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常用文言虚词意义及用法归类整理

发布时间:2016-3-27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1、而 ér

(1)连词。

①表并列关系。不译或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行善而备败(《召公谏厉王弭谤》)

②表递进关系。并且,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③表承接关系。不译或译为“就”。 

吾从而师之 (《师说》)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始得西山宴游记》)

④表转折关系。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赤壁赋》)

⑤表假设关系。如果,假如。

子而思报父母之仇(《勾践灭吴》)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⑥表因果关系。因而。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论》)

⑦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一般不译。

吾尝跂而望矣 顺风而呼 (《劝学》)      则群聚而笑之(《师说》)

扣舷而歌之(《赤壁赋》)                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始得西山宴游记》)

⑧表目的关系。可不译。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2)代词。通“尔”。用作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

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项羽本纪》)

(3)复音虚词。

①而已:语气助词,放在句末,相当于“罢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②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③既而:不久,一会儿。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2、何 hé

(1)疑问代词。

①单独作谓语。表原因,后常带语气助词“哉”“也”,相当于“为什么”“何故”“什么原因”。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②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代处所和事物,什么。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短歌行》)           何为其然也?(《赤壁赋》)

③作定语。什么,哪一个。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短歌行》)

(2)副词。

①用在句首或动词前,表疑问、反问。为什么,怎么。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项脊轩志》)     小子何敢让焉。(《太史公自序》)

②用在形容词前,表程度很深。多么。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

(3)复音虚词。

①何如、奈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②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居无何,匈奴入杀辽西太守。(《李将军列传》)

③何乃:可译为“何况”。

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李将军列传》)

④几何,何许:译为“多少”。

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召公谏厉王弭谤)    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3、乎 h

(1)助词。

①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赤壁赋》)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触龙说赵太后》)

②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赤壁赋》)

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勾践灭吴》)

③表测度或商量语气,相当于“吧”。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④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

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

⑤用在句中,表示停顿。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赤壁赋》)     财用于是乎出(《邵公谏厉王弭谤》)

(2)介词,相当于“于”。

①表示动作的对象。对,对于。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②表示地点、时间、范围。在,在……时候,在……方面。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庖丁解牛》)

③表示比较。比。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3)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赤壁赋》)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4、乃 nǎi

(1)副词。

①表承接。于是,就,便。

三年,乃流王于彘。(《召公》)          乃号令于三军。(《勾践》)

②表条件。才。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③表转折。竟然,却。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吾能弥谤矣,乃不敢言。(《召公》)

④表限制范围、数量、程度。仅仅,只,才。    

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⑤表判断。为,是,就是。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魏公子列传》)

(2)代词。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3)复音虚词。无乃……与:表猜测,译为“恐怕……吧”。

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

5、其 qí

(1)代词。

①人称代词。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他(她、它)们。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勾践灭吴》)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赤壁赋》)

②人称代词。表第三人称领属关系。他(她、它)的,他(她、它)们的,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劝学》)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触龙说赵太后》)

③人称代词。活用为第一人称代词,也表领属关系。我(的),自己(的)。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始得西山宴游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触龙说赵太后 》)

④指示代词。那(些),这(些)。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  /  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勾践灭吴》)

其与能几何?(《召公谏厉王弭谤》)/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召公谏厉王弭谤》)

⑤代词。其中的。    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高祖本纪》)

(2)副词。

①加强揣测、估计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②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一定”“还是”等。    

吾其奔也! (《重耳之亡》)

③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者乎?(《勾践灭吴》)

(3)连词。表选择关系。译为“或者”,“还是”,“是……还是……”。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

(4)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5)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6、且 qiì

(1)连词。

①表示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 /且引且战,连斗八日。(《李将军列传》)

②表示递进关系。而且,并且。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③让步关系。尚且,还。       

犹且从事而问焉!(《师说》)

(2)副词。

①暂且,姑且。       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报任安书》)

②将要,快要。       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③将近,几近。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3)复音虚词。

①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赤壁赋》)

②且如:就像。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兵车行》)

7、若 ruò

(1)动词。如同,像。

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始得西山宴游记》)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师说》)

(2)代词。第二人称。你,你们,你的,你们的。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

(3)连词。表假设。如果,假如。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

(4)复音虚词。若夫:用在一段或一层意思的开头,表示转换。再说,至于。

若夫阴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8、所 suǒ

(1)助词。放在动词前面,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事物、地方、情况)”。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2)固定结构。“为”和“所”呼应,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与“以”构成复音虚词。所以。

①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人等)”。

行善而备败,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召公谏厉王弭谤》)

②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9、为 wéi/wèi

(1)动词。

①做。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②治理。      为民者宣之使言。(《邵公谏厉王弭谤》)

③作为,当作。霓为衣兮风为马。(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④变为,成为。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劝学》)                圣人之所以为愚(《师说》)

不与培塿为类。(《始得西山宴游记》)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赤壁赋》)

⑤认为。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列子汤问》)

⑥是。        鲍叔不以我为贪。(《管仲列传》)

(2)介词。

①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读wèi。向,对。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②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读wèi。给,替。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触龙说赵太后》)

③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读wèi。为了,因为。

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          何为其然也?(《赤壁赋》)

④表被动,读wéi,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的格式,译为“被”。

此其所以为我擒也。(《高祖本纪》)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3)助词。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10、焉 yn

(1)代词。

①人称代词或指示代词。相当于“之”。

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召公谏厉王弥谤》)

郑文公亦不礼焉。(《重耳之亡》)

②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

(2)助词。

①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重耳之亡》)

②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

③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3)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是”“于此”“于彼”。

有人而校,罪莫大焉。(《重耳之亡》)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11、也 yì

(1)助词。

①表判断语气。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

②用在句末,表陈述或解释语气。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师说》)

③用在句末,表肯定、感叹的语气。         我不欲匹夫之勇也。          (《勾践灭吴》)

④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赤壁赋》)

⑤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吾其奔也。                  (《重耳之亡》)

⑥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舒缓语气,引起下文。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2)复音虚词。

①也哉:语气助词连用,有加强语气的作用,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②也欤:表感叹,相当“啊”。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师说》)

12、以 yǐ

(1)动词。

①任用。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屈原《涉江》)

②率领。       欲以客往赴秦军。(《魏公子列传》)

③认为,以为。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

(2)介词。

①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译为“用……”“凭借……”“用(凭借)……身份”。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②表示动作处置的对象。把。

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勾践灭吴》)

③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因为。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④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或处所。在,从。

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魏公子列传》)

⑤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和,与,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魏公子列传》)

(3)连词。用法相当于“而”。

①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谏太宗十思疏》)    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

②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而”或不译。

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③表示因果关系。因为。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雔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表示目的关系。以便,来,用来。

[高中常用文言虚词意义及用法归类整理]相关文章:

1.高中常用文言文虚词

2.高中文言文常用虚词

3.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其的用法

4.高中文言文句式归类

5.高中文言文虚词实词区别

6.2018年高中语文文言文8个虚词

7.高中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区别

8.木兰诗的文言虚词

9. 关于优美句子归类整理

10.作文素材常用成语归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