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骗术何时休!(网友来稿)

发布时间:2016-5-2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江苏省姜堰中学 周维军

本文刊《语文学习》2008年11期

一股叫做“一料吃遍天下题”的暗流正在神州大地涌动。

所谓“一料吃遍天下题”就是用一个“经典”的“百变通”的作文材料去对付所有高考作文题的策略。可能吗?听“一料吃遍天下题”的“专家”作报告似乎是可能的,因为一个“林语堂教学方式不拘一格”的作文材料,至少可以用在2004年以来的18份不同高考作文命题上。而不久前在书店看过一本叫做《高考作文经典材料“百变通”》【1】的书,一个“西西弗斯推石上山”的材料,至少可以用在30多道不同的高考作文(含模拟)题上。该书作者又由此“开发”出作文“通用模子”,此“通用模子”以“西西弗斯”为例,150多字的材料,中间七处关键部位用方框框出,写着“可根据主题变换的词语”十个字,考生在考场上无须构思,只要将模子搬上来“完形填空”即可!

神奇吗?不神奇;可悲吗?可悲!危害大吗?大!试对此“作文骗术”分析诊断如下:

为什么说不神奇?因为此说充其量只是一种简单的概率思维而已。相信每一位改过作文的老师都会不断发现诸如贝多芬、爱迪生、司马迁、史铁生、李白、苏轼、陶渊明……这样的文化名人反复在不同的文题中出现吧?此“作文骗术”不过是把历年高考优秀作文中反复使用的材料一网打尽后抽取出来,改头换面罢了,一点儿也不神奇。

为什么说可悲?悲就悲在这种“高招”的前提是假定考生满肚子全是“棉絮、石块”,一点“金玉珍馐”都没有,这至少是对有着近20年人生经历、学习体验的学生的一种漠视,认为他们什么也不知道,大脑一片空白;或者即使有点体会,写到作文上也不值钱。因此,这个前提就是“近视”的或“散光”的,不可悲吗?

为什么说危害大?理由多多。第一,是对考生创造力、想像力的扼杀,不是么?本来需要十几分钟几十分钟构思的作文,现在不需要了,拿到文题直接可以用“经典材料”了,可以用“作文模子”去“完形填空”了!那么请问:学生真正的作文水平如何检测?学生平时的作文训练又有何意义?一个填满了符号、公式一样“模子”的大脑怎么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第二,这种方法“推广普及”后,必然造成千篇一律的作文试卷雷同后果。如果你是高考阅卷老师,当你连续批改三篇、五篇乃至更多诸如“西西弗斯”这样的“模子作文”后,你会有何感想?反正我会在第一时间把这种作文从一类卷中剔除出去的。一个本来有很高作文造诣的考生可能就这样与作文高分告别了,不是吗?第三,是对高考作文要求有“真情实感”的严重漠视。毋庸置疑,考生用模子“模”出来的作文,用“经典”“套”出来的作文,很难有真情实感。以上文的“林语堂”材料为例,用它写《我想握住你的手》、《人与路》、《北京的符号》等作文题目怎么会有真情实感?如何打动阅卷老师?第四,从写作文体上看,所谓的“经典材料”、“作文模子”基本上只适用于论述类文体,叙述类和实用类文体基本用不到。因此,这种做法的危害就显而易见了--引导学生从丰富多样的文体走向单一的程式化的一种文体。如果我们的高一高二学生乃至初中生小学生都“普及”了这种“高招”,那么十年后,二十年后就不是上世纪讨论的“中国文学是否失掉想像力”的问题了,而应该是“中国学生会不会写两种以上文体的作文”了,而这一症状,在一些地方已经初露苗头了,难道还不应该警醒吗?

那么,这种并不神奇的,有些可悲的,危害极大的“作文骗术”从何而来?如何废止?

笔者以为,出现此类“作文骗术”的原因不外两条,一方面是外在的高考作文命题要求、评分标准以及近几年对高考满分作文的病态追捧。作文的本质是什么?是表达,是言说,是生命个体的真实宣泄。可是我们的高考作文命题,要么叫考生无话可说,要么叫考生说空话、假话、废话!改过学生平时随笔的老师都知道,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多角度的,文笔是优美的,动人的,可一到了高考作文考场,就全不顶用了。为什么?高考作文命题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何让学生有话说?说真话?自由表达?这应该是高考作文命题专家长期思考和密切关注的问题。因此,我认为有必要反思一个流行的说法:中国的学生不是“不会写作文”,而是不会写“考场作文”;同时,中国学生的“考场作文”差,并不会对中国文学的未来有多么严重的影响,因为这是两回事。

高考“作文骗术”内在的根本原因是师生教学的某些环节出了问题。从教师来看,大体上缺乏扎实的阅读修养,又没有足够的写作经验,因而才“亡羊补牢”,出此下策。其做法急功近利,完全忽视了语文学科的神圣与尊严。我们甚至可以说,用“作文骗术”指导学生作文的语文教师是可耻的,应予以唾弃的。因为这种行为无异于体育教练教不会队员,却提供一些临场竞技的骗术,比如吃兴奋剂、假摔、假踢、故意犯规等不登大雅之堂的粗笨伎俩。从学生来看,成天关在学校里学习本已无可奈何,就连本属于语文学习的权利甚至义务的阅读也被“五花大绑”很久了。很多学校没有阅览室,很多学校没有阅读课,很多学生手里一份报纸一本杂志都没有!呜呼!恐怕这已经不是简单的高考作文问题了,因为它已经关系到国人未来的阅读修养、文明素质了。一个不习惯阅读的民族,首先来自于不阅读的学生,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生活闭塞,在学校“三点一线”,阅读狭隘,一年到头不看几回书的学生,如果是你,请问写作的素材从哪里来?万般无奈,只好乞灵于“经典素材”了。“百变通”至此已昭然若揭:实在没有材料了,那只好一个材料用在100个不同的地方啦,呜呼,可悲之极!

此“作文骗术”如何废止?答:高考作文命题要真正做到让学生有话说,有真话说,而不是空喊口号一年又一年;语文教师要全面提升素养,渗透阅读、写作引导于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学校、社会要密切关注学生的阅读状况(没有阅览室的,要配备;没有阅读课的,要开设;没有课外书的,要购买);要“计划经济”式地宏观调控一部分作家为青少年生产一些精神大餐;要抵制不良出版物的发行等等,这些都是当务之急。此外,还要给学生多走向社会的机会,多实践,这样才会用好生活这部“万有文库”中五光十色的素材,才能写出既原汁原味又光怪陆离还充满“七情六欲”的作文。我们殷切地期待这一天的早日到来。

高考“作文骗术”可休矣!

【1】罗晓晖著,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2007年8月第2次印刷。

江苏省姜堰中学语文组 周维军 225500

博客:http://blog.sina.com.cn/qlg

书店:http://qiuliangguan.kongfz.cn/

[高考作文骗术何时休!(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1.高考作文优美语段摘抄

2.

3.2017高考作文写作指导:材料作文秘籍

4.高考作文经典美文佳句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