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53基因在翼状胬肉组织中表达的研究论文

时间:2021-04-12 15:08:08 论文 我要投稿

p53基因在翼状胬肉组织中表达的研究论文

  【摘要】 目的 通过观察p53基因在翼状胬肉组织中的表达,探讨翼状胬肉的发病与凋亡机制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25例翼状胬肉组织作为实验组,对照组选用正常眼鼻侧结膜组织,制作石蜡切片后常规HE染色和p53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染色,实验数据进行秩和检验。结果 实验组中的p53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结论 翼状胬肉病变发展的早期可能存在着p53基因的突变,从而使正常p53肿瘤抑制基因作用丧失,导致结膜组织过度增殖及胬肉纤维血管组织向角膜的侵袭。

p53基因在翼状胬肉组织中表达的研究论文

  【关键词】 翼状胬肉 基因 p53 免疫组织化学

  翼状胬肉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眼表疾病,它以结膜下纤维血管组织呈三角形增生并向角膜侵犯为特征,多见于鼻侧睑裂区,常双眼发病,术后易复发。发展到一定程度可引起散光、视力下降、眼部不适感及美容问题,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1]。关于翼状胬肉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仍未明确,目前认为日光中的紫外线是最重要的环境致病因素。在紫外线氧化应激引起的DNA损伤中,p53基因是最常见的被损伤的基因之一[2]。本研究通过观察p53基因在翼状胬肉组织中的表达,探讨翼状胬肉的发病与凋亡机制之间的关系,为明确翼状胬肉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奠定基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5例翼状胬肉组织标本(实验组)随机取自中山市南朗医院眼科病人,均为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胬肉位于鼻侧。其中男10例,女15例,年龄为47~76岁,平均53.9岁。5例对照组为正常眼鼻侧结膜组织,年龄为51~62岁,平均55.8岁。所有病例均无其他角膜、结膜疾病。各组在年龄、性别、病程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选取胬肉头颈部组织,包括表面结膜样组织,对照组选自正常眼鼻侧结膜组织,距角膜缘约1~2mm,组织大小约3~4mm。取材后即置入10%的甲醛溶液浸泡固定,常规脱水、石蜡包埋。

  1.2 石蜡切片的制作

  从10%甲醛溶液中取出组织,流水冲洗过夜,依次采用乙醇梯度脱水,70%乙醇15s,80%、90%、95%、100%乙醇各3h,二甲苯透明3次,每次10min,从低熔点石蜡到高熔点石蜡浸蜡,共3次,每次1h。包埋,4μm连续切片,每个石蜡块切4~5张。

  1.3 HE染色

  将组织切片依次放入二甲苯脱蜡和95%乙醇各2次,每次1min;蒸馏水冲洗2次,每次5min;苏木精染色液浸染10min;流水冲洗5min;0.5%伊红乙醇浸染2min;95%乙醇和无水乙醇脱水各2次,每次2min;滴中性树脂,加盖玻片,光镜下观察翼状胬肉组织的病理学改变。

  1.4 免疫组化染色

  切片脱蜡至水化,橼酸微波抗原修复15min,3%H2O2室温孵育10min,以消除内源性过氧化物酶活性。PBS浸泡3×5min,加入即用型鼠抗人p53单克隆抗体,4℃过夜,PBS冲洗3×5min,滴加生物素标记的二抗,室温孵育30min,PBS冲洗3×5min,每张切片滴加约50μl抗生物素-过氧化酶溶液,室温30min。PBS冲洗3×3min。滴加新鲜配制的DAB溶液显色3~10min。用自来水冲洗,苏木素复染,中性树胶封固。以PBS替代一抗作为阴性对照。阳性对照片由福州迈新公司提供。

  1.5 结果判断标准

  以细胞浆内出现棕色或棕黄色颗粒为阳性染色,每张切片在高倍显微镜下(200倍)随机选择5个视野,计算每个视野阳性细胞率,取平均值作为该标本的阳性细胞率。根据阳性细胞数占上皮细胞的'比例判断结果:0~5%为阴性 (-),5%~25%为弱阳性(+),25%~50%为中等阳性(++),>50%为强阳性(+++)。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0软件,将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实验数据进行秩和检验。

  2 结果

  2.1 HE染色

  2.1.1 正常结膜的组织学表现

  结膜分为上皮层和基质层。上皮层由3~5层细胞组成,表层为扁平细胞,中层为多边形细胞,基底层为立方形或柱形细胞。基质层为疏松结缔组织,其间有散在的毛细血管,少量成纤维细胞、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

  2.1.2 翼状胬肉组织的病理学表现

  胬肉组织上皮层均可见不同程度的增生。上皮下组织可见成纤维细胞增生活跃、新生血管增多,在血管周围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有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少量的中性粒细胞。

  2.2 免疫组化染色

  在翼状胬肉中,p53蛋白染色阳性细胞主要位于上皮细胞基底层。p53基因蛋白产物阳性反应呈棕黄色颗粒,在细胞核呈阳性表达。p53蛋白在两组中的表达见表1,翼状胬肉中的p53蛋白含量较正常结膜高,两者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P<0.01)。表1 p53蛋白在翼状胬肉和正常结膜样本中的表达(略)

  3 讨论

  翼状胬肉是一种组织增生性疾病,以新生的纤维血管组织自球结膜生长向角膜表面侵袭为其特点。目前,关于翼状胬肉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仍未明确。翼状胬肉的临床表现为新生的组织不断生长、增厚,并逐渐侵入角膜,手术切除后易复发,治疗效果不甚理想[3]。此特点与肿瘤组织相似,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是细胞异常增殖和凋亡失衡。翼状胬肉的发病可能代表着细胞增生和凋亡的异常。

  目前,已发现的凋亡相关基因多达数十种,根据其功能的不同可分为三类:抑制凋亡基因,如Bcl-2、EIB等;促进凋亡基因,如p53、Bax、Fas等,双向调控基因;如c-myc、Bclx等。

  p53 基因参与细胞DNA的修复与合成,调节细胞的分化、凋亡,控制细胞的周期,是引起人类肿瘤发生最常见的突变基因。翼状胬肉的发生、发展与许多环境因素相关,如紫外线刺激、慢性充血和炎症等。其中,紫外线是最重要的环境致病因素,户外工作者(接受紫外线辐射较多) 的p53蛋白表达较户内工作者明显增多,提示紫外线可能引起p53蛋白的异常表达[4]。

  p53作为抑癌基因,主要的生物学作用是调控细胞周期和诱导细胞凋亡,维持基因组和细胞稳定,抑制肿瘤生长。p53基因定位于17P13.1,长度约20kb,由11个外显子和10个内含子组成,人p53蛋白由393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为53×103。p53分为野生型和突变型,野生型为肿瘤抑制基因,可抑制在培养过程中有其他癌基因作用的细胞的转化和生长。而当p53基因发生丢失或突变时,改变原有的功能引起细胞生长的失控及转录即为突变型p53。突变型p53基因不仅引起p53抑癌活性的丧失,而且具有促进恶性转化的活性。野生型p53其蛋白产物半衰期较短,免疫组化法难以检测,p53基因突变可使该蛋白失活,在组织中堆积,通过免疫组化方法可以检测到。

  细胞增殖活跃是翼状胬肉生长和复发的重要基础。具有增殖活性的变性结膜上皮细胞侵入角膜,在多种细胞因子作用下,增生的球结膜进展性肥厚,成纤维细胞增殖和新生血管产生。本实验中翼状胬肉组织HE染色上皮层均可见不同程度的增生,最厚者可达20余层。上皮下组织可见成纤维细胞增生活跃、新生血管增多。本实验结果发现翼状胬肉组织p53蛋白表达较正常结膜增多(P<0.01),阳性表达呈细胞核型。我们推测翼状胬肉病变发展的早期可能存在着p53基因的突变,从而使正常p53肿瘤抑制基因作用丧失,导致结膜组织过度增殖及胬肉纤维血管组织向角膜侵袭。

  【参考文献】

  [1]徐锦堂,孙秉基,方海州.眼表疾病的基础理论和临床[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87.

  [2]喻谦,柳林. 翼状胬肉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眼科研究,2008,26(9):713-716.

  [3]姚艳娇,刘新.翼状胬肉的治疗进展[J].国际眼科杂志,2008,8(9):1898-1901.

  [4]张梅,刘祖国,李永平,等.翼状胬肉上皮细胞p53 蛋白的表达及其功能状态的研究[J].中华眼科杂志,2002,38(2):115-117.

【p53基因在翼状胬肉组织中表达的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组织传播早期研究中的批判学派论文10-21

关于道路施工中的软基加固施工技术研究论文11-06

RECK及MMP2在骨肉瘤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08-11

小学体育游戏活动组织研究的论文03-31

小学体育教学组织策略研究论文03-30

企业组织文化建设研究论文09-29

数学练习的设计与组织策略研究论文09-28

决策中的情绪研究论文06-18

工程建设中管线迁改施工组织技术研究论文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