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棵树》教案(北师大九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6-1-22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三棵树》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树'在文章中的象征意义; 

2、 理解认识树与人相互依存的关系; 

3、 体会并感受作者内心对生命的感悟与倾诉。 

二、 教学重点:'树'的象征意义的理解。 

三、 教学难点: 

1、 树与人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2、 文中诗意的语言和感伤的情感基调。 

四、 教学过程: 

(一)、朗读文章,把握大意。 

1、            三棵树在文章中究竟指什么?一趟长途列车的终点站名、“我”生命中遇到的三棵树。 

2、            三棵树是指哪三棵树?苦楝树苗、石榴树、枇杷树 

3、            这三棵树有什么特点呢? 结合文中语句分析。 

苦楝树--幼小无依 

枇杷树--含蓄深沉 

石榴树--热烈奔放 

讲述'鸟儿、孩子'。作者在对果树的描写中还提到了孩子和鸟儿,作者驱赶鸟和孩子,果树却迎接它们的到来,没有怨言、执着的付出,无边无际的奉献。 

那么两相对比的话,我们在果树的身上可以看到一种什么精神? (提示:对人平等无私奉献的精神) 

4、  在作者的一生中,这是他拥有的三棵树,但是应该说在其余大部分的时间里,他没有得到树,那么关于树的其他的情节,请你概括一下―――思树、种树、丧树、得树、失树 

(二)、情感把握。 

在不同的阶段,作者在对待树的得与失中的情感又是怎样的呢?下面我就请同学从文章中找语句,来谈一下作者的情感脉络。 

怅惘---无奈自责---悲伤、隐痛与缺憾---快乐与欣喜---哀伤与缅怀 

(教师补充:最早在作者的想象中的树是很高很挺拔的挺立在原野上的,有着绿色的冠盖和褐色的树干。但是这只是作者的想象,在现实中作者多次提到“我”没有树,这让“我”怅惘,成了“我”的隐痛,成年后我见过了很多树,但是那都不是我的树,这不由的将读者的思绪引向一个悬念:那么作者的树到底在哪里呢?在迁居新居之后,“我”得到了“我”一生得到的最重要的礼物――两棵树。在作者欢快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想象其实无论石榴枇杷,还是其他,都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树,枝繁叶茂的树。树的存在,让我知道我是个幸运的人。 

但是“我与两棵树的相互注视渐渐变成单方面的凝视,”“我忽略了树”,对它熟视无睹,当树终于有一天将离去时,我才又怅然若失起来。 

看作者这一生,他种过树,但是苦楝树只能种在花盆里,并且被我偶然的疏忽和难以抗拒的天灾毁了,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什么?(不难感受到生存的无依、无奈。)后来我拥有了两棵果树,但是七年之后,它们依然离我而去,作者连续使用两个'埋葬',表现对逝去的一种哀悼,可见他情感的悲伤与凄凉,那种得而复失的感觉不是简单的伤心两个字可以形容的。不同的是,幼小而无依的苦楝因我的疏忽和天灾而离开,而这两棵树被城市的建设所毁。结果“我”的树消失了,“它们原来并不是我的树”。那么“我的树到底在哪里” ? 

(三)、主旨理解。 

作者在文章中多次询问:“我的树在哪里”,请思考为什么作者一直在寻找树呢?结合作者的情感脉络来分析,没有树会对“我”有怎样的影响? 

没有树让作者怅惘、觉得缺憾,有了树让他觉得'弥合了我与整个世界的裂痕',关于果树的描写也是本文最为欢快的章节。这说明他觉得没有树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作者渴望完整,因此不断寻找,也因此作者在文中说“我生命中应该有三棵树的”,只有这样才有完整的生命形态。 

为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有树的人生才是完整的呢?你如何理解? 

树是自然的物化,是自然的代表,因此呼唤“我的树”也是呼唤树与人共生和谐的环境,呼唤对树(自然)的珍惜和感恩。 

思考:如何正视自然?联系现实,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 

(四)、在这样一个寻找的过程中,你觉得作者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为什么? 

    伤感、无助、无奈。关键是结果“我”没有了树,可见基调。 

(五)、总结课文:人与树的依存关系、对生命的思考。 

作者通过对童年记忆中火车站名'三棵树'的思考延伸到自己生命中曾经拥有的三棵树,表现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和对人与自然依存关系的眷恋。 

(六)、拓展(表达训练): 

教后记:感情线索的把握较为简单,但是中心和主旨的理解还需教师多加引导。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只要从文章中找到支撑

 

[《三棵树》教案(北师大九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北师大跳绳教案

2.《心声》 教案教学设计

3.北师大版《图形与几何》教案

4.日月水火教案教学设计

5.动物过冬教案教学设计

6.我喜欢教学设计教案

7.春晓教学设计教案

8.背影教案教学设计

9.小数除以整数教案教学设计

10.成语故事教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