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协同培养的理论思考和实践论文

时间:2021-06-29 11:33:03 论文 我要投稿

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协同培养的理论思考和实践论文

  摘要: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普遍存在教育教学与学生就业去向之间的割裂问题,学生往往缺乏学科信仰和专业认同,教育者亦未有努力坚持学科内核的自觉意识。在整体论思维指导之下,有助于凸显行政管理的“公共性”根本属性,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建构行政管理人才协同培养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框架,梳理其人才培养的协同关系和运作机理。

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协同培养的理论思考和实践论文

  关键词:行政管理;人才协同培养;整体论;公共性

  1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普遍存在的问题

  自从20世纪80年代行政管理专业恢复以来,其人才培养呈现快速发展态势的同时也普遍存在诸多问题,例如,人才培养目标的泛化和边缘化;学生就业去向与人才培养定位的初衷偏离较大;理论与实践脱节,课程设置过分偏重非专业优势的其他学科知识;专业认同意识低,对专业理解难以深入;学生的公共服务意识和责任感欠缺;专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彰,学生就业整体处于进入壁垒很低而退出壁垒较高的尴尬境地等等[1-2]。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科信仰、专业认同、学习兴趣和职业规划,也使这种飘忽的、碎片化的、名实不副的专业形象不断传播扩散于社会之中,从而又反过来影响学生的市场认可度、就业去向和职业发展,也阻碍了一个学科存在于这个社会系统中所被赋予的独特使命和责任的实现,甚至影响到学者们参与社会变革的话语权的发挥。

  2以上问题存在的原因初探

  究其原因,以上问题之所以出现,一方面是行政管理学生在国家公务员的入口考试中没有优惠通道,大多数高校即在广义行政管理的理解之下向企业方向拓展,在培养定位、专业方向和课程设置上不得不做出妥协来增补部分企业类课程,为学生的不确定的就业未来提供职业技能准备,最后导致专业使命和定位不明不显,学生认为所学与职业发展去向存在很大偏离。一些高校“采用‘公共行政+企业行政’的复合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在掌握行政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具备公共部门行政管理和企业行政管理的相关技能,实现人才专业技能的交叉复合”[3]就是最具代表性的表达。从表面来看,这种人才培养定位无可厚非,也具有其合理性,毕竟学生进入企业工作的比例并不低。然而,这种来自不同学科的课程简单组合成的知识体系是否真正融入了行政学的核心知识和价值,是否实现了行政学的学科使命和价值,是否体现了教师对行政学的独特性和合理性的自觉意识和认同感就不得而知了。从期望为学生提供实用的企业岗位技能的初衷和教学计划上的课程名称来看,在操作层面上基本是在还原论思维下的简单化相加,除了开设以行政学作为主体包括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基础原理性课程以外,更愿意由企业管理教师来讲授更为纯粹的企业管理领域知识以弥补行管专业本身难以为学生创造比较理想对口的就业环境的缺憾。这种权宜做法可以理解,但是,很多学生四年学习之后仍然对行政管理的概念模糊,没能理解这些分散的课程在行管知识体系中的价值,这样的课程设计最后的结果就是一方面对学生参加公务员考试的助益寥寥,另一方面又不足以满足企业的专业化岗位需求,两个发展路径没能从理念上统摄起来,也没有通过课程真正坐实其能力需求,这样的人才培养回避了行政学在服务型政府建设、社会治理过程中理应承担的智力支持角色和重任,也难以体现在社会治理中现代企业对行政管理人才的真正需求,也无怪乎行管学生永远地心痛表达———理论与实践脱节,在无法将学习的知识技能与就业对接的根本性压力之下,学生的学科立场、专业认同和专业精神无暇顾及也就不难理解。

  3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协同培养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

  整体论(holism)的提出者哲学家斯马茨(J.C.Smuts)在1926年的《整体论与进化》中提出“即使累积了某部分,也绝不能达到整体。这是因为,整体远比部分之和大”[4],他认为,虽然整体是由部分构成,但不是简单相加,是各个部分按照一定结构和互动方式组成了整体,一旦具备了整体性,各部分的性质也会随之改变。整体论是建立在对还原论的机械主义研究方法的批评之上,还原论主张认识整体必须分解为部分,一直可以分解到等级结构中的最低层次,它忽略了具有复杂结构的系统的组成部分之间的互动作用以及整体的不可还原性。20世纪70年代,在复杂科学理论的影响下,人们开始反思还原论的局限性,从整体论出发寻找科学认识的新路径。这种认识论和方法论对社会发展各个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对复杂事物提供了更科学的认知和研究路径。公共行政学科以其包罗万象的行政体系和活动为研究对象,具有复杂事物的典型特质,我们需要在整体论思维指导之下,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梳理其人才培养的协同关系和运作机理,基于此,笔者提出了行政管理人才协同培养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框架,如图1所示。一是理论上的思考,整体论思维要求行政管理必须凸显“公共性”而非“效率”的共通属性,这种公共性既体现于行政体系中,也体现于由非营利组织等构成的.公民社会中,更存在注重公共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私营企业之中。

  1)要准确而完整地理解学科发展趋向与人才培养理念的协同关系。行政管理(国外通称为公共行政,下面根据语境可以混用,不加以区分)并非意味着政府机构,但要抓住其“公共性”的核心本质。公共行政经过百年发展之后,随着政府与市场、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调整,日渐鼓励社会自身的治理,政府职能不断转变,越来越通过权力下放、公私协力和社会力量提供公共服务,这对公共管理人才的素质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毁誉参半再次警示我们,行政管理关涉的是在把握“公共性”的本质属性基础之上公共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开放互动场域中共同促进公共利益实现的行为。它大大地拓展了其活动主体及其场域,也更新了它们的活动方式和能力。

  2)要处理好行政管理的知识内核与多学科基础的协同关系。行政学的多学科特质在现实中被简单化为各个学科组成的一个松散的联合体,“困扰中国行政学的核心问题,不是清晰而明确的学科边界所造成的约束或限制,而是学科边界意识淡漠和不确定所导致的学术立场不清、学科身份不明的问题。”[5]公共行政不是哪个单一学科可以支撑的学科,从前面的学科发展趋向来看,公共行政的核心本质是公共性,应抓住其知识内核,然后将关联学科统摄起来,或形成多个分支学科或交叉学科,来解决依靠行政学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因此,这些学科之间不是一个松散组合起来的自选菜单,而是应突出行政学的知识内核和精神价值,否则学生无法获得足够的专业认同和自信。

  3)要处理好行政管理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的协同关系。“探讨这一学科的理论前沿,重点在于找到理想型的抽象理论与现实中可操作理论之间的结合点,唯理论,又避免象牙塔中的抽象”。[6]可见,公共行政从其诞生之日开始,其理论研究与实践是相互融合、一体两面的。对于这样一门应用性学科而言,行政管理理论学习并非在于纯粹的理论构建,而是在于解释与指导实践,而且其理论学习的过程本身也应尽量在模拟现实情境下进行探讨和深化,这决定了其专业学习务必注重实践训练平台的搭建。

  4)要处理好人才特质与就业需求之间的协同关系。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特质并非在于事务管理,而在于公共管理,而这种具备公共管理的知识、技能和价值的人既可以在政府机构的正统领域里发挥作用,也可以在蓬勃发展的社会组织中施展拳脚,在企业大舞台中也有存在的空间。它们在这三个领地里以不同的方式维护公共利益价值观:政府以公共政策为工具以强制性权力的方式来实现,企业从公共关系角度以履行社会责任的方式来实现,公益性社会组织以非营利性和非强制性权力的方式提供公共服务以体现其公共性。因此,行政管理学生进入企业中,并非是在没有道路进入到企业的被迫选择,而是主动地寻找能发挥其所长并被企业所需要,因为完善企业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企业竞争的一项战略目标;企业越来越必须关注和处理公众态度和政治气候;企业越来越以各种方式参与公共服务供给,总之,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的边界日渐模糊,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环境中多重因素正在促进其公共性的生长。

  二是实践上的探索,整体论要求我们要在统一人才协同培养理念共识基础上,优化人才协同培养的环节与资源,拓宽人才协同培养的主体与平台。

  1)建立人才协同培养的理念与共识,提升专业认同感。在提炼专业精神内核的基础上坚持“开放协同”的教育思想。对人才培养定位、专业方向、学生特质、行管精神、教学理念、能力素质模型、课程检核要求、协同培养平台和职业生涯进路进行思考、梳理,力求在人才培养的利益相关者中达成共识,尤其要加强“高校-政府-家庭-社会”四维一体的人才培养协同架构的沟通对话,从而提升高校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和人才质量的竞争力。

  2)优化人才协同培养的环节与资源,提升教学教育质量。精细人才培养的环节的资源整合优化以及质量控制。建设专兼结合、多元化背景的师资队伍,增加具有大企业工作背景的以及国外留学背景的教师比例,进一步调整师资知识和学缘结构;继续修订教学计划,规范实践模块。合理调整学科基础课、学科主干课和方向课的学分比例,尤其是实践学分,进行行政职业训练;加强教学改革,强化基础课和主干课教学质量,大力推行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加强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管理和基地建设,鼓励学生通过实习实践进行课题研究,建立仿真实习基地和实践教学平台,给学生提供丰富多元的实践机会;成立科研机构,以教师科研带动学生参与,增加学生学术训练机会。

  3)拓宽人才协同培养的主体与平台,创建人才培养新机制。建立校-政协同机制,探索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新平台。高校与地方政府探索社区后备人才培养计划培训班和镇村战略后备人才培训班,补给基层公共管理人才的缺乏。珠海在此方面推进力度较大,它们虽然面向全校招募,但与行政管理人才培养目标与方向最为契合,在本系教师的积极参与下,能为本系学生提供与理论最为对路的实践训练平台;建立校-校协同机制,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拓展与港澳台以及国外大学形式多样的交流、合作、协同教育创新模式,促进提供教师访学或互访的机会以及学生交流的平台;建立校-社协同机制,拓展多元专业实习平台。此处的“社”包括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根据学生的主要毕业意愿和去向,拓展与中大型企业的行政和社会责任部门建立联系,获得它们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能力素质的具体要求,并建立实习基地;还要与本地的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建立实习基地关系,共同探讨人才培养品质要求和合作方式;建立校-家协同机制,共同关心学生职业发展。通过数据库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生家庭建立更为紧密的关系,了解学生家庭背景、个性与职业规划,及时交流学生学业进展,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合理确定职业期待和进行职业规划。

  参考文献:

  [1]彭忠益,许源源.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01(2):51-52.

  [2]邱成岭,安俊美.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改革路径分析———新情境下学生就业前景分析视角[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1(6):109.

  [3]于秀琴,蔺雪春,朱婧.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8):140.

  [4]钟启泉“.整体教育”思潮的基本观点[J].全球教育展望,2001(9):11-18.

  [5]芮国强.论行政学学科研究与跨学科研究的统一与协同[J].社会科学研究,2013(5):48-49.

  [6]蓝志勇,陈国权.当代西方公共管理前沿理论述评[J].公共管理学报,2007(3):2.

【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协同培养的理论思考和实践论文】相关文章:

协同教育对教师培养实践意义的探析论文08-08

协同教学在广告学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论文11-12

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论文07-04

培养综合高职理财专业人才论文12-08

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论文12-08

护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论文11-21

产品造型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论文11-21

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创新实践理工论文12-08

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论文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