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时间:2023-05-07 18:35:17 科学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范文汇总五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实用】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范文汇总五篇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感知水是大自然中的一部分,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自来水、雨雪、江河湖海等)

  ●知道并不是所有的水都可以喝的。

  ●鼓励幼儿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述自己采集水的过程。

  活动实施的条件

  幼儿从不同地方采集来的水,记录单;彩笔。

  活动过程:

  第一步:集中活动----引导幼儿思考

  ●教师组织幼儿的集体谈话。

  教师提问:“你们知道哪儿有水吗?”

  ●引导幼儿根据生活经验表达自己的想法。

  第二步:独立活动----幼儿猜想

  ● 出示记录单(见资源库),请幼儿用简单的.图画记录自己的猜想。

  教师:“请小朋友把你的想法记录在自己的记录单上。”

  ● 教师组织幼儿进行交流。

  教师:“请小朋友互相说说自己的想法。”

  第三步:个别活动----家园合作,探索发现

  ● 在家长的协助下,请幼儿去采集水。

  教师提出采集水的要求:请幼儿依据自己的猜想记录单去采集水。

  将采集的地点记录在记录单上,带回班级。

  采集水的过程中,必须要有家长或教师的陪同,保证幼儿的活动安全。

  第四步:集中活动----交流分享

  ●教师组织幼儿运用自己的记录及采集来的水在集体中展开交流;

  教师:“请小朋友把自己采集来的水向大家介绍一下。”

  教师提出要求:“请你介绍清楚:你采集的是什么?在什么地方采集到的?采集时你发现了什么?或者你看到了什么?或者发生了什么事情?”

  ●教师将幼儿的交流内容进行汇总记录。

  ●教师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帮助幼儿知道并不是所有的水都能喝的。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各种纸在水中的变化,初步感知纸的特性。

  2、操作观察后,学习用简单的符号记录结果,并乐于用语言来表述自己的发现。

  3、体验实验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人手一份餐巾纸小人、糖纸小人、笔、记录表、5张集体记录表格。

  【活动过程】

  一、用纸人以故事表演的形式引起幼儿兴趣。

  1、出示餐巾纸做的小人和糖纸做的小人。

  师:你们认识他们吗?

  幼:是我们在活动区中做的餐巾纸小人和糖纸小人。

  2、老师讲故事引出主题。

  师:两位小人儿碰到了一个难题,请你们来帮帮他们,我们来听一听是什么难题!

  教师讲述故事:一天,餐巾纸小人和糖纸小人一起来到游乐场玩,他们一会儿捉迷藏,一会儿荡秋千玩得浑身是汗。糖纸人说:“今天我玩得太热了,我们去游泳吧!”餐巾纸人说:“不行,不行,你不能去。”糖纸人说:“为什么,我就是要去。”餐巾纸人说:“不行,不行我们不能到水里去。”它们两人吵了起来,谁也说服不了谁。

  3、幼儿讨论。

  师:你们来说一说,他们能不能去游泳呢?为什么?

  幼1:不能去游泳,到了水里会湿掉的。

  幼2:能够去游泳,因为它们有手和脚。

  幼3:餐巾纸人不能去游泳,它到了水中会烂掉的。糖纸人可以去游泳,它到了水里不会烂的。

  师:有的小朋友说可以去,有的小朋友说不可以去,那怎么办呢?

  幼:我们请小人儿去试一试吧。

  (评析:从故事引出本次活动主题,用一个问题引起幼儿的讨论,以让幼儿帮助纸人为活动主线,激发幼儿操作活动的激情,符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二、幼儿第一次操作,探索餐巾纸人和糖纸人在水中的变化,并和同伴合作记录结果。

  1、老师讲解操作的要求。

  师:老师为你们准备了泳池和小人,你们可以每人选择一个地方试一试,看看两个小人能不能在水中游泳,用你的方法把结果记录下来。在一个游泳池中试的小朋友记在一块记录板上,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吗?可以问老师或小朋友。

  2、幼儿操作、记录结果。

  3、将展示板拿到上面来,讲述探索结果。

  师:请你们说一说你在几号游泳池中试的,它们能不能到水中游泳?

  幼甲:我在1号游泳池中试的,我认为餐巾纸人不能游泳,因为它到水中一会儿就烂掉了。糖纸人能够去游泳,因为它不会烂掉。

  幼乙:我在3号游泳池中试的,餐巾纸人放到水中慢慢沉下去了,烂掉了,糖纸人不会沉下去,也不会烂掉。

  师:你们用什么符号来记的呢?

  幼甲:我的餐巾纸人也会烂掉,不能去游泳。我用来表示。糖纸人能够去游泳用表示。

  幼乙:我用表示可以去游泳,用表示不能去。

  (评析:此环节教师明确提出操作的要求,放手让幼儿试一试,让幼儿在自主的操作活动中感受到两种纸在水中的不同现象,并发挥幼儿的想象用自己的方式将操作结果记录下来,充分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4、用动作学一学纸人们在水中变化。

  (1)师:餐巾纸人在水中不能游泳,会烂掉,能不能用我们的身体动作来学一学它在水中的样子呢。

  幼1:可以用身体扭。

  幼2:用双手扭。

  (2)师:那么糖纸人呢?

  幼儿用动作学糖纸人游泳。

  5、师:我们把结果告诉他们吧。

  幼:餐巾纸人你不能到水中游泳,你到了水中会烂掉的,糖纸人你可以去游泳,因为你不会烂掉。

  (评析:满足了幼儿好动的`欲望,充分调动幼儿的身体感受餐巾纸人在水中烂掉的感觉,和糖纸人在水中游泳的感觉,营造了一种轻松活泼的气氛,做到了动静交替。采用拟人的手法,把结果告诉纸人,既满足了幼儿的兴趣,又起到了前后呼应的效果。)

  三、探索其他纸在水中的变化。

  1、认识其他的纸。

  师:我们知道了餐巾纸人和糖纸人在水中的变化,那么还有许多种纸它们放到水中是什么样的我们也去试一试吧。先请你们说一说你认识什么纸?

  幼1:我认识宣纸,可以画水墨画。

  幼2:我认识皱纹纸、和白纸。

  幼3:我认识牛皮纸。

  2、看一看盒子中的纸你们认识吗?

  幼:有牛皮纸、白纸和皱纹纸。

  3、看一看记录纸,和小朋友讨论一下,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幼1:有钟的一格就是记时间,是很长时间,还是很短的时间。

  幼2:有水的一格记纸在水中的样子。

  评析:让幼儿在讨论的过程中知道记录纸表示的意思,既起到了生生互动的作用,又使幼儿从中学到了学习的方法。

  4、幼儿操作记录。

  5、讲述操作的结果。

  师:请你们来讲一讲你的结果,发生变化的是什么纸,没有变化的是什么纸。

  幼1:皱纹纸放入水中变化了,变的烂掉了,颜色变淡了,水中有颜色了。牛皮纸放了很长时间没有烂掉。

  幼2:我的牛皮纸放下去很长时间没有变,我用手揉了以后,一条一条颜色变深了。

  幼3:我放的时间很长,我的白纸也烂掉了,

  6、教师小结:这些纸放到水会变化,因为纸会吸水。皱纹纸最容易吸水,白纸差一点,牛皮纸不容易吸水。

  (评析:第二次探索使探索目的层层递进,同材料的纸放入水中,幼儿带着好奇静静地看着,观察着、记录着。这种幼儿主动参与发现法,强化了幼儿细致的观察习惯,也培养了幼儿的初步比较能力。)

  四、讨论:洗烂了的废纸有什么用?不烂的废纸又有什么用?

  1、出示花瓶,引导幼儿观看,烂了的废纸,可以用胶水和颜料,调和成五颜六色的纸浆,涂在果奶瓶上装饰成美丽的花瓶。不烂的废纸可制作剪贴画,制作服装道具。

  2、在生活中你知道不会烂的纸可以做什么?请你们和爸爸妈妈一起找一找资料,把答案写在“你问我答”栏目上。

  (评析:将幼儿的经验迁移到生活中,使问题来源于生活,又能服务于生活。)

  活动延伸:

  1、捣纸浆,装饰花瓶。制作服装道具、剪贴画。

  2、继续实验:在园内外收集毛边纸,铜版纸,蜡光纸,纸杯、纸盒等,进而探索用多种方法使纸遇水不烂。

  活动评析:

  蒙台梭利50年前已揭示:“儿童对活动的需要几乎比对事物的需要更强烈”。对幼儿而言,动作就是思维,因此科学探索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幼儿亲自动手,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本次活动,教师借助孩子们活动中的问题,从调协幼儿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入手,对孩子的问题作了积极应答。提供适宜的探索材料,以“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观念为支撑,营造了平等、赏识、支持的宽松环境,给孩子充分实践的机会。满足了孩子的兴趣需要,使孩子获得了一次成功的体验。

  在活动的过程中,孩子情绪愉悦,学习主动,交流大胆,教师面向全体,引导得法。让每个孩子在猜猜、议议、找找、比比、试试、讲讲、记记的过程中,人人享有尝试的机会,人人享有探索的自由。孩子们不断发现新的问题,不断运用原有经验,尝试解释新问题,建构新经验。同时孩子在与老师、同伴讨论交流,自己对纸的变化的认识中,得到了老师积极回应,老师对孩子表达的肯定、猜想的认同、行为的激励,不知不觉中促进了幼儿语言交往能力提高,培植了儿童的自信,点燃了发散思维的火种。同时,在延伸活动中用废纸浆装饰花瓶的活动,孩子通过实际操作感受到废物再利用、废物巧用,环保意识也得到了增强。

  儿童是自主成长的主体,教师是一个支持者。从本次活动中,我感悟到,从孩子的现实需要出发,尊重孩子的意愿,灵活组织教育活动,向孩子学习,才能与孩子共同成长。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篇3

  实施策略

  为了更好的实现幼儿科学教育目标与价值,幼儿园的研究团队群策群力,归纳总结了幼儿科学活动的优秀的教学方法--"四环教学法"。

  第一环:创设情境--激情引趣(从经验入手)

  第二环:问题引路--猜想设疑(从问题入手)

  第三环:操作实践--探究发现(从操作入手)

  第四环:表达交流--解决问题(从生活入手)

  本次活动,通过游戏《压不扁的瓶子》引发幼儿探究的兴趣,而《杯子出来了》《吹气球》两个小实验,引导幼儿在动手操作中感知空气压力这一科学现象,运用从实验中获得的新经验解释生活中的有趣现象,体验空气压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活动中通过猜想-尝试-分享-再尝试的方式,引导幼儿自主探究、发现空气压力的存在,了解空气压力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引发幼儿探究合理利用空气压力的兴趣。

  教学目标

  1.感知塑料杯吹出及气球吹不起来的原因,了解由空气压力产生的有趣现象。

  2.能在实验中主动探究、自主发现空气是有力量的。

  3.对科学游戏产生兴趣,简单了解空气压力对生活的帮助。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主动探究空气压力的有趣现象,了解其和生活的关系

  教学准备

  纸杯、塑料杯各19个,大饮料瓶、吸管、气球各19个,记录表1张、即时贴若干,磁铁10块,课件及视频

  教学过程

  (一)由游戏《压不扁的瓶子》导入,引发幼儿对空气压力的兴趣,知道空气有力量。

  1.课件:邀请幼儿进入米奇科学之旅,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2.游戏《压不扁的瓶子》。提问:为什么瓶子压不扁?瓶子里面充满了什么?

  小结:盖上瓶盖后,里面的空气出不来,顶住了瓶子,所以使很大的劲也压不扁。得出结论:空气是有力量的.。

  (二)通过游戏《吹气球》,让幼儿在探究中发现空气是个大力士

  1.游戏《吹气球》,提问:米奇妙妙屋里的科学游戏可真有趣,咱们继续出发,看看米奇又为我们准备了什么?

  2.通过吹气球-猜想放到瓶子里的情况---尝试操作---得出结论:放到瓶子里的气球是吹不起来了,因为里面充满了空气,空气真是个大力士。

  (三)通过游戏《杯子出来了》,让幼儿了解空气无处不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帮助。

  1.教师出示两个杯子(纸杯和塑料杯)。请幼儿猜想:把塑料杯子放到纸杯里,不用手的情况下,用什么方法可以让塑料杯子出来?

  2.幼儿操作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组织幼儿讨论:杯子为什么飞出来了?

  小结:空气无处不在,它不仅可以让我们呼吸,空气的压力还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帮助。

  (四)通过分享交流、观看视频,了解空气压力和生活的关系,萌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探究兴趣。

  1.交流:你知道生活中空气压力给我们生活带来哪些帮助?

  2.观看视频,教师总结:空气的压力给我们生活带来很多便利,小朋友们从小学习科学知识,长大可以利用空气的压力的原理,创造出更多帮助人们生活的物品。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探究、发现各种形状的纸片在快速转动时都会呈现出圆形。

  2、在讨论、记录、交流中积累和提升有关转动的经验。

  3、乐意针对问题作进一步的探究,体验愉快的情绪和探究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圆形、椭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纸片(中心有小孔)、可制作陀螺的塑料小棒、蜡笔等各若干。 2、实物投影仪。

  3、猜测记录表人手一张。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激发探究兴趣

  1、投影展示各种图形,幼儿观察讲述都有哪些图形和我们玩转陀螺的`游戏。

  2、请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什么形状的纸片比较适合做陀螺。

  二、在做做、玩玩中发现圆形的纸片在转动时也是圆形的

  1、提出制作与观察的要求:先选一张圆形的纸片把它做成陀螺玩一玩,看看它转动起来是怎样的。

  2、幼儿制作、玩耍陀螺,引导幼儿观察陀螺转动起来是怎样的。

  3、请幼儿说一说陀螺转动起来是怎样的。

  三、在猜猜、试试、说说中发现不同形状的纸片在快速转动时都呈现出圆形

  1、出示记录表,介绍记录方法:“问号”表示想一想,“小手”表示试一试,把我们的猜想画在问号下面,等一会儿把尝试后的结果画在小手下面。

  2、让幼儿猜一猜三角形、椭圆形、正方形的纸片转动起来是什么形状的,并把自己的猜想记录在表格中。

  3、个别介绍自己的猜想。

  4、实验验证并记录结果。引导幼儿仔细观察不同形状的纸片在快速转动时是什么形状的,并把实验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5、表达与讲述。一方面请猜想与实验结果一致的幼儿进行交流,另一方面特意请刚才猜想错误的幼儿到上面来展示自己的验证结果,从而帮助幼儿自我建构正确的知识。

  6、结合幼儿的讲述,教师简单小结。

  活动延伸:

  1、请幼儿去活动区试试其他的物体在快速转动时,形状会发生什么变化。

  2、在纸片上涂上美丽的颜色,在区域中观察、感知陀螺转动后色彩的变化。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篇5

  一、活动目标

  (一)初步感知身体动、影子也动,影子和身体在一起。

  (二)体验观察影子、与影子游戏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一)阳光明媚的户外空旷场地。

  (二)幼儿用书第5册封二、第1页。

  三、活动过程

  (一)影子在哪里?

  1.找各种各样的影子。

  这些影子是怎么样的?(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的影子,说说找到的最大、最小的影子。)

  2.找找老师的影子。

  我的影子在哪里?什么时候有影子?什么时候又不见了?我的影子有几个?

  3.在阳光下做各种动作,观察影子的变化。

  你有影子吗?它在哪里?你的影子有变化吗?什么时候变的?怎么变的`?

  你有什么有趣的发现?

  教师小结:原来,我们动,影子也动,我们停,影子也停,它总是跟着我们。

  (二)分不开的影子。

  1.创设问题情境。

  我们走到哪儿,影子跟到哪儿,影子能和我们分开吗?你有什么办法让影子和你分开?

  2.大胆猜想,提出假设。

  请你想个办法把影子和自己分开。(教师引导幼儿思考,如:用跳或者站在桌子上等方法。)

  3.根据刚才幼儿的猜测,逐一进行尝试和验证。

  4.交流分享。

  你用了什么方法让影子和你分开?你成功了吗?

  5.教师小结:影子和身体在一起,不能分开。

  (三)影子捉迷藏。

  1.大胆猜想,引出游戏。

  —一影子不能和身体分开,那影子能躲起来,不被别人发现吗?

  2.师幼共同玩影子捉迷藏游戏:教师蒙上眼睛,从1数到10,幼儿在操场四周寻找可以将影子藏起来的地方,如大树后、房屋旁,然后教师去找影子,如发现幼儿的影子还能被看到,就表示被抓住,被抓住的幼儿和教师一起去找影子,直至游戏结束。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动物的耳朵_中班科学教案07-15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神奇的地球_中班科学教案07-15

幼儿园中班语言科学教案06-12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01-19

幼儿园中班影子科学教案09-29

科学教案幼儿园中班范文12-22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12-18

中班科学教案幼儿园精选11-02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12-28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10-26