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域特色的校本课程建设导引和研究论文

时间:2021-04-12 15:14:59 论文 我要投稿

基于区域特色的校本课程建设导引和研究论文

  青浦区的校本课程建设有着比较好的基础。2012~2015年,我们通过各种方式鼓励区域内学校开发并实施乡土特色课程,帮助学校改善了校本课程数量不足、课程内容领域狭窄等问题,初步推动区域内学校形成了从“点状”到“线状”的校本课程形态。2015年11月,青浦区承担的上海市乡土课程落实“两纲”教育的展示交流活动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6年,青浦区教育综合改革方案提出,在“活动一一发展”格局下建设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的要求。为了进一步提高课程建设与实施品质,2016年初,由我区研修中心牵头,以区教研室主任专题研究项目为载体,依托区课改办和拓展型、研究型两个学科教师研修基地,我们开展了“基于区域特色的校本课程建设导引研究”,整体推进区域校本课程建设改革。

基于区域特色的校本课程建设导引和研究论文

  一、前期调研

  1.聚焦现象,梳理症结

  通过调研发现,目前区域内学校的校本课程建设主要呈现三种现象:一是“空”,即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和两类课程建设仅在学校课程方案中有所体现,但是具体实施和操作与方案之间存在较大落差;二是“杂”,即学校两类课程总体数量充足,但体系不清、结构凌乱,课程质量参差不齐;三是“散”——即课程结构不健全,课程目标不清晰,课程校本化体现不足,现有课程与学校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之间的呼应度不高。

  2.分析表征,找准问题

  调研发现,区域内学校在课程方案制订、校本课程建设与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下列共性问题:一是学校管理层面对课程内涵的理解不够透彻,学校课程价值导向有偏差;二是学校中层及教研组组长对课程开发与实施方面的技术性和规范性指导能力不足;三是教师层面对学校课程理念和学生发展目标的解读不到位,在课程建设的实际操作中无法兼顾课程要素之间的逻辑性和一致性。

  二、研究目标与思路

  1.着眼问题,确定目标

  针对现状和问题,我们结合本区教育综合改革要求,立足本区教研工作特点,把引导区域内学校形成切合校情的校本课程建设策略与方法作为项目研究的着眼点,把区域学校的课程能力整体提升作为项目的最终目标,从规范“点”(精品课程)、理顺“线”(建设策略)、架好“网”(课程体系)着手,通过项目推进,使校本课程建设从“点状”走向“线状”再到“网状”。具体内容:以项目驱动试点学校开展实践研究,通过对学校课程建设团队的一系列积极干预,帮助学校理清课程建设思路,完善课程开发、实施、评价等工作机制;组织两类课程核心组成员对区域内部分特色课程进行规范化建设,实现既有校本课程成果的固化、精品化,通过区域推广,推动面上学校积极探索校本课程的优化途径;引导试点学校和教师团队开展校本研修,探索校本课程建设的方法、途径、措施等,形成整体推进区域校本课程建设的导引策略和工作路径。

  2.对应目标,理清思路

  围绕既定目标,我们把本研究的整体思路确定为“以问题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以两类课程规范化、精品化、特色化建设为抓手,以学校课程师资团队建设为突破口,整体提升学校课程能力”。2016年,我们从区域层面为学校提供一系列校本课程建设的专业支持,进行分层分类的校本课程建设方法引导和研修培训,即把项目的工作重心放在对学校开展课程建设的策略导引上,通过蹲点、培训等途径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和教师的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通过研修、辐射等途径把点上形成的基本经验推广开来,促进区内学校的课程建设,丰富学生课程经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彰显学校办学特色。研究过程如下页图所示。

  三、研究过程与途径

  1.以校为本,蹲点实践

  2016年4月,我们成立了项目组,并从中、小、幼各学段选择10所具有代表性的学校。

  我们依据学校的校本课程建设基础,制订个性化的行动方案,有针对性地回应学校的问题改进诉求。第一类学校从顶层设计入手,属于整体推进型。以青浦区第一中学、崧泽学校、颜安中学为例,部分项目学校领导层课程意识明确,建构校本课程的主观愿望强烈,但是学校的课程理念提炼不够精准,课程框架不够清晰。我们以观察者和督导者的身份介入到学校课程的顶层设计,以主题研讨和追问的方式探寻学校课程管理者隐藏在思维表象背后的课程理想,引导学校重新审视课程方案和发展规划,促使学校课程管理者及其团队逐渐理清课程与学校办学理念之间的`关系,搭建相对科学的课程框架或明确的办学特色,自上而下地整体推进校本课程建设。

  第二类学校从课程改造入手,属于精品打造型。以博文学校、凤溪中学、青浦区实验中学为例,部分项目学校有较好的课程建设基础,一些拓展型、研究(探究)型科目已经成为区域内比较典型的特色课程,但课程设计中结构和要素不够齐全,课程实施中活动形态受基础型课程固有模式影响,教师控制明显,学生自主性发挥不够。我们把两类课程的兼职教研员、名优教师、试点学校的两类课程教研组组长集中在一起,借助学科教师研修基地开展主题研修,提供机会让他们互相借鉴、交流碰撞,在一些关键问题上产生共鸣,提出切合实际的修改建议。各学校对课程重新设计、完善,促使这些区域特色课程走向精品化。

  2.搭建平台,分层培训

  我们分层分类对试点学校的课程参与者进行培训,针对他们在课程建设中的身份和任务开展相应的菜单式培训。第一,以联盟为载体,为课程领导搭建视野平台。我们以青浦区课改办为主体,加入上海市教科院领衔的全国“品质课程”联盟,为全区各级各类学校的课程管理者搭建了晾望塔,提供了课程建设学习与交流的平台。第二,以基地为载体,为试点学校搭建交流平台。我们依托基地活动,发挥项目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整合、利用较为规范的典型性课程资源,在区内外开展课程建设互动交流,普及成果,推广经验。第三,以项目为载体,为教研组组长搭建学习平台。为了实现课题项目的有序推进,我们每月对试点学校两类课程教研组组长定期开展培训,明确阶段性任务,进行交流研讨,固化阶段成果,为他们提供两类课程在校本研修组织形式上的示范,提升其校本研修的组织能力。第四,以活动为载体,为学科教师搭建展示平台。为抓好试点学校的课程整体建设和典型科目改进,我们开展区域示范交流、现场观摩,为试点学校参与课程建设的教师搭建展示平台,促进其成长。第五,以网络为载体,为特色课程搭建推广平台。我们搭建了青浦区校本课程资源网、RTX群、微信群,作为学校和教师交流与共享校本课程的网络平台。

  3.规范研修,培养队伍

  由于两类课程的特殊性,区域内学校和教师在进行校本课程建设过程中缺少规范性指导意见,困难重重。我们调整了两类课程教师研修基地的工作重心,积极建立两类课程学科建设规范;借鉴基础学科的做法,由区级核心组成员和试点学校先行一步,依靠校本研修建设自己的学科团队,并为他们提供相应的专业指导和研修支撑,逐步提升教师的课程理解、开发、实施能力。第一,确定两类课程研修规范,带好学科核心团队。两类课程教研员带领核心组成员和骨干教师,分别依托学科基地确定常态化的研修机制,从区级层面上针对校本课程建设开展主题研讨、经验交流、典型示范等学科建设活动,发挥兼职教研员和骨干成员的作用,使其在学科专业引领示范中得到成长。第二,规范两类课程学科纲要,锤炼教研组组长团队。我们分别成立拓展型“科目纲要”、研究型“课程纲要”项目组,坚持每月至少一次的主题研修活动,在校本课程建设的规范性方面对教研组组长和骨干教师进行学科引领,经过一年的实践探索,初步确定了课程纲要的编写规范。第三,形成课程建设研修机制,优化学科教师队伍。我们关注教师在课程建设方面的教育科研能力,加强对课程资源整合与利用、课程开发与实施、课程管理与评价等方面的校本研修指导。

  通过近一年的行动研究,我区以点带面的特色课程建设构想初步实现。区域内学校对校本课程建设的理解基本到位,学校课程结构基本规范,两类课程体系基本形成;试点学校管理层的课程理解与认识、教师的课程设计与实施能力显著提高。

【基于区域特色的校本课程建设导引和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传统工艺特色校本课程建设论文05-12

基于区域特色的高职模具专业职业能力培养方案研究论文12-05

《酒水服务》特色课程研究论文11-04

研究性学习特色课程论文10-30

区域特色课程图谱构建及深度推进的实践探索论文04-25

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论文03-31

基于投资与理财专业的课程开发思路研究论文04-02

基于生态保护的衡水湖建设规划研究论文11-04

建设工程监理课程教学研究论文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