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遂自荐 教学设计(长春版八年级上册)

发布时间:2017-12-14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能概括文章的段落大意,理解写作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理解并熟记课文中出现的词语及成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阅读中注意体会文字的深层含义。

教学重点

1.掌握文章内容,培养学生精读文本的能力。

2.理解毛遂的义勇和雄辩。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精 读文本的习惯和能力。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自学《毛遂自荐》

要求如下:

  ①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生字并标记读音。

  ②读顺文,能够准确划分句子内部的停顿,流畅、清晰地朗读课文。

③读懂意,知道一些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并能够了解文章大意。 

完成自学内容

一、 文学常识

关于作者

二、字词 的音形意

1、易错字参考(抄写并注音)

2、重点词语的理解

3 、重点词句理解

三、体会主旨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在遭受了莫大的屈辱以后,忍辱负重,以心灵和血肉之躯完成了 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以后的几千年里,这部伟大的著作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又如一座高耸的丰碑,屹立在中国文学和历史的长河之中,后人无法超越也难以企及,这个人就是司马迁,这部史学著作就是《史记》。今天,我们就来管中窥豹,通过学习课文《毛遂自荐》来感受一下《史记》的魅力。

二、朗读课文。

1.学生朗读,注意引导学生互相点评。

2.力图通过朗读再现故事情境,展现人物性格。

三、翻译课文。

1.以学生逐句翻译为主,翻译不对、不准、不会的地方也可由其他同学补充完成,要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具体实词的解释和通假字。

2.积累文中出现的成语,并当堂理解其含义。

四、布置作业。

1.学生整理文中出现的成语,并用这些成语造句。

2.以整理的成语为线索,复述故事,并背诵课文第一段。

第三课时

一、作业反馈。

1.考查成语的写法及含义。

2.抽查学生重点词句的翻译情况。

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整体感知。

明确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合从于楚”这一重大事件的记叙,具体表现并高度赞扬了平原君的舍人毛遂的智慧、勇敢及勇于主动承担重任的精神。

2.细品文本。

(1)阅读文章,说一说,赵国处于什么样的困境,并采取了什么样的策略来解决?

“秦之围邯郸”用个“围”字,突出赵国处于困境,赵国要联合楚国对抗秦国,突出了“合从于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平原君对随行人员的要求之高,反映完成任务的艰巨性。 

(2)平原君要“合从于楚”也是困难重重,他遇到了什么困难?

平原君要“约与食客”“二十人偕”,可是人数不够,说明平原君原来的乐观估计不符合实际,为毛遂自荐创造条件。

(3)平原君要带的二十人为什么要“有勇力文武备具者”?

平原君对随行人员的要求之高,反映完成任务的艰巨性。“文武备具”的“文”,说的是“合从于楚”的一种可能的方式。下文 说明,平原君的这一估计是不现实的。设想“合从于楚”的可供选择的另一种方式,与上文“文武备具”的“武”字相应。

(4)在这样的背景下,故事的主人公毛遂是怎样出场的?

毛遂的出场不同凡响。《毛遂自荐》可以说是一篇人物传记,但其开篇并未像一般的人物传记那样先交代人物的籍贯,而是渲染一种紧张的气氛。秦军大兵压境,赵国于是派平原君前往楚国订立联合抗秦的盟约。平原君决定带二十个门客一起前往。但“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在这关键时刻,毛遂挺身而出,“自赞于平原君”,表现出一种过人的胆识。

(5)面对毛遂自荐,平原君和其他门客是什么态度?

平原君对毛遂的态度,先认为他“不能”,决定“先生留”,经过一番辩论,结果又“竟与毛遂偕”。“目笑之而未发”这句话写 出“十九人”的复杂的心理:一方面不相信毛遂真有才能,认为他在吹牛,因而忍不住讥笑;一方面碍于平原君的面子,又不好说出口来。“目笑”二字,还表现出十九人自负的神态,“未发”二字,又表现出他们的世故。

(7)毛遂是怎样一步一步展现自己的才华,促成了赵楚之盟的?

“言其利害,日出而言之,日中不决”记述谈判的不顺利,不易成功,暗中与上文“文不能取胜”相应,又为下文写毛遂“上”铺垫。接着,毛遂针对楚王的恶声斥责,指出此时此地,他不 能依仗楚国人多势强,首先从利害方面威胁楚王,使他不敢再盛气凌人。“悬于遂手”,突出对楚王的轻蔑。他针对楚王所说“吾乃与而君言”,指出当着平原君呵斥毛遂,是对平原君无礼,这又从礼仪方面使楚王再不敢目中无人。毛遂与楚王针锋相对,显出他的“勇”和“武”。继而,毛遂将楚与商汤、周文王的条件进行比较,突出楚国有建立霸王之业的条件,目的使楚王树立合纵御秦的信心,侧重事理的分析。又专就楚国方面立言,“赵之所羞”也是楚的“百世之怨”,将赵人与楚王对此“百世之怨”的不同态度两相对比,使楚王无地自容,从而激发他报仇雪怨之情,到此才点出合纵。这是根据历史、分析楚秦关系得出的结论,目的在使楚王从 楚国自身的利害关系认识合纵御秦是理所当然。“吾君在前,叱者何也?”重复一句,强调楚王不应对前来订立有助于楚的合纵之盟的平原君如此无礼,进一步挫其骄横之气。最后,由毛遂安排,三个主要人物歃血于殿上。合纵于楚,至此大功告成。“于殿上”三字,与上文“胡不下”对照来看,韵味无穷。 

总之,毛遂在平原君与楚王谈判极不顺利的情况下,用威胁与说服的手段,终于使楚王订下合纵之盟。

(8)与楚合纵成功 回到赵国之后,平原君在表示“胜不敢复相士”时,三句话中又三 用“毛先生”,即“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这三个“先生”与第一段的三个“先生”有什么区别?

“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连用三“先生”,活现出平原君当时以主人的身份坚决拒绝毛遂的神态,表达出他盲目自信和瞧不起毛遂的心理。客气的称呼(先生)与毫不客气的言辞(无所有、不能、留),又反映出平原君这一贵公子所特有的风度。到了与楚合纵成功回到楚国之后,平原君在表示“胜不敢复相士”时,三句话中,又三用“毛先生”,其感激、钦 佩之情,溢于言表,与上文三称“先生”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截然不同。

3.延伸扩展。

(1)课文是怎样精雕细刻出毛遂的义勇和雄辩的?

在赵国正处于危难之际,平原君欲赴楚定纵而又苦于不能得20人之时,毛遂挺身而出,不仅表现 了他勇于为平原君分忧、勇纾国难的义勇精神,而且反映了他的自信。在与平原君的辩论中,接过平原君“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的比喻,指出“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申述了尚未得到施展才能的机会,不仅表现了他机敏善辩的才能,而且又一次反映了他的自信。

赵楚定纵的过程,以充分展开的详细的场面描写,把毛遂的智辩与义勇表现得淋漓尽致。楚是地方千里、持戟百万的大国。在楚朝廷之上,小小的毛遂竟敢面责楚王,用武力挟持定纵,足见其勇气非凡。毛遂是平原君的门客,地位低微,绝无与楚王对话的资格。他巧妙地用旁敲侧击的办法,“谓平原君曰:‘纵之利害,两言而决耳。今日出而言纵,日中不决,何也’”,引出楚王的叱责,于是乘虚而入,反诘楚王“吾君在前,叱者何也?”得到了发言的机会,使楚王完全陷于被动,可见其机智善辩,超人一等。然后以汤和文王为例,引出“王天下”“臣诸侯”在于“据其势而奋其威”的观点。接着指出楚的“势”和数败于秦的事实,是“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言外之意是楚自应报仇雪恨,从而得出“合从者为楚,非为赵也”的结论。可见毛遂深知天下形势,赵楚利害一致的客观存在的事实。这正是毛遂雄辩的基础,也是毛遂自信的基础。

(2)有人说毛遂自荐是出风头,你怎么看的?说说你的看法。

这个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认识,如自信是一种优秀品质;有胆量,勇纾国难,精神可嘉;有见识, 知天下,有辩才,实现了定纵奇迹均可,但要注意从正面来引导和肯定。

三、课堂练习。

班级要重新选举班委会,你要参加竞选演说,请你为自己写一段演说词,要求突出自己的优点,明确自己竞选的职位,字数100字左右。

四、课堂总结。

我们用一节课的时间品读了《毛遂自荐》,毛遂这个人物一定给 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胆识,他的才华,他的智慧,都令今天的我们深思,给我们很多启示,希望大家都能像他一样,勇于展示自己,勇于表现自己,成为真正的成功者。

五、布置作业。

以《真正的勇敢》为题目,写一篇《毛遂自荐》的读后感,600字左右。

谭义专

[毛遂自荐 教学设计(长春版八年级上册)]相关文章:

1.长春版颐和园课件

2.长春版野荷塘教学课件

3.毛遂自荐的阅读答案

4.沪科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课件

5.长春的冬天散文

6.列车长春运日记

7.长春导游词怎么写

8.长春南湖公园导游词

9.长春旅游导游词1700字

10.教学设计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