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洛斯的维纳斯》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习(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6-2-8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郑福云 王向阳 伊宁县第六中学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探讨表现作者观点的语句,理解作者的基本观点.

2.领会虚实相生的美学原则.

3.揣摩语言、抓住关键,培养分析研究和自我质疑解难的能力。

4.训练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本文基本观点的能力,在阅读理解中感受维纳斯的独特魅力。

(二)过程与方法

1.研究探讨之法。初读课文,大体感知其内容,再钻研似懂非懂的句子。

2.理解性探讨。理解作者的观点,其实质就是艺术表现上虚实相生的观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作者鉴赏艺术作品的审美取向,领会作者对断臂维纳斯那“丧失的美感”的无比钟爱和珍视。

2.懂得虚实相生的艺术辩证法,懂得虚实相生的美学原理,懂得虚实相生的条件。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鼓励学生发表创造性见解。

教学难点

1. 了解作者的美学观点,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2. 理解“残缺美”的涵义。(这是对作者美学观点的延展)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课堂以学生讨论、释疑为主。

课时安排

1课时

预习布置:

1. 查阅资料,了解有关维纳斯的神话传说及“断臂维纳斯”雕像的特征。

2. 通读全文,了解大意,把握文章主要信息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多媒体辅助)

美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它伴随着人类文明,像一本生动的教科书,在现实生活中,美无所不在。一朵鲜艳的花。一轮旭日从海面上冉冉升起,一位婷婷玉立的少女。然而,一个骨瘦如柴,满脸皱纹的老妇人,在现实生活中是丑的,但是在19世纪法国伟大雕塑家罗丹的作品《哀米欧尔》中,这样的一个老妇人的形象却变成美的了,罗丹通过自己对于社会生活的深刻观察运用自己卓越的艺术才能,把一位受尽侮辱和损害的年老色蓑的妓女,塑造成一位能激发观赏者深刻同情心,对社会不合理制度强烈愤慨的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作品中的老妇人尽管还是骨瘦如柴,满脸皱纹,然而却已转化为具有高度的艺术技巧和思想力量的艺术美了。也正如我国著名的散文家余秋雨说的,“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艺术美绝对不能等同与生活美。

大家知道罗浮宫是举世闻名的艺术殿堂,其中的珍品不计其数,最引人注目的三件宝物 “胜利女神” ,“蒙娜丽莎” ,“维纳斯”。这些艺术品都需要我们用审美的眼光去欣赏。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来学习《米洛斯的维纳斯》,从中去获取一些美学原理和如何去欣赏美。

板书课题:米洛斯的维纳斯

(二) 研读课文,设疑引入。

1. 你认为断臂维纳斯美吗?(请实话实说)

2. 作者的观点如何?(提炼观点:她如此美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设计意图】整体把握,感知全文。引起学生对新课学习内容的关注,又为学习后知做准备材料。

(三) 研读课文,深入探讨(自主探究,寻找方法)

1.文中找出能够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

(1)她是为了自己的丽资,无意识地隐藏了那两条玉臂,为了漂向更远更远的国度,为了超越更久更久的时代.

(2) 既感到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也认为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3) 失去的双臂正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描绘的神秘气氛.

(4) 深深地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地梦想.

(5) 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

(6) 然而这却是向着无比神妙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

2.作者对复原维纳斯表现出什么样的态度?(同意还是不同意)从课文中找出关键语句?

3.残缺就一定美吗?作者在文章第6段说:维纳斯失去的必须是双臂,其他任何部位都丧失不得?为什么?

4. 比较两尊维纳斯,你认为哪尊美,美在哪里,不足,又在哪里?

【设计意图】明确观点,掌握虚实相生的美学原理。

(四)课内拓展延伸

(1)评价清冈卓行的美学观点

艺术表现上的虚实相生. 艺术创作要留出一定的空间给读者欣赏,让他们在欣赏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想象,按照自己的审美观点去完善它,充实它,使它成为符合审美者自己意愿的作品.

从一定意义讲,正是艺术品的缺失使艺术品本身的艺术效果更加完整(完美)

(2)进一步延伸探讨 “虚实相生” 的美学原则

齐白石的国画<<虾>>

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一个三角形剪去一个角还有几个角?(生活中的事例)

(3)想一想,议一议.

请同学们举出虚实相生的例子.

【设计意图】进一步加深对艺术美的理解,插上“想像”的翅膀,重新创造一片新天地。

作业

a) 课后练习2

b) 推荐书目:朱光潜<<谈美书简>>

欣赏课外图片

板书设计

借 条件

缺是美 想像 (虚实相生)

【设计构想】在语文教学中,启发、诱导学生利用“空白”艺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及创造思维能力应该特别注意从教材特点出发,因为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被作者巧妙的留下了“空白”

这些空白突出了中心和写作意图,也为读者提供了“想象空间”。所以教师要善于利用文章中的“空白”艺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米洛斯的维纳斯》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习(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引导自主探究,促进主动发展的教学论文

2.《北京》的教学课件设计

3.有关学习的教学小论文

4.数学自主学习计划

5.河中石兽的教学课件

6.诗经氓的教学设计

7.关于《诗经》的教学设计方案

8.玲玲的画的教学课件设计

9.

10.《插秧》的教学课件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