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发布时间:2016-5-9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设计思想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关于第四学段的阅读部分提到:“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阅读科技作品,还应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故而说明文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筛选获取信息,还要让学生体会文中所表现的科学精神和方法。前者需要一些讲解与训练,后者则要让学生学会关注细节,关注说明文的语言,关注我们周边的生活。“生活的外延等于语文的外延”,联系生活,看似枯燥的说明文也会有它独特的魅力。

教材分析  

《大自然的语言》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说明文专题单元,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过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文章从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谈起,形象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在此基础上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并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则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学情分析  

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主要介绍学生不太熟悉、也不太感兴趣的物候学知识。但本单元说明文的教学是在前一单元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说明文的体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而且在第一课时让学生掌握本课的重点字词,而且专门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读诵课文,学生已基本掌握本文的大概内容。因此,在教学本文时应重点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的特点。巩固对于说明文相关知识的掌握。

4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理解本文从具体生动的现象说起,以准确、生动、简洁的语言条理分明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巩固复习说明文相关知识,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把握写作顺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把握作者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巩固复习说明文相关知识,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从具体生动的现象说起,以准确、生动、简洁的语言条理分明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教学过程 

活动1【活动】课间准备  

学生朗读课文,圈点勾画。

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候课、预习习惯。

活动2【导入】一、新课导入  

在说明文的学习中,每位同学都要有一双火眼金睛,这包含两层意思:1、准确判断出题者的意图,明确问题的本质;2、快速而有效地筛选相关信息,组织答案。

活动3【导入】二、展示目标  

板书文题,展示目标。

学生自读学习目标。

让学生明确本课学习目标,有目的地开展课堂学习。

活动4【练习】三、温故知新  

提问学生关于说明文的相关知识,了解学生对说明文体的掌握情况。

让学生形成及时复习的习惯。

活动5【讲授】四、初步感知  

组织学生初读课文,找出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即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点拨指导:说明对象是说明文最基本的考察点,确定说明对象时,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

看课本注释 ⑴ 想想:为何要把文章的标题《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改为《大自然的语言》,有什么好处?

明确:将大自然拟人化,把物侯现象说得生动而有情趣;切合读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点拨指导:文艺性标题的分析,修辞方法加好处;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练习册50页,分析《水的语言》这一标题的好处。

活动6【讲授】五、再读课文,回答问题  

展示问题

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点拨指导:在文中筛选信息时,要分析文章结构,把握重点句(如每段首尾句),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

明确: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

2.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温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①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②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③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④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⑤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理清文章写作思路

师:文章先说什么,接着说了什么?然后说了什么?最后说了什么?同学们根据四个问题,找出有关起止段落,划分文章结构。

文章的写作思路非常清晰,四个部分:

明确写作顺序

现象---本质,逻辑顺序

活动7【讲授】六、语言赏析,明确说明方法  

下列句中加横线的字能否删掉,为什么?

1、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2、植物的抽青、发芽等物候现象……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情况。

明确:1题中的词语限制较严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第2句加线的句子表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

体会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表达效果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地”人格化,显得亲切动人。)

2、“燕子翩然归来。” “翩然”一词,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翩然”指轻快地飞舞的样子,用来描绘燕子的飞行,十分恰当、形象。)

3、重新拟一开头,与原文作比较,说说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

总结归纳本文语言的特点:

准确严密:措词严谨,用词语从数量、范围等方面进行限制,如“许多”;表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

生动形象:词语优美,描绘的画面生动形象,多用拟人等修辞手法。

以问答形式让学生快速回答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

1、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3、第6-9段总体上来看,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4、在春天,早春也跟晚春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活动8【练习】七、学以致用  

以本文所学内容,分析《大林寺桃花》和郭沫若诗中的物候现象。

让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应用。

活动9【活动】八、课堂小结  

本节学习了有关物候的知识,知道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明确本节学习的重点。学生自己总结归纳。

让学生明确自己当堂的收获。

活动10【作业】作业布置  

1、所有同学补充完成练习册剩余题目;

2、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搜集整理一些关于物候的农谚,分析其中包含的道理。

巩固所学。

活动11【活动】课后反思  

16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

语文组   王朝玄

《大自然的语言》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说明文专题单元,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第四学段的阅读部分提到:“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阅读科技作品,还应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故而说明文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筛选获取信息,还要让学生体会文中所表现的科学精神和方法。对于本课的教学,达到前者需要一些讲解与训练,而后者的实现则要让学生学会关注细节,关注说明文的语言,关注我们周边的生活。“生活的外延等于语文的外延”,联系生活,看似枯燥的说明文也会有它独特的魅力。

本单元说明文的教学是在前一单元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说明文的体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因此,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意义,理清说明的顺序,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的特点及体会文中所表现的科学精神和方法。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在教学过程中,我按照“先学后导、自主合作、问题引导”的教学模式,通过“摘、理、品”的教学操作过程,从不同的角度解决了主要信息的筛选、说明顺序的梳理、生动语言的品味、说明方法的使用等。

通过本次教学展示,我主要有以下反思: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本文介绍丰富的物候现象,很有条理,语言形象、生动、典雅,贴近生活。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本文蕴含的物候知识以及个别专业术语较深奥,初二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重点突破。故而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必不可少。

< >学生的知识生成都来源于在读懂课文,读好课文这一基础。读书是根本,没有读,就没有感悟和理解,就没有语感的生成、情感的熏陶和语言的积累运用。把朗读时间还给学生,在前面的课时和预习部分将重点放到学生的读上才能达到今天的效果。在全面推进课改的今天,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语文,要走在语文的道路上,让学生在朗读、品词赏句的基础上感受语文魅力。当然,这节课虽以本文为载体来对说明文知识进行一个复习巩固,但内容过多,信息量过大也占用了学生不少的朗读时间,这是自己需要反思改进的地方。

< >学生的参与度明显比平时更为令人满意,一方面与赛课这样的氛围有关,另一方面也与自己平时的课堂组织管理能力有很大的关系。所以要加强自身教学素养,争取做一名更加让学生喜欢、对自己满意的教师。唯有在老师富有启迪性和亲和力的语言导引下,每个学生才能主动参与、积极合作,惟恐自己没有展示和表现的机会。学生习惯在小组内交流后再发表看法,因此应该适当地给学生多创造一些合作学习探究的机会。在此过程中,课堂才能变成求知的乐园,学生的参与意识、想象力、创造力才能得以超乎预想的发挥、潜能得以很大程度地挖掘。

教完本课后,我最大的感受是:不是有没有好的学生和文本,而是教师有没有展现现代课堂呼唤让文本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的好的教学语言、教学方式和教学艺术。

 

谭义专

[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相关文章:

1.《大自然的语言》的课件

2.《大自然的语言》课件

3.大自然的语言课件

4.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5.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英语课件

6.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杨修之死》教案设计

7.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心声》教案设计

8.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9.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故乡》教案设计

10.《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