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2(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6-8-3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一、教学目标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语文版高中课标教材必修第一册的课文,学习这篇文章要理解新闻写作将情感蕴涵于叙事之中的写法,学习课文正面叙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在鉴赏中学习写作技巧和方法,提高鉴赏水平。在理解课文主题的基础上,提高思考层次;联系历史知识,结合当前国际形势,唤起对战争恶魔的憎恶,教育学生牢记历史教训,珍惜和平,珍惜幸福,抵制邪恶。

二、教学重点

1.学习以乐景衬悲情的写法;

2学习寓情于叙事之中的写法。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准备

要求学生看奥斯维辛的简介和图片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所谓新闻是指社会上发生的新事情。从新闻工作者的角度来说,还必须是有价值的事情。如,939年纳粹德国对邻国发动突然袭击,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在当时是新闻;1945年,法西斯德国在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中终于举起了双手,宣布无条件投降,这在当时是新闻;2005年,德国总统克勒在奥斯维辛集中营旧址前,虔诚地代表德国政府向受

害国和人民请罪,这在当时也是新闻。还有德国法西斯战败后,法西斯在奥斯维辛建造杀人魔窟,残酷杀害400万无辜者的罪行暴露于下,引起世人的极大愤慨,这在当时也是新闻,而且是重大的新闻。但13年后,当《纽约时报》记者A.M.罗森塔尔到奥斯维辛集中营采访时,昔日德国法西斯铁蹄下的大屠场已没有什么重要事情发生,有的只是每天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以及在和煦、明亮阳光下那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奥斯维辛似乎没有新闻发生。然而A.M.罗森塔尔却以一篇题为“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新闻报道获得了美国新闻界的最高奖-普利策新闻奖。美国普利策奖主席称它是罗森塔尔写得最好的作品。这是什么原因呢?

(二)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阅读课文,老师在屏幕上出示需要掌握的词语:

毛骨惊然《s6ng)和煦(x自)废墟(xo)不寒而栗(11)踉跄(11dngqi6ng)祈祷(d60)呆滞(zhi)

三)师生互动,理解课文

1.提问:文章题目为“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没有什么新闻”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理解的?老师启发学生从三个方面回答:(l)“没有什么新闻”,其实是说这里发生的臭名昭著的纳粹法西斯行径,世人早已知道,没有什么好说的;

(2)“没有什么新闻”是讲这里除了世人皆知的法西斯恶行之外,没有什么值得张扬的事;

(3)虽然这里没有什么新闻.但是我还是要写,要继续揭露纳粹法西斯的罪行,让世人永志不忘。

2.老师再启发:在一个或许被人认为没有新闻的地方,作者却执著地去写,而且果真写出了大新闻,反映了“以史为鉴.反对战争,珍惜和平”这样一个大主题,并获得了新闻界的大奖。那么这篇文章肯定有成功之处,你认为这成功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实例来分析尽量启发学生主动说出自己的见解.如果学生一时打不开思路,教师可作如下指导:

(1)屏幕播放奥斯维辛集中营中法西斯残暴屠杀妇女的图像,问:面对这种情景.善良的人们会怀着什么样的心情?学生自然会指出,应该怀着悲愤的心情。文中第2段即表达了这种感情。但除了与这种情景相吻合的悲情描写外,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却都写了欢乐的情景。这种乐景描写与悲情协调吗?

明确:文章写了布热津卡太阳和煦、树木繁茂、儿童嬉戏的祥和景象,这是写实景。但作者觉得这种祥和之景出现在最令人毛骨惊然的地方,是“一场噩梦”。这是以乐写悲,以乐衬悲。虽然今天的奥斯维辛早已是“太阳和煦、明亮”,“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长势喜人,在门前不远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嬉笑、打闹”。这是一幅欢乐的景象。但在作者和了解法西斯暴行的人眼里,这里曾是血流成河、尸骨成山的地方,是善良的蒙难地。眼前虽然是一幅阳光明媚、欢乐祥和的景象,但是人们心头阴履难除,总觉得在此地出现此景,是令人难以接受的,是使人更感“毛骨谏然”的。这是以乐写悲,更增其悲。

(2)课文第15段写参观地下窒息室:“喉咙就像被人扼住了一样。又有一个参观者走了进来,她踉跄地退了出去,在胸前直画十字。”第16段:“参观者恳求似的你望着我,我望着你,然后对导游讲道:‘够了。”’此外,文中还有许多这样的描写,如他们“默默地迈着步子”“脚步就逐渐放慢,简直是在地上拖着走”“目瞪口呆”“毛骨惊然”“不寒而栗”等,作者为什么要用较多的篇幅写参观者的表现呢?

明确:这是从参观者的角度来写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恐怖,从侧面写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状况,从而衬托德国法西斯的暴行。文章从第8段开始,基本上把参观者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所见与参观者的感受交织在一起写,或在写实中渗透作者的感情.或在写集中营某一状况后,直接写参观者的感觉,这种感受是参观者在受到震撼后的自然流露,这种感受从侧面反映了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恐怖。

(3)文章恰当穿插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总体情况、地理位置和人口的介绍,这也是文章表现力强的一个重要原因。

3,引导学生理解文中较含蓄的句子提问:同学们,文中有些句子比较含蓄,如“在奥斯维辛,没有地方可以祈祷”“假若在布热津卡,从来就见不到阳光,青草都枯萎凋残,那才合乎情理”,它们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全文,加深对一些含蓄句子的理解。

4.对比阅读

教师:法国诗人阿多尔诺写了一首题为“奥斯维辛以后”的诗。请你将它与《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进行比较,说说这首诗与课文在内容上有什么共同的地方。(诗歌材料略)明确:启发学生概括二者内容上的相同之处,即鞭挞战争与罪恶,以史为鉴,珍惜和平与幸福。

5.教师总结

从1945年至1958年,这13年间,奥斯维辛一派和平景象,没有什么新闻,从1958年到现在40多年又过去了,奥斯维辛仍是一派和平景象,没有什么新闻,但那默不作声的毒气室、焚尸炉、窒息室、女囚绝育室在警示着人们:为了使明媚的阳光、儿童快乐的嬉闹不再让人毛骨惊然,请不要忘记历史!同样,六十多年过去了,哈尔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的细菌实验室也在静静地躺着,河北卢沟桥上的石狮子仍然蜷伏看,南京大屠杀纪念碑前每天都会迎来许许多多的参观者,在那里,也没有什么新闻。但那些地方的一草一木时时都向我们发出呐喊:以史为鉴,建设我强盛之中华!

6布置作业。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1960年荣获普利策新闻奖。假设你是普利策奖工作委员会的工作人员,需要为《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写一篇200一300字的颁奖词,你怎么写?

六、教后记

这是一篇鞭挞暴力与邪恶,呼唤和平与幸福的文章,文章寓情于叙事之中,有很强的震撼力。准确把握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至关重要。在导入阶段,关于什么是新闻的一段话中列举了四个事例,既扣紧了文章内容也为本课教学定下了情感基调。结尾联系日寇侵华的滔天罪行,控诉法西斯灭绝人性的罪恶,呼唤和平与正义,强化了这种情感基调。只有营造好这种情感氛围,才能有助于学生进入文本,准确理解课文内容。其实在备课时我还想到了另一种导入法,即引用“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这句话导入。采用这种方法导入,虽然学生对新闻的特点会有所理解,但很明显,它营造的情感氛围与本文的教学是不相宜的。在问题的设计上,也注意增强激发性,如“教学过程2”中的三个问题。教师将两个矛盾体摆在一起,形成对照,造成悬念,引起学生思考的欲望,有思维的碰撞,这样课堂也就有了生命力。在教辅材料的选择上,我坚持“为了学生更好地学”和适量的原则,不搞“电灌”,不搞图片展览,不以图害文,不以图代替学生的想象,而只利用一幅德国法西斯屠杀妇女的情景图,并配合问题“面对这种情景,善良的人们会怀着什么样的心情”,转入对文章以乐景写悲情手法的分析,既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又避免了以图代替学生想象、思考现象的发生。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2(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亚教案

2.人教版高一必修《故都的秋》教案

3.高一数学必修2教案

4.人教版高一英语必修一教案

5.人教版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

6.高一必修一英语教案

7.高一必修五数学教案

8.高一数学必修四1.5教案

9.高一必修四数学教案

10.人教版必修三《劝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