通道”应该形成一个良好的存取秩序和工作机制。梳理,目的就是要在纷繁复杂的语言材料和其他语文因素的积累中理出有规律的线索,形成便于提取和吸纳、易于激活和联接的秩序,强化语文积累“储存库”与输入输出的反应机制。我们看到,有的人表达不但准确生动,而且连贯流畅、应对敏捷,因为他们语言“储存”丰富,需要运用的时候,总能找到恰当的词语和表达方式,而且因为具有良好的语言反应机制,所以反应敏捷,总能迅速筛选出恰当的语句,流畅自如地述说。我们也会看到,有的人常常语无伦次,不能自如地传情达意;因为他们语言“存量”不足,说话时常常找不到合适的词语和合适的表达方式,而且因为语言机制滞塞不畅,所以反应迟钝,说话往往是结结巴巴,支离破碎,结果则常常是辞不达意。这里说的两种人语言表达能力存在强弱差别的主要原因恐怕就在“储存库”与语言反应机制上。

语文的积累、梳理不但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和范围有重要的影响,而且还有心理调适、精神陶冶的作用,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道出了饱读诗书之人的切身体验。所以我们说,如果每一个中国人都能熟读乃至背诵二三百篇优秀诗文,那他就可能获得较好的语文功底、语言文学鉴赏能力和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精神,而且他不管走到那里,心中始终会惦记着祖国和她的语言文化。因此,在积累过程中还会产生一些相关的、伴随的成果--语言文化心理机制的建设。

二、积累与梳理的内容

学习语文,积累、梳理的功夫非常重要,那么需要积累什么,梳理什么?

学生学习语文的核心内容应当是语言,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这里面自然包含文字、文章和文学,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学和各类讲唱文学作品--书面的文学作品和口头的文学作品,也都属于语言的范畴。

语文学习中的积累和梳理,首要的是语言材料。我们的学生至少要掌握能满足生活、学习和工作需要的足够的词语,如果要求再高一点,则希望能掌握尽可能丰富的词语。这些词语包含现代汉语的普通词语和一些必要的专门词语和“熟语”,还有文言文中一些常见的实词、虚词。要通过诵读积累一些精彩的篇章。另外,许多学生还喜欢积累一些名言警句,这样做是有道理的,不少名言警句能给人以智慧的启迪,也常常有助于增强表达的力量。这些语言材料是供随时“提取”和组配运用的。要积累的语言材料应该是文化含金量高,具有语言典范性和强大的精神渗透力。对于日常学习中积累的语言材料进行梳理是十分必要的。平时在阅读、背诵和与人交流中,可以随机获得许多语言材料,而这些积累起来的材料往往是散乱的。通过适当途径的梳理,这些材料有可能形成某种联系和条理,从而增强在“储存器”中的“活性”。

语言材料的积累,除了静态材料之外,还应该注意语言运用的动态范例,包括语言运用中的典范用例、错误用例和文句修改案例(如关于字句推敲、诗文锤炼的故事轶闻)。通过对那些随机积累的语言材料的梳理,抓住体现语言规律的有代表性的语句语段,可以掌握诸如汉语的基本句式和基本的表达方式之类的常规语言表达模式。对那种“非常规”的精彩语言用例的积累,旨在启发语言运用的创新;语言文字运用中典型的错误用例的积累,目的在于供学习和运用时比照参考,有利于提高语言规范的自觉性。

在语文学习中,还需要积累和梳理语文知识。这里的“语文知识”是指语文学科的知识,涉及到语音和文字、词语意义、词句篇章结构规律和根据情境组织语言恰当地表达的规律,言语作品的体裁格式,等等。

语文学习中还要重视学习方法的积累和梳理。 平日的学习中,逐步掌握了一个个具体的学习方法,例如,批注的方法,做笔记的方法,制作卡片的方法,等等,天长日久积累了一批学习方法。经过分析归类的梳理,对学习方法的认识可以有所提升,学习方法的运用水平可以有所提高,这样才可以实现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

另外,我们还需要留意相关知识和素材的积累。这里所谓的“相关知识”,是和语文的学习与运用密切相关的背景知识、附带的知识。这一些不属于本学科专门的知识,但是如果缺乏必要的相关知识,即便十分精通语文本学科的专门知识,可还是不能顺利完成听说读写的任务。例如,我们来分析一下,要读懂一篇关于克隆技术的科普文章,除了语文知识以外,还需要哪些知识?要读懂《红楼梦》,又需要哪些方面的知识?所以有人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是有道理的。我们应该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语文运用的范围有多大,知识视野的范围也应该有多大。

相关素材的积累,包括生活经验和思想素材。作家、诗人,固然需要花大力气搜集和积累生活素材,哲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等需要从广泛的实际生活中获取和提炼思想素材。我们不会要求学生像 专家那样去积累素材,但是我们可以要求学生成为积累素材的有心人,养成习惯,随时捕捉能引起心灵震颤的人、事、物、景各种现象,一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得,可能稍纵即逝,把它们收藏在自己的语文积累中,有益于语文学习,也有益于自己整体素质的提高。一个人的语文素养与他的生活经验、思想水平是会一起发展的。

三、积累与梳理的方法

 “积累”,用来表示一种行为,是指“逐渐聚集”,如“积累财富、积累经验、积累词语,等等”;“积累”,用来表示一种事物,是指“逐渐聚集”的结果,如,用在国民经济方面可以表示“国民收入中用于扩大再生产的部分”,用于语文学科教育中是指为语言运用而储备的语言材料及相关要素,这种运用包括与他人的交流,通过语言对自己心身的陶冶、调适, 

语文积累可以积累在头脑里,也可以积累在其他可供自己随时取用的地方。“记忆”(表示“记住、保持在脑子里”)是一种积累。然而,我们不可能把一切语言材料和相关的东西都保持在脑子里,事实上也没有必要不计成本地把所有这一切都用“记忆”的方式逐渐聚集起来。语文积累,有一些是必须保持在脑子里的,有一些可以暂时甚或长久地用别的方式加工存放,例如,用笔记本、卡片、电脑、剪报之类的方式存放。

读书是语文积累的重要环节。词语篇章就是在“读”书的过程中丰富起来的,良好的语感也是靠“读”书读出来的。无声的阅读会给我们带来语文的积累,出声的朗读、背诵(“抄写、默写”作为对朗读、背诵的补充和强化)更是语文积累的一种重要手段。在“读”的过程中,不但积累了词句篇章,而且也积累了语文知识,增加了语言感受力、文学鉴赏力的蓄积。从前,人们写文章时往往要斟酌:有没有这样的说法?这样写通不通?写完了文章要从头至尾喃喃地念,念到不顺口的地方,就提笔修改,改了一遍再念,如果还有不顺口的,再改。从前的人写文章就这样边念边改,反复念反复改,直到完全“顺口”通畅为止。这样改出来的文章才可能读起来上口。而这里所谓“通不通”“顺口不顺口”,其实就是运用他们的语文知识来判别文章符合不符合语法规范的标准。

运用语言表达交流的实践也是语文积累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中,不仅有词语、表达方式的积累,还会有动态的、具有现场特征的语文知识的积累。这比起静态的单向接受的语文知识更有活力。

高中学生的语文积累工作,应该有不同于小学、初中阶段积累的特点。《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学生应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这里对高中学生语文积累表达了两点要求:一是“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二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多数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还没有比较明确的发展方向,他们的语文积累有课程和教材所规定的,也有自己学习过程中随机获得的。学生进入高中,一般都会产生大致明确的学习需求,因此一些相关知识和素材的积累就要围绕自己选择的方向来展开。

“梳理”本来的意思是“用梳子整理(须、发等)”,我们讲“梳理思路”“梳理问题”是取用它的比喻意义,是指用一定的方法,按一定的规则、秩序对纷繁、杂乱的材料、事项、问题等进行整理。

根据某个目标,制作卡片、整理笔记、做一些题目,这些既是积累,也是一种梳理。围绕一个特定的内容,选择比较典型的素材和相应的方式,有时或许还要创设一些情境,开展以语文的积累梳理为基本目标的实践活动。这是许多学校在语文教育中取得成功的经验。

语文知识的梳理,有时候需要由老师做一些有系统地讲解,但这不应该成为语文梳理的主流。语文梳理应该注重实践性,不应该成为讲授现成学科知识的过程。语文的梳理,可以从语言文字的现象出发进行归纳,经过老师的“点化”,达到学生的领悟;不要从名词术语出发将“知识点”逐一排队,进行系统的讲授,让学生记忆“现成的知识”。

积累和梳理,有的是显性的,有的是隐性的。例如,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不知不觉地有了许多积累,这是隐性的积累;记诵,我们自己能感觉到是在做一种积累的工作,是显性的积累。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有系统的复习整理,当然是梳理,是显性的梳理;在语文活动中运用,既是对积累的巩固,同时也是对所积累的材料进行梳理选择,这是隐性的梳理。

                                               (巢宗祺)

                  第二节   语言的积累和梳理

一、词语积累和梳理

1、 词语积累和梳理的主要内容

积累词语,包括普通的现代汉语词语和各种熟语,如,成语、谚语、歇后语,还有箴言、警句、精彩的诗句、对联、歌词等。

为了能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提高文化修养,需要重点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进行积累和梳理,一是要加强平日点点滴滴的“积攒”,学完一篇课文后可以分别从“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角度归类梳理课文中有关的字词;二是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以后,例如一个单元或者一个学期,把学过的文言文里的词语一起做一次梳理。

语文积累梳理活动案例1-- 《寡人之于国也》

一、通假字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颁白”即鬓发花白,喻指老人。)

3、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二、古今异义

1、河内凶(古义:谷物收成不好,荒年;今义:常指人横暴或行为残暴,心肠狠。)

2、邻国之民不加少(古义:更,再,副词;今义:常指增加)

3、或百步而后止(古义:有人,有时;今义:选择连词)

4、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兵:古义:兵器;今义:战士,士兵。走:古义:逃跑;今义:步行。)

5、谷不可胜食也(古义:尽;今义:胜利。)

三、一词多义

数:数罟不入垮池(cù,密)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几,若干)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数目)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shuò,屡次)

发:野有饿莩而不知发(指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百发百中(发射)

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派遣)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花开)

王:1、然而不王者(名作动,wàng,为王、称王、统一天下)

2、梁惠王曰(名词,wáng,君王)

食:1、谷不可胜食也(动词,吃)

2、狗彘食人食(名词,食物)

时:1、不违农时(名词,季节)

2、无失其时(名词,机会、时机)

以:1、请以战喻(介词,用)

2、可以无饥矣(介词,凭借)

3、以时入山林(介词,按照)

4、申之以孝悌之义(介词,把)

5、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动词,认为)

于: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词,比)

2、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对)

3、颁白者不复戴于道路矣(介词,在)

之:1、填然鼓之(音节助词,无义)

2、王道之始也(结构助词,主谓间取消独立性,无义)

3、五亩之宅(结构助词,的)

4、申之以孝悌之义(代词,百姓)

然:1、河内凶亦然(代词,这样)

2、填然鼓之(拟声词词尾,地、……的样子)

3、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连词,表转折,然而、但是)

4、太后曰:“然”(形容词,对的、认为……对的)

则:1、则移其民于河东(顺接连词,就、那么)

2、人死,则曰:“非我也,兵也”(转接连词,却)

                                    (厦门六中  杨书松)  

点评

学完一篇课文就及时“盘点”,巩固所学的字词和有关知识,同时又使学习的内容条理化。

这里的案例是学习一篇课文之后对文中的字词进行梳理的前期工作,设计者把课文中需要重点掌握的字词逐一挑出,归类整理。如何围绕这些材料,引导学生加强积累和梳理,还有一个方法的问题。过去我们常常是老师做好前期工作,然后把梳理好的材料展示给学生,简单地让学生去记住这些字词和相关的知识。我们不妨换一个方式,可以指导学生自己去寻找需要积累的字词,并进行归纳梳理,再在课堂上讨论交流。学生在活动中既能加强积累,又能学到积累梳理的方法。

2、词语积累和梳理的方法

要注意从课文中吸收词语,加强语言积累。课本所选的名篇佳作往往词语丰富,文辞优美,遣词造句生动、准确、精练,是丰富自己语言积累的最好材料来源。也要注意在课外加强积累,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名篇,浏览报纸杂志,观看电影电视,收听广播,甚至在日常交谈中,都值得处处留心,随时摘录那些用得精当或自己觉得有用的词语。一段时间后,将平时积累的词语做一些归纳梳理。在自己写作的时候,把平日摘录的词语翻出来看看,尝试在合适的地方用上这些词语,使这些储存在摘录本子里的词语变成为储存在大脑中的词语,并且在使用中逐步加深理解,把握住它们的用法。

   

 语文积累梳理活动案例2-奇妙的对联

教学目标

了解有关对联这种语言艺术样式的常识;收集并积累一定数量的对联;学习欣赏对联;尝试对简单的对子。

教学要点  

一、布置学生搜集对联。

二、设计活动,如猜灯谜等游戏来引发学生的兴趣。

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对联的特点:如,字数相等,断句一致;平仄相合,音调和谐;词性相对,位置相同;内容相关,节奏鲜明。(对仗工整 平仄有规 词性相对 内容相关 书写美观 张贴有序)

四、评赏:  

例1 :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乐,

丫头啃鸭头,鸭头咸,丫头嫌。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例2: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

      唐宋君王非寡德,琼崖人士有奇缘

(赏析) (略)

练一练:

① 天--( 地 )     风--(雪)    海--(山)   新--(旧) 

南北--(东西)   千山--(万水) 千山秀--(万水清) 

庆贺--(恭喜)    枝头--(花丛) 

②上联:处处风光好。(家家喜气浓)(下联可以有多种对法) 

上联:鸟儿枝头落,(蝴蝶花中飞) 

上联:福如东海,  (寿比南山) 

坐-----请坐------ 请上坐 (茶-----敬茶----- 敬香茶)

提供参考材料

1春节文艺晚会灯谜

2 电影《唐伯虎点秋香》中的对子

(福建师大附中  陈琳)

    点评

    对联是一种很能体现汉语言文字特点的表达形式,里面包含着丰富的文字、词汇、语义、语法、修辞和语言运用技巧的知识,积累一些巧联妙对,有利于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智慧和文化修养。开展这方面的活动,要精选对联和有关的知识,不要贪多;要设计好活动的形式,注意引起学生的兴趣;活动中要多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积累与梳理(课堂实录)]相关文章:

1.数学总复习梳理试题

2.语文知识点梳理复习

3.采薇教案及课堂实录

4.诗经氓课堂实录

5.《诗经》两首课堂实录

6.诗经两首课堂实录

7.鲁迅故乡教案课堂实录

8.藏戏教案分析课堂实录

9.紫色风铃教案课堂实录

10.木兰诗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