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发布时间:2016-1-6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课文中的用法。

3、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理解词语    修、尺、服、窥、美、私、闻、莫、地方、左右、市朝等。 

2、归纳多义词义项  朝、孰、旦、诚、闻。 

3、句式 

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b、忌不自信。 

c、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教学难点

领悟课文的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

诵读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人们常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那么人们也常常思考,“忠言”为什么一定要逆耳呢?顺耳不是更有利于被接受被采纳吗?由上面的问题可以知道,古人向君王进谏时,委婉规劝往往比直言规劝的效果好些。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选自于《战国策齐策》中的《邹忌讽齐王纳谏》讲的就是邹忌讽喻齐王广开言路,纳谏除蔽,结果使齐国修明政治,国势强盛的故事。(板书课题) (此导语的设计的意图有三。一是为了激趣,让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二是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辩证来看待优秀的文化遗产。三是注意与上篇课文《勾践灭吴》的联系) 

二、解题 

    邹忌,战国时齐国人,善鼓琴,曾借弹琴之道言治国之道,深得威王赞赏,封为相,后封成侯。 

      齐威王,田氏,名因齐,一作婴齐。曾任用邹忌为相,田忌、孙膑为将和军师,改革政治,国力渐强。 

      邹忌讽齐王纳谏,两个动词,不属于同一个主语,是一个兼语句。此课题揭示了课文的内容,即邹忌用委婉含蓄的方式劝告齐威王接受意见、采纳建议。 

三、研习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诵读要求读音准确、断句正确,感情充沛,有节奏感。教师的范读可以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也可以课前请人朗读,然后播放录音,还可以请朗诵水平较高的学生朗读) 

2、学生自行反复朗读课文 

要求: 

①、至少诵读两遍。 

②、借助注释、工具书,完成下列自测题。 

A、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a、形貌昳丽(yì) 

b、时时而间进(jiàn) 

c、朝服衣冠(zhāo) 

d、期年之后(jī)

e、皆朝于齐(cháo) 

B、 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a、邹忌修八尺有余。 

b、朝服衣冠,窥镜。 

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d、今齐地方千里。 

e、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f、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C、 翻译下列句子 

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b、忌不自信。 

c、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师生共同订正后,请学生提出其它不理解的词句,师生再共同解答。 

3、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要求: 

  ①、让学生毛遂自荐扮演角色。 

    ②、读出人物身份和心理,如妻溢于言表的爱恋之情,妾拘谨勉强的回答,客奉承讨好的意味,邹忌勤于王事、委婉讽谏的表现,齐威王闻过则喜、从谏如流的气魄。 

4、整体把握课文的思路和结构 

讨论下列问题: 

①、本文的题眼是什么?它有什么内涵?你能说说同类词“讥”、“诽”、“谤”、“刺”、“谏”、“说”的含义吗? 

明确:讽者,微刺也。托言感人曰讽,即婉言规劝之意。谏者,以直言正人之非也,也就是直言规劝之意。刺,意思是当面指责;谤,一般指公开指责人的过失;讥,是微言讽刺;诽,是背里议论;说,是用一般的话劝说别人,使人听从自已的意见。 

②、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原因是什么呢? 

明确:先提示学生文中有一个点明原因的句子,请找出来。学生会很快找出,即:“王之蔽甚矣!”至此,教师可进一步设问:邹忌是如何知道“王之蔽甚矣”的呢?他是根据什么得出这个结论的呢?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第一段, 

    主要是分析他得出这个结论的过程:①、“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 如”;②、“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③、“暮寝而思之”。由此可知:“王之蔽其矣”是他“暮寝而思之”的结果。他之所以认为“王之蔽甚矣”,是因为“已之蔽甚矣”: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邹忌由此想到,我乃一介臣子,尚且有如此之“蔽”,更何况作为高高在上,俯视一切,行为万世师,言作万世法的齐威王呢? 

③ 、邹忌讽谏齐王的方式是什么? 

明确:邹忌善“讽”,表现在以自已切身感受来设喻,巧妙地讽喻齐王。国君能不能广开言路,纳谏除蔽,修明政治,是一件关系国家兴亡的大事。但一开口就批“龙鳞”,逆“圣听”,往往会使他抵触,不易接受。因此邹忌就从自已个人的生活小事入手,把自已在美不美这个问题上受到妻妾和客人的蒙蔽这件事讲给齐王听,先引起齐王的兴趣。然后抓住这一生活小事同国家大事之间的相似点--受蔽,把两件事巧妙地联系起来,进而指出“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这一严峻事实,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形象而委婉地说服了齐王。 

《古文观止》中有一段对本文的评语,写道:“邹忌将已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这一评价真可谓是恰如其分。 

④、邹忌讽齐王的效果怎样? 

明确:邹忌“讽”齐王的目的是希望齐王纳谏,因此,达到齐王纳谏这一目的就是“讽”最好的效果。齐王回答“善”,这一字力有千钧,鲜明地表明了齐威王的态度,集中地表达了“讽”的效果。文章具体地叙述了齐王纳谏悬赏的方式:“上赏”、“中赏”和“下赏”,叙述了纳谏的过程:令初下,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无可进者。还交代了齐王纳谏的结果:“战胜于朝廷”。其实,这些也正是邹忌“讽”的间接效果。 

小结:本文紧扣题眼“讽”,遵循文章的写作思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怎么样”,连点成线,有机地串起了全文,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牵一“讽”而动全文。 

5、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①、让学生把握文章结构层次的特点,即从头至尾一直用三层排比的手法来写,就容易背诵。妻、妾、客是三层;“私我”“畏我”“有求于我”是三层;“宫妇左右”“朝廷之臣”“田境之内”的百姓,又是三层。上、中、下赏,是三层;“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又是三层。再看,邹忌自以为美于徐公这事件的发展在时间上是三层:“朝”“旦日”“明日”是也。邹忌的思想转变过程也是三层:“熟视之,自以为不如”是第一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是第二层,然后到“暮寝而思之”是第三层,找出矛盾的焦点。全部事态发展也是三层:邹忌现身说法讽谏是第一层,齐王“下令”广泛征求意见是第二层,最后邻近的诸侯国前来朝拜,“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是第三层。 

②、可以通过个别背和大家尝试齐背的方式背诵全文。 

四、小结

邹忌见威王,并没有单刀直人地向威王进谏,而是先讲自己的切身体会,他先叙述了妻、妾、客蒙蔽自己的原因,然后从自己的生活小事推而至于治国大事,说明齐王处于最有权势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也最深。这里,没有对威王的公开批评,而是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使他懂得纳谏的重要性。而且以自己的亲受经历为依据,推己及人,具有强烈的说服效果。语言委婉、含蓄,娓娓动听,使人易于接受。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查工具书,理解归纳课后练习(二)五个多义词的义项。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 采用填空的形式检查背诵,四道小题,请4名同学填充。 

(1)、暮寝而思之,曰:“--------------------,--------------;-----------------,----------;------------------,--------------------------。” 

(2)、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由此观之,----------------------------。 

(3)、王曰:“善。”乃下令:“----------------------------------,-----------------------,-----------------;------------------------,-----------------,--------------------------------,---------------------,-----------------------。” 

(4)、令初下,群臣进谏,--------------------- -------;数月之后,---------------------;期年之后,----------------------,---------------------------------。 

2、订正练习(二)五个多义词的义项(略) 

二、分析人物形象 

    这篇课文有两个主要人物,即邹忌和齐威王。这两个人物的举动不仅可以看出人物的思想性格,更能体现课文所包含的思想意义,有针对性地设计具体有趣的问题。 

1、 邹忌的两次“窥镜”,反映了他当时什么样的心态? 

2、邹忌不厌其烦地询问妻、妾、客,是不是很无聊?为什么? 

3、邹忌的“三思”使他从迷惑中对自己有了请醒的认识,反映了邹忌有什么样的品质? 

4、邹忌向齐王进谏时,为什么先要从自己的生活小事说起?体现出邹忌的什么本领? 

5、邹忌进谏后,写齐王的反应只有王曰:“善”,乃下令“……”两个举动,反映了齐王的什么精神? 

6、“君臣进谏,门庭若市”、“时时而进谏”、“虽欲言,无可进者”与齐王有什么关系?反映了齐王的什么精神? 

通过学生的回答及争议,在教师的指导下概括邹忌、齐王的人物形象。 

邹忌: 

是一位足智多谋、娴于辞令、深谙君王心理的谋士。 

齐威王: 

是一位从谏如流的有魄力的开明君主。 

三、揭示课文的思想意义和现实意义 

    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课堂分小组讨论。 

1、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此题容易,学生不难回答。课文通过邹忌借用自己家庭亲友间的事情和切身感受,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从而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蔽,才可以兴国的道理。学生只要答对基本意思即可,不要在文句上过严要求。 

2、学了此文后,从不同角度出发,我们有哪些体会?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集思广益,可引导总结出如下几点: 

①、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 

②、作为领导,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偏听偏信,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批评意见,对于奉承话要保持警惕,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 

③、作为领导,要有闻过则喜,从谏如流的胸襟和气度。 

④、一个人,即使是普通公民,也应当向有关部门或上级领导积极地提出意 

见及合理化建议,因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⑤、提出批评建议时,要考虑方式方法,选择恰当的语言、语气,抓住恰当的时机,便于别人接受采纳。 

四、设计话题并让学生即兴表演 

话题设计: 

1、讽谏同学不要迷恋网吧。 

2、讽谏长辈不要吸烟、酗酒。 

3、讽谏教师不要歧视后进生。 

4、讽谏上级领导注意环保。 

(话题可根据学生实际,有针对性设计,也可以让同学们自行设计。) 

五、课堂小结 

通过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能够背诵课文,掌握了一些文言词句,理清了课文的思路与结构,研讨了课文的思想意义和现实意义。特别令人高兴的是:所有这些学习成果,都是靠同学们自己的诵读、思考和研讨而获得的。相信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那就是:多诵读,多练习,多查工具书,多思考。 

六、布置作业 

1、 继续背诵课文,要求准确、精熟。 

2、 补全下列名句: 

①、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 

②、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 

③、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④、闻过即改,从谏如流(《贞观政要》) 

⑤、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论语》) 

⑥、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孔子家语上本》) 

⑦、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⑧、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资治通鉴》)

板书设计

邹          内涵:委婉规劝                   (是什么)      

忌           

讽          原因:王之蔽甚矣                 (为什么) 

齐 

王          方式:设喻(类比)               (怎么办) 

讷 

谏          效果:善……战胜于朝廷           (怎么样) 

教学后记

 

[邹忌讽齐王纳谏(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1.人教版高一必修《故都的秋》教案

2.高一必修二《兰亭集序》教案设计

3.人教版高一英语必修一教案

4.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5.人教版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

6.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设计

7.高一数学必修2教案

8.高一数学必修1教学课件

9.高一必修一数学课件

10.高一英语必修1课件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