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7-10-15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教学目标

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2、学习必要的文言词语与句式。

二、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中国历史上发生了许许多多的战役,其中有一些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争。如巨鹿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官渡之战、城濮之战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其中一例--发生在公元前684年的齐鲁长勺之战。这一战例历来受到军事家的重视,毛泽东也曾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对长勺之战作了军事学的评论。

(二)背景导入

    春秋时期齐与鲁是邻国,都在今山东境内。齐是一等国,在春秋时期并国三十五;鲁是二等国,曾并九国。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即公元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齐鲁长勺之战的导火线是齐国的内乱。前此两年,齐桓公(即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jǔ)国的公子小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齐桓公后来却不计前嫌重用管仲,成为历史佳话)。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当时齐胜鲁败,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第二年春又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三)文学常识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历史的一部编年体史书。作者旧传是左丘明所作。《左传》《战国策》等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叙事散文的成熟,开启了我国叙事文学的传统。

    我国散文的最早源头是甲骨卜辞(刻在甲骨上的占卜之事),再由《尚书》到《春秋》发展到《左传》,被确定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左传》作为一部历史著作,作者却很像一位故事讲述者,有时很由戏剧性,甚至带有迷信色彩时有些象志怪小说。它不只是记录历史事件,还表达了对历史的理解和立场,站在儒家的立场上对事件和人物作出道德伦理的评判,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视频欣赏:由这则历史事件而形成我们常用地成语“一鼓作气”。

(四)朗读感知

1、正音  刿(guì)     鄙(bǐ)    孚(fú)    间(jiàn)   循(biàn)    靡(mǐ)

2、朗读语气浯调训练

〖提问〗:文章的哪些地方需要注意朗读时的语气?老师补充

    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

       小惠未褊,民弗从也。(读出否定的意味)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读出肯定的意味)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语调应舒缓、深沉,读出议论的语气)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有解说的意味,语调应低缓)

3、听范读

(五)探究研读

1、概述大意--请仿用“春秋笔法”为《鲁国日报》写一则长勺之战的新闻简讯

   〖明确〗: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齐强鲁弱。曹刿请见庄公,询问备战情况,随同庄公参战,大获全胜,曹刿为鲁庄公释疑解惑。

 “春秋笔法”--《春秋》记事非常简单,近乎大事年表,例如这篇课文所记之事在《春秋》中就只有一句话:“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 

2、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还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

3、短短200字的文章对战争的论述以怎样的结构来清晰地论述的?分别概述了哪个方面?

战前准备--战中指挥--战后分析取胜原因

4、全文有一个关键句“远谋”,与之相对的是什么?它们又是怎样进行对比性的描述的?

〖问题一〗:第一段对话一开始曹刿就提出了战前准备的关键问题“何以战”,庄公怎么回答?从中看出什么?

“肉食者鄙”之一 --庄公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近臣的拥护和神的保护上

曹刿之“远谋”之一 --那只不过是“小惠”“小信”(神灵--民众),并强调了“民从”和“孚”的重要性,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儒家思想--孟子“天时 地利 人和” 

〖问题二〗:第二段中庄公和曹刿的不同指挥方式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肉食者鄙”之二--庄公的“将鼓”“将逐”--表现了庄公的什么?--作战中的不察敌情,急躁冒进;

曹刿之“远谋”之二--两个“未可”和两个“可矣”--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战机。

〖问题三〗:第三段分析战役取胜的原因中又看出些什么?

“肉食者鄙”之三--“既克”而不知“其故”,足见完全不懂军事。

曹刿之“远谋”之三--两个“夫”字依次带出两层意思--有“远谋”的军事家。

【总结】:它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通过人物对话,曹刿的“远谋”和“肉食者鄙”得到了鲜明的对比。

5、自由质疑理解难点,老师答疑问补充

6、从本文我们不妨“管窥蠡测”,看看《左传》在写作上有哪些特点?

①史实记录的详略安排和剪裁。由文章表现重点决定--本文记叙的重点不是这次战役的进程,还是记录曹刿其人和他关于战争的论述。这与一般记录战争的史书不同。

②语言精练,所谓“史家笔法”。例如对鲁庄公,文中没有直接用贬语,但我们却可以清楚地看出他政治和军事上的无能--“唯书其事迹”和“因言语而可知”。写齐军,仅用“三鼓”一语就表现出他们依仗数量优势急切取胜的心理。

还可以举一例:如写晋楚之战中写晋军溃败的狼狈状,仅一句“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意思是:为争渡夺船逃命,先上船者用刀砍争攀船舷者的手,落入船中的手指竟然“可掬”!

  ③巧妙地运用比照映衬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庄公的对比中,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一个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形象跃然纸上。

(六)课后作业

    背诵全文

 

[曹刿论战(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人教版必修三《劝学》教案

2.人教版高一必修《故都的秋》教案

3.《曹刿论战》教案

4.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教案

5.人教版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

6.人教版高一英语必修一教案

7.九年级人教版《 雨说》教案

8.人教版九年级《陈涉世家》教案

9.人教版必修四数学课件

10.人教版必修五英语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