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之《望岳》导学案

发布时间:2017-10-12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1.易错字

岱宗(dài) 青未了(liǎo) 决眦(zì)

2.通假字

荡胸生曾云(“曾”同“层”)

3.词语释义

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

齐鲁:春秋时的两个诸侯国。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后用齐鲁代指山东地区。

青:指山色。

未了:不尽。

造化:指天地、大自然。

钟:聚集。

神秀:天地之灵气,神奇秀美。

阴阳:古人以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

割:分。

昏晓:黄昏和早晨。极言泰山之高,山南山北因之判若清晓与黄昏,明暗迥然不同。

决眦入归鸟: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

会当:终当,终要。

凌:登上。

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的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有《杜工部集》传世。

 【文题解说】

 “望”是远远地看,“岳”是指高大的山,本文指泰山。

 【创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献身精神。

  望 岳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势,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1.在了解杜甫及相关文学常识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体悟诗歌内容,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鉴赏古诗的能力,探索知识的兴趣。

 3.背诵全诗。

 1.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2.对古诗词方面的知识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

 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和抱负。

 【重点】

 1.理解诗歌内容,领略诗人豪情的基础上提高诗歌朗读和鉴赏能力。

 2.背诵全诗。

 【难点】

 能凭借语言文字,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导入资料助读整体把握品读名句体会诗情

导入一:激趣型

 [设计意图] 通过五岳的引入,让学生的认知产生悬念,由此引出课题,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同学们,我们国家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谁最有名呢?那当然是“五岳”,因为有语云:“五岳归来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泰山--五岳之首,“泰山归来不看岳”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怎样的一番景色!(出示课题、作者)

导入二:抢答型

 [设计意图] 通过简洁抢答,揭题激趣。

 运用抢答的形式,简介作者。

 在黑板上写出李白、王安石、杜牧、杜甫四位诗人的姓名。要求学生在教师的讲述中抢答。

 (1)他,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想象丰富,构思新奇,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被后人称为“诗仙”,代表作有《静夜思》《望庐山瀑布》《赠汪伦》。(李白)

 (2)他,是唐代晚期著名诗人,他的抒情写景七言绝句,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被后人称为“小杜”。我们学过的诗有《山行》《清明》。(杜牧)

 (3)他,曾是宋朝的一个案相,唐宋八大家之一,江西临川人。我们学过他的一一首诗《书湖阳先生壁》。(王安石)

 (4)他,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圣”,我们学过的诗有《春夜喜雨》《绝句》。(杜甫)(板书诗题、作者)

一、资料助读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阅读诗歌之前,了解作者、作品的创作背景,有利于学生快速背诵,加深对文本的印象。

 【课件出示关于作者和作品的情况,然后,教师指名朗读诗歌,其他学生听读,加深印象。】

 1.关于作者: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有“诗圣”之称。其诗被喻为“诗史”;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关于作品: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做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3.关于背景:杜甫出生于公元712年,整个唐王朝处于上升时期,当时的人们普遍具有较强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建功立业、万里封侯是当时文人普遍的人生目标。

 杜甫有一个显赫的家世,他的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期最为重要的宫廷诗人,他在写作《望岳》时,他的父亲杜闲当时在担任山东兖州司马--杜甫的家族有做官的传统,他一辈子信守着“奉儒守官”的信条,以“立德立功立言”为终生的人生理想。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设计意图] 此环节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训练学生朗读等内容,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整体认识,并较熟练地阅读全文,为下面了解文意奠定基础。

 (一)自读诗句,理解诗意。

 1.学生细读诗,借助词典,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掌握下来,实在不会的则做上记号待上课时解决。

 下面加点的字你会读吗?(要求:将下列字词读音标注在括号内)

 岱宗夫如何(  ) 齐鲁青未了(  ) 荡胸生曾云(  ) 决眦入归鸟(  ) 会当凌绝顶(  )

 2.认真听读配乐诗朗诵《望岳》。(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给全诗划分节奏)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读完这首诗你感受到了什么?你认为你在朗读这首诗时应该带着怎样的语气、情感来读?

 〔明确〕 喜爱赞叹。 要求:与小组成员交流,并试着朗读。

 4.将这首诗读给小组内的成员听。(要求:小组推荐1~2人朗读,其他小组成员认真听读,将没有读准的字音和节奏帮助纠正过来,并对朗读进行评价)

 (二)品读诗歌,领悟诗情。

 围绕“望”,理解泰山的巍峨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

 1.诗人要去哪里呀?你从何得知?

 〔明确〕 泰山。从“岳”“岱宗”“齐鲁”得知。

 补充资料:东岳、西岳、南岳、北岳、中岳。

 《望岳》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

 2.泰山景色如何呢?我们一起透过杜甫的一个动作“望”来欣赏泰山的景色。请同学们先一起大声朗读诗歌,思考杜甫从第一句实际上一直望到哪里。

 〔明确〕 (1)描绘泰山景色。也即首联、颔联、颈联。

 (2)想象登顶感受和望到的景象。

 3.杜甫实际上望到了哪些景象?请同学们任选一联说一说。

 〔明确〕 (1)首联:望到了泰山绵延不绝、树木葱郁的景象。这是远望。“青未了”。

 (2)望到了泰山既神奇秀丽又巍峨高大的景象。这是近望。

 “钟”:聚集,既写出泰山神奇秀丽,又写出诗人的喜爱赞叹之情。

 “割”:分。阴暗对照之明显,阳光像一把刀一样有力地把阴暗隔开,突出泰山的巍峨高大。

 (3)望到了云涌云翻的壮阔景象和鸟儿归巢的傍晚景象。这是细望。

 “层云生而荡胸,鸟儿归而入眼”。

三、再读古诗,赏析名句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通过引导学生感悟诗歌主旨,学会欣赏诗歌的能力。

 1.泰山如此绵延不尽,如此神奇秀丽,如此巍峨高大,杜甫看了心潮澎湃,他情不自禁地产生了一个愿望。杜甫的愿望是什么?

 〔明确〕 我还没有登上山顶,景色就如此神奇美丽了,如果我登上了最高峰呢?一览众山小。

 2.请你想象登上最高峰“一览众山小”的景象和感受。

 3.登上绝顶眼界变宽了,心胸开阔了,登上绝顶才能欣赏到绝美的风景,这是身在低处的人永远无法体验到的。所以孔子登上了东山就认为鲁国很小,登上泰山胸怀竟然博大得认为天下都很小。林则徐更说过“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4.这句话中蕴含了怎样的人生启示?

 它告诉我们:不怕困难,勇攀高峰,不但望得远,而且可以雄视一切,包举天下。它鼓励人们树雄心立壮志,不怕困难、坚持到底就一定能获得更大胜利。

[设计意图] 通过对比,引导学生掌握杜甫不同的社会背景下的诗歌内容,感受独特情感,培养学生的鉴别能力。

 1.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望到一个什么样的杜甫?

 豪情勃发,壮志凌云,乐观向上,满怀建功立业,意气风发,信心满怀。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杨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邻。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青年的杜甫生活在唐代社会发展到最富庶的时期,他家境优越,诗才横溢,因此意气风发,信心满怀,渴望着建功立业。

 望 岳

 首联:绵延不绝、树木葱郁 远望

 描绘泰山景色

 颔联:神奇秀丽、巍峨高大 近望

 颈联:云涌云翻、鸟儿归巢 细望

 想象登顶感受

 尾联:一览众山小

 豪情勃发、壮志满怀的青年杜甫 雄豪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气盛的诗人杜甫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望岳》诗写于北游齐、赵时,其字里行间洋溢着蓬蓬勃勃的朝气。诗题《望岳》,但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并由望岳想到将来的登岳,这样,层层递进,虚实结合,表现出了诗人伟大的胸襟与抱负。

 首联“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岱宗”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即到底怎么样呢?“夫”语助词,无实在意义。“齐鲁”指春秋时诸侯国名,齐在山北,鲁在山南。“未了”即未尽。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五岳之首的泰山究竟有多么雄伟?横跨齐鲁大地,青翠的山峦绵延不断,一望无际。诗人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从而形象地描写出了泰山之高大。特别是诗人首句运用设问,语势有力,呼之欲出,不但引起读者的注意,而且强调了诗歌描写的对象。

 颔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造化”指大自然,造物主。“钟”即聚集的意思。“神秀”神奇秀丽的景色。“阴阳”即山北称阴,山南称阳。“割”即划分之意。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大自然把天地之间所有神奇与秀丽全都聚集在这座高山之上,高耸的山峰入云蔽日,乃至山南山北在明暗上竟有早晚之别。这一联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钟”字将大自然拟人化,使之富有情感。由于山高,向日的一面挡住了阳光,背日的一面阳光就照不着,形成阴、阳两面,而诗人却说是“割昏晓”。“割”字用得很奇妙,不但把阴阳这一自然现象拟人化,神奇之妙蕴含其中,而且表现出昏晓界限的分明,从而突出了山之高大。

 颈联“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荡胸生层云”是说山中层云叠生,使人心胸为之激荡。“决眦”睁大眼睛。决,裂开。“眦”即眼眶。“入”即隐没。“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这两句的意思就是说,山中层云上浮,令人望去心胸为之激荡不已,竭尽眼力还可以看到飞鸟渐渐隐没在山林中。这里,诗人首先写了山中云气层出不穷而激发了内心的荡漾,由物及心,触动了内在情感的产生。诗人杜甫面对这雄伟壮丽的大好河山,雄心勃勃的诗人怎能不产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或者“终当”。“凌”即登上。这一联的意思是说,总有一天我会登上这高峻的顶峰,把四周矮小的群山尽收眼底。这里,诗人写由望岳而想到登岳。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诗人杜甫心中满怀雄心壮志,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气概。这不但表明力争上游的精神,而且也表现了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与契”的理想与信心。

 总而言之,对于《望岳》这首诗,历代诗歌评论家都很重视,也给出高度的评价。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

阅读《望岳》,回答问题。

1.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    而    ,时间是从    至    ,并由望岳联想到将来登岳。 

2.“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    ;“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    景,用    描写,表达了    。 

3.“造化”句写泰山的    ,是    写;“阴阳”句写泰山的    ,是    写。 

4.《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试对此做具体解释。

  首联是    ,颔联是    ,颈联是    ,尾联是    。 

5.诗的前两联着力写泰山的    ,后两联着力表现的是    。 

6.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句做赏析。

7.“钟”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试分析其好在何处?

8.文中“割”字用得极好,试分析其表达的作用。

9.选出下列对诗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此句写近望所见,未了,有绵绵不尽之意。

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上句写泰山秀美,用的是虚笔,下句写泰山的高大,是实写。

C.“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富有哲理,表达作者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10.下列对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诗人由望泰山而产生登临意愿,于是想象登临泰山绝顶的景象和心理感受。

B.诗的第二句,作者没有用笔墨去勾画泰山是多么高大,而是写泰山占地多么广大,以距离远衬托山势高峻,用笔不凡。

C.第三句中的“造化”是运气、福气的意思,这句是说神奇秀美都聚集在此,实为泰山的运气。

D.全诗格调高亢,尤其是七、八两句表现了诗人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读来催人奋进。

【答案与解析】

1.远 近 朝 暮

2.高大 神奇秀丽 实 细节 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3.秀美 虚 高大 实

4.远望 近望 细望 俯视

5.整体形象 诗人的感受

6.此句化用了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它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蕴含的人生哲理: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

7.“钟”字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大自然的多情,也体现出作者对泰山雄奇秀丽美景的喜爱。

8.从山的背面看来,那照临泰山的阳光就像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9.A

10.C 

李杰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之《望岳》导学案]相关文章:

1.《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2.诗歌鉴赏之炼句学案

3.高中古代诗歌五首说课稿

4.《谈中国诗》导学案

5.历史教学导学案论文

6.镶边与剪纸的导学案

7.木兰诗导学案及答案

8.部编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9.外国励志诗歌五首

10.精选现代诗歌五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