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智能悖论与中华智谱整理研究论文

时间:2021-04-16 10:55:53 论文 我要投稿

人类智能悖论与中华智谱整理研究论文

  一、导论

人类智能悖论与中华智谱整理研究论文

  《纽带》是中央电视台近期热播的纪录片,该片在全面梳理海外四百年汉学生命历程后,被采访的荷兰籍汉学专家施舟人说:“我们需要中国伟大的文化,是因为我们自己的文化需要一个新的影响,需要一个新的能够发展的肥料,一个新的因子。关于这个事情,我在美国写过一篇文章,叫做《文化基因库》。”

  在《文化基因库》里,施舟人先生依据新近的科学研究,认为:我们可以证明,被称为思维和意识的东西,不仅存在于人体内所有地方,甚至也存在于人体之外。

  “思维和意识存在于人体内所有地方”,应合的是人类智能在人脑的观点;“思维和意识存在于人体之外”,应合的是智能在宇宙的观点。

  那么,到底人类的智能是存在于人体内的人脑?还是存在于人体外的宇宙?这就形成了人类智能研究的悖论问题。作为对2010年本刊第1期刊发的《女性智慧的诗意启蒙》的后续研究,本文对中国文化基因——中华智谱进行统整,来协调人类智能研究的悖论,直接为心理学、间接为教育学的创新提供原创理论。

  二、人类智能悖论

  人类智能及其本质是古今中外的哲学家、脑科学家一直努力探索和研究的问题,但至今仍然没有令人信服的答案,以致智能的本质与宇宙的起源、物质的本质、生命的本质一起被列为自然界的四大奥秘。

  从是推出非、从非推出是的悖论是不可避免的,这是“因为悖论本身就是事物复杂性走向极端的必然反映。”

  人类在揭示被列为自然界四大奥秘之一的人类智能的奥秘的过程中出现了“从是推出非、从非推出是”的逻辑怪圈。即,人类智能悖论:从智能在人脑推出智能在宇宙,从智能在宇宙推出智能在人脑。

  智能在宇宙的观点最早出现在1847年的《科学美国人》杂志的“智能设计论”专栏中,该观点认为在自然界中,有一些现象用无序的自然力量无法充分解释,世界特别是生物体的构造是如此复杂、美妙与和谐,它们不可能是随机自然形成的,而只能是由智能设计者有目的地创造出来的。

  但要继续追问智能设计者是谁设计的?最早的智能设计者的智能又是怎么来的?于是就再推回来,从智能设计论推到达尔文的进化论上,进而推出智能在人脑的观点。

  智能在人脑的观点认为人类在长期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人脑逐步进化,并逐步形成感觉、思维、语言、行为等功能,于是人类智能便产生了。可见,智能在人脑的观点基本上与进化论的观点相一致。坚信智能在人脑的人工智能专家,为了把人工智能设计得更接近人类智能,就想方设法模拟人类智能。但在模拟过程中发现人工智能只能模拟人类智能的三维空间结构,而人类智能的一维时间之矢是无法模拟的,而正是这一维的时间之矢才是人类智能的本质。

  《时间简史》的作者霍金指出,在人类的经验中,我们觉察到并记住的总是过去而不是将来,这一心理学的心智文化的时间之矢,是由生物学的进化时间之矢决定的,而再向前推演,生物学的进化时间之矢则是由宇宙学的物质演化的时间之矢决定的,这又把智能从人脑推到了宇宙。但不是推到了宇宙的智能设计者,而是推到了宇宙演化的时间之矢。这样人类智能在宇宙或在人脑的悖论就变为时间悖论:

  一个出生在未来的孙子,回到过去他祖父的时代,把他祖父杀死了,他祖父自然也就生不出他的在现实中存在的父亲,他父亲没有在现实中存在过,又怎能在未来生出他这位孙子?不可能在未来出生的孙子,又怎能回到过去杀死祖父呢?

  周昌乐先生在《逻辑悖论的语义动力学分析及其意义》一文内认为:“无论是宗教还是艺术,科学还是哲学,最有意义的语言都是刻画矛盾冲突的,其形式化的研究就用得着悖论语义学的方法,特别是悖论语义动力学分析更能把握这些语言所刻画的矛盾冲突的深层意义,反映其深层意义的结构……只有能够刻画悖论的语言,才具有最丰富的结构和生命力。”一句话,“悖论是通向真理的必由之路。”

  智能在宇宙或在人脑的悖论语义动力学,其丰富的结构和生命力就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通向人类智能本质的必由之路:人类智能存在于从宇宙到人脑的时间之矢过程中。其实,祖父悖论是“飞矢不动”悖论的翻版,飞矢的时间之矢相对于具体的一个时段,它是相对静止的,祖父生存在过去的空间就是“祖父”的时序,父亲生存在现实的空间就是“父亲”的时序,孙子生存在未来的空间就是“孙子”的时序。

  简言之,存在于从宇宙到人脑时间之矢过程中的智能,在宇宙演化的物质空间内,它是按能量指令运动的矢性;在生命进化的生态空间内,它是按信息指令活动的知性;在人类文化的社会空间内,它是按符号指令行为的.智性。而矢性能量、知性信息与智性符号,即,矢-知-智的文化结晶就是中华文化里蕴藏的类似光谱的智能本质:智谱。

  因此,人类智能从宇宙到人脑的时间悖论是通向中华智谱复兴的必由之路。

  三、中华智谱统整

  中华智谱统整的逻辑实质上就是中华名辩逻辑。春秋时,老子主张“无名”,孔子主张“正名”,墨子主张“取实予名”。这样儒道墨三家围绕名实关系展开的争辩,就形成和古印度的因明逻辑、古希腊的形式逻辑并称的轴心时代三大逻辑之一的名辩逻辑。

  “名”是名词、概念,“实”是事物、信息,“辩”是对是非的论辩。中华名辩逻辑统整着中华智谱,于是“实”就是中国古代科学家张衡的《灵宪》思想,“名”就是汉字“智”的原型,“辩”就是名与实的“概率称量”。换句话说,就是按《灵宪》思想之“实”的概率,称量“智”字原型之“名”的智谱。

  (一)中华智谱统整之“实”:张衡《灵宪》思想“三才理通,人灵多蔽”,这是《后汉书》评赞张衡的话,意思是天地人三才在道理上灵性相通,而人的灵性多被遮蔽。

  张衡为“寻绪本元”,使圣人“因兹以生心”而创作《灵宪》,在书中他认为,世界在“本元”上有一颗使天地人三才相通的种子叫“灵”(阴阳交互场),它是张衡的“思在化之所原”。灵生出道根——空虚,“厥中惟虚,厥外惟无……盖乃道之根也”;道根再生出道干——混沌,“太素始萌……浑沌(混沌)不分,盖乃道之干也”;道干再生出道实——万物,“道干既育,有物成体……盖乃道之实也”。然后“时育庶类”,在诞生生命的基础上,人类有了意识,“人之精者作圣。实始纪纲而经纬之。”也就是说,在灵生出道根—道干—道实,即,物质—生命—意识的基础上,才产生了人类文化。

  中华文化在《易经》、《道德经》那里是哲学,到张衡的《灵宪》这里就是能推演出浑天仪、地动仪的科学。《灵宪》的“灵”与现代科学的“场”,尤其是人类要寻找的第五场[7]是相似的,是包含着物质、生命、意识的灵场。《灵宪》的“灵”更与新近发现的上帝粒子相似,别称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场”有三个与灵宪相近的特征:第一个特征是关于物质的,上帝粒子能使其他粒子带上质量,因而它是宇宙的本源(本原);第二个特征是关于生命的,上帝粒子包含着生命的基本要素;第三个特征是关于意识的,上帝粒子具备玻耳兹曼大脑的特征,这种粒子在特定的真空场里会突然膨胀出类似于人脑的超级智能。

  中华传统科学《灵宪》思想与现代科学的“上帝粒子”和第五场观念的相似,表明《灵宪》思想是中华智谱统整的逻辑之“实”,即,名辩智谱的逻辑内涵。

  (二)中华智谱统整之“名”:智字原型分析原型是首创的模型,代表同一类型的人物、物件或观念。基于此,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赞扬中国的太极图与汉字是可读的原型。

  在加拿大神学家和文学批评家弗莱(Northrop Frye)的《批评的解剖》一书里,她认为西方的文学原型有两个来源:古希腊的神话和《圣经》。

  中国学者叶舒宪认为,中国汉字在相当程度上保留着神话思维的原型特征。尤其是古汉字保留了造字之初的许多集体表象、象征意象和模拟性形象。在《原型与汉字》一文中叶舒宪指出“今以原型批评的眼光来看,古汉字对于原型研究确实大有助益。”

  澳门城市大学教授申荷永与高岚合著的《汉字与心理原型》的观点是,“原型”一般指进行创造性想象时对解决问题起启发作用的事物……它不但涉及人们的认知过程,而且也涉及认知过程的内在机制,涉及深远的文化心理学,也即我们所表达的原型的原始性、根源性和本质性。

  据此,“智”字的原型就是中华智谱“矢—知—智”的“名”。

  (三)中华智谱统整之“辩”:名与实的“概率称量”

  “必须有新的意义,但是谁又能给予这些新意呢?”俄国哲学家B·B·纳里莫夫在他的《关于哲学发展道路的沉思》中这样疑问后提出:为了获得整体的意义,作为出发点的前提是:(1)可以把我们感受到的整个世界,看成是本文的集合;(2)像把数压缩在实际的轴上一样,也把世界的各种意义压缩在一起;(3)被压实的意义——这个没被打开的世界,就是语义学的真空;(4)通过轴的概率称量来打开世界,赋予轴的不同部分以不同的刻度。本文用这个方法,把世界压缩成语义学的真空——智谱,智谱打开就是从宇宙到人脑的智慧图谱。

  按现代智能悖论的语义学张力的“棱镜”折射,张衡的《灵宪》思想就是把世界的各种意义压缩在一起的“实”;汉字,尤其是“智”字原型就是被压实意义的语义学真空的“名”;中华智谱统整之“辩”就是通过轴的概率称量来打开世界,赋予轴的不同部分以不同的刻度,让张衡《灵宪》思想的“实”,通过“智”字原型的“名”概率称量为“取实予名”的中华智谱。

  第一级智谱:灵性。“圣人无心,因兹以生心,故灵宪作兴”。张衡《灵宪》思想的灵“因兹以生心”为人的心灵,人的心灵“寻绪本元”的真空意义,“生心”为道根的能量之矢、道干的信息之知与道实的文化之智,形成“智”的原型,所以,灵性是打开的第一级智谱,它对应于人的真空体,是美育教育的内涵。

  第二级智谱:矢性。由时间方向和空间速度“生心”的矢性,是古人将他们体验到的天地能量结晶成这个“智”字,现代的宇宙大爆炸模型正好折射出了它的这种能量特征。矢是灵宪“道根”之“实”的智的原型之“名”。所以,矢性是打开的第二级智谱,它对应着人的物质体,是体育教育的内涵。

  第三级智谱:知性。矢与口会意成“知”,现代的生物进化模型折射出“知性”就是生物的内部基因与外部生态的亲序性,亲序性的意思是:每个人的内部基因都亲近外部生态的秩序,表现为生物体总是按外部的信息指令活动。知是灵宪“道干”之“实”的智的原型之“名”。所以,知性是打开的第三级智谱,它对应着人的生物体,按知行合一的观点,是劳动教育的内涵。

  第四级智谱:智性。“知”字与“日”字会意成“智”,其原型本意是,对知道的空间知识按时间合成为智慧,现代的心智科学折射出人类的智性就是将感知的自然信息代换编码为文化符号的特性。智是灵宪“道实”之“实”的智的原型之“名”。所以,智性是打开的第四级智谱,它对应着人的文化体,是智育教育的内涵。

  第五级智谱:德性。在中华传统文化里为保证智性生产出来的知识是用来建设的而不是用来破坏的,便将知识纳入整体的道德智慧里。因此,中华文化的每一个汉字,它不仅给我们的是知识,还给我们运用这些知识的规矩,“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灵宪》的“实始纪纲而经纬之”就是将知识纳入整体道德智慧里的德性体现。德性是打开的第五级智谱,它对应着人的伦理体,是徳育教育的内涵。

  (四)人类智谱“灵宪”为男性智谱和女性智谱

  张衡《灵宪》的“灵”,不是实体物,而是关系场,是阳极外放能量与阴极内收能量的交互场。心灵就是“灵宪”的能量交互场,如同生理的发育具有阶段性,心灵发育的阶段性就是人类智谱——“心灵矢知智德”。人类智谱再“灵宪”为阳极的“直、辟”——外放能量的男性智谱和阴极的“专(团)、翕”——内收能量的女性智谱。

  太阳是产生光谱的原动力。以光谱学的原理来理解,当原子从基态被提升到较高的能态时,原子的内部能量增加,就把多余的能量以光的形式发射出来,产生原子的发射光谱,反之就产生吸收光谱。

  而文化则是由太阳启动的热力系统。生产文化的人类智谱——“心灵矢知智德”,如果向阳极偏差,就是类似原子发射光谱的男性智谱:从内向外放射能量的盈冲悟感—冲动意向—审美感知—直线型思维—发展式生产,以及由男性直线型思维派生的男性次级智谱:外射—扩张—冲突—分裂—幻灭;生产文化的人类智谱——“心灵矢知智德”,如果向阴极偏差,就是类似原子吸收光谱的女性智谱:从外向内收缩能量的虚引悟感—引动意向—审力感知—圆通型思维—循环式生产,以及由女性圆通型思维派生的女性次级智谱:内敛—收缩—协调—整合—生成。

  四、中华智谱统整对心理学、教育学综合创新的作用

  中华智谱统整对心理学、教育学综合创新的作用,将分别以《东西方心理学的智谱整合》与《中外第四次教育创新的智谱方法》两文述之,在此因篇幅所限点到为止。

  (一)中华智谱统整对心理学综合创新的直接作用

  发源于西方的现代心理学是一门至今尚未做出过重大发现的科学。《心理学的体系和理论》的作者美国心理学家J·P·查普林认为,未来心理学的任务是最终发现一种能整合一切观点于一体的统一的原理。

  为了使心理学能像物理学、生物学与化学那样通过重大发现而获得统一,今后心理学要以“东—西方心理学”的出现为标志,把《易经》、汉字视为动摇西方心理学的“阿基米德点”,整合西方的科学与东方的智慧,发掘人类的潜能。

  以《易经》为元典,从《灵宪》思想之“实”与智字原型之“名”统整出的中华智谱,恰似进化论的发现对于生物学的整合,智谱能对人类进化的“大时间尺度心智”(大心理学)进行纵向排序;类似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对于化学元素的整合,智谱能对个体成长的教育心理学进行心灵的纵向排序;宛如万有引力的发现对于当时天上的物理知识和地上的物理知识的整合,智谱能对人类进化的“大时间尺度心智”(大心理学)进行横向整合;宛若电磁场的发现对于电与磁的整合,智谱能对个体成长的教育心理学进行心灵的横向整合。

  (二)中华智谱统整对教育学综合创新的间接作用

  “教育方法论是人类心智的抽象过程”。但教育学在方法论上至今和心理学一样没有获得像自然科学那样的适合该领域的方法,而教育学没有一种适宜的方法,就不能有教育学知识的发展。

  作为对人类智能的新抽象——智谱,可以为中外教育学的第四次创新间接提供方法。人类第四次教育创新问题的当前状态是:互联网将人脑与地球乃至宇宙连结在一起;人类第四次教育创新问题的目标状态是:通过个体人生的纵向协调和横向协调,实现人类社会与生物圈的协调;人类第四次教育创新问题的“应答域”是:用什么方法,将互联网把人脑与地球乃至宇宙连结在一起的当前状态,即教育条件,转化为人类与生物圈协调的目标状态。

  就中国而言,中国第四次教育创新问题的当前状态是:中华文化复兴;中国第四次教育创新问题的目标状态是:人的全面发展;中国第四次教育创新问题的“应答域”是:用什么方法,将中华文化复兴的当前状态,即教育条件,转化为社会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状态。

  总之,智谱直接促进心理学的综合创新,形成人类智谱层级模型,并可将中外第四次教育创新的“应答域”转化为原创教育学的方法论。

【人类智能悖论与中华智谱整理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悖论的形态论文05-29

智能控制课程教学模式研究论文10-12

《北京官话声音谱》语音研究的论文11-03

中华诗词整理推荐12-03

智能建筑通信网络研究的论文06-01

智能信息管理系统设计研究论文10-25

物联网智能网闸的研究与应用论文11-02

基于手持设备的智能球研究与设计论文11-02

我国智能电网技术研究论文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