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一个消逝的思考者(网友来稿)

发布时间:2016-6-27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作者: 《南都社评》 | 2005年10月19日11时04分 |

巴金先生去世,中国的文学和思想界失去了一代文宗。在对巴金先生的诸多纪念中,焦点大多集中在缅怀巴金的文学成就和文学活动,哀婉以“鲁郭茅巴老曹”为代表的文学时代的终结,颂扬其在中国当代的道德象征地位。然而,这其中似乎忽略了巴金作为一个思考者的角色。经历了绵长而且波折的历史和人生,思考者巴金,用他的笔和他的声音,贡献出了由血与泪凝聚、由心与思锤炼而成的真知灼见。

  毋庸讳言,作为作家的巴金,在人生的前期,已经完成了辉煌的文学创作,“激流三部曲”以及《憩园》、《寒夜》等作品,使巴金垂名于中国现代文学的殿堂。巴金的后半生,作家的身份虽然愈加显著,而其思考者的角色却愈加明晰。历史给予巴金长寿的人生,使他可以身历时代变迁之波澜和奇诡,品味个人命运之艰辛和微渺,进而思考,并著之竹帛,流布四方,为读者所知,启读者之思。

  思考者,首先必须是一个独立的人,进而必须拥有独立思考的权利,才可以展开独立之思考。巴金曾经说过:“有些人自己不习惯‘独立思考’,也不习惯别人‘独立思考’,他们把自己装在套子里。”一方面,作为思考者的巴金,就是冲破“套子”的人,既冲破别人所设的诸多套子和禁忌,也冲破自己已有思想的樊篱。另一方面,作为思考者的巴金,在思考的过程中,愈加清晰地认识到独立思考之于人,就像面孔和空气之于人,既是维系一个人存在的精神基础,也是人之基本权利。这其中,支撑着思考者的,不是“勇气”和“良知”等易于被摧垮的道德评判,而是对人之生命的尊重。若无独立思考,人如何证明自己的存在,人如何成为人而异于鹦鹉或木偶?

  思考者巴金,在年老力衰之暮年,以饱经忧患之身躯,与生命的自然衰竭赛跑,勤力著述,把自己的思考所得贡献给民众。巴金的思考所得,概括起来就是一句众人皆知的常识:“讲真话。”巴金自述:“所谓的讲真话不过是把心交给读者,讲自己心里的话,讲自己相信的话,讲自己思考过的话。”这是一个层层递进的关系,在真话被讲出之前,需要一个过程。很多情况下,由于丧失了独立思考的环境、绵密思考的能力,或者迫于压力,或者寐于潮流,说话的人会把“自己心里的话”、“自己相信的话”都当成真话。思考者巴金告诉我们,“真话”不仅是心之所感、身之所信所行,而且必须经过独立思考的锤炼,才能够说出来并成其为真。“讲真话”是一句素朴的话,这句话因为巴金的讲述而被中国当代的思想史所记录并广为人知。历史赋予了巴金“讲真话”的机会和能力。在漫长人生的后半生,巴金不仅经历了历史和“真话”的变迁,以厚厚的《随想录》说出了关于我们的历史和时代的真话,而且说出了自己对真话的思考,这是思考者巴金留给我们的最宝贵财富。

  儒家曾经说过每日三省吾身、反求诸己之类的话,说出了思考的表面流程,却淡化了它的艰辛。巴金说:“我在写作中不断探索,在探索中逐渐认识自己。为了认识自己才不得不解剖自己。”思考的过程,包含着探索、认识和解剖--对社会的探索,对自己的解剖和认识。很多情况下,一些所谓的思考者,有着对时代和历史的诸多言之成理的看法,却没有解剖和认识自己的勇气和途径。时代的变迁,由每一个人的行动和思想构成,积小流而成江河,积小隙而溃长堤。在时代面前,个人必须思考自己,解剖自己,认识自己;同时,个人必须承担自己的那一部分,不可轻易地推卸给他人、时代等诸种因素,更不可以时代和外部环境为借口,为自己的懒惰、人云亦云和随大流寻找借口。思考者巴金告诉我们,所谓独立思考,就是借由解剖和认识自己进而建立自己的过程。这个“自己”,是一个大写的“人”字!

  巴金先生逝世,我们的时代失去了一个思考者。

作者邮箱: 巴金

[巴金,一个消逝的思考者(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1.巴金日月优秀课件

2.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

3.巴金家读后感

4.巴金作品好句好段摘抄

5.秋夜巴金阅读题答案

6.巴金 《繁星》阅读答案

7.巴金家读后感600

8.巴金《秋》读后感

9.巴金自传阅读答案

10.怀恋我们早已消逝的青春随笔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