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创造学思想录、论美、综合学习与探究--我思故我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苏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6-2-17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学学牛吃草

↘内容简析及教学提示

本单元的4篇文章均为名家名作,虽然都与治学相关,但是视野不同,角度不一,语言风格也不相同。宜让学生基本通其大义,个别难懂之处可以忽略,重要的是对关键意思展开思考。

学习本单元,首先,应当掌握“反刍”这种有效的读书方法,边读书边思考,对充满智慧和哲理的经典作品深读精思、反复品味,直至得其精髓。“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当然,“反刍”式的读书方法并不是意味着一遍又一遍简单的重复与叠加,而应当是随着读书遍数的增加,对作品理解和思考的逐步加深。第一遍的读,可以以读通、理解作品为目的;第二遍的读则应当品味作者的结构与语言;第三遍还可以进一步的对作品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和思考;第四遍则可以联系作者的其他作品或同类型的文章探讨作者的创作风格等等。总之,你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和需要,分阶段的制定自己的读书目的,“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每读一遍,你都可能会有全新的感受。

其次,应当重视在生活实际中锻炼自己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本单元中,谈到了天资、机遇与勤奋的关系,创造与生活的关系,美貌与美德的关系……而所有的这些无一不是从生活中来,生活中也经常遇到此类的相互关系与矛盾。“生活无处不语文”,这就需要我们在生活中锻炼,在锻炼中提升自己的语文能力。

第三、拓宽自己的阅读面。通过对同类作品的阅读与比较,体会不同作家的不同表现风格;在阅读中体会“泛读”与“精读”,加强自己的“反刍”能力。

↘单元学习目标

1. 学会对充满智慧的经典作品深读精思,含英咀华,反刍品味。

2. 阅读文本,了解前辈学者读书治学的经验,把握他们的思想精髓。

3. 熟读精思,品味作者的观点和作品的内涵,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发现隽永智慧的语句,理解这些语句的意义和在文章中的作用。

4. 学习不同的论述方法(谈话式、随录式、独白式),并能模仿一定的表达方式写出有思想智慧的语句。

5. 学习在与别人的交谈中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

↘课时安排    共13课时

《成功》                     2课时    《创造学思想录》             2课时

《学问和智慧》               2课时    《论美》                     1课时 

《综合学习与探究》           4课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课时

九、成  功

↘设计意图

本文对于成功之道的论说很平常,无须太多的讲解,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教师作行当的补充即可。关键在于要引导学生对作者的成功公式进行认真的理解与感悟,才能真正地用于指导学生的生活和学习。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议论文的一般知识。

2. 了解作者的基本观点和作品内涵。

3. 能运用文中的观点对具体现象进行探究。

4. 能联系生活,对文章的基本观点进行拓展。

5. 掌握“反刍”这种有效的读书方法。

◆过程与方法

1. 品味重点语句,体会他们在文中的作用。

2. 了解作者的治学经验,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了解前辈学者的读书治学经验,从中得到启示。

2. 明白成功来自勤奋的道理。

↘重点、难点及突破方法

1. 作者关于“机遇”的解说。

2. 作者对于王国维“三种意境说”的解说。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导入 今天我们网站请来众多专家进行主题为“话说成功”的讨论,请同学们踊跃跟帖,参与讨论: 听教师讲说。

板块

一 博客:季羡林

1. 据本文,作者对成功的看法是什么? 

2. 对于构成成功的几个条件作者又是怎么理解的? 

⑴请同学们根据上面提示的两个问题,用简洁的语言写出季老的精辟见解,50字左右。

⑵对于季老的看法你如有同感或不同意见,请跟帖。要求观点鲜明,论据充分,80字左右。

1.分小组阅读,讨论。

2.独立归纳,写作。

3.在班上交流,同学之间互相评价。

板块

二 博客:王国维

1. 王国维的经典论段是什么意思,用自己的语言来理解。

2. 王国维的经典论段和本文观点有何异同,作者引用王国维这段话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上面两个问题以王国维的语气写一段话。要求:紧扣文本,吻合情境,50字左右。

教师针对问题1可进行适当的讲解与提示: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的《蝶恋花》,这首词是写离别的痛苦。这句写的是闺中人直接登场。她一夜难眠,晨起登高,极目远眺,西风黄叶,天涯路长,想和思念的人通个音信,却因山长水阔而不知道他在何处。这句词富有哲理,王国维以此说明第一境界:高瞻远瞩,选定目标。故也称为“立志”。作者解释为“预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这首诗写作者独自登上高楼,心中的愁苦难言。想借酒浇愁,强扮欢颜,终觉无味。最后两句点题:原来在思念一个女子,为了她,自己一天天憔悴下去也在所不惜。王国维以此比喻为第二境界:百折不挠,艰苦奋斗。故也称为“追求”。作者解释为“勤奋”。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这首诗写上元之夜,灯月交辉、车马喧闹。观灯女郎,笑语幽香,飘然而过。然而意中人千寻万觅,杳无踪影,似乎已经绝望了。谁料蓦然回首,竟看见他在灯火阑珊之处。悲喜交集,戛然而止,令人回味无穷。王国维以此比喻为第三境界:豁然开朗,妙手得之。故也称为“获得”。作者解释为“成功”。

1.分小组阅读,讨论。

2.独立归纳,写作。

3.在班上交流,同学之间互相评价。

板块

三 博客:韩愈

1. 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对本文中韩愈的两处诗文的理解。 

2. 韩愈的两处诗文有何异同? 

请结合上述两个问题以韩愈的口吻写一段话。吻合情境,50字左右。

1.分小组阅读,讨论。

2.独立归纳,写作。

3.在班上交流,同学之间互相评价。

作业

《训练与测评》一、二、三、四、五、六题。

第二课时

步骤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三位前人对成功的看法,下面我们也来谈谈我们对成功的认识。 听教师讲说,明确学习任务。

板块

四 博客:         

                                              

                                                  

                                                  

请你结合积累,根据论坛主题的需要,在上面横线上确定一个恰当的人物,请结合你所确定的人物谈谈他对该问题的看法。要求:吻合情境,50字左右。提醒可以写古今中外之名人,也可结合自己的经历。写的角度:可正面写,也可反面写。最后请你对本次讨论活动从主题上作一个小结,并谈谈你的收获。要求:至少引用一条跟主题相关的名言,80字左右。 思考,独立创作后在班上交流评价。

资料

整合 爱默生:有人认为成功需要耐得住寂寞;有人认为自卑是成功的障碍;有人认为成功需要锲而不舍的精神;需要点滴的积累、需要大胆的尝试、勇于面对失败。如果你想获得成功,就要以持之以恒为朋友,以经验为顾问,以耐心为兄弟,以希望为守望者。

爱因斯坦的成功公式:W(成功)=X(艰苦劳动)+Y(正确方法)+Z(少说空话)

李嘉诚:成功靠3Q:IQ(理性智商)EQ(情绪智商)SQ(心灵智商) 朗读,感悟。

理解

运用 请大家运用作者关于构成成功条件的基本观点探究下列材料,看看有哪些发现?并根据探究出来的结果再补充一个材料。

探究练习一

材料一:电视剧《我的太阳》中有位女舞蹈演员,为了艺术上有所成就,不仅天天苦练,而且到35岁还不愿生孩子,搞得婆媳关系很紧张,宁肯离婚也不让步。可是她专业成绩平平,一共也没当过几回主角,这位演员作出了这么大的牺牲,最后却不得不忍痛离开舞台。

材料二:有人说杨丽萍就是专门为舞蹈而生的,她的好多作品都给人们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勤奋固然重要,但成功路上有时天资也不容忽视。)

探究练习二

材料一:我国数学家陈景润为解决“哥德巴赫猜想”,坚持每天凌晨3点起床学外语,同时每天去图书馆。有3天中午,管理员临走时曾大声喊问里面是否有人,但全神贯注的陈没有听见,被反锁在里面,后来他毫不在意的微笑一下,又重回书堆中。最终他成为数学大师。

材料二:贝多芬小时候弹钢琴专注时,手指在键盘上磨得滚烫。为长期弹下去,他在琴旁放一盆凉水,把手指浸在水中泡凉后接着弹,水撩在地板上积少成多,漏到楼下房东家里却浑然不知。

材料三:一只蜜蜂要酿造1公斤蜂蜜,必须在100万朵花上采原材料,假如花丛同蜂房的距离平均是1公里,那么蜜蜂要酿造1公斤蜜,就得飞行45万公里,差不多等于绕地球赤道行11圈。

(做成功任何一件事都离不开勤奋这一起码的法则。)

探究练习三

材料一:王安石《伤仲永》一文中的方仲永,5岁时就认识书写工具,7岁就能指物作诗。邻居家有事常喊他去作诗并给他报酬。其父觉得有利可图,便拉着他到处赚钱,不让其学习,结果到20岁时“泯然众人”。

材料二:据《青年博览》刊载,少年大学生钱某,12岁时就会微积分,被认为是神童,进入合肥科技大学学习。平时,学生们上课,他却在校园里野逛,成绩一落千丈。老师多次劝说仍无进步,后来退学当了油漆工,从此告别神童生涯。

材料三:南北朝时的江淹,少时笃志好学,其诗幽丽精工,《恨赋》、《别赋》脍炙人口,晚年满足安逸生活,再也写不出好文章来,人称“江郎才尽”。

(如果不勤奋则天资再高也毫无用处。)

探究练习四

材料一:比尔盖茨19岁时看到了电脑软件行业的巨大商机从哈拂辍学,后来成了世界首富。盖茨成了盖茨,我们依旧“微软”。

材料二:1965年中国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使人类在认识生命奥秘的道路上又前进了一步。当时有很多人提名牛胰岛素的研制者应当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可由于作出此贡献的人多,国内因为报名争议得很厉害,送给评审委员会的名单多达14人,而诺贝尔奖只奖给有突出贡献的一两个人,这样他们与此奖擦肩而过。

材料三:秦末,刘邦、项羽先后进入咸阳,当时项羽力量明显强于刘邦,消灭他易如反掌,在“鸿门宴”上项羽不听谋士范增之言杀掉刘邦,沽名钓誉,听信项伯仁义之说放走刘邦,最后天下被刘邦所夺。

(机遇其实是存在的,而且有时候影响极大,联系材料略。) 逐一讨论交流,交流、评价。

作业:

《训练与测评》 “课外拓展”。

 

↘导学资料

1. 季羡林(1911~ )中国东方学学者,印度语言文学专家,翻译家,散文家。山东清平(今临清市)人。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学习英、德、法语言及文学。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与德国交换研究生。曾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历任南亚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副校长等职。多年致力于东方学,特别是印度学的研究、开拓工作,著述甚丰。主要有《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印度简史》、《罗摩衍那初探》、《印度古代语言论集》、《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等。

在语言学领域,季羡林对印度中世纪语言(包括阿育王碑铭用语、巴利语、俗语和混合梵语)形态学、原始佛教语言和吐火罗语的语义研究均有开创意义;在文学方面,他直接从梵文翻译了《沙恭达罗》、《五卷书》、《优哩婆湿》、《罗摩衍那》等印度古典名著,还从巴利文、英文和德文翻译了一些文学作品;散文作品有《季羡林散文集》等。

2. 车胤囊萤:东晋时的车胤,幼时家贫,无钱买油点灯读书,于是他夏夜捉萤火虫放入布袋,凭着萤火虫发出的亮光读书,后来终于成为博学之人。

3. 孙康映雪:晋代的孙康,好学而家贫,于严寒的冬夜坐在雪地里,利用白雪反光苦读读书。

4. 孙敬悬梁:西汉人孙敬,好学,读书至夜不息。为使自己不瞌睡,用绳系住自己的头发髻,悬于屋梁,坚持多年,最后成为一代名儒。

5. 苏秦刺股:战国时的辩士苏秦游说秦王失败后,发愤读书,日夜不息。疲惫欲睡之际,用锥刺自己的大腿,躯除睡意,勤奋学习。

十、创造学思想录

↘设计意图

这篇文章自由灵活,矮短小隽永,充分发挥出语录体的特点,形式不拘一格,有的用小故事和创造者的实例,有的引用了名人富有哲理的名言,有的直接说出自己的生活感受,生动形象,有生活气息。

学生对于此类文章的阅读不会有多大有障碍,关键是怎样深刻地领悟文章的创造思想,所以应以多指导学生领悟作者的创造思想为主。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2. 了解“语录体”这种形式的特点。

3. 能反复品味文中思想精华,并在学习中借鉴使用。

◆过程与方法

1. 熟读深思,在品读中思考,提高阅读感悟的能力。

2. 启发学生在阅读时结合自己的经验,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了解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点,在学习和生活中主动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2. 从课文充满智慧的思想中得到启示,结合生活实际加深体会。

↘重点、难点及突破方法

◆重点

1. 了解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2. 反复朗读品味课文,体会文中的基本观点。

 ◆难点

1. 品味文中隽永智慧的语句,理解他们的意义和作用。

2. 学会在阅读中思考,提高阅读感悟能力。

◆教学突破

1. 启发学生在阅读中咀嚼品评,进而有所发现,领会全文的主旨。

2. 概括不同类型的人的创造性思维特点,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作出反思。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故事

导入 1. 下面老师给大家讲两个有关创造的故事,希望大家在听故事之余能有所感悟。

故事一:某公司招聘推销员,考题是向和尚推销梳子,第一个人一把梳子也没能推销出去,因为和尚显然不需要梳头发的梳子;第二个人推销出去了一把梳子,他劝老和尚用这把梳子来梳胡子;第三个人居然推销了一千把梳子,他说动寺院用这梳子赠给香客以保佑他们。这第三个人当然被录取了,并在后来的工作中不断取得成功。  

故事二:以鞋类为主要经营项目的某体育用品公司打算到非洲拓展市场,市场调查人员甲通过调查上报道:“那里的人都不穿鞋子,鞋子在那里没市场。”市场调查人员乙通过调查上报道:“那里的人都还没有穿鞋子,那是一个多么巨大的鞋子市场啊!”最后该公司毅然到非洲拓展市场并取得了成功。  

(用以上两个在无商机处创造商机的例子来导人创造性思维,从而进入文章。用这样的故事导入,一是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二是跟创造性思维结合得非常紧,为后面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支撑。)

2. 下面也请几位同学来说说你所知道的创造的故事。 

3. 结合故事,谈谈你所理解的创造。 1.听教师讲故事,理解创造的含义。

2.请故事。

3.自由发言,评价。

整体

感知 1. 速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作者表达的观点。

组织学生交流,评价。

参考:我们要有创新精神,培养创造性思维。

2. 把无法理解的片段提出来,师生共同讨论。

根据学生提出的情况,组织学生互相讨论。 1.阅读,勾画,归纳。交流。

2.自由发言,讨论。

深入

探究 1.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下面的人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⑴亚历山大。 

⑵第一个看到无用的锯末想到可以用它压制成引火燃料的人。  

⑶在飞机场上看时装的人。 

⑷建筑师。 

讨论并归纳: 

⑴亚历山大的思维有着积极的求异性,对常见的、惯用的做法持分析的态度。他的求异性表现在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去设想,探求多种答案,最终使问题获得圆满的解决。亚历山大使人们从习惯性观察问题的角度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他的思维具有变通、独特的特性。其实这则有关亚历山大的寓言也折射出与哥伦布竖鸡蛋一样简单而浅显的道理。  

⑵将无用的锯末变为有用的引火燃料,表现出敏锐的洞察力,发明者将观察到的事物和已有知识或假说联系思考,把锯末与引燃材料之间的相似性、特异性、重复性加以比较,发现其必然联系、本质现象。只有独具慧眼、观察敏锐,洞识其潜在意义,才能抓住时机,做出创造。  

⑶飞机场上人来人往,不同肤色,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穿着不同服饰的人,汇集在一起,可以说是一个万国时装展。作为时装设计师在这里他才会有活跃的灵感,这时人脑以最优越的功能,加工处理各种各样的信息。因注意力高度集中,想象骤然活跃,思维特别敏锐,情绪异常激昂。  

⑷在绿地间铺设人行道的做法是逆向思维,它突破了思维定势,从对立的,颠倒的,相反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通常是先铺道再走人,现在是先走人,根据人常走的轨迹及路的宽窄来铺设人行道,既优雅自然,又满足了行人的需要。设计者在思维过程中把注意力转到外部因素,从而找到问题限定条件下的常规方法之外的新思路,也就是在特定的条件下,将思维流向从侧面去扩展和推广或利用“局外”信息,来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  

小结: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创造性思维如下的特点: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洞察力,创造性的想象,活跃的灵感。 

2.“从你的箱子里走出来”中的“箱子”指什么?  

明确:“箱子”指的是难以突破的训练而成的思维疆界。它使人们难以突破常规性思维的束缚,寻找到新的领域、新的思路、新的观念和新的办法。  

3. “看到画面之外”的“画面”在广泛意义上指什么?  

明确:“画面”指直接呈现在眼前的可触可感的现象。“画面之外”指的是现象所反映的一些本质属性。铁轨火车是眼前所见之物,而“市场”、“竞争”、“分享”、“相聚”、“交流”是这个“画面”之外的东西。   1.分小组学习。先在小组内讨论,并把讨论的结果记录下来,以便在班上交流。

2.独立思考后在班上交流。

3.独立思考后在班上交流。

作业:

《目标与测评》一、二、三、四题。

第二课时

步骤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创造性思维的含义和特点,认识到了创新对人类的巨大作用。这节课我们来品味文章语言,了解文章灵活多样的写法。 听教师讲解,明确学习任务。

品味

语言 1. 本课的语言生动形象,隽永含蓄,发人深省。下面就请同学们再来快速把文章浏览一遍,看看这些语言特点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

明确:

①运用比喻。如第1则“放松”,运用猴子因“痒痒”而表情“俨然像声誉卓著的学者一般的严肃”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发挥创造型思维时精神放松的必要性。又如“你的箱子”指的是在我们头脑中有许多无形的思维框架,即“常规思维”,“习惯性思维”。要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要改换思维角度,打破常规,摆脱习惯性思维的桎梏,“从你的箱子中走出来”。 

②运用小故事来说明。如第2则亚历三大却能打破常规思维,“建立我自己的解结原则”,用剑将结劈成两半。这个故事生动形象,富有传奇色彩。,发人深省。 

③生活实例,典型生动。  

如第7则,农民看“铁路”的实例,第8则“顺其自然”“铺设人行道”的实例,鲜活典型,颇为动人。 

④多引用名人名言。文中引用了毕加索、格奥尔基、怀尔特等名人名言,这些隽语引用恰当,生动形象,富有哲理。 

⑤多用设问句。如第3则“多问几个假如”运用了三个设问句;第8则运用了一个设问句。这些设问句,发人深省,有利于开拓思维。

2. 运用你的智慧,给八个片段换标题(可用诗歌、成语、俗语、广告语等)。

参考:“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我的地盘我作主”“我行我素”;“十万个为什么”;“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很生动,无需换;“跳出井外”;“师法自然”。 1.浏览,勾画,交流。

2.独立思考后交流,评价。

写法

探究 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小组讨论,集中交流。

补充

拓展 结合下面材料,同学们认为要有所创造,还必须有哪些思维或品质呢?

材料一:老师把蚯蚓放在讲台,让学生仔细观察几分钟,然后看谁能把蚯蚓得特点说得最完整: 

一个孩子说:“我看见蚯蚓没有脚,可是能爬。”老师说:“好”。

一个孩子说:“那不是爬,是蠕动。”老师说:“你说得更好。”

一个孩子说:“我发现蚯蚓身上是一环一环的。”老师说:“你观察很仔细。”

一个孩子说:“我尝了尝,蚯蚓是咸的。”老师说:“我不如你,你很勇敢。”

一个孩子说:“我拴一根线,把蚯蚓吞了下去,又拉出来,我发现它还活着,说明它生命力很强。”

老师站了起来,很严肃地说:“你真了不起,我应该向你学习,勇于为科学献身。”

(师生讨论明确:创新思维还需要勇敢和冒险精神。)

材料二:现代物理学的奠基人卢瑟福一天深夜,发现一位学生还在埋头试验,便好奇地问:“你在干什么?”学生回答:“在做实验。”“下午呢?”“做试验。”卢瑟福不仅皱起了眉头,继续追问:“那早上呢?”“也在做实验”,卢瑟福大为恼火, 批评道:“你一天到晚的在做试验,什么时间来思考呢? 

(小组讨论明确:有思考才有新思维,学生阶段是一个人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青少年学生应该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阅读,讨论,交流。

作业:

《目标与测评》“课外拓展”。

 

十一、学问和智慧

↘设计意图

艺术大师徐悲鸿有诗云“删繁就简三春树,标新立异二月花。”本文对于学问与智慧的论说浅显易懂,更何况前面已经详细地学了三篇类似的文章,学生已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无须太多的讲解,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教师作行当的补充即可。关键在于要引导学生对作者的论述方式进行认真的理解与感悟,才能真正地用于指导学生的生活和学习。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理解作者观点把握学问与智慧的关系。 

2. 品位作者典雅富丽,丰富多彩的语言。 

3. 学习文章严谨的论述结构和多重的论证方法。 

4. 学会在学习中以智慧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过程与方法

1. 熟读课文,在教师指导下分析课文的层次结构。

2. 组织学生分组活动,讨论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观点。

3. 分析重点语句,体会其中的哲理。模仿这种表达方式写出有思想智慧的语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了解前辈学者读书治学的经验,从中得到启示,对自己的学习观进行重新思考。

2. 明白学问与智慧的关系,懂得智慧比学问更重要的道理。

↘重点、难点及突破方法

◆重点

1. 弄清学问和智慧的区别和相互关系。

2. 学习反复诵读课文,从中品味语句的含义的方法。

3. 了解作者所阐述的学习观,从中得到启示。

◆难点

1. 感悟体会作者所说的:“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的观点。

2. 背诵课文中精练的语句,体会其深刻含义。

◆教学突破

1.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

2. 结合学生实际经验,谈谈自己对学问和智慧的认识。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导入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思考一下,你认为知识与学问究竟哪一个更加重要?

组织讨论,交流。教师不作任何评价。 自由发言。

初读

理解 用你喜欢的方式速读课文,读完后思考下面问题

1. 作者认为学问和智慧有何关系?把作者的写作思路写在下面。

2. 你认为作者的论点是什么?你是怎样发现的?

阅读,勾画,交流。

再读

课文

理清

结构 根据以上关键语句,梳理一下本文的论述结构,即作者是如何逐步得出其观点的?

参考:全文可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1、2自然段,解说学问和智慧的概念的不同;第3、4、5、6自然段为第二部分,论述学问与智慧的关系,学问离不开智慧,智慧也离不开学问,二者相辅为用,只会显得更为重要;最后自然而然的归纳全文,作者站到了俯视问题的高度上,展示了正确的观点,也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 小组内讨论,班上交流。

细读

借鉴 为了证明自己的看法,作者运用了许多有说服力的材料,细读课文,在文中勾画批注:

1. 文中举了许多例子,请简洁地概括出来,说说其作用。

2. 请从文章中找出运用比喻论证的句子,品读这些语句,说说其论证目的,有何妙处。

参考:详见教参“课文简析”。文中给抽象的概念和道理作比喻,显得更加的通俗易懂;通过具体的例子,有力的证明了自己的正确看法;通过正面说理和反面说理的比较,突出了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阅读,勾画。

1.独立思考,交流,评价。

2. 小组内讨论,班上交流。

巩固

延伸 1. 下面哪些名言能证明本文的观点,请把它们插入文中,并说说理由。

①仅仅具备出色的智力是不够的,主要的问题是如何出色地使用它。--笛卡儿

②智力教育就是要扩大人的求知范围。--洛威尔

③一个人所受的教育超过了自己的智力,这样的人才有学问。--马修斯

④没有人因为学问而成为智者。学问或许能由勤奋得来,而机智与智慧却有赖于天赋。--约翰塞尔登

⑤人的智慧不用就会枯萎。--达芬奇

2. 在第2小节中作者只举了泛例--两种人,你能各举一个具体的事例来证明这两种人吗? 1. 自由发言,互相评价。

2. 自由发言。

作业:

《目标与测评》一、二、三、四、五、六、七题。

第二课时

步骤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复习

导入 1. 回顾上堂课的内容,说说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观点是什么? 

   2.指正作业中的普遍问题。 1.回忆,回答。

2.听教师讲解,订正。

研读

课文

深入

思辨 1.作者认为读书“若是像讽诵高头讲章的读法,则虽读破五车,也是没有用的。”这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观点是否矛盾?为什么? 

提示:经书正方上端留有较宽的空白,刊印讲解文字,这些文字称为“高头讲章”。

2.了解了“智慧比学问更重要”后,有的同学可能会对要求记诵的内容产生疑惑,认为那是死读书,读死书。对此,你的看法如何呢?试作简要分析。

明确:懂得学问是知识的聚集。 自由发言。

精读

课文

品味

语言 1.说理最忌枯燥,说理也很容易流于枯燥,你阅读本文有无这种感觉?本文为什么会让读者喜爱?

参考:(复习)作者运用举例、比喻、对比的方法论述道理,显的通俗易懂;本文的语言充满智慧,意趣盎然,不失幽默。

2.读自己认为警策睿智幽默的语言,在书旁白处进行点评。

3.诵读这些句段,争取背诵。

4.品味了本文的语言,请仿照句式,根据文章内容写全下列句子。

若是把学问比作起锚的航船,那智慧便是          。

若是把学问比作          ,那智慧便是          。 1.交流,评价。

2.阅读,勾画,写旁批。班上交流。

3.朗读,背诵。

4.仿写,交流。

总结 《红楼梦》中有一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就是告诉我们在为人处事上,把人情世故弄懂,有一套应付本领的智慧更重要。正如作者罗家伦强调:需要学问,更需要智慧,需要知识,更需要能力,这对我们很有启发。 聆听,感悟。

作业:《目标与测评》“课外拓展”。

 

板书设计:

        学问不能等同于智慧     (原料、熔炉、铁、电火等作比喻)           

                                  

没有智慧的学问是死的学问 

        学问离不开智慧         (举例:孟德尔、达尔文、爱因斯坦) 

                                世间不但缺少有智慧的人而且缺少有智慧的书  

                               (旁征博引) 

        智慧离不开学问          智慧必须以学问为基础  (肥皂泡与珍珠泉水作比喻)

                                无学问的智慧只会是浮光掠影 

 

        智慧与学问相辅相成    (建筑材料和建筑师的匠心作比喻) 

十二、论  美

↘设计意图

这是一篇关于“美”的经典之作,内涵深刻,充满哲理的格言警句如满地珠玑。随处可见,语言的含金量很高。对初三学生而言,阅读有难度。这节课将通过课堂讨论,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达到阅读的目的。

课堂讨论课是一个全开放的动态过程,教师不可能事先对这个过程作具体周密的“计划经济”,课可能冷场,可能不完整,可能失败,但尊重并信任学生,充分发掘他们的创造潜能,是我们的初衷,也是坚定不移的信念。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能找出文章的主要观点,简述理由。

2. 品味文章的相关论述。

3. 学习杂感的写法。

4. 品味文章语言,培养锤炼语言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

1. 指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章主要观点。

2. 结合课文介绍相关知识,学习杂感的写法。

3. 组织学生分组活动,讨论自己对美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2. 初步了解培根的审美观,能够对作者的观点作出正确的评价。

↘重点、难点及突破方法

◆重点

1. 品味文章语言,培养锤炼语言的意识。

2. 联系相关知识,谈谈自己对美的理解。

3. 理解作者的审美观,品味文章中的相关论述。

◆难点

1. 认识培根的审美观,并谈谈自己的认识。

2. 能够对作者的观点做正确对待的评价。

◆教学突破

1. 熟读课文,体会作者凝练优美的语言。

2. 结合课文中的论述作出适当的评价,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课时安排

1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激情

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十七世纪英国伟大的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的《论美》。一说到美,我就情不自禁地想到这样一件事。

《红楼梦》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中,有一段冷子兴的叙述:“那周岁时,政老爷试他将来的志向,便将世上所有的东西摆了无数叫他抓,谁知他一概不取,伸手只把脂粉钗环抓来玩弄,那政老爷便不喜欢,说将来不过酒色之徒。”这是贾宝玉抓周的一个镜头,贾政的评价完全是唯心的,倘从唯物的角度出发,一个周岁婴儿,抓取脂粉钗环是理所当然的,因为脂粉钗环色彩最美,不仅贾宝玉,李宝玉、张宝玉也照样如此。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即使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也爱美,但各人对美的理解却不尽相同,因为人们所生活的环境、接受的教育、所从事的职业有很大的不同。什么是美,一直是人们讨论的话题。现在让我们来探讨一下培根是如何认识美的! 听教师讲故事,感受美。

认识美 朗读课文,你觉得作者眼中“真正的美”是怎样的美?为什么?

参考:“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的美。作者强调了美的德行,认为和美的外表相比,美德是最具价值的,但作者并没有否定外表之美。 朗读,思考,交流。

比较美 1. 这是一篇杂感,杂感不受论述形式束缚,比较自由,培根的论说经常是断想式的,具有跳跃性。下面就请同学们在书上划出作者关于美的论述的语句,并填写下表。

作者将颜色之美、形体之美和行为之美进行比较,说明形体之美胜于        ,        又胜于          。只有把美的        和美的         结合起来,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2. 请你为作者再举一个实例来证明以上观点(正反面事例皆可)。 1.阅读,思考,填写,交流。

2.自由发言。

品味美 1.作者层次清晰的、有理有据的阐述了他眼中的美,你有没有从文中欣赏到文章语言之美呢?请选择你感触最深的语句写一段赏析的话。

参考例句: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可爱”一词写出了有些老人因饱经世事而显得乐观豁达开朗,他们笑对生活的一切。虽然老人的外貌是没有颜色之美和形体之美可言了,但其性格和精神世界却令人可敬可爱。正孟德斯鸠所言:女人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女人如此,男人、老人亦如此。)

2.你是否觉得这篇文章已经很完美了?有没有需要完善的地方?尝试着精加工。 1.阅读,勾画,品味,交流。

2.自由发言。

创造美 学习本文写法,以“          最美”为题写一段杂感,写出你心中对美的感受。

要求:用精炼而又充满智慧的语言表达出自己对美的认识,并能通过对实例的阐述和分析来证明自己的看法。 写作,交流。

总结 花开能有几时红,西施也有鬓斑时,外表的美终归是短暂的,易逝的。只有心灵美,才是一种永恒的美,是一种深沉的美,它越是经受时间的考验,越是显示出美的光泽。愿我们拥有美,做一个美的人。 聆听,感悟。

作业:

《目标与测评》一、二题。

板书设计

 

《目标与测评》五、六及“课外拓展”

 

诵 读 欣 赏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学习目标

1. 掌握文中的异义词,对课文熟读成诵;

2. 把握文中阐述的中心观点,初步理解孟子“仁政”的思想内涵;

3. 理清“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几者的关系,学习孟子严密的思辩方法。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本文阐述的中心观点的内涵。

难点:理解文章层层垫高,逐步深入的严密的论证思路。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步骤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导入 1. 同学们,尽管“和平”是全人类一致的愿望,但自古而今,战争始终存在。根据你们对军事战争的认知,说一说现代战争和古代战争有什么不同?

参考:现代战争主要是军事技术的较量,拥有先进的武器装备和尖端的军事技术是取得胜利的最重要条件;而古代战争主要是人力的较量,作战人数、武器装备、自然环境等都是直接影响战争结果的重要因素。

2. 你认为古代战争中,影响胜负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呢?(学生可能出现争论,教师不必给予结论性评价)

我们来看看孟子对此是怎样的观点。 1.各抒己见。

2.自由发言。

疏通

文义 1. 请同学们把预习中遇到的疑问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

教师在引导点拨中,提示学生掌握“城、郭、环、池、委、去、域、之、至、有”等词在文中的意思,以及“非不……”的句式特点。学生可能会提出文中“得道”该怎样理解的问题,教师可以只做字面意思的解答,并以此设置悬念:“道”字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孟子一生所坚持的思想主张都浓缩在这个字中,等一会儿我们将作专门讨论。

2. 学生口译文章大意,教师点拨。

3. 学生齐声朗读课文。 1. 自由发言,互相评价。

2.口头翻译。

3.朗读。

深入

理解 教师设问:文中提及了几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失道”,分别是什么意思?它们之间有怎样的联系?请大家再细读课文,深入理解,找到答案。

组织学生交流。

明确:这里“人和”与“得道”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点拨,可以引导学生认真研读文章最后一段第一句话,由其言下之意思考“得道”的具体内涵,从而理清“人和”与“得道”的关系。

参考答案:天时--有利的自然条件,如风、雨、季节、气候等;地利--有利的物质条件,如城、池、兵革、米粟等;人和--众人拥有的士气、斗志,万众一心的精神状况,众志成城、视死如归的大无畏气概等;得道--得到仁义,施行仁政,施恩于民;失道--失掉仁义,倒行逆施,残暴统治。 

孟子在文章开篇就点明了中心论点,揭示了前三者的关系,然后以攻城为例,先从攻方说明“天时不如地利”,然后从守方说明没有人心团结、众志成城的精神,再好的物质条件也不可能守住城池,即“地利不如人和”,这样层层垫高,最终强调了“人和”是三个条件中最关键的因素。揭示了“人和”对战争的重要性后,孟子又对“怎样才能做到人和?”这个问题进行追根究底,最终归因为“得道”二字,从而总结了人心向背对战争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升华了文章的中心观点。这样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的思路,逐层深入阐明自己的思想观点,论证严密,条理清晰。 分小组学习:学生自读课文,做好批注;之后自由讨论。

拓展

延伸 1. 学习文章之后,请你就其中的一个观点,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的看法。

(此问意在培养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认知、生活积累等,科学辩证地看待问题的习惯,学生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2. 你能说出有关“和”的成语、俗语或典故吗?“和”字在当代社会又具有了怎样的新内涵?

参考:成语有“和气生财”、“一团和气”、“和气致祥”、“和衷共济”等;俗语有“家和万事兴”;典故有“将相和”等。在当代社会,“和”字不仅仅是指人与人的和谐相处,而且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和谐发展。 1.自由发言。

2.交流,积累。

熟读

巩固 指导学生通过个读、组读、齐读等方式,反复朗读,边读边回味体会作者的思想观点,边读边有意记忆背诵。(如课堂时间不够,这一环节可作为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完成,并做好相应的检查工作。) 反复朗读。

综合学习与探究  

--我思故我在

第一课时

综合分析深入探究

↘学习目标

1. 探究事物的相互关系,培养思维能力。

2. 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联系背景加以阐述。

3. 联系实际,深入探讨有关观点。

4. 学会评价,突出个性。

教学过程

步骤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探究

关系

培养

思维 本单元课文中谈到了多种事物之间的关系,如天资、机遇与勤奋的关系,创造与生存的关系,美貌与才德的关系等。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要学会多角度地思考,学会选择和判断。在你的学习生活中还有这样彼此关联的事物吗?试举几例,并作简要分析,最好能有明确的观点;如果你觉得考虑不够成熟,可以和你的同学共同探讨。

示例一:人们常说“有失必有得,有得必有失,”佛经上也说“失就是得,得就是失。”这都是说“得”与“失”是相互联系着的,所以我们不必太在乎得失。在实际生活中,每个人会有所失才能有所得。有小失才能有大得;有局部之失,才能有整体之得;失去了春天的葱绿,去得到了丰硕的金秋;失去了青春岁月,它使我们走进成熟的人生。失去,本是一种痛苦,但也是一种幸福,因为,失去的同时也在获得。

示例二:苦与乐相互对立,又相互渗透,苦中有乐,乐中有苦,没有苦也就无所谓乐,没有乐也就无所谓苦,苦与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苦可转化为乐,乐也可转化为苦。人们经常讲的“苦尽甘来”“乐极生悲”等都是说苦与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道理。所以为了乐,就不要怕吃苦。

示例三:没有自信就有成功。一个获得了巨大成功的人,首先是因为他自信。有人说,自信是成功的一半。如果不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有一天你会连原来的那一半也丧失。自信的人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实现目标,自卑的人则只有凭借侥幸。古往今来,许多人之所以失败,究其原因,不是因为无能,而是因为不自信。自信,使不可能成为可能,使可能成为现实。不自信,使可能变成不可能,使不可能变成毫无希望。

思考,讨论,交流。

联系

实际

深入

探究 罗家伦说“没有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罗吉尔冯奥赫主张“以不同的方式思考问题”,如果按照“分数第一”“排名次”的意识来看,或许会不能苟同这些观点。因为“分数”就代表着学问,“分数制”就是凭学问来判断能力。新的教育理念就是要改变用分数衡量学生优劣的观念,实行新的能反映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高低的评价方式。但实施过程中却遭到很多人,特别家长的反对。那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如何呢?

示例一:我赞同作者的观点,学问是创造的基础,但智慧更有利于创新,对社会发展更有益。只懂得死读书的人,就算读一肚子的书也没有多少意义,因为那是死学问,不能为社会创造财富。现在流行的“分数制”,就是太强调“学问”,而不看重“智慧”,所以应该改革。

示例二:我也赞同作者的观点,光有学问而没有智慧的人算不上是真正的人才。人类必须有创新,社会都会有进步。不过我也不否定“分数制”,因为从现实中看,高分的人都是有智慧的人,低分而有能力的人毕竟是少数,不能以偏要概全。那些没有学问的人无论多聪明,终究是成不了大器的。作者的观点与“分数制”并不矛盾。

示例三:我觉得“分数”是能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的。一般来说,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高低,甚至思想道德素质,大都可以从分数中得到一定的反映,所谓“品学兼优”常常是普遍的现象,所以用分数衡量学生的优劣未尝不可。不过如果有更好的评价方式,可以全面地客观地反映出一个学生的真实情况,那当然更可取。新课程改革中所做的成长记录评价,家长之所以反对,是因为他们不习惯这种模糊的评价,而希望看到孩子具体的成绩,这是可以理解。 自由发言。

学会

评价

突出

个性 每个学期期末,老师都要给你们一个评价,你对老师的这些评语满意吗?如果你看到“该生在校热爱学习,热爱劳动,尊敬师长、遵守纪律……”之类的评语,一定不感兴趣,因为这样的评语太抽象,太含糊,缺乏个性,是吗?如果让你来给班上的某个同学写评语,你能写出一份有价值也能让人眼睛一亮的评语吗?

示例一:你是一个标准的斯文女生,你不会到处张扬,不会随意叫嚷,做任何事都规规矩矩,扎扎实实。对于学习你是真正做到了自主,不需要任何人的督促。凭这一点,你应当会有所收获的。如果能多参与一些活动,你会变得更有活力。

示例二:你显得威风凛凛,很有气魄,主要是你天生一副好嗓子,说话像打雷,有一定号召力。不过这有时会影响别人对你的看法,因为你常在不适当的场合随意大吼。对于读书,你有严重的冷热病,一下子很投入,一下子又根本不理。如果你能坚持不懈,一定会很优秀。

示例三:你最大的特点是快言快语,而且声音响亮,这是你活泼可爱的一面,不过作为一个女孩子,有时又会让人觉得不够斯文。你可以保留自己独特的个性,只要注意一下场合。这这样率真、热情,很多人都愿意跟你做朋友。 思索、写作、交流。

第二课时

突破定势找素材,交叉组合来构思

--创新作文构思训练

↘设计意图

在轻松的游戏氛围中激活兴趣和生活。“巧问妙答”使学生尝试突破定势;“浮想联翩”使学生调动生活积累;“奇思妙想”使学生说出自己的创意。

作文指导,让学生明白“如何搜集素材”和“如何构思作文”的思维方法,让学生体验由“搜集素材”→“交叉组合”→“提炼主旨”→“构思成文”这样一个作文的全过程。

↘学习目标

1. 打开思路,搜集素材;

2. 提炼主旨,列作文提纲;

3. 运用想象,创作故事。

教学过程

步骤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游戏

导入

激趣

激思 1. 今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叫做“闯三关”。通过这次活动,比一比,哪组同学头脑灵活,思维反应较敏捷。大家说好不好? 

⑴为了让大家顺利闯关,我们先来做做“思维体操”,请听仔细喽!

一位国王有洁癖,他最害怕自己的鞋底沾上泥土,但他又想呼吸郊外新鲜的空气,欣赏山川的美景。于是命令大臣,把整个国家的道路都用布覆盖上。大臣开始组织人力大量全国的道路,结论是,覆盖全国所有的路,需要20万工匠不停地工作50年,而全国的人口也不过50万。大臣心急如焚,向国王痛陈利弊,说弄不好会亡国。国王一怒,将大臣处死。聪明的你能想一个两全其美的妙计吗?

⑵ 组织学生发言。

提示:把思维从路转到国王的脚上,天大的难题便迎刃而解了。

⑶点评:让思维转弯,是一种大智慧,有了这种智慧,四两可以拨动千斤,弱小可以战胜强大,失利可以变为有利,付出最少的代价能收获到最大的成功。

2. 我们的活动正式开始,请闯第一关:巧问妙答

(屏幕显示)游戏:巧问妙答

⑴生物学家给同学们出了道题:蚊子和大象结合会得到什么?

⑵5岁的小明从未见过他的爸爸,他的爸爸是某边防部队的军官。一天,小明跟随妈妈去汽车站接爸爸,汽车一到,车上走下来三个军官模样的人,小明一眼就认出了谁是爸爸。这是为什么?

请同学先回答A题。

(指导:这个问题的最佳答案来源于我们思考时要突破一个思维定势--不要老想蚊子吸血的事实,咬大象一个大包,也可以诞生一个新物种呀!就如,驴子和马结合产生骡子,哈哈!)

请同学们再次突破思维定势,看看B题会有哪些原因。

(指导:军官不一定都是男的,其中有两位是女的,所以小明一眼就认出了爸爸。)

3. 小结:突破思维定势,可以让我们的思考进入一个新的天地。因此,我们在思考问题时,一定要努力克服思维定势,超越惯性思维。 听教师讲述。

抢答。

抢答。

聆听,感悟。

突破

定势

搜集

素材 请大家再接再厉闯第二关:浮想联翩

请你猜想并说说“为何流泪”或“眼角为何有泪痕”。

提示:同学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你会在哪些情况下落泪呢?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展示素材:悲伤之泪,喜悦之泪;非心理情感之泪;

点拨:可不要被老师设计的圈套套住哟,大千世界包罗万象,除人之外,还有动物、植物,发挥你的想象赋予它们人的情感,它们也会落泪的。

小结:只要我们敢于突破思维定势,从而打破一个又一个定势圈,我们就可以像登高望远一样,能看到一幅又一幅更加美好的风景。

抢答。

分析,归纳,理解。

聆听,感悟。

聆听。

交叉

组合

构思

指津 生活是艺术家们灵感的源泉,音乐家将灵感化为震撼心灵的乐章;建筑师将灵感化为巧夺天工的楼宇;画家将灵感化为五彩斑斓的美卷。

假如我们来到“生活自助餐厅”,让你挑选生活中的素材,自由组合烹制菜肴,你又会将灵感化作怎样的美味佳肴,与大家分享呢?

请大家一鼓作气来闯第三关:奇思妙想

请你从下面素材中任选两个,通过联想、想象等思维方法,将它们组合起来,并提炼一个主题来进行构思。

素材1:亲人遭遇车祸而丧生

素材2:农民终于盼到了久旱后的甘雨

素材3:失散多年的亲人又重逢

素材4:小蚂蚁的巢穴被雨水冲了

素材5:树叶上的露珠

素材6:一位母亲的泪珠

素材7:扑打在礁石上的浪花

素材8:孤儿在除夕之夜特别寂寞

示例:我选的素材是2和4。

构思的是干旱的田野里住着一群小蚂蚁,可是一场大雨将蚂蚁的巢穴给冲走了,就在蚂蚁们随波逐流时,农民们正敲锣打鼓地庆贺这久旱后的甘雨。

我的主题是:事物的好坏总是相对的。

播放音乐。

挑选3位同学在全班交流。

小结:我在同学们的发言中发现了一个写作规律:当我们拥有许多不同角度的素材时,我们可以围绕自己所要表达的主题将它们交叉组合在一起。通过联想、想象等思维方法,思考这些素材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完成我们的构思。 聆听。

阅读。

在音乐声中思考、交流自己的构思。

聆听,感悟。

学生

自主

尝试

构思 请同学们用我们刚才学到的方法来完成一篇作文的构思。

作文训练:

如果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泪就是窗户内的风景。

还记得珍藏在记忆中的泪珠吗?兴奋的、喜悦的、委屈的、伤心的……

请你以“眼泪”为题,构思一篇作文。

要求:

1. 选择素材,运用“交叉组合构思法”,提炼一个鲜明的、有创意的主题。

2. 运用联想、想象,构思一个与“我”有关的故事。

我的主题是:_____________

我的构思是:_________________

点拨:突破思维定势“我”可以是一个孤儿、一条流浪狗、一棵树、一朵浪花、一滴露珠、一只鸟……

示范:

我的主题是:人间自有真爱在!

我的构思是:我是一个失学的孩子,我流浪街头,以乞讨为生。每天,我在闹市区偷偷地嗅洋葱,引得泪流满面,然后哀哀凄凄地向过往的行人乞讨。有一位老太太看我破衣烂衫、泪流满面的,十分同情,便将我带到自己家里,给我买新衣,做好吃的,还供我上学念书。我在老太太的感染下,说出了自己嗅洋葱流泪骗人的小把戏,并为老太太热情、善良的爱心所感动,终于流下了感激的泪水。

在音乐声中,屏幕显示素材,学生自主构思作文。

组织学生交流:挑选3位同学朗读构思(实物投影)

(导)突破定势思维,你的主题除了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地球家园之外,还可以歌颂“宽容之美”,多年前我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酒后驾车的青年在归家途中发生车祸,自己虽幸免于难,却让另一个年轻人丧生,经历丧子之痛的母亲本可以将这位肇事者告上法庭,当她想到青年人锒铛入狱度过悠悠岁月,肇事者的母亲将在悲苦中度过余生时,这位母亲以博大的心胸宽容了青年,青年留下了忏悔、感激的泪水。

读过艾青的诗篇《我爱这土地》吗?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诗人为了表达自己对土地最真挚深沉的爱,把自己想像成是“一只鸟”,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直到死去,读来让人潸然泪下。

让思维转弯,放飞想象的翅膀,你就能用灵感点亮文章。

本课与同学们一道尝试了“如何搜集素材”和“如何进行构思”的过程和方法。(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在这节课中的一些体会)。

归纳方法:今天这节课,想与大家交流一种写作方法,那就是(屏幕显示)

突破定势找素材,

交叉组合来构思。

写作匠心我独运,

创造思维出新意。

阅读材料,明确写作要求。

听教师讲解,拓展思维。

看教师示例,感受创作。

动脑构思。

交流评价。

听教师讲解,进一步明了构思。

自由发言。

齐读。

作业:课后完成这篇作文。

 

   

[成功、创造学思想录、论美、综合学习与探究--我思故我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苏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

2.文言文翻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文言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文及赏析

4.文言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文及注释

5.苏教版《角》的初步认识教案

6.《心声》 教案教学设计

7.论美阅读答案

8.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

9.高中政治课必修三教案

10.人教版必修三《劝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