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 教案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6-4-28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14. 长亭送别

教学目标

1. 理解剧情结构,体会表现人物心理的方法,理解张生和莺莺的爱情故事的社会意义.

2. 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和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学习重点、难点

 1.学习课文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

 2.理解莺莺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富于文采的曲词。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 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这里林黛玉见宝玉去了,又听见众姊妹也不在房,自己闷闷的。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上,只听见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林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呢。只是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便不留心,只管往前走。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又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益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二、简介王实甫及其创作:

王实甫,中国元代杂剧作家。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卒年与生平事迹不详。他的创作活动大致在元成宗的元贞、大德年间,这正是元杂剧的鼎盛时期。王实甫早年曾经为官,仕途坎坷,他常在演出杂剧及歌舞的友谊场所出入,是个不为封建礼法所拘、与倡优有密切交往的不得志的落拓文人。晚年弃官归隐,过吟风弄月、纵游园林的生活。他所编撰杂剧 13 种 ,只有代表作《西厢记》与《丽春堂》传世。其中最著名的《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是他的代表作,在元明两代就为人推重,被称为杂剧之冠。 明初贾仲明说他“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可见他在当时剧坛的地位和影响。在文字风格上,他倾向华美绮丽,被誉为“花间美人”(明,朱权《太和正音谱》)。他与关汉卿的“本色派”不同,被推为“文采派”的代表人物。

《西厢记》是王实甫在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是整个元代杂剧中最优秀的剧目之一。它批判了婚姻爱情中的封建门阀观念,对张生和莺莺的爱情作了热烈的歌颂;塑造了张生、莺莺、红娘、老夫人等典型形象;它改变了元杂剧一本四折的传统格式,而创造性地运用了五本联套的格式;它情节曲折,波澜迭起,悬念丛生,引人人胜;心理描写细致深刻,曲折人微;它的曲词华美,具有诗的意境。因此几百年来传演不衰,影响深远。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第一本写崔张爱情的发生;第二本写崔张爱情趋向成熟,老夫人违约赖婚;第三本写崔、张、红三人之间的误会;第四本写莺莺和张生最后获得了自由的爱情;第五本写崔张的最后团圆

《长亭送别》选自《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标题是后加的。此折写张生与莺莺私合后,老夫人逼迫他进京赶考,莺莺在长亭给张生饯行,通过词采缤纷、情景交融、流畅圆美的一支支曲辞,倾吐出她的痛苦、怨恨、满腔希望和缠绵不已的复杂心情,成为《西厢记》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一折

三、整体感知课文

1.结合注释、积累词语                                                            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使,日光

    马儿边迍迍(zhūn zhūn)的行:行动迟缓的样子

    靥(yè)儿:古代妇女贴在额两边的花饰。

    恓恓(xīxī)惶惶:即凄惶,惊慌不安的样子。

    推整素罗衣:假装,素色的绸衣。

    谂(shěn)知:深切体会,深知。

    煞强如:远胜过。

    举案齐眉:《后汉书梁鸿传》:“(鸿)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案,有脚托盘。后因以“举案齐眉”称夫妇相敬。

     望夫石:据《太平广记》载,武昌阳新县北山上有望夫石,状如人立。相传有贞妇因丈夫从役,于此立望其夫,化而为石,因而得名。我国多处有望夫石及类似传说。

    玉醅(pēi):美酒。

       蜗角虚名:微不足道的空名。《庄子则阳》:“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蛮氏;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触氏。争地而战,伏尸百万。”

    蝇头微利:微不足道的小利。班固《难庄篇》:言世人争利,如蝇追逐肉汁,所沾无多。

    辆起车儿:套起车子。

    登科录:科举考试后,录取的姓名录。

    赓(gēng):续,酬和。

红泪:王嘉《拾遗记》载,薛灵芸选入宫时,别父母,以玉壶承泪壶映出红色。及至京师,壶中泪凝如血。后人遂称女子眼泪为红泪。

2、了解剧情                                                                《长亭送别》为第三本第四折,这一折戏因系老夫人以“相国门第不招白衣女婿”为由,硬逼张生赴京赶考,得中状元后才得与莺莺完婚之故,恩爱情人的分手才显得特别缠绵感人。戏由四个紧密衔接的场面组成:(一)、赴亭惜别(赴亭途中);(二)、长亭饯别;(三)、残照话别(临别叮嘱);(四)、别后目送。四个场面,共十九支曲文,将艺术触角伸展到人物的心灵深处,集中刻画了莺莺送行时的细致复杂的心境意绪。                             

3.结构如图:

 

   

四、分析形象                                                                    1。莺莺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起伏变化,从中看出她是怎样的一个人?

去长亭路上,莺莺舍不得张生离去,但又无可奈何,因此表现出依依不舍的留恋与痛苦之情。在“黄叶纷飞”的长亭上,张生愁眉苦脸地呆坐着,“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只是低着头,长吁气。此情此景,使莺莺更加心碎。她想到“今日别离”的烦恼与痛苦,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怨愁。她认为“妻荣夫贵,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她从心里诅咒这科举功名,门第观念,“拆鸳鸯在两下里”,反映了莺莺内心的不满情绪。老夫人与长老走后,莺莺与张生话别,表现出她的痛苦与担忧。莺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这不仅仅是暂时的离别,很可能标志着他们的永诀。因为张生此去有两种可能:一是考中状元,而考中状元张生是否能回来又有两种可能:一是张生仍忠于对她的爱情,回来完婚;二是抛弃了她,另选高门。另一种可能是考不中,考不中也有两种可能。一是张生无脸回来;二是厚着脸皮回来,而老夫人早有言在先:“得官呵,来见我;驳落呵,休来见我!”即使回来,老夫人也不会承认这门婚姻的。张生此去,真是凶多吉少了。所以莺莺要求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早便回来。”“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则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从中可看出她对张生的感情之深,渴望与他早日团聚,并不看重他是否中状元,做高官,表现了她珍重爱情而鄙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2.感受莺莺之形象美

莺莺是一名敢于追求婚姻自主和幸福爱情生活的多情钟情的女子。本折一方面描写了莺莺依依不舍的痛苦之情,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莺莺重情轻利的思想。她为离别而悲啼愁苦,痛极之际,竟埋怨张生忘旧情而轻远别。莺莺既倾诉着内心的万种离愁、无限幽思,又流露出怕被遗弃的痛苦心理。在莺莺看来,状元及第并不值得羡慕,最重要的是夫妻并蒂相守。而事实上张生应试是被逼的,他们的分离乃是封建势力的压迫所致。因此莺莺发出了对封建势力的怨恨。莺莺还进一步把怨愤指向那可恶的名利思想。“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世俗的名利观念造成了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而莺莺却对这种虚名微利表示了极大的蔑视与痛恨,这就把莺莺的思想感情由一般的离别之苦推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五、归纳主题:

张生和莺莺的恋爱故事不再停留在“才子佳人”的模式上,也没有把“夫贵妻荣”作为婚姻的理想。他们否定了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始终追求真知的感情,爱情已被置于功名之上,从而使《西厢记》具有鲜明、深刻的反封建主题。表达了反对封建礼教、封建婚姻制度的进步主张,鼓舞了青年男女为争取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抗争。

了解西厢故事的演进,体会哪些地方表现了莺莺珍重爱情而鄙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西厢记》的故事来源于唐元稹的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小说叙述唐贞元年间寄居蒲州普救寺的少女崔莺莺和书生张生恋爱、终被遗弃的悲剧故事。莺莺的悲剧形象概括了中国历史上受封建礼教约束和被轻薄少年遗弃的善良少女的共同命运。可是元稹却诬莺莺为“不妖其身,必妖于人”的“妖孽”,而把张生对莺莺的始乱终弃说成是“善补过者”。这就未免颠倒黑白,文过饰非。

苏轼曾在诗词里多次引用《莺莺传》的材料。秦观、毛滂都写过莺莺故事〔调笑转踏〕词。宋、金对峙时期,南戏里出现《张珙西厢记》,没有流传。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一般称为《董西厢》。它在主题思想、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等方面,都已经越出了《莺莺传》的窠臼,为后来王实甫《西厢记》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基础。

《董西厢》从根本上改变了元稹《莺莺传》的思想倾向,把莺莺受张生引诱失身的悲剧故事改变为莺莺和张生为争取自愿结合的婚姻、共同向封建家长斗争、终于取得胜利的喜剧。这一改变,赋予崔、张故事以新的主题思想,使它具有明显的反抗封建礼教的精神。董解元把轻薄文人张生改变为用情专一的青年;把深受封建礼教压抑的莺莺塑造成为能够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少女;加上对正面人物如红娘、法聪、白马将军和反面人物如郑恒、孙飞虎、老夫人等的刻画,初步完成了从《莺莺传》到《西厢记》的改造。

 第2课时

一、,鉴赏艺术境界

   王实甫的戏曲语言具有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而又富于文采。这在《长亭送别》一折中尤为突出。

以景物描写设置戏剧环境,渲染气氛,与主人公的离愁别恨天然浑成,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端正好】一曲,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后两句是莺莺自问自答,在为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目中,经霜的树林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情色彩,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一煞】一曲,以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画面。 “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是写莺莺怅然痴立,极目远送,流露出欲见不能的惆怅和不 忍离去的眷恋。“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是写耳闻,进一层表现她的惆怅和眷恋。“无人语”不仅是写在寂寞的夕阳古道上听不到一点人说话的声音, 而且是写莺莺感叹张生离去,欲语无人。夕阳古道,原来还有窃窃私语,现在却归于一片寂静。这情景本来就够冷清凄凉了,偏偏这时候传来马的嘶鸣,它打破了夕 阳古道上的沉寂,也撕裂了莺莺本来就破碎的心。马鸣之处,正是张生所在之地!听到马的叫声而见不到骑马远去的亲人,莺莺的心情可想而知。“无声”和“有 声”两相映衬,更加烘托出当时环境的凄凉和莺莺痛不欲生的悲哀。这支曲子以景衬情,化情入景,情景交融,生动展现了莺莺“离愁渐远渐无穷”的心境。

【一煞】与【端正好】两相辉映,并与【滚绣球】曲中“恨不倩疏林挂住斜阳”互相照应;【收尾】以“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再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境;此外,本折中还有其他几处的景物点染。这就自始至终、相当完美地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和环境,使全折具有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二、鉴赏修辞方法和表达效果

1.运用多种多样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的心理。

全折运用了比喻、夸张、用典、对比、对偶、排比、反复、叠音、设问等多种修辞方法。特别是巧用夸张,并与比喻、用典、对比等结合,因情随物而设。例如,“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夸张地表现感情折磨下的身心交瘁;“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气息,泥滋味”,“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五岳低”都是夸张兼比喻,写离别之情,达到愁极恨绝、无以复加的地步;“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用了“红泪”和“青衫泪”两个典故,是夸张兼用典,形容伤心之至;“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是夸张、比喻和对比,以厌酒表现愁苦至极。作品中的夸张描写,大都将人物感情寄附于客观事物,借助鲜明生动的形象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品赏【端正好】【叨叨令】【快活三】【朝天子】等曲的修辞方法及表达效果。

    如【叨叨令】一曲,将“车、马,被、枕,衫、袖,书、信”这些常用词带上“儿”字,加上一些叠音形容词,如熬熬煎煎、昏昏沉沉之类,用排比句巧妙组合衔接,并间以反复的感叹,造成音韵的回环往复,产生一唱三叹、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把莺莺柔肠百结的离别苦痛写得哀哀切切,见情见态。

2.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

    作者善于把典雅凝练的古代诗词与通俗流畅的民间口语融为一体,从而形成清丽华

美的特点。 作品融入了不少古代诗词的语句,其特有的语义、情味和表达效果与剧中语境相契合,增添了语言的文采和表现力。                                                                 例如,【端正好】中的“碧云天,黄花地”,化用范仲淹《苏幕遮》词中“碧云天,黄叶地”语句,并取其秋景凄凉的意境,以烘托送别的凄冷氛围;【朝天子】中的“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引用苏轼《满庭芳》词原句,形象地表现莺莺珍重爱情、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耍孩儿】中“未饮心先醉”,化用柳永《诉衷情近》词中“未饮心如醉”之句,一字之易,更加夸张,语意更加沉重,表现了莺莺饯别时的极端愁苦。

作品还融入了大量运用民间口语,吸收了不少的方言词和俗语,而且善于将民间口语加工为富于文采的文学语言。例如【滚绣球】一曲的语汇、语句都具有民间口语的风格,可以说是口语的韵律化,通俗自然、生动活泼而又富于文采。

三、体会曲词的艺术美

(1)意美。从戏剧内容看,意美就是准确、生动、形象地表现性格。意美也可以延伸为意态美,意美还可以拓展为意境之美,“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等句表面上写倚楼观景,实际上大有深意。

(2)形美。形与意实为表里,相互依存。从戏剧形式看,曲文中方块字的排列,组合有其独特的魅力,对称的是整齐的美,不对称的是参差的美。不要把排比、对仗、骈四俪六之类看成纯粹形式主义的劳什子,那是汉字独具的建筑美。又因为舞台上的曲文有赖于听觉的鉴赏,所以形美更包括声韵格律的音乐美。古典曲文十分讲究句式、节奏、平仄、四声、押韵、衬字等等。“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等句形声兼备,谓为形美。

(3)神美。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使曲文达到一个全新的境界,那是曲文的最高品位。神美的神,可释为神韵。神美往往只能意会不可言传,古往今来词家甚少得之。“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四、课堂练习

    (夫人、长老上,云)今日送张生赴京,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我和长老先行,不见张生、小姐来到。(旦、末、红同上)(旦云)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悲欢聚散一怀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駉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逸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红云)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旦云)你哪知我的心里啊!

    【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韫作重重叠叠的泪。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恓恓隍惶的寄。

(做到见夫人科)(夫人云)张生和长老坐,小姐这壁坐,红娘将酒来。张生,你向前来,是自家亲眷,不要回避。俺今日将莺莺与你,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末云)小生托夫人余荫,凭着胸中之才,视官如拾芥耳。(洁云)夫人主见不差,张生不是落后的人。(把酒了,坐)(旦长吁科)                                                                      【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蓑草萋迷。酒席上斜签坐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               【小梁州】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

    【幺篇】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1.【端正好】一曲中创设了哪些意象?作用是什么了

    意象有:                                                  

    作用是:(不超过16字)                                                  

    2.【端正好】一曲中哪一个字沟通了情与景的联系,使景与情化而为一无法分开?

    这个字是(    )

    3.曲中“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

    特点:                                                          

    作用:(不超过20宇)                                                  

   4  【叨叨令】一曲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分别说说它们的作用?

    答:特点和作用是                                                  

答案

    1.蓝天、白云、黄花、西风、大雁、红叶(六个);情景交融,借深秋景色,抒发离愁别恨。2.染。 3.运用夸张手法,作用是:表现由于离别的极度悲哀而身心憔悴。 4.运用了“儿化”,口语入曲,更贴近人的情感;运用了排比,气势贯通,使所抒悲情更加强烈。

 

[长亭送别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长亭送别》 教案

2.《长亭送别》 的教案

3.长亭送别教案

4.《长亭送别》课件

5.长亭送别原文及翻译

6.《西厢记·长亭送别》欣赏

7.《心声》 教案教学设计

8.日月水火教案教学设计

9.动物过冬教案教学设计

10.春晓教学设计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