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6-11-1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教学目的: 1、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理解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3、通过朗读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 :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 :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简介孟子及孟子思想,熟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一、导语 

孟子《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 

二、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简介 (见教案后附录) 

三、熟读课文 

1.第一遍学生听,要求认真听,同时认真看课文,注意一些字词的读音和写法。 

第二遍,学生跟着录音轻读。 

2.学生各自朗读课文。 

3.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教师范读正音 

王好(hào)战             弃甲曳(yè)兵而走 

谷不可胜(shēng)食也     数罟(cùgǔ)不入湾(wū)池 

养生丧(sàng)死无憾      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 

然而不王(wàng)者       涂有饿莩(piǎo)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提出疑问:尽心焉耳矣,民不加多

分析原因:五十步笑百步

根本措施:施仁政、行王道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诵读、疏通文章

一、诵读、梳理第一段 

梁惠王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政务尽心尽力了。他具体的做法有哪些? 

提示: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梁惠王施行这样的政策,结果如何? 

提示: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用一句话来概括,梁惠王的困惑在哪里? 

提示:“于国尽心,但民不加多” 

二.诵读、疏通二、三、四段

梁惠王拿自己于国与邻国之政比较,孟子为什么不直接阐明意见,而用“请以战喻”? 

提示:孟子说“请以战喻”用梁惠王熟悉的“战”设喻,这样便于启发对方。 

孟子不直接回答梁惠王两国比较的问题,而比较了什么? 

提示:弃甲兵走者,五十步与百步走。 

说明:梁惠王很自然地回答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而不知不觉中否定了自己与邻国的统治者有别。 

“五十步笑百步”已成为人们经常使用的成语,含义是什么? 

提示: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是情节轻或重的区别。 

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与邻国统治者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或数量上不同而已,从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提示应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 

于 焉耳矣 凶 无如 加 好 请 填然 鼓 既接 曳 走 或 直 无 于 

三、诵读第五段。

       措施            效果

_______,____不可胜食也。  养生 

_______,____不可胜食也。  丧死    →王道之始

_______,____不可胜用也。  无憾

本段层次:①②③/④/⑤

重点词语理解:违、胜、数罟、时、养生、丧死、始

词类活用:“丧死”--为动用法

四、诵读第六段。

   措施                     效果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________     七十者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______     帛食肉,  →王道之成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________     黎民不饥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____     不寒

重点词语理解:树、衣、畜、无、庠序、孝悌、颁、负戴、王

词类活用:“衣”、“王”--名词作动词

特殊句式:“未之有也”--宾语前置

五、诵读第七段。

思考:梁惠王为什么不得王也?

       狗彘食人食       诸侯贵族 

对比

       涂有饿莩         下层百姓

社会极端不平等,国家治理得不好。

问:文中运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句,是哪一句呢?

答:“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把老百姓饿死归罪于年成不好就和杀了人归罪于凶器一样,非常荒唐。最后,孟子劝勉梁惠王抛弃虐政,施行仁政。“王无罪岁,则天下之民至焉。”

重点词语理解:检、涂、莩、发、岁、斯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文言知识点梳理 

1.词类活用 

(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名词作动词

(2)然而不王者   名词作动词

(3)树之以桑     名词作动词

(4)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名词作动词

(5)填然鼓之    名词作动词

(6)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名词作动词

2.文言句式 

(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有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这种说法和拿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 

(4)未之有也 不曾有的事情。(宾语前置句)

(5)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介词结构后置)

3、通假字

 直--只     颁--斑     无--毋      涂--途 

4、一词多义(结合完成练习二) 

1.数 

愿得补黑衣之数 《触龙说赵太后》 数目、数量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寡人之于国也》 几、若干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六国论》 命运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 shuò 屡次 

数罟不入洿池 《寡人之于国也》 cù 密、细密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赤壁之战》 shǔ计算 

2.直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爱莲说》 与“曲”相对,不弯曲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国也》 仅、只 

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 价值 

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指南录〉后序》 径直、直接 

3.发 

百发百中 成语 发射 

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 《陈涉世家》 征发、派遣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寡人之于国也》 打开 

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醉翁亭记》 花开 

主人忘归客不发 《琵琶行》 出发 

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 《五人墓碑记》 发出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五人墓碑记》 发出、抒发 

4.兵 

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 兵器 

穷兵黩武 成语 战争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触龙说赵太后》 军队 

草木皆兵 成语 士兵 

5.胜 

驴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 承受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寡人之于国也》 尽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胜利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忆江南》 超过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 优美的

附录:【孟子概述】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后世将其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且称其为“亚圣”。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他的老师是孔子之孙孔伋(子思)的门人。曾游历齐、宋、滕、魏诸国,宣传先王之道。不为采纳,归而与弟子讲学著书,作《孟子》7篇。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观点,现将此学说称为“孔孟之道”,他的理论对宋代影响很大。《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笔带锋芒,常用夸张、比喻和寓言故事增强说服力,是先秦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后又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更是读书人的必读书了。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赵岐在《孟子题辞》中把《孟子》与《论语》相比,认为《孟子》是“拟圣而作”。所以,尽管《汉书艺文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但实际上在汉代人的心目中已经把它看作辅助“经书”的“传”书了。汉文帝把《论语》、《孝经》、《 孟子》、《尔雅》各置博士,便叫“传记博士”。到五代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到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孟子》由孟轲口授,其弟子万章、公孙丑整理成书。宋朱熹、清魏源是主张孟轲自著的,但都认为有孟子和弟子参加。 

【性善论】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孟子曾说:“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每个人也有不忍人之心,若看见小孩将要掉入井中,并不因为交情、声誉等利害关系而救人,而是因为内心“善”的本质自然流露而救人。    孟子认为“善”的本质分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是为“四端”。“端”是起点的意思,孟子认为只要努力地把四端扩充,即道德实践,就可成就德性。    然而,既然“善”早已存在心中,还有人行恶,孟子认为人之所以不善,是因为受到私欲所蒙蔽,孟子认为人应该放弃私利,保存仁义。 

【政治思想】

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有传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满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删节《孟子》中的有关内容。仁政与王道    孟子主张君主行仁政,承接性善论,孟子认为“人有不忍人之心”,乃有“不忍人之政”,君主只要将自己的仁德推广,所谓“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由爱护自己的家人,到爱护国民,就是仁政。    推行仁政的具体措施是行“王道”,要使人民富足,百姓安乐,即“保民而王”,人民自然拥戴君主,国家自然富强安定。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说:“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神谷神其次,国君为轻。所以,得到民心的做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做国君,得到国君欢心的做大夫。国君危害到土神谷神,国家就改立国君。祭品丰盛,祭品洁净,祭扫按时举行,但仍然遭受旱灾水灾,那就改立土神谷神。”《孟子》的基调是理想主义和乐观主义,它反映了孟子的关于人性基本是善良的坚定信念。他的政治思想在很多方面与孔子非常相似,特别是孟子坚决主张君主应主要靠道德规范而不是武力来统治。但是比起孔子来说,孟子则更加堪称为是一位“贵民之人。“天是通过人民的眼睛来看,天是通过人民的耳朵来听” ②这是他的最著名的论断之一。孟子强调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成份是人民而不是统治者。为民造福是一个统治者的职责,特别是他应该为他们提供道德指南和适宜的生活条件。他所倡导的政府政策是自由贸易;轻税赋和保护自然资源;共享财富而不是弱肉强食。政府要为老弱病残者提供福利。孟子认为君主的权力是上天给的,一个君主如果不顾人民的幸福,就会失去上天赐给的统治权,而且理应被赶下台。由于这句话的结尾是对开头的有效的否定,因而孟子实际上早在约翰洛克之前就提出人民有权力造非正义的统治者的反。这是一种中国人普遍接受的思想。 但是一般说来,孟子倡导的那些观点更加受到被统治者而不是统治者的欢迎。因此孟子的建议也未被当时的统治者采纳,看来这并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但是这时期内他的观点越来越为儒家学者和中国大众所欢迎。孟子在当时已享有很高的声望,随着11世纪和12世纪新儒教派的崛起。他的声望在中国变得更高了。 

【孟子名言】

(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译文】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2)权,然后和轻重;度,然后知长短。【译文】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     

(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译文】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4)其进锐者,其退速。     【译文】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       

(5)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乐足以使人死亡。     

(6)仁者无敌。     【译文】仁德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     

(7)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译文】搞好耕种,减轻税收,可以使百姓富足。     

(8)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译文】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谷之神为次,君主为轻。     

(9)民事不可缓也。     【译文】关心人民是最紧迫的任务。 

 

[《寡人之于国也》(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人教版高一必修《故都的秋》教案

2.人教版高一英语必修一教案

3.人教版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

4.高一数学必修2教案

5.高一必修一英语教案

6.高一必修五数学教案

7.高一数学必修四1.5教案

8.高一必修四数学教案

9.人教版必修三《劝学》教案

10.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