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6-4-1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渔父》教案

《楚辞》

盐城市田家炳中学 顾杨梅

●学习目标

1.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 

2. 研习文本,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3. 体会屈原和渔父在表达各自的人生哲学时所运用的方法及其好处。 

●学习重难点

前三点侧重知识和能力目标,第四点侧重德育目标。关于文言文的教学,文言知识的积累应该是首先要解决的,此外,认识与渔夫的对话而表现出来的屈原的人格是探讨本板块核心内涵“生存与毁灭”的矛盾的前提和基础,因而将学习目标①②④定为学习重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体现的是抽象的人生哲学,文本是如何体现的,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因而将教学目标③定为学习难点。

●学习方法

文本研习     问题探讨

●学习课时1

●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

在飘着秦风楚雨的历史天空下,一位踽踽独行的歌者高唱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但末落的楚王朝已不是他那枯瘦的双肩所能支撑的。当楚国随历史化作一缕云烟时,他纵身一跃定格为汨罗江的一道风景。在他纵身一跃前的一刹那他那伟大的灵魂又在思索着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他沉江前灵魂的对话--《渔父》 

二、文题点击

渔父:“父”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三、预习抽查

1.给加点字注音

枯槁(gǎo) 餔(bū)其糟鼓枻(yì) 濯(zhuó)吾足

凝滞(zhì) 淈(gǔ)其泥莞(wǎn)尔而笑

皓(hào)皓之白  歠(chuò)其醨(lí)

物之汶(mén)汶

2.解释下列词语  

  (1)颜色憔悴(颜色:脸色,今多指色彩) 

  (2)形容枯槁(形容:形体容貌,今指对事物的形象和性质加以描述) 

 (3)圣人不凝滞于物(凝滞:拘泥,执著。今指①停止流动,不灵活;②凝聚) 

 (4)何故深思高举(高举:行为高出世俗。今指高高举起) 

3.翻译下列句子 

  (1)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2)  世人皆浊,何不gǔ 其泥而扬其波? 

 众人皆醉,何不bū 其糟而chuò 其 lí?

      

(3)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4)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四、文本研习

1.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显示了屈原怎样的人格?

   【明确】屈原不愿“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也不愿“以皓皓之白,蒙世俗之尘埃”,他是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的特立独行者,“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还刻画了一个矢志不渝地坚持理想、保持人格操守的形象;表现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作者在塑造屈原形象时,除了写他的语言,还写了他的行为、外貌,试从文中找出,并说明其作用。

   【明确】   “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见第一段) (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心事重重、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暗写出屈原所处的黑暗环境,所遭受的困境挫折,为下文写屈原的守节不渝、清白终生张本、铺垫)

2.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渔父这一形象,那么渔父是怎样一位形象?塑造这一形象有何意义?试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回答。 

【明确】渔父规劝屈原“不凝滞于物”,要“与世推移”。当“世人皆浊”时,他开导屈原“淈其泥而扬其波”,当“众人皆醉”时,他规劝屈原“餔其糟而歠其醨”,不要“深思高举”,渔父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此外,当屈原表示不赞成他的处世态度时,渔夫只是“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不复与言”,也刻画出他不愠不火、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的超然姿态。塑造这一形象,对屈原来讲,具有衬托的作用,突出了屈原坚持理想、坚持人格操守的高尚品格。 

3.屈原和渔父在表达各自的人生哲学时运用了怎样的方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比喻(使哲理性的道理变得形象化、具体化和生动化)、反问(强调人物的坚定决心)

4.讨论

屈原和渔父分别体现儒家和道家两个派别的处世主张(入世  出世),你怎样看待他们的处世态度?

5.小结

《渔父》采用寓言对话体的形式,假托渔父与屈原一次相遇。通过两人的对话,展开思想交锋,把屈原内心的矛盾斗争外化出来,真实地反映了屈原的思想,表现了他崇高的人生追求。

 五、表演尝试 

◆下面的空格处加上一个修饰语,准确表达出说话者的情感:

(1)第一段:渔父见而(   )问之曰(疑、怪)

(2)第一段:屈原( )曰(叹--并非叹息自己的遭遇悲惨,而是叹这个世界)

(3)第二段:渔父( )曰(叹--渔父叹屈原)

(4)第三段:屈原( )曰(正色--这是屈原正面表明自己的主张,不论是这个世界的浑浊,还是众人的愚昧,自己都不可以改变自己的初志,自己的美好的理想,依旧没有破灭,所以这时他陈述自己的心志的时候,他应该是感到骄傲的,同时也在反驳渔父的观点,用“正色”,表明这时候屈原很严肃)

(5)第四段:乃( )歌曰(率然--指轻率、放达,这并不是指渔父对屈原不够尊重,而是想告诉屈原,事情真的没有想象的那么重要,只要放得下,没什么大不了的。“放达”就是这种心理的直接表现了)

六、作业布置 

1 .背诵全文; 

2 .整理本文的文言知识(古今词、活用字、特殊句式)。 

  

★附:【板书设计】 

屈原--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人生哲学    

渔父-- 明哲保身 

比喻-- 形象化  具体化 

说理方法   

反问-- 强调坚定的决心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世界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名作《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时的发问。如何解答好这个问题,真让世人为难。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忍辱负重,选择了生存。孟子却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那么,屈原为何却选择了自沉汨罗江? 有人说,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度,而在于厚度。司马迁的“隐忍苟活”增加了他的生命厚度,屈原的纵身一跳同样增加了他的生命厚度。余秋雨说,中国文人精神品德上的高峰是屈原和司马迁。这是对屈原和司马迁的最好诠释。今天,让我们通过学习《渔父》,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他不朽的人生。(中国文人的“原型”是孔子、老子、庄子,中国文人在精神品德上的“高峰”是屈原和司马迁,中国文人在人格独立上的“绝唱”是魏晋名士)   

 

[渔父(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高二语文必修3诸子喻山水教案

2.苏教版《角》的初步认识教案

3.《心声》 教案教学设计

4.高二语文《师说》教案

5.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

6.高中政治课必修三教案

7.人教版必修三《劝学》教案

8.人教版高一必修《故都的秋》教案

9.高一数学必修2教案

10.高中生物必修3的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