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第二课时教学实录(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6-6-26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作者:魏学洢

执教:上外大附属浦东外国语学校   岳化宇

教学目的:

    1、 解决本单元教学要求--段篇质疑中提出的几个问题。

    2、 通过对说明文的学习探讨作者如何选材组材为中心服务的特点。

教学重点:围绕学生课前质疑的问题展开讨论,以便深入理解课文。

    1、作者为何先写船舱再写船头?引用苏轼《赤壁赋》语句的目的何在?

    2、人物形态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3、最后一段似乎跟主题无关,可否去掉?

教学难点:作者文章中蕴涵的深层思想。

教学方法:讨论、引导、评述。

教学步骤:

一. 课前3分钟“介绍”。学生介绍《小王子》及作者,点评。

二. 复习前一节课相关文言常识。(出示幻灯片)

   1、字音:

罔不    贻    八分有奇   衣褶    矫首昂视    不属    锥髻   虞山   篆章

   2、 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明有奇巧人                         特别手巧

罔不因势象形                       无不    模拟(如 象形字)

石青糁之                           涂

其两膝相比者                       靠近 (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珠可历历数也                       清清楚楚(如“历历在目”)

其船背稍夷                         平 (“化险为夷” 的“夷”为“平安”)

钩画了了                           清清楚楚(今有“清晰明了”)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挑选

    3、 比较多义词的用法:

为宫室/ 中轩敞者为舱/ 为人五      (刻--是--刻有)

能以径寸之木/ 以至鸟兽、木石      (木头--树木,如“草木皆兵”)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长约八分有奇  (特别--零数)

东坡右手执卷端/ 其人视端容寂     (边--正,如“端正”)

高可二黍许/ 珠可历历数也         (大约--可以)

能以径寸之木/ 闭之/ 石青糁之/ 左臂挂念珠倚之  (的--窗--涂--左膝)

     4、 找出句中通假字。 

长约八分有奇                       “有”同“又”

左手倚一衡木                       “衡”同“横”

诎右臂支船                         “诎”同“屈”

三、新授:

    前边我们扫除了字面障碍,简单明确了本文总分总结构及主体部分以空间方位(船舱--船头--船尾--船背)为顺序的说明顺序,也向同学们简单介绍了苏轼及其《赤壁赋》,今天我们来讨论同学们段篇质疑中提到的几个问题:(幻灯片显示)

   1、作者为何先写船舱再写船头?引用苏轼《赤壁赋》语句的目的何在?

   2、人物形态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3、最后一段似乎跟主题无关,可否去掉?

   4、本文似乎是一篇简单的说明文,好像没表达什么更深的感情,是这样的吗?

    

老师:首先请同学们来看问题1--作者为何先写船舱后写船头?(同桌讨论)

学生:思考,但一时没有答案。

老师:齐读一下课文第一自然段和第六自然段,总结一下作者笔下的核舟特点:

学生甲:小巧

老师:学会从文本中找有代表性的词语来表达

学生:奇巧、灵怪

老师:为什么说它奇巧、灵怪?

学生:那么小一个核舟,刻了那么多人和物。

老师:请同学们边看核舟的图示(幻灯片显示),边思考--核舟的大小(长八分有奇,八分,不足3厘米,高两黍许,即两个黄米粒高。这么小的一个空间内王叔远刻了什么?

学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蓬;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三十有四。

老师:是不是刻画东西多,刀法精细就可以称为“灵怪、奇巧”?

学生:摇头,但不能说出所以然。

老师:雕刻出来的材料多但不能说明精,充其量只能说明他技术高超而不能说明他艺术性强。如果作品缺乏主题也就缺了灵魂。大家看核舟的主题是什么?

学生:苏轼泛舟赤壁

老师:王叔远赠送核舟时明明确确告诉作者雕刻主题了吗?

学生:没有

老师:那他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猜测出来的,他用了一个“盖”

老师:根据呢?

学生:船舱部分对联的描写“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和“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句子是《赤壁赋》中的句子。

老师:那么这两个句子的作用是什么呢?

学生甲:是苏轼两次游览赤壁的环境描写,秋季和夏季

学生乙:它交代了苏轼仕途不得意时泛舟看到的美好景色,在这样的美好景色里他才能忘却忧愁。

学生丙:很像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和《钴姆潭西小丘记》里的环境和感情吧?

老师:很好,能联想到刚刚学过的柳宗元,柳和苏相似的经历,相似的环境。《赤壁赋》中“耳得之为声,目遇之成色”的环境与《钴姆潭西小丘记》多么相似。请同学们回忆

“清泠之状与目谋,瀴瀴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齐声背诵)

老师:好,眼前有多少恬淡与美好,心中有多少块垒之气不能宣泄呢!那么现在可以总结出两副对联的作用和作者先写船舱的用意了吧?

学生甲:交代环境,利于突出主题

学生乙:打破时空局限,移来江上风月

老师:很好很好,有了这样的背景,兴趣相投而又神态各异的人物出场就合情合理了。

      老师查过一些资料,桃核舟是雕刻的禁区,因为纹路比较粗,而且多有小孔通内部,能用的材料万中选一,明清只有极少的人敢向桃核下手。王叔远也只雕出了两三枚核u

[《核舟记》第二课时教学实录(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核舟记》教案

2.《核舟记》原文翻译

3.《核舟记》课文原文及翻译

4.核舟记原文及翻译

5.文言文《核舟记》原文

6.核舟记原文及译文

7.核舟记教学课件

8.桥的第二课时教案

9.《核舟记》的文言文翻译

10.《核舟记》文言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