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桥边(外国小学欣赏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6-6-26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义乌中学 李清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

2、通过分析情节体会小说的摇摆与生发

3、探究作品内在主旨,关注人的心灵需求

教学重难点

情节的摇摆生发与作品主旨的探究

教学设计

1、整体感知

用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

“我”爱上了一位姑娘。

试着通过给这句话添加修饰词等手段,还原故事。

以在一座桥上数人数为生的“我”爱上了一位每天从桥上走过的姑娘。上司来检查时,我由于不愿将姑娘算作空洞的数字,反而交了鸿运,被调去数马车了。

2、故事流程

空洞乏味的生活→心悸忘我的暗恋→突然到来的检查→出乎意料的鸿运

3、情节的生发--背景的创设

往前追溯,看看故事的发生。

他们替我缝补了腿……

主人公的生存现状是怎样的?

这也许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甚至连姓名都无需交代,他在战争中负了伤,大约也丧失了一般的劳动能力,战后“他们”给他疗伤,给他安排了一个“可以坐着的差使”,每天数“在一座新桥上走过的人”。

4、主题管窥

数人这一工作的意义何在?

战后重建,恢复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主人公工作状态如何?

整天,整天,我的不出声的嘴像一台计时器那样动着,一个数字接着一个数字积起来,为了在晚上好送给他们一个捷报。

他们对主人公的工作满意吗?

他们喜欢这个未来完成式

抱歉得很,这一切都是不准确的

这说明人们对战后重建持一种什么态度?

不可靠、近乎痴妄和盲目的乐观

主人公得到了优待和照顾,但他对这一工作满意吗?

人的心灵被忽视了

5、情节的摇摆与生发(1)

故事的背景就好比一个水塘,需要有一股活水引入,方能有其波澜,有波澜情节才有动力。故事中的活水又在哪里呢?究竟是什么改变了主人公的生活?

“我那不知疲倦的心跳简直就停止了突突的声音”、“我的心又停止了跳动”、“我一个也没有数。这两分钟是属于我的,完全属于我一个人的,我不让他们侵占去。”

强烈的情感,散文诗般的笔调

6、情节的摇摆与生发(2)

主任统计员的到来使故事发展到高潮,工作与爱情之间,“我”做出了怎样的抉择?

表面上看,“我”为了生计,压抑住了自己对姑娘的感情,“因为我必须数,不能目送她过去”,而在内心深处,仍然是真挚的爱情和精神世界的真正寄托压倒了空洞无意义的职业--“我一辈子也不会把这样漂亮的姑娘转换到未来完成式中去”。

7、情节的摇摆与生发(3)

情节运行到这里,似乎要滑向悲剧的结局了。可偏偏峰回路转,情节再次出现了摇摆。

“我”居然被主任统计员认为是“好人、很可靠”,幸运地逃过了检查,将被调去数马车,反而获得了与姑娘进一步接触的机会。

8、主题探究--到底说什么?

表面上,是在表现爱情对于一个无力掌握自己命运的小人物具有的强大的精神力量,深层的更在于表达对德国战后,饱受战争创伤的小人物的精神状态的关注。因为主人公的爱情,仅仅只是暗恋,他甚至并不打算告诉那姑娘。与其说是爱情,还不如说是主人公的一种精神寄托,是他在这样的社会氛围、这样的个人境遇中,依然坚持的对美好希望、美好事物的一种守望吧。

9、主题探究--并非偶然

这个小人物的遭遇是否具有普遍性?

“坐在人行道那一边数汽车的矿工”

10、主题探究:原来如此

小说结尾主人公虽然从数人换成了数马车,但改变的仅仅是工种,他的处境根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改变。他的精神需求也许永远也不可能实现了,他作为人的存在价值和生存意义,也许同样被永远地忽略了。

这样的遭遇,也发生在许多人的身上。

11、作者相关

伯尔是战后德国最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被誉为是当代德国的歌德。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历,使伯尔感触甚深。战后初期,他的创作主要取材于“二战”,反映战争带给人类的灾难。20世纪50、60年代伯尔的创作主要描写“小人物”在经济复苏过程中的痛苦挣扎和悲惨遭遇,表现他们的苦闷彷徨,揭露和批判战后西德社会的种种不公正现象。(不顺从文学)

12、主要作品

中篇小说《正点到达》、长篇小说《亚当,你到过哪里?》和短篇小说集《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等。

成名作《正点到达》是联邦德国“废墟文学”的代表作。 50-60年代的作品《小丑之见》被称为这一时期形成的“不顺从文学”的重要作品。

[在桥边(外国小学欣赏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桥边的老人优秀教案

2.小学美术欣赏教案

3.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论文

4.小学音乐欣赏说课稿

5.

6.小学美术欣赏教学论文

7.小学课件《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

8.外国学前教育论文

9.外国地名谜语及答案

10.外国的现代爱国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