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中文言文释解论文

时间:2021-06-19 11:30:10 论文 我要投稿

高中语文中文言文释解论文

  从字词的角度来说,同命可以理解为“同样的命运”,那如果是和敌人有同样的命运,就是和敌人拼命的意思,如果是和沛公有同样的命运,那就是和沛公同生共死的意思。持“同生死、共命运”说的论者还举了许多“同命”是“同生死、共命运”之意的古文用例,如《三国志蜀书马超传》“密书请降”,裴松之注引《典略》说“‘超捶胸吐血曰:阖门百口,一旦同命。”因为有这些较为丰富的用例作为支撑,故而这种说法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但是笔者认为这些材料也并不能充分证明此句的意思就是“与沛公同生共死”,因为如果“之”指的是刘邦的话,樊哙作为下属为何不说“与公同命”或使用其他敬称呢?因此,笔者认为两种解释都有存在的空间,也都有否定的理由。教材摒弃以往专取一端的做法,实为稳妥之举。然而,教材中也有一些注释不太合适的地方,以下将一一例举。《廉颇蔺相如列传》对“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的“嘻”注释为“苦笑声”。笔者认为这是不符语境的。蔺相如让秦王斋戒五日再接受和氏璧,但是他却趁此机会偷偷让使者送回了和氏璧,这种骗局被他亲自揭开之后,秦王和君臣知道被戏弄了,他们会不怒反而相互苦笑吗?未免不合常理。果然,从后文看,“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可见,蔺相如当时的做法确实是惹怒了众人,因此这个“苦笑”的解释也与后文不符。

高中语文中文言文释解论文

  那么,到底该如何解释“嘻”呢?笔者查阅众多资料,发现对此句历来有两种解释,一是本教材所持的“苦笑”观,理由就是后文表明秦王确实对蔺相如无可奈何,加上“嘻”前又有“相视”作状语修饰,此处就解释为“苦笑”了;一种是据《史记索隐》的观点,解释为“惊而怒之辞也”,这方面的用例有很多,《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噫嘻,亦太甚矣”,司马贞《史记索隐》对此释义:“嘻者,惊恨之声”,《汉语大字典》对“嘻”字的解释中也有“表示忿怒”的条目,并在此字条下举例“《吕氏春秋行论》:庄王方削袂,闻之曰:‘嘻’,投袂而起。高诱注:嘻,怒貌也。”两种解释都有各自的道理,这种差别其实可以用“直译”和“意译”来解释。直译是比较严格的按照原文逐字逐句的翻译,意译则主要根据原文的文意来翻译,它并不要求逐字逐句对应,对于文言文的翻译,我们应该以直译为主,只有在直译讲得不顺口的情况下,才辅之以意译,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笔者分析认为,教材的解释其实是采用了“意译”的方法,并且它还没能使文意变得通顺流畅,那么直译是不是讲不通呢?按照直译,译成“秦王和大臣互相看看,发出又惊又怒的声音”的话,这是非常符合当时的语境的。蔺相如说出真相之后,秦王和君臣进行了视觉和心理的交流,“互相看着对方”,体现了君臣思维的一致,然后表达出各自的惊怒之情,这于情于理都是非常正常的,也与后文的“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相一致。这样的解释避免了这种意译式解释的牵强。故而,笔者认为此处的“嘻”应该解释为“发出又惊又怒的声音”。此外,关于读音,笔者也发现了一处错讹。《谏太宗十思疏》“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的“长”的注音是“cháng”,释义为“高”,笔者认为这样的解释不太准确。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长”有三个注音,分别是“cháng”、“zhng”、“zhàng”,不同的读音配对不同的意思,在释为“cháng”时,它是一个名词、副词、形容词,表“长处、长度、经常、长”等,课本注释显然取了它作名词时“长度”的含义,在释为“zhng”时,它有一个动词性的含义——“成长、增长”,还引用了如下的用例,“《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笔者认为“求木之长者”与“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的句子结构十分类似,因此,“长”也可以看成是“增长、成长”之义而用“之”来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过比较而言,笔者认为“成长”比“增长”更合适些,因为按照常理而言,“固其根本”只能保证树木的存活而不能保证其一定可以长高,比如说有的树到了一定高度就不会再长高了。带入语境当中,“成长”义又最好能用“生长”来意译,因为树木并非人类。比较而言“希望树木生长的人”难道不比比“希求树木的高度”来得顺口吗?这样的'解释不仅符合语言表达习惯,也更符合常理。按照择其最优的原则,笔者认为此处的“长”应该释音为“zhng”,释义为“生长”。本文来自于《文学教育》杂志。文学教育杂志简介详见

  除此之外,还有一处解释,虽没有错误,但笔者认为还有完善的必要。《谏太宗十思疏》对“怨不在大,可畏惟人”的注释是“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民众”。这样的解释,听起来好像是对的,但是因其过于简省,读者却不好弄懂它到底表达了什么意思,这属于“注不到位”的情况。“怨不在大”语出《尚书康诰》:“怨不在大,亦不在小”,孔颖达疏:“人之怨不在事大,或由小事而起,亦不恒在事小,因小至大。”本文中,“怨不在大”紧承上文“貌恭而不心服”而来,意思是说凡是能招致臣民怨恨的事无论大小都不能做。“可畏惟人”就是“可畏惟民”,因避讳而当作“人”,此句承上文“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即得志,则纵情以傲物”,意思是强调民众的重要作用,笔者认为,在直译不能完整地表达意思的情况下,有必要通过意译对其进行增补,因此全句当做“不论事情大小,凡能招致臣民怨恨的都不能做,如果人民有了怨恨,那是最可怕的。这是意译与直译相结合的情况。笔者认为这样的解释比课本的解释要通顺、得当得多。总体而言,本册教材的注释做到了准确、简明、稳妥,科学性和通俗性结合得很好,但也不免有有少许疏漏和失误之处,还有一些注释虽无大的错讹,却似乎未能尽善尽美,以上只是笔者一些粗浅的意见,鄙陋之处,请多指正。

【高中语文中文言文释解论文】相关文章:

GIS在地理教学中的释解的论文06-22

释解大学数学教学中的数学建模论文06-22

数字视频在体育技能教学中的释解论文06-22

湿地课程的地理教学方式释解论文09-02

林业集团蓝莓产业发展策略释解论文02-02

小学数学生活化的释解论文06-22

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激励政策释解论文06-25

悬索桥预主梁之吊装释解论文05-31

初中历史创新教学尴尬处境释解论文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